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度量
快穿:每次都是地獄開局 作者:音冰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馳道被殷靈毓暫且壓下,而統一文字與度量表則是最先提上了日程,交給了呂不韋和李斯韓非來負責。
李牧遠在如今秦國與匈奴接壤的邊境,地位略顯尷尬,手下的趙軍也大多在趙國並入秦國後散去歸家,誰曾想沒幾個月,手底下連著火藥帶弓弩被塞過來一批秦軍。
精簡優化過的秦國軍隊,以匈奴練兵來了。
李牧拿著讓秦國高歌猛進的火藥時還有些恍惚。
不是?這麽信任他的嗎?
不怕他造反?
再一想,哦,手底下人也都是秦軍精銳,比起普通士兵,要更加忠於大秦。
那沒事了,他的確有那個膽子也沒那個條件,更何況他也沒有。
被輕飄飄放棄過的人如果恰好遇到最後一根稻草,很容易會抓著不放,直到感受到自己足夠安全。
李牧率軍,襲擊匈奴,肅清邊境。
鹹陽城中,嬴政殷靈毓等人圍坐在一起,案幾上攤開各國量器,尺具,權衡樣本,形製各異,雜亂無章。
“燕權輕於秦製三分,若商賈以此欺市,則民受其害。”呂不韋從前做慣了生意,此時侃侃而談,對於各國的量具稱得上熟記於心。
李斯微微頷首,補充道:“臣請鑄官權,頒行郡縣,凡交易征稅,皆以新權為準,還可效仿商君平鬥斛之法,於各城設校量司,歲末核驗,若有偏差,器毀,人罰。”
“趙尺,最長,韓鬥,最豐,而秦,居中。”韓非放下手裏的尺子,搖了搖頭:“但若,強改,恐生,抵觸。”
幾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頗有些無可奈何,就連嬴政也不由輕歎一聲。
地盤大了,事情是真的多,要考慮的也更多,總得反複琢磨才行。
也算是一種有得必有失了。
秦王政九年,兵戈暫熄,而秦國全力發展,推行統一度衡量。
官府扶持,而補償得當,民眾雖嫌麻煩,大多卻也配合。
隻有呂不韋默默找了趟殷靈毓,開始養生,他老胳膊老腿真的熬不住這種高強度工作了,感覺天天點燈熬油的頭發都掉的多了。
六國唯餘齊楚尚在,而楚王膽戰心驚,如履薄冰。
嬴政和殷靈毓等人沒時間搭理他們。
水渠落成,嬴政賜名鄭國渠,將鄭國封賞一番後調赴燕國,那裏剛傳來消息,今夏決堤,水災嚴重。
與他同行的還有賑災軍隊和物資。
燕國百姓何曾見過這等場麵,一位又一位的士兵扯著竹編的筐簍,裝滿碎石,費力的搬運,壘砌,從水裏撈人,送到安全的後方,滿頭汗水,扯著嗓子繼續喊著號子。
去給他們築起一道堤壩。
然後不僅不要他們的糧食,還會給他們發糧食,說等洪水退了,會幫他們建房子,現在先和他們離開,不要舍不得家當。
別說燕國已經沒了,就是還在時,又為他們做過這些嗎?
秦軍搭建的臨時營地已經初具規模,十幾頂帳篷呈環形排列,中央是冒著炊煙的大灶,煮著粟米,麥子,稻米,一切能填飽肚子的好糧食。
有人在一邊喊著,叫他們不要吃洪水裏搶出來的糧食,也不要喝沒有燒煮開過的水,不然會腹瀉不止,反反複複念叨,聲音從早到晚總要響起來很多遍,最後漸漸嘶啞了許多,然後換成了新的聲音。
有些人的目光落在營地邊緣那個百夫長身上。
年輕人劍眉星目,右臂被洪水中的樹枝蹭破了一片,血不住的順著手肘往下掉,卻還在指揮士兵搬運竹簍加固臨時堤壩。
一個老者最先起身,默不作聲的過去和秦軍一起編竹簍,然後是一個半大的孩子開始蹲過去幫忙裝石頭,還想幫忙搬,被秦軍輕輕推開。
“小娃兒力氣小,放心吧,俺們秦軍幹啥都中!”
