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大手筆分紅的消息傳出,讓股價上漲了幾天市值超過5000億港元,但也就這樣了,大行情如此,沒有更多希望。弘毅還是好的,不像黑石,股價已經跌破20美元一股了,中投在黑石的投資虧大了。
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主權財富基金的成長還需要很長時間,以至於後來的投資再沒有多少聲音,大家不知道也就不能指手畫腳了。著並不能怪他們,主要是有些人的水平太差了,比如說在某些人眼中中投投資了黑石,摩根士丹利,那這兩家公司就不應該投資國內了,否則就違背了成立中投的“初衷”。
摩根士丹利在2007年第四季度次貸相關業務虧損了94億美元,年度淨利潤為25.6億美元,股價從年初到年底下跌了40%。而且因為涉及到次貸業務,極度缺現金。
中投與大摩的談判一直在進行,到了今年又涉及到中金公司股權的問題,大摩想要從中金套現,初始估值為10億美元。
賀正誠為什麽會知道?當然是大摩找到了弘毅,想要他們接手34.3%的中金股權,問題是弘毅已經成為中言證券的戰略合作夥伴。大摩在中金沒有控製權,換成弘毅就能獲得相應的權利?
沒有直接拒絕了摩根士丹利的提議,而是開始和中金公司進行溝通,這家公司的ceo是朱運來,朱總的兒子。另外大摩有意將國內和香江的地產基金出售給弘毅。
大摩在全球的房地產基金規模達到1000億美元,沒想到吧,大多數投行和資管公司都不會缺少房地產業務,因為這個市場能夠容納大量的資金。比如說賣掉整個東京就能買下整個米國,賣掉北上廣深就能買下整個米國,類似的話很多,基本都說的同一件事情,房地產能夠容納的資金規模很大很大。
弘毅在商業和住宅地產項目的投資並不多,數碼港項目已經全部出售,現在主要是中環中心,還有香江的一些商鋪,北上廣深也有一些投資項目,要估值的話可能也就兩三百億港元的規模。
這一次金融危機,弘毅地產基金的規模至少會擴大到1000億港元,所以從現在開始接觸,以後的選擇越多,收獲就會更大。
得知弘毅有可能收購大摩持有的中金股份,這位朱姓總經理來到了香江,賀正誠和他有了初步的接觸。
中金和大摩的紛爭沒有意思,這個時候中金的中方管理層控製著整個公司,又不想趕走大摩變成國企,管理層想要獲得更多利益,於是矛盾因此產生了。
中金對弘毅接受大摩手中的股份比較滿意,畢竟弘毅投行業務不大,而且也沒有發展壯大的想法,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也在公司的上市資料中做了闡述。不管是風投還是私募股權投資,都需要通過證券市場套現,而專注於投行業務的中金也需要一個像弘毅這樣實力強大的合作夥伴,雙方的互補性很強。
但對於入股中金,賀正誠並不是很感興趣,擁有一票否決權居然很難幹涉公司的管理,這簡直太不可思議了,管理層權利太大,持股34.3%做一個財務投資者,這是一個很傻的決定,這意味著管理層很難保證股東的利益。
當然,高盛和大摩這些頂級投行同樣如此,他們要做大,首先維護的肯定不是股東利益,而是管理層和人才的利益。次貸危機中,在巨大的虧損麵前都沒有取消高額的分紅,可見高盛大摩這些公司管理層並不是很在乎股東和社會公眾的意見和反應。
