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悲歌
快穿:每次都是地獄開局 作者:音冰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趙王降,趙軍駐,而趙人不從。
即便有再好的前景,未來,依然有人記得當年的仇恨。
燕趙之地重節義之風,多慷慨悲歌之士,隻是在遊俠,在民間,不在朝堂不在君。
秦軍收攏李牧及邊關趙軍,未至邯鄲,趙人起兵造反,殺郭開,挾趙王,漏夜投燕而去。
燕王惴惴不敢言,然燕太子姬盛挺身而出,呼籲聯合抗秦。
燕王痛心疾首。
“趙人攜怨而來,秦軍必追其後!若納之,則秦怒加於燕,若拒之,便是天下笑燕怯懦,可燕終得保全!”
“秦人貪戾,今日滅趙,明日必圖燕!今趙人舉義來投,正是天賜抗秦之機!若閉門不納,燕國必亡於袖手!”更名為姬盛的,真正的姬丹慷慨激昂反駁。
老將劇辛亦出列附議:“太子之言是也!趙人悍勇,李牧雖降,然其民間義士不知凡幾,若聯之,可成勁旅!”
趙國與李牧齊名的將領還有司馬尚,李牧雖在趙王指使下入了秦營,司馬尚卻未在邊關,趙人起兵後迅速加入,如今已成趙國義軍之首。
也正是他提出的聯燕抗秦。
燕王本就是個糊塗的蠢人,不然當年也做不出用女兒替換兒子的事情來,說什麽都不肯出兵。
燕太子姬盛憤而拔劍擲地,率親衛門客趕赴邊關。
燕南邊境易水畔,絡繹渡河複長歎。
這一次,樊於期沒有因兵敗而投燕,隻是暗地裏投靠成蟜,而成蟜早在和昌平君一起暗搓搓聯絡楚國,被嬴政挖出來之後,便被嬴姓宗室看管了起來。
樊於期最終也被蒙恬等人擠了下去,賦閑在家。
而荊軻……殷靈毓周遊列國時,已經拐進秦,又丟進衙役隊伍裏了。
燕太子這一次也是晝夜兼程,哪有心思謀劃,尋人,因此,高漸離和秦舞陽哪個也不在,易水旁竟就隻有他一人看著趙人攜手渡江。
姬盛立於高岸,長揖及地,高聲道:“燕趙本為兄弟,今趙國雖傾,誌士不死!姬盛不才,願與諸君共抗暴秦!”
司馬尚神情複雜,代趙王走出:“秦人縱有千軍萬馬,燕趙亦有斷頭之士!願與燕太子攜手抗秦!”
他們倒是轟轟烈烈的拉起了隊伍來,這樣明晃晃的挑釁,秦國又怎會不管呢?
殺雞儆猴,現在的手段還是太柔和了,正缺一隻跳出來的雞給剩下的人開開眼呢。
李牧被留在邯鄲安撫趙人,沒有被王翦帶著追擊趙王,鬆了口氣,他受王命入秦是一回事,王上和貴族們跑了,他跟去一起打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幸好,王將軍與秦王體貼,不願讓他難做。
該跑的都跑了,李牧隻能辛辛苦苦開始安撫動亂後的邯鄲。
秦將王翦破趙,後至燕趙接壤之境,遇燕趙聯軍。
王翦向來善用疲敵之計,燕太子姬盛與司馬尚決意趁秦軍遠道而來,率先進攻秦軍。
短兵相接之前,王翦露出一個古怪的笑容。
神雷千百投,強弩如煙發。
“一切的恐懼,來源於火力不足。”殷靈毓將一顆黑棋落在邊角,堵死了一片退路,嬴政回敬落子,斷了殷靈毓一處攻勢。
“是,國家強大即為真理。”
你來我往,也不計較什麽輸贏,隻一味的兩軍殺伐,仿佛要不死不休。
“客觀上,強國並不能代表正義和真理,但事實上,弱國決計祈求不來公道和正義。”
嬴政捏著白玉棋子的手往預定的位置一放:“正義?不過是人與人間的關係,能維護社稷的平穩,但國與國之間,隻有利益,便是趙國,不也降了我大秦?”
