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英國在港地的總督尤德,以及大使柯利達,秘書巴特勒都在燕京,他們住在為外賓準備的高級賓館裏麵,此時談判大局已定,他們每天除了聊天扯淡,就是聊聊對中國這個國家的見解。
或是到處遊山玩水,或是忙著交朋友,搞私人聚會,也看看中國的啥的。
但是對他們來說,中國的當代無趣,而且好像過於模仿西方各種技巧,有時候讓他們這些純西方人看來,有點像看燕京的精神小夥兒模仿邁克爾傑克遜跳舞那樣——又時髦又落伍。
大使柯利達常常說:“我最大的遺憾是,我沒有來得及去看一場約翰列儂的演唱會,他跟一個日本女人在一起,離開了披頭士樂隊,跑到了紐約去,我不知道他是懟草了還是吸粉了,總之他的神經開始變得不正常……在我來到中國後,我聽說他在美國街頭被一個瘋子刺殺的消息。”
“而在前不久,他才剛剛演出《image》,想想上麵的歌詞……”
柯利達忍不住唱了起來:
“幻想世上並沒有天堂,這很容易,隻要你試試看,想像沒有國家,這樣做不難,我希望有一天你能加入我們,到那時世界就會大同……然後,他被瘋子開槍殺了!”
“這是不是太諷刺了?我們英國人不像以前,現在多了許多胡思亂想的藝術家,忘記了我們不是靠愛以及和平,做到日不落帝國的。”
“我希望看到一些嚴肅的東西,這方麵中國人是現實主義者,他們這一代反而比我們靠譜一些。”
9月初的一天,大使柯利達帶回了一箱可口可樂:“中國生產的可口可樂,朋友們,我們來嚐嚐味道。”
幾個談判團領頭的紛紛拿了一瓶,開蓋灌了一口。
這可樂的第一口,果然味道最好。
柯利達問:“中國產可口可樂,有什麽區別嗎?”
“嗯,好像沒什麽區別。”一位安保人員道。
“的確如此,在《時代》周刊上,刊登了中國人喝可口可樂,他的背後即是我們去玩過的八達嶺長城,好像有一天中國人會和我們一模一樣下去……但我覺得,我來了中國兩三年,我其實不了解中國。”
“我意思是,可口可樂在中國開辦的製罐和灌裝設備,在中國設立專廠,在中國進行銷售,用美國的濃縮汁——但我保證,中國人的想法就是我們不一樣,你永遠無法了解中國。”
“今天,我中國的談判對手驕傲的,向我遞了一本,叫《出路》,我打算翻來看看,中文是最難的語言,但我已經略懂一些中文。”
這時候,柯利達發現巴特勒正在寫日記。
“喝可樂吧……老弟,你在寫什麽?”
巴特勒道:“我在寫我對中國這個國家的觀察,像你所說,我來中國兩年,我也不了解他。”
“那你在日記上觀察到了什麽?”
“我寫了一些見聞。比如在賓館,我們每到一層樓,都有安保和服務員對我們微笑,他們樣子不一樣,動作卻幾乎相同,就像是機器人。接著,你已經聽說了中國閱兵的輝煌,在這裏能看到他們的列兵練習,刺刀和刺刀之間相隔不到一個人,但他們就這樣毫不畏懼的抵著齊步走……”
“——但他們是否像德國人那樣死板呢?又並不是,中國人天天都要去發達國家留學,有時我感到他們厭惡自己的家鄉,可是前不久的洛杉磯奧運會,我看到排隊求簽證的人參與了遊行,高唱國歌……老兄,我糊塗了,他們似乎是一種無法形容,一種巨大肢體的一部分,共享神經網絡,有時候能分開行動,危難時又能召集來。”
柯利達道:“不可名狀,不可言說,這不是怪物嗎?”
“是的,這就是怪物。”
於是,這幫人了幾天看完《出路》,連蒙帶猜的,勉強看明白了。
柯利達說:“這是一個什麽樣的?他們嫌棄自己的家鄉不好,逃難去了,然後晚年了又回來,把錢盡可能的帶回來,對著小孩嚎啕大哭,這是否是一種浪漫主義?”
