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檢把朱允炆和朱允熥的繼承順序拿出來說事,自然不是毫無目的。
群臣也知道結果多半對建文君朱允炆不利,一些人嚐試著抗爭道:
“建文君為太祖所封皇太孫,繼承順序自然在吳王朱允熥之前。”
“此事早有定論,何必再次商議?”
朱由檢對此搖頭道:
“不然!”
“若不把這件事情理清,如何對建文君臣重新定論?”
“就從朱允炆上位說起,探討其中得失。”
“朱允炆和朱允熥的繼承順序,有人能說清楚嗎?”
群臣看向劉宗周,希望他出來說兩句。
這是天下間最負盛名的儒者,對方孝孺也很推崇。
他們認為劉宗周做出的結論,最能說服眾人。
劉宗周負責重製禮樂,麵對眾人的目光,自然當仁不讓,說道:
“大明皇子、親王、郡王、宗室、貴族繼承禮法,並未規定元配和繼配子嗣的繼承先後。”
“但是文官蔭敘之法規定,先立嫡長子及其子孫。如無,立嫡長子同母弟。如無,立繼室所生。如無,立次室所生。”
“按此辦法,繼配所生嫡子,繼承順序在元配所生嫡子之後。”
“但不知是否可用於皇室繼承?”
這個答案,讓與會群臣嘩然,嗡嗡之聲大作。
因為劉宗周的回答並未偏袒朱允炆,而是認為如果按文官蔭敘辦法,朱允炆的繼承順序,在元配嫡子朱允熥之後。
這點一些文官是知道,但他們實在不願承認朱允炆不是理所當然的繼承人,刑部主事李若愚道:
“文官蔭敘辦法,怎麽能用在皇位繼承上呢?”
“臣以為建文君和吳王同為太祖嫡孫,建文君年長於吳王,繼承順序當在吳王之前。”
朱由檢聞言似笑非笑,盯著群臣說道:
“這麽說來,你們認為皇室是特殊的,不用遵守為文官製定的禮法?”
這個說法,群臣更不接受。如果承認了皇室特殊論,他們更沒辦法限製皇帝,連用禮法約束皇帝的理由都沒有了。
一時間,他們陷入了矛盾之中。不知是繼續支持朱允炆的繼承順序在前,還是承認皇室特殊論。
禮部尚書溫體仁,此時趁機說道:
“《晉書·禮誌》有雲:先嫡後繼,有自來矣。”
“元嫡高於繼嫡,這是自古以來的道理。”
“大明禮法也是如此規定,臣以為建文君朱允炆身為繼嫡,繼承順序當在元嫡朱允熥之後。”
“太祖之所以立朱允炆為皇太孫,是受當時一些臣子的蒙蔽。”
這個說法,更讓群臣嘩然。一些支持建文君的臣子,更是對溫體仁怒目而視,認為他在毫無底線地迎合當今皇帝。
右都禦史成基命委宛地道:
“太祖英明神武,怎麽會被人蒙蔽呢?”
“文官蔭敘之法,是洪武十六年所定。呂妃在洪武十一年就被冊封為繼妃,建文君也被升為嫡子。”
“故而臣以為不當用洪武十六年為文官製定的蔭敘辦法,施加於洪武十一年升為嫡子的建文君。”
溫體仁不讚同他的說法,回道:
“朱允炆被冊封為皇太孫,是洪武二十五年之事。”
“太祖這是在違背之前製定的禮法,一定有奸臣作祟。”
“當時的臣子沒有提醒太祖,同樣存在過失。”
說著,他還翻出《大明會典》,說道:
“凡選娶繼配,萬曆十年議準:凡親郡王妃病故而未有子者,許奏請選繼。”
“萬曆七年例:如已有子,不分嫡出庶出,俱不許選繼。止照內助事例,有妾推舉一妾,無妾奏選一人以管理家事、撫育子女,不許請授次妃封號。”
“這是萬曆年間朝廷群臣商議的條例,彌補禮法中的疏漏。”
“禁止有子的宗室冊立繼妃,為的就是避免出現繼嫡子,和原有子嗣產生繼承糾紛。”
“諸君當年反對鄭貴妃為後,也是為了避免福王升為嫡子,和光宗的繼承順序產生爭議。”
“呂妃在常妃去世後成為繼妃,和鄭貴妃想成為皇後何其相似,諸君當年據理力爭,難道現在就認同此事嗎?”