殷靈毓將黑子放在邊角,歎道:“是,因此我們能做的,就是讓國家永遠強大到足夠庇佑子民,不論他們身在何處,都不要因為國家的弱小而飽受欺淩。”
“這才是真正的國與家。”嬴政輕聲接上:“是寡人畢生所向。”
風蕭蕭兮易水寒。
秋日的寒冷幹燥的風卷過易水河畔。
易水滿江紅,為之擁塞,河畔土沃凝燕紫,草木被風吹的嗚嗚咽咽,而除此之外,便是無邊的寂靜。
當千百枚炸彈瘋狂的砸向軍陣,當連發的強弩遮天蓋地飛向天空,無論是戰術還是人數,都起不到什麽太大的作用。
他們雖有報國複國之誌,但沒有全部堅定到能以血肉築牢軍陣的勇氣。
趙國貴族王室率先潰散,趙王與燕太子死於亂軍之中,司馬尚雖有幸存活,見遍地屍骸,慨然自刎以謝罪。
焦黑的土地已被血浸透,踩上去黏膩而柔軟,斷裂的矛戈斜插在屍堆中,箭矢如荊棘般鋪滿戰場。
風卷著血腥氣掠過,掀起幾片殘破的燕趙旌旗,旗麵上“抗秦”二字已被火燎去半邊,像一聲未竟的呐喊。
秦軍兵卒沉默地在這裏清掃戰場,偶爾能翻出一些受了傷卻還沒死的人,若是不反抗的,就帶回去止血養傷。
若不是他們有火藥,有充足的準備,有英明的君主和將領。
這便也是他們的下場。
潰散的逃卒,秦軍沒有去追,王翦需要通過他們來傳播秦軍如今究竟掌控著多麽強大的力量,是何種神威。
在生死麵前,燕王甚至來不及心疼自己寵愛的兒子死在秦軍手中,就草草遞出國書,稱願割讓督亢之地。
王翦不接。
王上來前囑咐過,對燕王不必留手。
秦軍一路挺進之時,糧草輜重亦源源不斷,從大秦學宮走出的人才一波又一波,連帶著韓國,魏國,趙國裏那些尚且能用的官員,還有在戰火中會被第一時間保存下來的官府文書,迅速的穩定了各地。
燕趙的反抗,不過是被碾碎之前的幾聲悲歌,除了警醒了一些被閑置在家,不服不甘,蠢蠢欲動的貴族王室,還有大批量的清理了不穩定的因素。
也就沒有什麽作用了。
嬴政八年冬,韓,魏,趙,燕俱滅,王翦押送燕王歸鹹陽。
天下半壁歸秦,而齊連反抗之意都不曾提起,沒什麽動作,仿佛靜等著秦國的收編,唯有楚國內部在權鬥之餘,仍在掙紮,征兵。
即便有再好的前景,未來,依然有人記得當年的仇恨。
燕趙之地重節義之風,多慷慨悲歌之士,隻是在遊俠,在民間,不在朝堂不在君。
秦軍收攏李牧及邊關趙軍,未至邯鄲,趙人起兵造反,殺郭開,挾趙王,漏夜投燕而去。
燕王惴惴不敢言,然燕太子姬盛挺身而出,呼籲聯合抗秦。
燕王痛心疾首。
“趙人攜怨而來,秦軍必追其後!若納之,則秦怒加於燕,若拒之,便是天下笑燕怯懦,可燕終得保全!”
“秦人貪戾,今日滅趙,明日必圖燕!今趙人舉義來投,正是天賜抗秦之機!若閉門不納,燕國必亡於袖手!”更名為姬盛的,真正的姬丹慷慨激昂反駁。
老將劇辛亦出列附議:“太子之言是也!趙人悍勇,李牧雖降,然其民間義士不知凡幾,若聯之,可成勁旅!”
趙國與李牧齊名的將領還有司馬尚,李牧雖在趙王指使下入了秦營,司馬尚卻未在邊關,趙人起兵後迅速加入,如今已成趙國義軍之首。
也正是他提出的聯燕抗秦。
燕王本就是個糊塗的蠢人,不然當年也做不出用女兒替換兒子的事情來,說什麽都不肯出兵。
燕太子姬盛憤而拔劍擲地,率親衛門客趕赴邊關。
燕南邊境易水畔,絡繹渡河複長歎。
這一次,樊於期沒有因兵敗而投燕,隻是暗地裏投靠成蟜,而成蟜早在和昌平君一起暗搓搓聯絡楚國,被嬴政挖出來之後,便被嬴姓宗室看管了起來。
樊於期最終也被蒙恬等人擠了下去,賦閑在家。
而荊軻……殷靈毓周遊列國時,已經拐進秦,又丟進衙役隊伍裏了。
燕太子這一次也是晝夜兼程,哪有心思謀劃,尋人,因此,高漸離和秦舞陽哪個也不在,易水旁竟就隻有他一人看著趙人攜手渡江。
姬盛立於高岸,長揖及地,高聲道:“燕趙本為兄弟,今趙國雖傾,誌士不死!姬盛不才,願與諸君共抗暴秦!”