港地的總督尤德道:“我最近聽說《出路》的作家cot,去看了九龍城寨後,才寫出了這一篇。”
柯利達立刻說:“是的,中國人正拿這部的創作過程,批評我們做的不好……但我們已經欠了許多血債,也不會差這一件事情了。”
巴特勒道:“我聽說京城的大學生們正在參與正步訓練,日本人也來了天安門,不如我們去看看。”
走!
乘上羅孚800,幾人來到了天安門,他們很快找到了大學生們——因為他們的正步動作變形,和軍人相比差別明顯。
當然,這些舉動都是有中方人員“陪同”的。“哈嘍,外國朋友!”大學生們向他們打招呼。
柯利達得意道:“我說了,他們會因為我們的皮膚,而對我們格外熱情。”
然後,大學生們在國徽和紅旗下,開始了訓練。此時正值正午,烈日炎炎,幾個白人很快被曬得頭暈眼,營養不良的大學生們看起來也不怎麽地,一副隨時要昏厥過去的樣子。
他們每練習一段時間,就要休息片刻,喝自己做的便宜鹽水。
柯利達派人給大學生送可樂,得知有人是“燕大學生”,他依稀記得,《出路》的作者餘切就是燕大的。
“你們認識餘切嗎?”
“認識,我們和他打過招呼,他在燕大是風雲人物,樂善好施,打牌總輸錢,我們都喜歡他。”
柯利達說:“當然了,他的書都登上了外交桌……我現在問你們一個問題,完全是私人的,不要有任何的聯想,我也希望你們能真實的回答。”
學生們答應了。
“——如果你們有機會去英國留學,你們去嗎?”
“去。”
回答的不假思索。這一批參與國慶的燕大學生是生物係的,他們在國內有點不好就業。
“你們是否願意取得英國居住權,並在英國度過一生。”
學生們麵麵相覷,然而,大多給出不否定的回答。
柯利達非常高興,因為這些學生們無比向往英國文化,這個樣本對他有利。
他最後問:“假如你們生命的最後一刻,你們隻有一次機會,二十二歲的約翰列儂給你唱一首歌,或是餘切和你打牌,他繼續輸錢,你們支持誰?”
回答的異口同聲:“餘切。”
那回答,簡直沒有絲毫的猶豫。
幾個人全懵逼了:為什麽?
學生們也不知道為什麽,新的訓練即將開始,他們告別了幾位,繼續在烈日下重複訓練。
尤德,柯利達,巴特勒三人把這件事情寫在了日記裏。
他們各自都有話說。
尤德寫:“如果在八十年代初拆除了九龍城寨,今天就不會使我們的外交官遭遇到這種尷尬,但這不能怪我,在我來之前,一切已經發生,而我想要做些什麽時,一切都來不及。”
柯利達寫道:“是不是因為餘切開槍打死了別人,而約翰列儂被開槍打死了,這使得中國人認為約翰列儂是個去地獄都發黴的倒黴蛋,他並不吉利?”
巴特勒思考的最為深刻:“在那一秒是文化上的勝利,餘切在他們這一代人是披頭士一樣的青年文學偶像。但中國曆史上有許多餘切這樣的人,還有比他偉大的多的人,這個名單數起來燦若星河……就是說,我們僅僅在物質文化上使得人暫時仰慕,而在精神上,還有很長的道路。”
“考慮到餘切並不是一個會娶日本老婆,到美國旅居十年的瘋子,他恐怕要更長久的施加他的文學影響。我對這樣的人總是仇恨並且崇拜。”
“這樣的人越多,他們就越驕傲。”
此時,這個鐵娘子最信任的筆杆頭,大英帝國離權力最近的人,忽然想起了“可口可樂”和燕大學生自製的鹽水。
他最終在日記上寫:“而且,當他們也人人喝上自己製作的可口可樂時,就是說彼此的物質差距都被拉平時,他們豈不是要反過來歧視我們?”