這讓群臣無言,想到了國本之爭。
當今朝堂上的人,很多都是國本之爭的勝利者,他們怎麽能反對這個禮法呢?
平時沒有利益關係還好說,現在涉及到自己的利益,那就隻能對建文君說對不起啦!
溫體仁在這一局中,最終大獲全勝。元嫡高於繼嫡,成為群臣公認。
朱由檢對此十分滿意,沒想到溫體仁的戰鬥力這麽強。有這樣的臣子在朝中,確實讓能讓他輕鬆不少。
所以他的心裏麵,已經傾向於在下個月的選官中,把溫體仁提升為大學士。
溫體仁也是這個想法,所以在這件事上十分賣力。在知道這次會議的議題後,就搜集了很多資料。
如今全部用上,果然取得奇效。
不但皇帝滿意,群臣也對他無話可話,隻能支持他對國本之爭的言論。
吏部尚書楊景辰同樣想要入閣,他見溫體仁大放異彩,自己部門卻出了個李若星,出言和皇帝唱反調。
這讓他轉動腦筋,提議道:
“臣以為當整理繼承禮法,確定繼承製度。”
“讓天下人知道誰是誰非,避免再出現國本之爭。”
朱由檢聞言頷首,認可道:
“確實應定下繼承禮法,避免繼承爭議。”
“各藩開國之後,如果繼承禮法不明,將來還不知道要出多少亂子呢!”
“劉先生重製禮樂,一定要製定繼承禮法。”
劉宗周聞言領命,群臣也紛紛認同。
他們也受夠了繼承禮法的不明確,對這種事情很支持。
朱由檢此時又道:
“本朝的繼承方法,應該采用哪種禮法呢?”
“諸卿暢所欲言!”
劉宗周率先說道:
“嫡長之製,自周禮以來一直實行。”
“臣以為當實行嫡長子繼承製。”
朱由檢聞言好奇道:
“嫡長子繼承製,是否是方才溫尚書說的唐朝繼承製度呢?”
劉宗周給出了肯定的回答,還補充道:
“不止唐朝如此,宋朝也是這種繼承製度。”
“《宋史》記載太常禮院言:按禮文,諸王、公、侯、伯、子、男,皆子孫承嫡者傳襲。若無嫡子及有罪疾,立嫡孫;無嫡孫,以次立嫡子同母弟;無母弟,立庶子;無庶子,立嫡孫同母弟;無同母弟,立庶孫。曾孫以下準此。合依禮令,傳嫡承襲。”
“此為自古以來的嫡長子繼承製。”
朱由檢聞言高興道:
“按照嫡長子繼承製,嫡子同母弟繼承順序在嫡孫同母弟之前。”
“所以如果朱允炆沒被冊封皇太孫,應該由成祖繼位!”
這讓群臣啞然,沒想到又繞到這件事上來了。
劉宗周委婉說道:
“話雖如此,但是太祖為開國之君。”
“他立下的皇太孫,繼位毫無爭議!”
朱由檢聞言默然。
就在群臣以為皇帝對此認命時,忽聽皇帝歎道:
“非三晉之壞禮,乃天子自壞之也!”
“太祖違背了嫡長子繼承製,也違背了自己製定的繼承辦法。”
“這是自壞禮法,所以有建文之敗也!”