司馬尚神情複雜,代趙王走出:“秦人縱有千軍萬馬,燕趙亦有斷頭之士!願與燕太子攜手抗秦!”
他們倒是轟轟烈烈的拉起了隊伍來,這樣明晃晃的挑釁,秦國又怎會不管呢?
殺雞儆猴,現在的手段還是太柔和了,正缺一隻跳出來的雞給剩下的人開開眼呢。
李牧被留在邯鄲安撫趙人,沒有被王翦帶著追擊趙王,鬆了口氣,他受王命入秦是一回事,王上和貴族們跑了,他跟去一起打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幸好,王將軍與秦王體貼,不願讓他難做。
該跑的都跑了,李牧隻能辛辛苦苦開始安撫動亂後的邯鄲。
秦將王翦破趙,後至燕趙接壤之境,遇燕趙聯軍。
王翦向來善用疲敵之計,燕太子姬盛與司馬尚決意趁秦軍遠道而來,率先進攻秦軍。
短兵相接之前,王翦露出一個古怪的笑容。
神雷千百投,強弩如煙發。
“一切的恐懼,來源於火力不足。”殷靈毓將一顆黑棋落在邊角,堵死了一片退路,嬴政回敬落子,斷了殷靈毓一處攻勢。
“是,國家強大即為真理。”
你來我往,也不計較什麽輸贏,隻一味的兩軍殺伐,仿佛要不死不休。
“客觀上,強國並不能代表正義和真理,但事實上,弱國決計祈求不來公道和正義。”
嬴政捏著白玉棋子的手往預定的位置一放:“正義?不過是人與人間的關係,能維護社稷的平穩,但國與國之間,隻有利益,便是趙國,不也降了我大秦?”
殷靈毓將黑子放在邊角,歎道:“是,因此我們能做的,就是讓國家永遠強大到足夠庇佑子民,不論他們身在何處,都不要因為國家的弱小而飽受欺淩。”
“這才是真正的國與家。”嬴政輕聲接上:“是寡人畢生所向。”
風蕭蕭兮易水寒。
秋日的寒冷幹燥的風卷過易水河畔。
易水滿江紅,為之擁塞,河畔土沃凝燕紫,草木被風吹的嗚嗚咽咽,而除此之外,便是無邊的寂靜。
當千百枚炸彈瘋狂的砸向軍陣,當連發的強弩遮天蓋地飛向天空,無論是戰術還是人數,都起不到什麽太大的作用。
他們雖有報國複國之誌,但沒有全部堅定到能以血肉築牢軍陣的勇氣。
趙國貴族王室率先潰散,趙王與燕太子死於亂軍之中,司馬尚雖有幸存活,見遍地屍骸,慨然自刎以謝罪。
焦黑的土地已被血浸透,踩上去黏膩而柔軟,斷裂的矛戈斜插在屍堆中,箭矢如荊棘般鋪滿戰場。
風卷著血腥氣掠過,掀起幾片殘破的燕趙旌旗,旗麵上“抗秦”二字已被火燎去半邊,像一聲未竟的呐喊。
秦軍兵卒沉默地在這裏清掃戰場,偶爾能翻出一些受了傷卻還沒死的人,若是不反抗的,就帶回去止血養傷。
若不是他們有火藥,有充足的準備,有英明的君主和將領。
這便也是他們的下場。
潰散的逃卒,秦軍沒有去追,王翦需要通過他們來傳播秦軍如今究竟掌控著多麽強大的力量,是何種神威。
在生死麵前,燕王甚至來不及心疼自己寵愛的兒子死在秦軍手中,就草草遞出國書,稱願割讓督亢之地。
王翦不接。
王上來前囑咐過,對燕王不必留手。
秦軍一路挺進之時,糧草輜重亦源源不斷,從大秦學宮走出的人才一波又一波,連帶著韓國,魏國,趙國裏那些尚且能用的官員,還有在戰火中會被第一時間保存下來的官府文書,迅速的穩定了各地。
燕趙的反抗,不過是被碾碎之前的幾聲悲歌,除了警醒了一些被閑置在家,不服不甘,蠢蠢欲動的貴族王室,還有大批量的清理了不穩定的因素。
也就沒有什麽作用了。
嬴政八年冬,韓,魏,趙,燕俱滅,王翦押送燕王歸鹹陽。
天下半壁歸秦,而齊連反抗之意都不曾提起,沒什麽動作,仿佛靜等著秦國的收編,唯有楚國內部在權鬥之餘,仍在掙紮,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