經過兩個多月的時間,弘毅的財務報表終於出現了,從2007年接近千億港元的盈利,大幅縮減到現在不到100億港元,資產規模超3000億,負債超2200億,負債率超過70%(黑石集團2020年總資產262億,市值400億,市值是可以超過總資產的)。
這個業績水平超出市場的預期,所以弘毅股價大漲。隨後賀正誠正式啟動了分拆計劃。
不過他們的想法有些簡單了,這個時候中投,淡馬錫,中言集團等公司都不是很願意入股弘毅控股。
道理很簡單,這家公司市值完全依賴於旗下企業的發展,投資弘毅控股還不如直接投資旗下上市公司。除非弘毅控股能夠確定收購友邦保險,否則弘毅控股和altaba差不多。類似的情況還有聯想控股,這是一家綜合性的投資公司,旗下有金融投資,農業,新材料等,但他們的財報中,生產pc電腦的聯想集團在其收入中占比高達92%。
不過財報是財報,聯想集團的錢不是聯想控股的錢,所以投資聯想控股的意義並不大,這家公司後來上市後,股價一路暴跌,還有阿狸原第一大股東altaba的股價長期低於其實際價值……
弘毅當然可以不在乎外界的看法,依然保持現狀當然可以,但是這種情況下,受製於監管,他們很難再收購友邦保險了。
賀正誠與弘毅之間不清不楚的關係,一旦港交所等機構展開調查,很可能泄露不少內部信息,這對他來說並不是好事。
“還是直接分拆成兩個公司吧。”賀正誠不想浪費時間
控股模式對弘毅集團最有利,分拆的話對股東有利,這是很容理解的事情,比如說健力寶要發公司債,弘毅給的傭金比中言證券高一倍,這時候選擇誰?如果被弘毅集團控股,大概率會選擇弘毅,類似的情況有很多,這隻是一個簡單的例子。
“誰願意加入弘毅控股?”賀正誠繼續問
弘毅控股的資產基本確定了,控股的健力寶,寰亞,聯發科,fmg礦業,捷豹路虎,奇夢達;擁有大股東地位的紫金礦業,南方稀土,寧波鋼鐵,東方集團,中幗財險,蘋果公司,英飛淩,比亞迪,尚德電力;還有等待審批通過的南山保險。
其他金融類銀行證券資管公司不是屬於弘毅集團就是弘毅旗下資管公司,比如中幗銀行,建設銀行,中銀香江就是由弘毅資管公司持有。
“如果我們成功收購友邦保險,那弘毅控股就能成為東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一旦這次收購失敗,那麽……”
那麽弘毅控股就沒有多少存在的價值,所以成為弘毅控股一把手會有巨大的風險,但是有這個資格的人並不多。
馬雪徵是弘毅集團ceo,肯定不會去弘毅控股,其他梁柏濤,梁勁鬆,楊蘊和,趙林歡,袁天發,雷曼,路博邁,富通資管都有人可以勝任。對衝基金部門出來的孔哲彥還要差點,不會給他,硬推賀某的老朋友晁楊也不是不可以,但他的功勞不夠。
“我去吧!”袁天發主動開口
如果是作為控股子公司,那麽輪著來沒事,一旦兩家公司分拆,那就是兩家獨立的公司,相當於弘毅和大疆創新之間的關係,也就有同一個控股股東。弘毅的主要資源都集中在弘毅集團,去了弘毅控股,就是賭,賭贏了,成功收購友邦保險,那就是一飛衝天,賭輸了,大概率會離職,很難再回到弘毅。
“你想好了?”賀正誠可不希望他一時衝動做出決定
“想好了,而且隻有我最適合。”袁天發,他之前就成立了一家保險公司,也就是盈科保險或者說現在的富通保險,對保險行業有深刻的理解,也熟悉友邦ceo謝世榮。
梁勁鬆,梁柏濤對銀行和券商比較熟悉,馬雪徵對企業比較熟悉,趙林歡,楊蘊和對投資管理很熟悉。所以要賀正誠選擇,也就是趙林歡,楊蘊和,但這兩人都沒有站出來,也就隻有袁天發比較合適。
袁天發在弘毅的工作履曆可以追溯到寧波鋼鐵集團的成立,賀正誠本來想在國內展開資本大法,通過收購兼並進行行業整合,可惜各方利益難以平衡,隻收購了幾家小的鋼鐵公司,比如說杭城鋼鐵,和南京鋼鐵的合並最後還是失敗了。