一時淚如雨下,似乎在為此悲哀。
群臣見此情景,感性的同樣淚流滿麵。
他們都是飽讀詩書之士,知道皇帝所說的話,源自《資治通鑒》中司馬光的結論。
司馬光選擇三家分晉為《資治通鑒》開篇,開宗明義地指出:
三晉之列於諸侯,非三晉之壞禮,乃天子自壞之也。
感歎君臣之禮既壞,則天下以智力相雄長,釀成戰國之亂。
這和太祖駕崩後,發生靖難之役何其相似,都是兵強馬壯者當上皇帝。
他們想到這裏,同樣產生了“嗚呼哀哉”的感歎,為當時的戰亂而悲哀。
劉宗周更是含著眼淚,伏地下拜說道:
“陛下有此見識,臣為天下賀!”
“望陛下恪守禮法,不要自壞禮製。”
群臣同樣烏壓壓地跪了一地,為皇帝能認識到禮法的重要性而賀喜。
同時請求皇帝,一定要恪守禮法。
朱由檢見此情景,神情肅穆地道:
“朕命劉先生等有識之士重製禮樂,焉能不遵守自己重定的禮法?”
“諸位愛卿請起,咱們一同以禮樂治國,開創一個治世!”
請群臣起身之後,朱由檢又命劉宗周、黃立極、韓爌、袁可立東向,降座西向揖之,然後賜下座位,以便坐而論道。
群臣見此情景,眼中的羨慕激動,幾乎要溢出來。
皇帝降座揖相,對臣子行降階之禮,這簡直是無上的榮譽。
受到禮遇的四人,更是連道“不敢”,愧謝皇帝聖恩。
朱由檢強令他們坐下,然後道:
“適才聽諸位愛卿所言,我大明雖是嫡長繼承,卻和前代不同。”
“前代之時,隻有嫡長孫高於嫡長子同母弟。嫡長孫同母弟的繼承順序,則在嫡長子同母弟之後。”
“但是太祖所定蔭敘製度,則規定隻要是嫡長子的後人,繼承順序都在嫡長子同母弟之前。”
“所以太祖實行的嫡長繼承,並非嫡長子繼承製,更應該稱之為嫡長房繼承製——”
“隻要是嫡長房子嗣,繼承順序都在下一房之前。”
“朕的這個認識,諸位都認同否?”
群臣雖然沒有深究過嫡長子和嫡長房繼承製的不同,但是在聽到皇帝的這個認識後,細思下紛紛點頭,都認為確實如此。
太祖選擇朱允炆繼承皇位,按嫡長子繼承製肯定說不通。因為嫡長子繼承製下,隻有嫡長孫朱雄英的繼承順序高於叔叔,朱允炆、朱允熥都排在叔叔後麵。
隻有按《大明會典》規定的嫡長房繼承製,才能勉強說通。能讓太祖嫡長子朱標的子嗣,繼承順序排在朱標的所有弟弟之前。
大明的文官蔭敘製度、勳貴襲爵製度,同樣都規定嫡長子孫高於嫡次子孫、高於庶長子孫。《大明會典》有明文:
凡蔭敘,洪武二十六年定:用蔭者,以嫡長子。如嫡長子有廢疾,立嫡長子之子孫,曾玄同。如無,立嫡長子同母弟,曾玄同。如無,立繼室所生。如無,立次室所生。如絕嗣者,傍蔭其親兄弟,各及子孫。如無,傍蔭伯叔及其子孫。
繼承順序完全是按房頭來的,所以大明的繼承製度,更應該稱為嫡長房繼承製,和唐宋等朝代的嫡長子繼承製不同。
察覺這點之後,一些仍舊支持為建文君翻案的,不由有些激動,認為找到了建文君繼位的禮法來源。
可惜,朱允炆越過朱允熥仍舊說不通,他們方才因為國本之爭的事情,已經認同繼嫡低於元嫡。
朱由檢對此感慨道:
“太祖立建文君,存在兩個過失。”
“一是把嫡長子繼承製改為嫡長房繼承製,急切之間天下人尚未適應,不明其中深意。”
“二是撇過元嫡孫朱允熥,立繼嫡孫朱允炆為太孫,無論哪個禮法都說不通。”
“建文之敗,實源於此,他不是天下人都認同的、理所當然的繼承人。”
“所以他失德之後,成祖靖難得到越來越多的人響應,並且在攻下南京後,很快讓天下臣服。”
這點群臣是認可的,楚王等地方藩王、宋晟等地方武將,為何輕而易舉就臣服成祖呢?
