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曼穀,訪問團中所有人都沾了餘切的光。一時間,全都忙著上泰國本地的媒體、報刊,這當然都有報酬。
餘切本人更不用說,他已經連續數天出現在華人報刊的消息上。
此時,《出路》的單行本已經得到發布,被各地讀者一搶而盡,市麵上到處是詢問“哪裏有《出路》”的讀者,而書架上總是空空如也,售貨員告訴讀者,“這裏沒有《出路》,你隻能另尋他路。”
一些急的沒辦法的讀者,甚至想到了去大陸搶購《出路》,順便來一趟大陸的尋根之旅,然後才得知,大陸版本的《出路》還要等到下月初才發行,因為大陸正流行餘切所寫的“新現實三部曲”。
但他們誤打誤撞,把餘切才發布不久的《一代宗師》和《和你在一起》帶回了東南亞,這又是另一場上的盛宴了。
而且,人們更喜歡帶有強故事情節的。
無論是現在的《出路》,還是過去的《未婚妻的信》,乃至於更久遠的《天若有情》,這都是能讓人放不下手的。
餘切在九龍城寨的一日遊被反複提起,似乎所有人都不免被問到當天發生了什麽。
那一天的天氣如何?
那一天的維多利亞港上,是否有奇怪的波浪?產生了不凡的金光?
訪問團團長季線林,他在麵向泰國公眾的一個采訪中表示:“那天沒什麽特別的,餘切說他想要去九龍城寨看看,在這之前我沒有聽說過這個地方,我聽說了之後,我也沒想過能寫出一篇來……然後他去了一趟回來,不久後,他寫出了那篇。”
副團長趙樸初形容餘切是“頓悟了”。
他用一個在泰國人人皆知的故事來描述當天的情況:“釋迦摩尼快死亡的時候,來到一棵菩提樹下靜坐悟道,七天七夜、不眠不休,他悟道的那一瞬間是一瞬,在他的腦海裏麵,已經度過了整個宇宙。”
“而我們隻看到了一瞬,因為我們沒有悟道。”
“當然啊,餘切自然不能和這樣的大智慧相比,我是說,這樣的情況在搞創作中是常見的……王勃寫那個《滕王閣序》也一直被後人爭論了許久,有人說王勃準備了好幾年那一篇文章,剛好呈上去了,也有人說,王勃就是當時寫出來的,誰知道呢?”
餘切本人也被問到了這個問題。
他的答案是:“我沒想到這篇能造成那麽大的影響。”
他確實很驚訝,因為這一篇,遠在蓉城的馬識途給餘切來了電話,隻為了強調他這個事情做的高尚。
“餘切,你原先和我在房間裏麵的對話,現在你已經做到了一些,我感到很欣慰,今早上我特地和錢忠書夫婦通話,說實在的,他們很羨慕我。”
餘切說:“馬老,其實這不是我最用心的一部。”
馬識途說:“我知道,但你還記得那一麵紅旗嗎?”
“渣滓洞那一麵嗎?”
“是的,就是那一麵紅旗。當時的地下黨人得知新中國已經解放,卻不知道紅旗長什麽樣子,所以連夜繡出了這一麵紅旗,它雖然不是最完美的,卻是這個暗無天日的空間裏,升起的第一麵旗幟。”餘切就明白了。
《出路》正是南洋華人文學的複興旗幟。
在此時東南亞的文壇,已經掀起了“南洋華人文學”的創作論戰,曆史上這個論戰搞了十多年,也沒有個結果,誰也不服誰。
出現了形象的“斷奶論”和“吃奶論”兩個流派。
而現在,因為餘切大陸人的身份,許多人覺得本地華人創作首先離不開大陸,也就是不得不吃奶。
新加坡大學最近成立了“南洋華人史”的課題研究小組,中文係的教授宣稱:
“無論要怎麽樣進行文學的母國‘斷奶’,都隻是形式上的話術。作為華人來創作,根本離不開大陸——我們就是這樣的一種情況,而且餘先生也證明了,這樣的是受人歡迎的。”
“考慮到在一些地方正在進行的華文限製政策,我們絕不能迎合創作,丟失掉華人特色,這樣的文學是地方文學,不再和華人有任何相關,這和自我閹割無異。”
東南亞這邊的情況也傳到了港地。
武俠家溫瑞安在港地《東方日報》上發文:“我今天拜讀了餘切的《出路》,才知道俠義精神不在江湖,而在年輕人的筆頭上!”