離開寧波鋼鐵回到弘毅,然後就參與主持了去年大部分的收購案,袁天發在其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不過他也有劣勢,不是弘毅的創始人團隊成員,還沒有正式加入輪值ceo行業,就算加入了,也會排到趙林歡,楊蘊和後麵,或許還會被朱運來取代。加上年齡因素,他成為弘毅集團ceo的可能性極低。
這樣一想,賀正誠也理解了袁天發的選擇,讓他成為弘毅控股的總經理,然後決定在三月份召開了股東大會,就公司分拆做出表決。
這其中還涉及到各種債務劃分,因為公司性質不同,大部分債務都會由弘毅控股承擔,而且為了收購友邦保險,弘毅控股還會想辦法融資,在合適的時機發行新股或者公司債,也可以是賣掉旗下公司股份進行融資。
弘毅的負債率雖然高,但其中近700億港元都與賀正誠有關,隨便延期該合同都沒問題,他很好說話,弘毅控股要融資,賀正誠肯定是要出錢出力的。
既然是分拆,公司的名字也會換一個,畢竟這樣一家公司也就沒必要上海弘毅的品牌影響力。
新公司的名字還沒有想好,他們首先要確定兩家公司的估值占比,比如說弘毅集團現在的市值大約是250億美元,弘毅控股的估值如果是150億美元,那分拆之後弘毅集團就隻有100億美元了,這顯然不正常,他們在去年收購入股資管和券商業務就耗資近100億美元,難道弘毅之前的業務不值錢?
所以,分拆的消息傳出後,弘毅股價在三月份中旬終於再次超過20港元,市值超過2400億大約308億美元。
與此同時,aig爆發了獎金門事件,剛剛接手美聯儲300億美元的救助,aig就宣布將向其金融產品部門高管支付總額高達1.65億美元的獎金,一時間沸沸揚揚,然後又有新聞傳出,其實際獎金金額超過4.5億美元,輿論頓時嘩然……
從2005年被趕走的的漢克·格林伯格開始,換成馬丁·沙利文到2008年羅伯特·維綸斯坦德,現在的愛德華·利迪也麵臨著失業的風險。
幾乎所有媒體都在批評aig,因為他們的行為合法,所以大多數批評都集中在道德層麵,這就夠了,愛德華·利迪幾乎必然會辭職,收購友邦保險的機會終於來了……
這個業績水平超出市場的預期,所以弘毅股價大漲。隨後賀正誠正式啟動了分拆計劃。
不過他們的想法有些簡單了,這個時候中投,淡馬錫,中言集團等公司都不是很願意入股弘毅控股。
道理很簡單,這家公司市值完全依賴於旗下企業的發展,投資弘毅控股還不如直接投資旗下上市公司。除非弘毅控股能夠確定收購友邦保險,否則弘毅控股和altaba差不多。類似的情況還有聯想控股,這是一家綜合性的投資公司,旗下有金融投資,農業,新材料等,但他們的財報中,生產pc電腦的聯想集團在其收入中占比高達92%。
不過財報是財報,聯想集團的錢不是聯想控股的錢,所以投資聯想控股的意義並不大,這家公司後來上市後,股價一路暴跌,還有阿狸原第一大股東altaba的股價長期低於其實際價值……
弘毅當然可以不在乎外界的看法,依然保持現狀當然可以,但是這種情況下,受製於監管,他們很難再收購友邦保險了。
賀正誠與弘毅之間不清不楚的關係,一旦港交所等機構展開調查,很可能泄露不少內部信息,這對他來說並不是好事。
“還是直接分拆成兩個公司吧。”賀正誠不想浪費時間
控股模式對弘毅集團最有利,分拆的話對股東有利,這是很容理解的事情,比如說健力寶要發公司債,弘毅給的傭金比中言證券高一倍,這時候選擇誰?如果被弘毅集團控股,大概率會選擇弘毅,類似的情況有很多,這隻是一個簡單的例子。
“誰願意加入弘毅控股?”賀正誠繼續問
弘毅控股的資產基本確定了,控股的健力寶,寰亞,聯發科,fmg礦業,捷豹路虎,奇夢達;擁有大股東地位的紫金礦業,南方稀土,寧波鋼鐵,東方集團,中幗財險,蘋果公司,英飛淩,比亞迪,尚德電力;還有等待審批通過的南山保險。
其他金融類銀行證券資管公司不是屬於弘毅集團就是弘毅旗下資管公司,比如中幗銀行,建設銀行,中銀香江就是由弘毅資管公司持有。