還不是因為成祖是諸王之長,天下人認為他有資格繼承太祖留下的基業。
就連很多文官,內心都認同成祖繼位的合法性。除了一些忠於建文君的臣子外,很多官員的反應並不激烈。
在場的臣子都效忠成祖的後代,對於這種理由,更是不能反對——
他們不可能說成祖沒有資格繼位,自己效忠成祖後人也不對。
朱由檢在取得這個共識後,繼續道:
“建文君曾經是天子,這點成祖承認,將他以天子之禮下葬。”
“他是太祖冊封的皇太孫,無論禮法如何,都有資格繼位。”
“建文年號,也當複用,記錄建文君臣的事跡。”
李若愚等為建文君臣抗爭的臣子,聞言頓時大喜。因為他們終於從皇帝口中聽到,要複建文年號。
但是這件事情沒完,朱由檢又向群臣道:
“但是成祖起兵靖難,難道就是錯誤嗎?”
“建文君在為太孫時,太祖問他如何對待諸王,他說:”
“以德懷之,以禮製之,不可則削其地,又不可則廢置其人,又其甚則舉兵伐之。”
“但是他繼位後,卻對諸王無德無禮、肆意削地廢人,甚至逼死湘王,還想逼死成祖。”
“故而成祖起兵,實是不得不為。”
“這樣記錄成祖的事跡時,難道還要用建文年號嗎?”
“采用靖難年號,是否更恰當些?”
這讓群臣議論紛紛,很多人皺眉不已。
因為靖難隻是口號,從來不是個年號。
但是成祖起兵後仍用建文年號紀事,就顯得成祖仍是亂臣賊子、是在以臣反君,這是當今皇帝絕對不會答應的。
所以皇帝提出靖難年號,和建文年號並列,解決這個問題。(本章完)
群臣也知道結果多半對建文君朱允炆不利,一些人嚐試著抗爭道:
“建文君為太祖所封皇太孫,繼承順序自然在吳王朱允熥之前。”
“此事早有定論,何必再次商議?”
朱由檢對此搖頭道:
“不然!”
“若不把這件事情理清,如何對建文君臣重新定論?”
“就從朱允炆上位說起,探討其中得失。”
“朱允炆和朱允熥的繼承順序,有人能說清楚嗎?”
群臣看向劉宗周,希望他出來說兩句。
這是天下間最負盛名的儒者,對方孝孺也很推崇。
他們認為劉宗周做出的結論,最能說服眾人。
劉宗周負責重製禮樂,麵對眾人的目光,自然當仁不讓,說道:
“大明皇子、親王、郡王、宗室、貴族繼承禮法,並未規定元配和繼配子嗣的繼承先後。”
“但是文官蔭敘之法規定,先立嫡長子及其子孫。如無,立嫡長子同母弟。如無,立繼室所生。如無,立次室所生。”
“按此辦法,繼配所生嫡子,繼承順序在元配所生嫡子之後。”
“但不知是否可用於皇室繼承?”
這個答案,讓與會群臣嘩然,嗡嗡之聲大作。
因為劉宗周的回答並未偏袒朱允炆,而是認為如果按文官蔭敘辦法,朱允炆的繼承順序,在元配嫡子朱允熥之後。
這點一些文官是知道,但他們實在不願承認朱允炆不是理所當然的繼承人,刑部主事李若愚道:
“文官蔭敘辦法,怎麽能用在皇位繼承上呢?”
“臣以為建文君和吳王同為太祖嫡孫,建文君年長於吳王,繼承順序當在吳王之前。”
朱由檢聞言似笑非笑,盯著群臣說道:
“這麽說來,你們認為皇室是特殊的,不用遵守為文官製定的禮法?”