雖然拖了一個多月,中投還是入股了大摩,還是50億美元的優先股,10%的固定股息,另外還獲得了免費的普通股認購期權。條件還不錯,和巴菲特入股高盛20%的股息率沒有可比性,但已經很不錯了。也就認購期權沒有用,大摩要漲到現在的價格,好像用了十年時間,中投的認購期權早就到期了。
而次貸危機進一步擴散,美聯儲再次降息到3.5%,一個星期後降到3%,降息幅度和頻率都是前所未有的。而且各項經濟指標,比如新屋開工數量,非農就業數量都在降低。這些數據對弘毅來說其實都沒有意義,反正弘毅現在除了錢就隻剩下錢了。
雖然不知道弘毅有多少錢,但袁天發,晁楊來到華爾街後受到華爾街五大投行的歡迎,現在沒有哪家投行敢說自己不缺錢。特別是貝爾斯登,這家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凱恩迫於壓力宣布離職。
新上台的施瓦茨迫切希望得到資金支持,2007年就與中言集團談合作,當時中信證券就宣布,同意出資10億美元以認購可轉換信托證券方式,入股貝爾斯登6%的股份,而且未來將會增持貝爾斯登股權最高至9.9%。而貝爾斯登將出資75億元獲得中信證券2%的股權,之後可再增持至5%。
可是隨著貝爾斯登股價下跌,加上弘毅反對,他們的合作陷入了僵局,正好袁天發,晁楊入駐華爾街,於是想要弘毅出手。
“貝爾斯登的海外業務隻占公司業務的20%,在亞洲有500名員工,其中香江有200人,去年在香江的營收隻有5億美元左右,沒有任何合作的價值。”弘毅很快就得出了結論
按照米國的監管要求,弘毅如果想要收購米國的投行和銀行資產,就要轉型成銀行控股公司,這會改變公司的性質,增加監管要求,所以如果沒有足夠的誘惑,他們沒必要自找麻煩。
“貝爾斯登的杠杆比例高達35.6倍,風險極大!”弘毅研究院繼續補充,總結起來就是就一句話:貝爾斯登雖然不錯,但並沒有他們想要的東西。
賀正誠也在貝爾斯登碰到了一個有意思的“熟人”,英超利物浦的老板喬·劉易斯,他在去年9月收購貝爾斯登7%的股份,在12月繼續增持,總共耗資11.7億美元持有貝爾斯登9.4%的股份,也不知道三個月後會有什麽感覺。
賀正誠並不認識喬·劉易斯,但賀父認識,他通過賀父與弘毅聯係,或許是想增加在貝爾斯登的影響力吧。賀父說了這件事之後就飛到了印度,他將與和默多克家族的繼承人拉克蘭·默多克,印度風投家馬諾傑·巴代爾一起競購印度超級板球聯賽的拉賈斯坦皇家隊,成為其中的一個小股東。
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主權財富基金的成長還需要很長時間,以至於後來的投資再沒有多少聲音,大家不知道也就不能指手畫腳了。著並不能怪他們,主要是有些人的水平太差了,比如說在某些人眼中中投投資了黑石,摩根士丹利,那這兩家公司就不應該投資國內了,否則就違背了成立中投的“初衷”。
摩根士丹利在2007年第四季度次貸相關業務虧損了94億美元,年度淨利潤為25.6億美元,股價從年初到年底下跌了40%。而且因為涉及到次貸業務,極度缺現金。
中投與大摩的談判一直在進行,到了今年又涉及到中金公司股權的問題,大摩想要從中金套現,初始估值為10億美元。
賀正誠為什麽會知道?當然是大摩找到了弘毅,想要他們接手34.3%的中金股權,問題是弘毅已經成為中言證券的戰略合作夥伴。大摩在中金沒有控製權,換成弘毅就能獲得相應的權利?