溫瑞安是武俠四大家之一,馬來人。他和朋友在寶島定居時,因為私藏大陸領導詩詞,巴老以及曹禺等人的作品,搜查出來後,被關進牢中反省。
出獄後回到馬來,同樣因為之前的事情風聲鶴唳,無法久留,不得不頻繁在馬來和港地之間輾轉。因此,在他的中,主角總是離奇的遭遇背叛,並且一開始就被天下人所不容,到處被人追殺。
他和查良庸的關係不錯,他的正是因為受到查良庸的賞識,才能得以在《明報》上出版。
九月份,溫瑞安回了一趟大馬老家探親,這一次探親讓他發現,家中的年輕人全在談論《出路》這本,就連老頭老太太,也讓人念一遍《出路》聽讀,斷斷續續的把故事聽完。
他有個小侄兒,主動翻看起《出路》,一邊看一邊說:“我今後也要上華文學校,說漢話,習武術,有人來欺負我,我就要還手。”
他感到很驚訝:難道馬來政府對華文教育的鉗製,已經消失了嗎?
這麽大的事情,為什麽我並沒有聽說?
結果,溫瑞安的父親告訴他,今天的課堂上仍然不許說華文,學生一旦不小心說了一句中國話,就要被罰款兩毛錢一句話,對於一周隻有幾毛零錢的孩子們來說,這是一個完全承受不起的懲罰。
溫瑞安感到憂心忡忡,這豈不是要讓我滅種嗎?
關鍵是,華族在文化和經濟上,都恰恰是更為先進的一方,這構成了天然的不平等。
不許說中國話!
怎敢這樣欺我?
(本章完)
餘切本人更不用說,他已經連續數天出現在華人報刊的消息上。
此時,《出路》的單行本已經得到發布,被各地讀者一搶而盡,市麵上到處是詢問“哪裏有《出路》”的讀者,而書架上總是空空如也,售貨員告訴讀者,“這裏沒有《出路》,你隻能另尋他路。”
一些急的沒辦法的讀者,甚至想到了去大陸搶購《出路》,順便來一趟大陸的尋根之旅,然後才得知,大陸版本的《出路》還要等到下月初才發行,因為大陸正流行餘切所寫的“新現實三部曲”。
但他們誤打誤撞,把餘切才發布不久的《一代宗師》和《和你在一起》帶回了東南亞,這又是另一場上的盛宴了。
而且,人們更喜歡帶有強故事情節的。
無論是現在的《出路》,還是過去的《未婚妻的信》,乃至於更久遠的《天若有情》,這都是能讓人放不下手的。
餘切在九龍城寨的一日遊被反複提起,似乎所有人都不免被問到當天發生了什麽。
那一天的天氣如何?
那一天的維多利亞港上,是否有奇怪的波浪?產生了不凡的金光?
訪問團團長季線林,他在麵向泰國公眾的一個采訪中表示:“那天沒什麽特別的,餘切說他想要去九龍城寨看看,在這之前我沒有聽說過這個地方,我聽說了之後,我也沒想過能寫出一篇來……然後他去了一趟回來,不久後,他寫出了那篇。”
副團長趙樸初形容餘切是“頓悟了”。
他用一個在泰國人人皆知的故事來描述當天的情況:“釋迦摩尼快死亡的時候,來到一棵菩提樹下靜坐悟道,七天七夜、不眠不休,他悟道的那一瞬間是一瞬,在他的腦海裏麵,已經度過了整個宇宙。”
“而我們隻看到了一瞬,因為我們沒有悟道。”
“當然啊,餘切自然不能和這樣的大智慧相比,我是說,這樣的情況在搞創作中是常見的……王勃寫那個《滕王閣序》也一直被後人爭論了許久,有人說王勃準備了好幾年那一篇文章,剛好呈上去了,也有人說,王勃就是當時寫出來的,誰知道呢?”