這個說法,群臣更不接受。如果承認了皇室特殊論,他們更沒辦法限製皇帝,連用禮法約束皇帝的理由都沒有了。
一時間,他們陷入了矛盾之中。不知是繼續支持朱允炆的繼承順序在前,還是承認皇室特殊論。
禮部尚書溫體仁,此時趁機說道:
“《晉書·禮誌》有雲:先嫡後繼,有自來矣。”
“元嫡高於繼嫡,這是自古以來的道理。”
“大明禮法也是如此規定,臣以為建文君朱允炆身為繼嫡,繼承順序當在元嫡朱允熥之後。”
“太祖之所以立朱允炆為皇太孫,是受當時一些臣子的蒙蔽。”
這個說法,更讓群臣嘩然。一些支持建文君的臣子,更是對溫體仁怒目而視,認為他在毫無底線地迎合當今皇帝。
右都禦史成基命委宛地道:
“太祖英明神武,怎麽會被人蒙蔽呢?”
“文官蔭敘之法,是洪武十六年所定。呂妃在洪武十一年就被冊封為繼妃,建文君也被升為嫡子。”
“故而臣以為不當用洪武十六年為文官製定的蔭敘辦法,施加於洪武十一年升為嫡子的建文君。”
溫體仁不讚同他的說法,回道:
“朱允炆被冊封為皇太孫,是洪武二十五年之事。”
“太祖這是在違背之前製定的禮法,一定有奸臣作祟。”
“當時的臣子沒有提醒太祖,同樣存在過失。”
說著,他還翻出《大明會典》,說道:
“凡選娶繼配,萬曆十年議準:凡親郡王妃病故而未有子者,許奏請選繼。”
“萬曆七年例:如已有子,不分嫡出庶出,俱不許選繼。止照內助事例,有妾推舉一妾,無妾奏選一人以管理家事、撫育子女,不許請授次妃封號。”
“這是萬曆年間朝廷群臣商議的條例,彌補禮法中的疏漏。”
“禁止有子的宗室冊立繼妃,為的就是避免出現繼嫡子,和原有子嗣產生繼承糾紛。”
“諸君當年反對鄭貴妃為後,也是為了避免福王升為嫡子,和光宗的繼承順序產生爭議。”
“呂妃在常妃去世後成為繼妃,和鄭貴妃想成為皇後何其相似,諸君當年據理力爭,難道現在就認同此事嗎?”
這讓群臣無言,想到了國本之爭。
當今朝堂上的人,很多都是國本之爭的勝利者,他們怎麽能反對這個禮法呢?
平時沒有利益關係還好說,現在涉及到自己的利益,那就隻能對建文君說對不起啦!
溫體仁在這一局中,最終大獲全勝。元嫡高於繼嫡,成為群臣公認。
朱由檢對此十分滿意,沒想到溫體仁的戰鬥力這麽強。有這樣的臣子在朝中,確實讓能讓他輕鬆不少。
所以他的心裏麵,已經傾向於在下個月的選官中,把溫體仁提升為大學士。
溫體仁也是這個想法,所以在這件事上十分賣力。在知道這次會議的議題後,就搜集了很多資料。
如今全部用上,果然取得奇效。
不但皇帝滿意,群臣也對他無話可話,隻能支持他對國本之爭的言論。
吏部尚書楊景辰同樣想要入閣,他見溫體仁大放異彩,自己部門卻出了個李若星,出言和皇帝唱反調。
這讓他轉動腦筋,提議道:
“臣以為當整理繼承禮法,確定繼承製度。”
“讓天下人知道誰是誰非,避免再出現國本之爭。”
朱由檢聞言頷首,認可道:
“確實應定下繼承禮法,避免繼承爭議。”
“各藩開國之後,如果繼承禮法不明,將來還不知道要出多少亂子呢!”
“劉先生重製禮樂,一定要製定繼承禮法。”
劉宗周聞言領命,群臣也紛紛認同。
他們也受夠了繼承禮法的不明確,對這種事情很支持。
朱由檢此時又道:
“本朝的繼承方法,應該采用哪種禮法呢?”