孩子愣在原地,隨後陸陸續續的,有綁上草繩,和秦軍一起跳下水的,有牽著秦軍的草繩,生怕自己不夠力氣,整個人緊張的死抓著草繩不敢放手的的,還有熟悉道路,村落,開始幫忙一起搜尋,救人的。
夕陽西下時,不知誰先唱起了秦地的民歌,漸漸竟有燕語夾雜其中,最終匯成混濁卻浩蕩的聲浪。
殷靈毓和醫家的子弟在半個月後帶著草藥趕到。
彼時洪水剛剛退去,露出滿目瘡痍的土地,秦軍沒有離開,幫助燕人重建房屋,殷靈毓前來是預防出現疫情的,同時還帶來了嬴政的詔令。
“奉秦王詔令,漁陽郡免稅三年,所有無主田地,按人口分給百姓耕種。”
燕人跪了一地,沾著泥漿的額頭抵著潮濕的土地。
不,不是燕人,而是,秦民。
殷靈毓忙於災後重建,鄭國專供治理水災,最後雖然起了疫病,但仍死傷不多。
這時候,不少人才想起來,殷靈毓最開始是以醫術聞名天下的。
史載,秦王政八年夏秋,漁陽郡暴雨成災,河流泛濫,秦軍救災平疫,終得安定,舊燕六郡歸心。
短短幾句,便是一次人定勝天。
殷靈毓回到鹹陽,嬴政擔心她,上下左右的看了一圈兒,確定人沒事,才放下心。
“靈毓,醫家諸人,還是盡快培養吧。”
然後下次讓他們去,嬴政在心裏默默補了一句。
實在是疫病令人聞之生畏,偏偏殷靈毓要去,治療和預防的方案都拿了出來,嬴政不能也不該攔,隻能全力幫忙搜集了所需的東西,比如石灰,草藥,麵巾等,送了過去。
殷靈毓本來就有盡可能提升大秦醫療的打算,點了點頭,還是忍不住吐槽:“王上,各地巫神,還得再嚴打一點。”
現在巫醫不分家,雖然不能說都是坑蒙拐騙之輩,但是大多數是真的不是很能治病啊!
“楚人最好祭神。”嬴政輕哼一聲:“來日攻下楚國,必要下力氣整治才是。”
殷靈毓挑眉看向嬴政:“哦?王上這副語氣,楚國又做了何事?”
“不過是些庸碌之輩的信信狂吠,不足為懼。”嬴政略微蹙眉,多少還是有些不虞。
李牧遠在如今秦國與匈奴接壤的邊境,地位略顯尷尬,手下的趙軍也大多在趙國並入秦國後散去歸家,誰曾想沒幾個月,手底下連著火藥帶弓弩被塞過來一批秦軍。
精簡優化過的秦國軍隊,以匈奴練兵來了。
李牧拿著讓秦國高歌猛進的火藥時還有些恍惚。
不是?這麽信任他的嗎?
不怕他造反?
再一想,哦,手底下人也都是秦軍精銳,比起普通士兵,要更加忠於大秦。
那沒事了,他的確有那個膽子也沒那個條件,更何況他也沒有。
被輕飄飄放棄過的人如果恰好遇到最後一根稻草,很容易會抓著不放,直到感受到自己足夠安全。
李牧率軍,襲擊匈奴,肅清邊境。
鹹陽城中,嬴政殷靈毓等人圍坐在一起,案幾上攤開各國量器,尺具,權衡樣本,形製各異,雜亂無章。
“燕權輕於秦製三分,若商賈以此欺市,則民受其害。”呂不韋從前做慣了生意,此時侃侃而談,對於各國的量具稱得上熟記於心。
李斯微微頷首,補充道:“臣請鑄官權,頒行郡縣,凡交易征稅,皆以新權為準,還可效仿商君平鬥斛之法,於各城設校量司,歲末核驗,若有偏差,器毀,人罰。”
“趙尺,最長,韓鬥,最豐,而秦,居中。”韓非放下手裏的尺子,搖了搖頭:“但若,強改,恐生,抵觸。”
幾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頗有些無可奈何,就連嬴政也不由輕歎一聲。
地盤大了,事情是真的多,要考慮的也更多,總得反複琢磨才行。
也算是一種有得必有失了。
秦王政九年,兵戈暫熄,而秦國全力發展,推行統一度衡量。
官府扶持,而補償得當,民眾雖嫌麻煩,大多卻也配合。
隻有呂不韋默默找了趟殷靈毓,開始養生,他老胳膊老腿真的熬不住這種高強度工作了,感覺天天點燈熬油的頭發都掉的多了。
六國唯餘齊楚尚在,而楚王膽戰心驚,如履薄冰。
嬴政和殷靈毓等人沒時間搭理他們。
水渠落成,嬴政賜名鄭國渠,將鄭國封賞一番後調赴燕國,那裏剛傳來消息,今夏決堤,水災嚴重。
與他同行的還有賑災軍隊和物資。
燕國百姓何曾見過這等場麵,一位又一位的士兵扯著竹編的筐簍,裝滿碎石,費力的搬運,壘砌,從水裏撈人,送到安全的後方,滿頭汗水,扯著嗓子繼續喊著號子。
去給他們築起一道堤壩。
然後不僅不要他們的糧食,還會給他們發糧食,說等洪水退了,會幫他們建房子,現在先和他們離開,不要舍不得家當。
別說燕國已經沒了,就是還在時,又為他們做過這些嗎?