餘切本人也被問到了這個問題。
他的答案是:“我沒想到這篇能造成那麽大的影響。”
他確實很驚訝,因為這一篇,遠在蓉城的馬識途給餘切來了電話,隻為了強調他這個事情做的高尚。
“餘切,你原先和我在房間裏麵的對話,現在你已經做到了一些,我感到很欣慰,今早上我特地和錢忠書夫婦通話,說實在的,他們很羨慕我。”
餘切說:“馬老,其實這不是我最用心的一部。”
馬識途說:“我知道,但你還記得那一麵紅旗嗎?”
“渣滓洞那一麵嗎?”
“是的,就是那一麵紅旗。當時的地下黨人得知新中國已經解放,卻不知道紅旗長什麽樣子,所以連夜繡出了這一麵紅旗,它雖然不是最完美的,卻是這個暗無天日的空間裏,升起的第一麵旗幟。”餘切就明白了。
《出路》正是南洋華人文學的複興旗幟。
在此時東南亞的文壇,已經掀起了“南洋華人文學”的創作論戰,曆史上這個論戰搞了十多年,也沒有個結果,誰也不服誰。
出現了形象的“斷奶論”和“吃奶論”兩個流派。
而現在,因為餘切大陸人的身份,許多人覺得本地華人創作首先離不開大陸,也就是不得不吃奶。
新加坡大學最近成立了“南洋華人史”的課題研究小組,中文係的教授宣稱:
“無論要怎麽樣進行文學的母國‘斷奶’,都隻是形式上的話術。作為華人來創作,根本離不開大陸——我們就是這樣的一種情況,而且餘先生也證明了,這樣的是受人歡迎的。”
“考慮到在一些地方正在進行的華文限製政策,我們絕不能迎合創作,丟失掉華人特色,這樣的文學是地方文學,不再和華人有任何相關,這和自我閹割無異。”
東南亞這邊的情況也傳到了港地。
武俠家溫瑞安在港地《東方日報》上發文:“我今天拜讀了餘切的《出路》,才知道俠義精神不在江湖,而在年輕人的筆頭上!”
溫瑞安是武俠四大家之一,馬來人。他和朋友在寶島定居時,因為私藏大陸領導詩詞,巴老以及曹禺等人的作品,搜查出來後,被關進牢中反省。
出獄後回到馬來,同樣因為之前的事情風聲鶴唳,無法久留,不得不頻繁在馬來和港地之間輾轉。因此,在他的中,主角總是離奇的遭遇背叛,並且一開始就被天下人所不容,到處被人追殺。
他和查良庸的關係不錯,他的正是因為受到查良庸的賞識,才能得以在《明報》上出版。
九月份,溫瑞安回了一趟大馬老家探親,這一次探親讓他發現,家中的年輕人全在談論《出路》這本,就連老頭老太太,也讓人念一遍《出路》聽讀,斷斷續續的把故事聽完。
他有個小侄兒,主動翻看起《出路》,一邊看一邊說:“我今後也要上華文學校,說漢話,習武術,有人來欺負我,我就要還手。”
他感到很驚訝:難道馬來政府對華文教育的鉗製,已經消失了嗎?
這麽大的事情,為什麽我並沒有聽說?
結果,溫瑞安的父親告訴他,今天的課堂上仍然不許說華文,學生一旦不小心說了一句中國話,就要被罰款兩毛錢一句話,對於一周隻有幾毛零錢的孩子們來說,這是一個完全承受不起的懲罰。
溫瑞安感到憂心忡忡,這豈不是要讓我滅種嗎?
關鍵是,華族在文化和經濟上,都恰恰是更為先進的一方,這構成了天然的不平等。
不許說中國話!
怎敢這樣欺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