“諸卿暢所欲言!”
劉宗周率先說道:
“嫡長之製,自周禮以來一直實行。”
“臣以為當實行嫡長子繼承製。”
朱由檢聞言好奇道:
“嫡長子繼承製,是否是方才溫尚書說的唐朝繼承製度呢?”
劉宗周給出了肯定的回答,還補充道:
“不止唐朝如此,宋朝也是這種繼承製度。”
“《宋史》記載太常禮院言:按禮文,諸王、公、侯、伯、子、男,皆子孫承嫡者傳襲。若無嫡子及有罪疾,立嫡孫;無嫡孫,以次立嫡子同母弟;無母弟,立庶子;無庶子,立嫡孫同母弟;無同母弟,立庶孫。曾孫以下準此。合依禮令,傳嫡承襲。”
“此為自古以來的嫡長子繼承製。”
朱由檢聞言高興道:
“按照嫡長子繼承製,嫡子同母弟繼承順序在嫡孫同母弟之前。”
“所以如果朱允炆沒被冊封皇太孫,應該由成祖繼位!”
這讓群臣啞然,沒想到又繞到這件事上來了。
劉宗周委婉說道:
“話雖如此,但是太祖為開國之君。”
“他立下的皇太孫,繼位毫無爭議!”
朱由檢聞言默然。
就在群臣以為皇帝對此認命時,忽聽皇帝歎道:
“非三晉之壞禮,乃天子自壞之也!”
“太祖違背了嫡長子繼承製,也違背了自己製定的繼承辦法。”
“這是自壞禮法,所以有建文之敗也!”
一時淚如雨下,似乎在為此悲哀。
群臣見此情景,感性的同樣淚流滿麵。
他們都是飽讀詩書之士,知道皇帝所說的話,源自《資治通鑒》中司馬光的結論。
司馬光選擇三家分晉為《資治通鑒》開篇,開宗明義地指出:
三晉之列於諸侯,非三晉之壞禮,乃天子自壞之也。
感歎君臣之禮既壞,則天下以智力相雄長,釀成戰國之亂。
這和太祖駕崩後,發生靖難之役何其相似,都是兵強馬壯者當上皇帝。
他們想到這裏,同樣產生了“嗚呼哀哉”的感歎,為當時的戰亂而悲哀。
劉宗周更是含著眼淚,伏地下拜說道:
“陛下有此見識,臣為天下賀!”
“望陛下恪守禮法,不要自壞禮製。”
群臣同樣烏壓壓地跪了一地,為皇帝能認識到禮法的重要性而賀喜。
同時請求皇帝,一定要恪守禮法。
朱由檢見此情景,神情肅穆地道:
“朕命劉先生等有識之士重製禮樂,焉能不遵守自己重定的禮法?”
“諸位愛卿請起,咱們一同以禮樂治國,開創一個治世!”
請群臣起身之後,朱由檢又命劉宗周、黃立極、韓爌、袁可立東向,降座西向揖之,然後賜下座位,以便坐而論道。
群臣見此情景,眼中的羨慕激動,幾乎要溢出來。
皇帝降座揖相,對臣子行降階之禮,這簡直是無上的榮譽。
受到禮遇的四人,更是連道“不敢”,愧謝皇帝聖恩。
朱由檢強令他們坐下,然後道:
“適才聽諸位愛卿所言,我大明雖是嫡長繼承,卻和前代不同。”
“前代之時,隻有嫡長孫高於嫡長子同母弟。嫡長孫同母弟的繼承順序,則在嫡長子同母弟之後。”
“但是太祖所定蔭敘製度,則規定隻要是嫡長子的後人,繼承順序都在嫡長子同母弟之前。”
“所以太祖實行的嫡長繼承,並非嫡長子繼承製,更應該稱之為嫡長房繼承製——”
“隻要是嫡長房子嗣,繼承順序都在下一房之前。”
“朕的這個認識,諸位都認同否?”