“那時,他們也許驕傲得要壓倒我們。好在我今年四十四歲,在我有限的下半生裏,尚且不用看到這悲慘的一幕。”
(本章完)
或是到處遊山玩水,或是忙著交朋友,搞私人聚會,也看看中國的啥的。
但是對他們來說,中國的當代無趣,而且好像過於模仿西方各種技巧,有時候讓他們這些純西方人看來,有點像看燕京的精神小夥兒模仿邁克爾傑克遜跳舞那樣——又時髦又落伍。
大使柯利達常常說:“我最大的遺憾是,我沒有來得及去看一場約翰列儂的演唱會,他跟一個日本女人在一起,離開了披頭士樂隊,跑到了紐約去,我不知道他是懟草了還是吸粉了,總之他的神經開始變得不正常……在我來到中國後,我聽說他在美國街頭被一個瘋子刺殺的消息。”
“而在前不久,他才剛剛演出《image》,想想上麵的歌詞……”
柯利達忍不住唱了起來:
“幻想世上並沒有天堂,這很容易,隻要你試試看,想像沒有國家,這樣做不難,我希望有一天你能加入我們,到那時世界就會大同……然後,他被瘋子開槍殺了!”
“這是不是太諷刺了?我們英國人不像以前,現在多了許多胡思亂想的藝術家,忘記了我們不是靠愛以及和平,做到日不落帝國的。”
“我希望看到一些嚴肅的東西,這方麵中國人是現實主義者,他們這一代反而比我們靠譜一些。”
9月初的一天,大使柯利達帶回了一箱可口可樂:“中國生產的可口可樂,朋友們,我們來嚐嚐味道。”
幾個談判團領頭的紛紛拿了一瓶,開蓋灌了一口。
這可樂的第一口,果然味道最好。
柯利達問:“中國產可口可樂,有什麽區別嗎?”
“嗯,好像沒什麽區別。”一位安保人員道。
“的確如此,在《時代》周刊上,刊登了中國人喝可口可樂,他的背後即是我們去玩過的八達嶺長城,好像有一天中國人會和我們一模一樣下去……但我覺得,我來了中國兩三年,我其實不了解中國。”
“我意思是,可口可樂在中國開辦的製罐和灌裝設備,在中國設立專廠,在中國進行銷售,用美國的濃縮汁——但我保證,中國人的想法就是我們不一樣,你永遠無法了解中國。”
“今天,我中國的談判對手驕傲的,向我遞了一本,叫《出路》,我打算翻來看看,中文是最難的語言,但我已經略懂一些中文。”
這時候,柯利達發現巴特勒正在寫日記。
“喝可樂吧……老弟,你在寫什麽?”
巴特勒道:“我在寫我對中國這個國家的觀察,像你所說,我來中國兩年,我也不了解他。”
“那你在日記上觀察到了什麽?”
“我寫了一些見聞。比如在賓館,我們每到一層樓,都有安保和服務員對我們微笑,他們樣子不一樣,動作卻幾乎相同,就像是機器人。接著,你已經聽說了中國閱兵的輝煌,在這裏能看到他們的列兵練習,刺刀和刺刀之間相隔不到一個人,但他們就這樣毫不畏懼的抵著齊步走……”
“——但他們是否像德國人那樣死板呢?又並不是,中國人天天都要去發達國家留學,有時我感到他們厭惡自己的家鄉,可是前不久的洛杉磯奧運會,我看到排隊求簽證的人參與了遊行,高唱國歌……老兄,我糊塗了,他們似乎是一種無法形容,一種巨大肢體的一部分,共享神經網絡,有時候能分開行動,危難時又能召集來。”
柯利達道:“不可名狀,不可言說,這不是怪物嗎?”
“是的,這就是怪物。”
於是,這幫人了幾天看完《出路》,連蒙帶猜的,勉強看明白了。
柯利達說:“這是一個什麽樣的?他們嫌棄自己的家鄉不好,逃難去了,然後晚年了又回來,把錢盡可能的帶回來,對著小孩嚎啕大哭,這是否是一種浪漫主義?”