“如果我們成功收購友邦保險,那弘毅控股就能成為東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一旦這次收購失敗,那麽……”
那麽弘毅控股就沒有多少存在的價值,所以成為弘毅控股一把手會有巨大的風險,但是有這個資格的人並不多。
馬雪徵是弘毅集團ceo,肯定不會去弘毅控股,其他梁柏濤,梁勁鬆,楊蘊和,趙林歡,袁天發,雷曼,路博邁,富通資管都有人可以勝任。對衝基金部門出來的孔哲彥還要差點,不會給他,硬推賀某的老朋友晁楊也不是不可以,但他的功勞不夠。
“我去吧!”袁天發主動開口
如果是作為控股子公司,那麽輪著來沒事,一旦兩家公司分拆,那就是兩家獨立的公司,相當於弘毅和大疆創新之間的關係,也就有同一個控股股東。弘毅的主要資源都集中在弘毅集團,去了弘毅控股,就是賭,賭贏了,成功收購友邦保險,那就是一飛衝天,賭輸了,大概率會離職,很難再回到弘毅。
“你想好了?”賀正誠可不希望他一時衝動做出決定
“想好了,而且隻有我最適合。”袁天發,他之前就成立了一家保險公司,也就是盈科保險或者說現在的富通保險,對保險行業有深刻的理解,也熟悉友邦ceo謝世榮。
梁勁鬆,梁柏濤對銀行和券商比較熟悉,馬雪徵對企業比較熟悉,趙林歡,楊蘊和對投資管理很熟悉。所以要賀正誠選擇,也就是趙林歡,楊蘊和,但這兩人都沒有站出來,也就隻有袁天發比較合適。
袁天發在弘毅的工作履曆可以追溯到寧波鋼鐵集團的成立,賀正誠本來想在國內展開資本大法,通過收購兼並進行行業整合,可惜各方利益難以平衡,隻收購了幾家小的鋼鐵公司,比如說杭城鋼鐵,和南京鋼鐵的合並最後還是失敗了。
離開寧波鋼鐵回到弘毅,然後就參與主持了去年大部分的收購案,袁天發在其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不過他也有劣勢,不是弘毅的創始人團隊成員,還沒有正式加入輪值ceo行業,就算加入了,也會排到趙林歡,楊蘊和後麵,或許還會被朱運來取代。加上年齡因素,他成為弘毅集團ceo的可能性極低。
這樣一想,賀正誠也理解了袁天發的選擇,讓他成為弘毅控股的總經理,然後決定在三月份召開了股東大會,就公司分拆做出表決。
這其中還涉及到各種債務劃分,因為公司性質不同,大部分債務都會由弘毅控股承擔,而且為了收購友邦保險,弘毅控股還會想辦法融資,在合適的時機發行新股或者公司債,也可以是賣掉旗下公司股份進行融資。
弘毅的負債率雖然高,但其中近700億港元都與賀正誠有關,隨便延期該合同都沒問題,他很好說話,弘毅控股要融資,賀正誠肯定是要出錢出力的。
既然是分拆,公司的名字也會換一個,畢竟這樣一家公司也就沒必要上海弘毅的品牌影響力。
新公司的名字還沒有想好,他們首先要確定兩家公司的估值占比,比如說弘毅集團現在的市值大約是250億美元,弘毅控股的估值如果是150億美元,那分拆之後弘毅集團就隻有100億美元了,這顯然不正常,他們在去年收購入股資管和券商業務就耗資近100億美元,難道弘毅之前的業務不值錢?
所以,分拆的消息傳出後,弘毅股價在三月份中旬終於再次超過20港元,市值超過2400億大約308億美元。
與此同時,aig爆發了獎金門事件,剛剛接手美聯儲300億美元的救助,aig就宣布將向其金融產品部門高管支付總額高達1.65億美元的獎金,一時間沸沸揚揚,然後又有新聞傳出,其實際獎金金額超過4.5億美元,輿論頓時嘩然……
從2005年被趕走的的漢克·格林伯格開始,換成馬丁·沙利文到2008年羅伯特·維綸斯坦德,現在的愛德華·利迪也麵臨著失業的風險。
幾乎所有媒體都在批評aig,因為他們的行為合法,所以大多數批評都集中在道德層麵,這就夠了,愛德華·利迪幾乎必然會辭職,收購友邦保險的機會終於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