群臣雖然沒有深究過嫡長子和嫡長房繼承製的不同,但是在聽到皇帝的這個認識後,細思下紛紛點頭,都認為確實如此。
太祖選擇朱允炆繼承皇位,按嫡長子繼承製肯定說不通。因為嫡長子繼承製下,隻有嫡長孫朱雄英的繼承順序高於叔叔,朱允炆、朱允熥都排在叔叔後麵。
隻有按《大明會典》規定的嫡長房繼承製,才能勉強說通。能讓太祖嫡長子朱標的子嗣,繼承順序排在朱標的所有弟弟之前。
大明的文官蔭敘製度、勳貴襲爵製度,同樣都規定嫡長子孫高於嫡次子孫、高於庶長子孫。《大明會典》有明文:
凡蔭敘,洪武二十六年定:用蔭者,以嫡長子。如嫡長子有廢疾,立嫡長子之子孫,曾玄同。如無,立嫡長子同母弟,曾玄同。如無,立繼室所生。如無,立次室所生。如絕嗣者,傍蔭其親兄弟,各及子孫。如無,傍蔭伯叔及其子孫。
繼承順序完全是按房頭來的,所以大明的繼承製度,更應該稱為嫡長房繼承製,和唐宋等朝代的嫡長子繼承製不同。
察覺這點之後,一些仍舊支持為建文君翻案的,不由有些激動,認為找到了建文君繼位的禮法來源。
可惜,朱允炆越過朱允熥仍舊說不通,他們方才因為國本之爭的事情,已經認同繼嫡低於元嫡。
朱由檢對此感慨道:
“太祖立建文君,存在兩個過失。”
“一是把嫡長子繼承製改為嫡長房繼承製,急切之間天下人尚未適應,不明其中深意。”
“二是撇過元嫡孫朱允熥,立繼嫡孫朱允炆為太孫,無論哪個禮法都說不通。”
“建文之敗,實源於此,他不是天下人都認同的、理所當然的繼承人。”
“所以他失德之後,成祖靖難得到越來越多的人響應,並且在攻下南京後,很快讓天下臣服。”
這點群臣是認可的,楚王等地方藩王、宋晟等地方武將,為何輕而易舉就臣服成祖呢?
還不是因為成祖是諸王之長,天下人認為他有資格繼承太祖留下的基業。
就連很多文官,內心都認同成祖繼位的合法性。除了一些忠於建文君的臣子外,很多官員的反應並不激烈。
在場的臣子都效忠成祖的後代,對於這種理由,更是不能反對——
他們不可能說成祖沒有資格繼位,自己效忠成祖後人也不對。
朱由檢在取得這個共識後,繼續道:
“建文君曾經是天子,這點成祖承認,將他以天子之禮下葬。”
“他是太祖冊封的皇太孫,無論禮法如何,都有資格繼位。”
“建文年號,也當複用,記錄建文君臣的事跡。”
李若愚等為建文君臣抗爭的臣子,聞言頓時大喜。因為他們終於從皇帝口中聽到,要複建文年號。
但是這件事情沒完,朱由檢又向群臣道:
“但是成祖起兵靖難,難道就是錯誤嗎?”
“建文君在為太孫時,太祖問他如何對待諸王,他說:”
“以德懷之,以禮製之,不可則削其地,又不可則廢置其人,又其甚則舉兵伐之。”
“但是他繼位後,卻對諸王無德無禮、肆意削地廢人,甚至逼死湘王,還想逼死成祖。”
“故而成祖起兵,實是不得不為。”
“這樣記錄成祖的事跡時,難道還要用建文年號嗎?”
“采用靖難年號,是否更恰當些?”
這讓群臣議論紛紛,很多人皺眉不已。
因為靖難隻是口號,從來不是個年號。
但是成祖起兵後仍用建文年號紀事,就顯得成祖仍是亂臣賊子、是在以臣反君,這是當今皇帝絕對不會答應的。
所以皇帝提出靖難年號,和建文年號並列,解決這個問題。(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