港地的總督尤德道:“我最近聽說《出路》的作家cot,去看了九龍城寨後,才寫出了這一篇。”
柯利達立刻說:“是的,中國人正拿這部的創作過程,批評我們做的不好……但我們已經欠了許多血債,也不會差這一件事情了。”
巴特勒道:“我聽說京城的大學生們正在參與正步訓練,日本人也來了天安門,不如我們去看看。”
走!
乘上羅孚800,幾人來到了天安門,他們很快找到了大學生們——因為他們的正步動作變形,和軍人相比差別明顯。
當然,這些舉動都是有中方人員“陪同”的。“哈嘍,外國朋友!”大學生們向他們打招呼。
柯利達得意道:“我說了,他們會因為我們的皮膚,而對我們格外熱情。”
然後,大學生們在國徽和紅旗下,開始了訓練。此時正值正午,烈日炎炎,幾個白人很快被曬得頭暈眼,營養不良的大學生們看起來也不怎麽地,一副隨時要昏厥過去的樣子。
他們每練習一段時間,就要休息片刻,喝自己做的便宜鹽水。
柯利達派人給大學生送可樂,得知有人是“燕大學生”,他依稀記得,《出路》的作者餘切就是燕大的。
“你們認識餘切嗎?”
“認識,我們和他打過招呼,他在燕大是風雲人物,樂善好施,打牌總輸錢,我們都喜歡他。”
柯利達說:“當然了,他的書都登上了外交桌……我現在問你們一個問題,完全是私人的,不要有任何的聯想,我也希望你們能真實的回答。”
學生們答應了。
“——如果你們有機會去英國留學,你們去嗎?”
“去。”
回答的不假思索。這一批參與國慶的燕大學生是生物係的,他們在國內有點不好就業。
“你們是否願意取得英國居住權,並在英國度過一生。”
學生們麵麵相覷,然而,大多給出不否定的回答。
柯利達非常高興,因為這些學生們無比向往英國文化,這個樣本對他有利。
他最後問:“假如你們生命的最後一刻,你們隻有一次機會,二十二歲的約翰列儂給你唱一首歌,或是餘切和你打牌,他繼續輸錢,你們支持誰?”
回答的異口同聲:“餘切。”
那回答,簡直沒有絲毫的猶豫。
幾個人全懵逼了:為什麽?
學生們也不知道為什麽,新的訓練即將開始,他們告別了幾位,繼續在烈日下重複訓練。
尤德,柯利達,巴特勒三人把這件事情寫在了日記裏。
他們各自都有話說。
尤德寫:“如果在八十年代初拆除了九龍城寨,今天就不會使我們的外交官遭遇到這種尷尬,但這不能怪我,在我來之前,一切已經發生,而我想要做些什麽時,一切都來不及。”
柯利達寫道:“是不是因為餘切開槍打死了別人,而約翰列儂被開槍打死了,這使得中國人認為約翰列儂是個去地獄都發黴的倒黴蛋,他並不吉利?”
巴特勒思考的最為深刻:“在那一秒是文化上的勝利,餘切在他們這一代人是披頭士一樣的青年文學偶像。但中國曆史上有許多餘切這樣的人,還有比他偉大的多的人,這個名單數起來燦若星河……就是說,我們僅僅在物質文化上使得人暫時仰慕,而在精神上,還有很長的道路。”
“考慮到餘切並不是一個會娶日本老婆,到美國旅居十年的瘋子,他恐怕要更長久的施加他的文學影響。我對這樣的人總是仇恨並且崇拜。”
“這樣的人越多,他們就越驕傲。”
此時,這個鐵娘子最信任的筆杆頭,大英帝國離權力最近的人,忽然想起了“可口可樂”和燕大學生自製的鹽水。
他最終在日記上寫:“而且,當他們也人人喝上自己製作的可口可樂時,就是說彼此的物質差距都被拉平時,他們豈不是要反過來歧視我們?”
“那時,他們也許驕傲得要壓倒我們。好在我今年四十四歲,在我有限的下半生裏,尚且不用看到這悲慘的一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