秦軍搭建的臨時營地已經初具規模,十幾頂帳篷呈環形排列,中央是冒著炊煙的大灶,煮著粟米,麥子,稻米,一切能填飽肚子的好糧食。
有人在一邊喊著,叫他們不要吃洪水裏搶出來的糧食,也不要喝沒有燒煮開過的水,不然會腹瀉不止,反反複複念叨,聲音從早到晚總要響起來很多遍,最後漸漸嘶啞了許多,然後換成了新的聲音。
有些人的目光落在營地邊緣那個百夫長身上。
年輕人劍眉星目,右臂被洪水中的樹枝蹭破了一片,血不住的順著手肘往下掉,卻還在指揮士兵搬運竹簍加固臨時堤壩。
一個老者最先起身,默不作聲的過去和秦軍一起編竹簍,然後是一個半大的孩子開始蹲過去幫忙裝石頭,還想幫忙搬,被秦軍輕輕推開。
“小娃兒力氣小,放心吧,俺們秦軍幹啥都中!”
孩子愣在原地,隨後陸陸續續的,有綁上草繩,和秦軍一起跳下水的,有牽著秦軍的草繩,生怕自己不夠力氣,整個人緊張的死抓著草繩不敢放手的的,還有熟悉道路,村落,開始幫忙一起搜尋,救人的。
夕陽西下時,不知誰先唱起了秦地的民歌,漸漸竟有燕語夾雜其中,最終匯成混濁卻浩蕩的聲浪。
殷靈毓和醫家的子弟在半個月後帶著草藥趕到。
彼時洪水剛剛退去,露出滿目瘡痍的土地,秦軍沒有離開,幫助燕人重建房屋,殷靈毓前來是預防出現疫情的,同時還帶來了嬴政的詔令。
“奉秦王詔令,漁陽郡免稅三年,所有無主田地,按人口分給百姓耕種。”
燕人跪了一地,沾著泥漿的額頭抵著潮濕的土地。
不,不是燕人,而是,秦民。
殷靈毓忙於災後重建,鄭國專供治理水災,最後雖然起了疫病,但仍死傷不多。
這時候,不少人才想起來,殷靈毓最開始是以醫術聞名天下的。
史載,秦王政八年夏秋,漁陽郡暴雨成災,河流泛濫,秦軍救災平疫,終得安定,舊燕六郡歸心。
短短幾句,便是一次人定勝天。
殷靈毓回到鹹陽,嬴政擔心她,上下左右的看了一圈兒,確定人沒事,才放下心。
“靈毓,醫家諸人,還是盡快培養吧。”
然後下次讓他們去,嬴政在心裏默默補了一句。
實在是疫病令人聞之生畏,偏偏殷靈毓要去,治療和預防的方案都拿了出來,嬴政不能也不該攔,隻能全力幫忙搜集了所需的東西,比如石灰,草藥,麵巾等,送了過去。
殷靈毓本來就有盡可能提升大秦醫療的打算,點了點頭,還是忍不住吐槽:“王上,各地巫神,還得再嚴打一點。”
現在巫醫不分家,雖然不能說都是坑蒙拐騙之輩,但是大多數是真的不是很能治病啊!
“楚人最好祭神。”嬴政輕哼一聲:“來日攻下楚國,必要下力氣整治才是。”
殷靈毓挑眉看向嬴政:“哦?王上這副語氣,楚國又做了何事?”
“不過是些庸碌之輩的信信狂吠,不足為懼。”嬴政略微蹙眉,多少還是有些不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