沒有直接拒絕了摩根士丹利的提議,而是開始和中金公司進行溝通,這家公司的ceo是朱運來,朱總的兒子。另外大摩有意將國內和香江的地產基金出售給弘毅。
大摩在全球的房地產基金規模達到1000億美元,沒想到吧,大多數投行和資管公司都不會缺少房地產業務,因為這個市場能夠容納大量的資金。比如說賣掉整個東京就能買下整個米國,賣掉北上廣深就能買下整個米國,類似的話很多,基本都說的同一件事情,房地產能夠容納的資金規模很大很大。
弘毅在商業和住宅地產項目的投資並不多,數碼港項目已經全部出售,現在主要是中環中心,還有香江的一些商鋪,北上廣深也有一些投資項目,要估值的話可能也就兩三百億港元的規模。
這一次金融危機,弘毅地產基金的規模至少會擴大到1000億港元,所以從現在開始接觸,以後的選擇越多,收獲就會更大。
得知弘毅有可能收購大摩持有的中金股份,這位朱姓總經理來到了香江,賀正誠和他有了初步的接觸。
中金和大摩的紛爭沒有意思,這個時候中金的中方管理層控製著整個公司,又不想趕走大摩變成國企,管理層想要獲得更多利益,於是矛盾因此產生了。
中金對弘毅接受大摩手中的股份比較滿意,畢竟弘毅投行業務不大,而且也沒有發展壯大的想法,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也在公司的上市資料中做了闡述。不管是風投還是私募股權投資,都需要通過證券市場套現,而專注於投行業務的中金也需要一個像弘毅這樣實力強大的合作夥伴,雙方的互補性很強。
但對於入股中金,賀正誠並不是很感興趣,擁有一票否決權居然很難幹涉公司的管理,這簡直太不可思議了,管理層權利太大,持股34.3%做一個財務投資者,這是一個很傻的決定,這意味著管理層很難保證股東的利益。
當然,高盛和大摩這些頂級投行同樣如此,他們要做大,首先維護的肯定不是股東利益,而是管理層和人才的利益。次貸危機中,在巨大的虧損麵前都沒有取消高額的分紅,可見高盛大摩這些公司管理層並不是很在乎股東和社會公眾的意見和反應。
雖然拖了一個多月,中投還是入股了大摩,還是50億美元的優先股,10%的固定股息,另外還獲得了免費的普通股認購期權。條件還不錯,和巴菲特入股高盛20%的股息率沒有可比性,但已經很不錯了。也就認購期權沒有用,大摩要漲到現在的價格,好像用了十年時間,中投的認購期權早就到期了。
而次貸危機進一步擴散,美聯儲再次降息到3.5%,一個星期後降到3%,降息幅度和頻率都是前所未有的。而且各項經濟指標,比如新屋開工數量,非農就業數量都在降低。這些數據對弘毅來說其實都沒有意義,反正弘毅現在除了錢就隻剩下錢了。
雖然不知道弘毅有多少錢,但袁天發,晁楊來到華爾街後受到華爾街五大投行的歡迎,現在沒有哪家投行敢說自己不缺錢。特別是貝爾斯登,這家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凱恩迫於壓力宣布離職。
新上台的施瓦茨迫切希望得到資金支持,2007年就與中言集團談合作,當時中信證券就宣布,同意出資10億美元以認購可轉換信托證券方式,入股貝爾斯登6%的股份,而且未來將會增持貝爾斯登股權最高至9.9%。而貝爾斯登將出資75億元獲得中信證券2%的股權,之後可再增持至5%。
可是隨著貝爾斯登股價下跌,加上弘毅反對,他們的合作陷入了僵局,正好袁天發,晁楊入駐華爾街,於是想要弘毅出手。
“貝爾斯登的海外業務隻占公司業務的20%,在亞洲有500名員工,其中香江有200人,去年在香江的營收隻有5億美元左右,沒有任何合作的價值。”弘毅很快就得出了結論
按照米國的監管要求,弘毅如果想要收購米國的投行和銀行資產,就要轉型成銀行控股公司,這會改變公司的性質,增加監管要求,所以如果沒有足夠的誘惑,他們沒必要自找麻煩。
“貝爾斯登的杠杆比例高達35.6倍,風險極大!”弘毅研究院繼續補充,總結起來就是就一句話:貝爾斯登雖然不錯,但並沒有他們想要的東西。
賀正誠也在貝爾斯登碰到了一個有意思的“熟人”,英超利物浦的老板喬·劉易斯,他在去年9月收購貝爾斯登7%的股份,在12月繼續增持,總共耗資11.7億美元持有貝爾斯登9.4%的股份,也不知道三個月後會有什麽感覺。
賀正誠並不認識喬·劉易斯,但賀父認識,他通過賀父與弘毅聯係,或許是想增加在貝爾斯登的影響力吧。賀父說了這件事之後就飛到了印度,他將與和默多克家族的繼承人拉克蘭·默多克,印度風投家馬諾傑·巴代爾一起競購印度超級板球聯賽的拉賈斯坦皇家隊,成為其中的一個小股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