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江鎮出兵的消息,很快傳到京城。


    與之一同傳回的,還有莊際昌病逝的消息。


    朱由檢得知毛文龍出兵的消息後,感到頗是欣慰——


    這個有些擁兵自重的將領,在得到封地賞賜後,到底還是願意聽從朝廷命令。


    不過,在知道莊際昌在其中發揮的作用後。朱由檢沉默了一會兒,忽然道: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莊際昌忠於朝廷、是為複遼而死,他的死比泰山還重。”


    “朝廷不能虧待這樣的人。”


    又向吏部官員吩咐道:


    “莊際昌雖是正六品侍講,但他擔任的東江領長史一職,是正五品。”


    “要按正五品官員追贈,而且要像殉節官員一樣定為殉職,褒揚這樣的忠臣。”


    吏部尚書楊景辰是莊際昌的同鄉,兩人都是晉江人,聞言立刻說道:


    “翰林院屬於禮部係,莊侍講又是在外藩去世。”


    “臣以為可追贈鴻臚寺少卿,正合鴻臚寺擁有的諸蕃入貢職責。”


    朱由檢點頭頷許,覺得追贈鴻臚寺官職,對莊際昌還是比較適合的。


    但是少卿的職位他感覺有些低了,為了表示對莊際昌的讚許,朱由檢決定道:


    “少卿的少字去掉,追贈鴻臚寺卿。”


    “讓禮部擬定諡號,在《邸報》、《京報》上發訃告。”


    “莊卿是皇祖最後一科的狀元,朕本是打算大用的。”


    “可惜天不假年,突然就離世了。”


    此時此刻,朱由檢真有些惋惜沒有更重視這個人材,讓禦醫關注他的身體。


    這樣勤勤懇懇、臨死前都想著朝廷命令的官員,實在是不多了。


    朱由檢打算大張旗鼓地表彰莊際昌,號召所有官員向莊際昌學習。


    所以該有的待遇自然要都加上,包括擬定諡號、發布訃告等等。


    甚至,他還打算按照紫閣賢臣的待遇,給莊際昌冊封神位、給他後人封爵,擴大他的影響力。


    所以,他繼續道:


    “毛文龍在奏疏中,提到要把功勞讓給莊際昌,請求給他的後裔封爵。”


    “這件事諸位怎麽看,是否應該答應?”


    群臣聽聞此言,都有一些詫異。


    因為海外封爵的事情,皇帝早就通過海外戒嚴奪了過去。


    以前也從沒有和大臣商量,最多和理藩院大臣說一下。


    沒想到這件事卻被拿到常參會議上來說,這讓聽到的大臣,都有一些詫異。


    仍在兼任兵部尚書的袁可立道:


    “太祖有令:文官不許封公侯,除非是立下開國一般的功勳。”


    “莊際昌是文官,又沒有立下殊勳,按理說是不能封爵的。”


    “但是如果毛將軍執意讓功,陛下也可從權。”


    朱由檢點頭頷許,又聽禮部尚書溫體仁道:


    “陛下先前規定,海外諸侯可向朝廷申請冊封附庸貴族,伯爵可冊封爵士。”


    “臣以為可讓毛將軍請求,為莊際昌封爵士。”


    這也是一個辦法,但是在朱由檢看來,封得有些低了。


    為了讓所有人知道自己複遼的決心,他向群臣說道:


    “莊際昌雖在東江領任長史,但他卻是朝廷官員。”


    “這樣忠君為國的人,怎麽能冊封為藩國的貴族呢?”


    “要封也要封朝廷的爵位,朕打算追封為男爵,後裔世襲爵士。”


    “毛文龍的讓功大可不必,但是要讓他把義州讓出來,這個城池和周圍方三十裏地方,留給莊際昌的後裔做封地。”


    “讓毛文龍向其它地方擴展,補回這塊封地。”


    義州就在鎮江對岸,是遼東和朝鮮通商的一個口岸,這座城市對東江領稱得上是寶地。


    朝廷掌握住這塊地方後,將來在收複遼東後就能通過鎮江出兵東江,讓東江不敢有異心。


    所以群臣一聽就知道皇帝在削弱東江領,方便以後拿捏。


    顯然,皇帝對毛文龍的猶豫不是沒有芥蒂。這次分出義州就是一個警告,讓他以後老實點。


    否則朝廷能把東江領更多的精華地塊分出去,隻給他留下貧瘠之地。


    莊際昌再怎麽說也是文官,朝堂上晉江出身的大臣又多。所以他這個有些破格的封賞,並沒有人反對——


    更何況他們反對也沒用,皇帝對海外封爵的事情能夠一言而決。


    接下來皇帝冊封莊際昌為義州城隍,那就更稱得上順理成章了。


    莊際昌的身後待遇也最終定了下來:


    追贈鴻臚寺卿、三等男爵,諡忠簡,擬封義州城隍。


    這和許多紫閣賢臣的待遇,幾乎一模一樣。


    群臣這個時候,才明白為何皇帝把這件事拿到常參上討論。


    再想到忠簡這個諡號,是前宋三呼過河的宗澤用過的。皇帝明顯是打算把莊際昌塑造成宗澤,喊響複遼二字。


    善於揣摩上意的溫體仁,在朝會結束之後,立刻召集禮部新成立的宣傳司官員,讓他們對莊際昌去世這件事,做一個宣傳規劃。


    他要迎合皇帝的意圖,把莊際昌往宗澤的方向塑造。


    所以報紙之上,很快發布了莊際昌的訃告。還有一些同僚,對莊際昌的懷念。


    京城的百姓在得知莊際昌三呼複遼而死後,也很快把他和三呼過河的宗澤聯係起來。


    皇家樂團的戲劇團,更是著手創作宗澤與嶽飛的戲劇。


    錢謙益、張溥等文人,也在報紙上大力稱讚。


    一時間,莊際昌、宗澤這兩個名字,很快在京城流傳開來。


    尤其是莊際昌的狀元身份、還有他英年早逝,更讓很多人感到惋惜。


    更有一些官員受到觸動,主動投筆從戎,加入複遼大業。


    剛辦完父親喪事、回到翰林院任修撰的陳子壯,就是其中之一。


    他和莊際昌是同科,是萬曆四十七年的探花。在得知莊際昌的事跡後,他心中哀慟之下,寫了一封奏表,請求去東江領任職——


    他要去東江領看著,幫莊際昌辦好身後事。


    朱由檢對於這種行為,當然極為讚賞。當即升陳子壯為侍講、兼任東江領長史,和莊際昌之前的職位一模一樣,鼓勵他繼承莊際昌遺誌。


    這件事在翰林院引發了轟動,陳子壯赴任之時,很多同僚送別。


    京城得知這件事的士民,也對陳子壯大加稱讚。認為這個探花,不輸於同科狀元。


    就連朝鮮使臣,在見到這一幕後,也忍不住感歎:


    “大明有此誌士,將來必能複遼!”


    “我當勸說大王,盡快把世子送來。”


    向朝鮮國王寫了一封奏疏,說明京城士民對莊際昌之死的反應。


    認為大明的民氣已經被調動,建虜不可能擋住使出全力的大明,朝鮮不應該再猶豫,要徹底倒向大明這邊。


    這封奏疏,傳到漢城的時候,朝鮮君臣也沉浸在毛文龍出兵的震撼中。


    多少年了,毛文龍一直是步步後退,對建虜的牽製也隻是鼓噪聲勢。


    他們以前對此多有怨言,認為毛文龍沒膽子。


    哪想到這次毛文龍竟然傾巢而出,深入建虜腹地。


    以至於得到消息的朝鮮君臣先是不信,然後就驚慌失措——


    他們擔心毛文龍惹怒建虜,建虜再派兵打過來。


    憑毛文龍在東江領留下的兩千人,他們覺得是絕對擋不住建虜的。


    所以一些臣子,已經勸朝鮮國君向江華島暫避。


    朝鮮國君對此也有些意動,險些就下令遷往江華島。


    但是這個時候,洪承疇拿出了決斷。他在聽說這件事情後,以駐朝大臣的名義嚴令朝鮮君臣留下。不能建虜沒來,他們就提前逃遁:


    “大王若是如此,傳出去還有什麽顏麵?”


    “朝鮮上上下下,又如何看待大王?”


    把提議逃跑的臣子都斥責了一番,並且建議朝鮮國王罷免他們。


    李倧在經過最初的驚嚇後,這時情緒也有些穩定下來。他沒有責怪洪承疇的強勢,這時反而還覺得有些安心,問計道:


    “洪先生可有把握,讓建虜不犯朝鮮?”


    “若是東江領擋不住,朝鮮要怎麽辦?”


    洪承疇對朝鮮君臣的軟弱簡直氣極,他是萬萬沒有想到朝鮮君臣坐擁千裏之地,都沒有一點抵抗建虜的決心。


    如果是他擁有這麽大的地方和人口,他連平定建虜的信心都能有。哪像朝鮮國王,如此不堪為君。


    心裏升起了一些想法,洪承疇麵上卻恭敬道:


    “朝鮮是大明的藩屬,大王何必擔心?”


    “這次出兵的不僅是東江領一路,還有旅順、草原等地。”


    “就連安東都護府,也得到了出兵的指示。”


    “洪某不日就要北上,出兵遼東腹地。”


    然後又勸朝鮮國王道:


    “去年洪某就勸大王送世子去京城。”


    “如果大王實在擔心,可以把世子送過去。”


    “我大明信守承諾,即使大王出意外,也會扶持世子繼承王位。”


    送世子去京城的事情,李倧去年就答應了,但是卻一直拖著,隻派了使臣前去。


    如今洪承疇再次提起,李倧思索之下,開始認真對待這個提議:


    就像洪承疇所說,送世子去大明後,即使他出現意外,大明也會護送世子繼承朝鮮王位。


    這點他是相信的,大明對藩國的信譽一向不錯。壬辰倭亂的時候,甚至可以說對朝鮮有再造之恩。


    建虜即使攻破朝鮮,憑他們的人口將來也必然退回去。他兒子隻要不死,就能繼承王位。


    所以李倧在洪承疇勸說下,已經傾向把世子送過去。


    而且他還想到了一點,那就是朝鮮如今有再次被建虜入侵的危險,需要拉近和大明的關係。


    把世子送到京城,就是表示誠意的方式。大明對待朝鮮時,也會更盡心些。


    恰在此時,朝鮮駐大明使臣的奏疏也傳了過來。在看到大明京城群情湧動,人人都在高呼複遼後,李倧最終下定了決心,向洪承疇道:


    “寡人的兒子,以後就拜托上國了。”


    “不知上國君主可有什麽喜好?寡人派人獻上去。”


    洪承疇聞言心中一喜,知道自己終於完成了這件任務。


    對於朝鮮國王的問題,則在思索之後,壓低聲音說道:


    “當今聖上沒有什麽喜好,就是知慕少艾,對美色不免好奇些。”


    “如今宮裏頗是有一些蒙古嬪妃,還有西南土司進獻的美人。”


    “大王若想討好聖上,可像以前一樣,選擇女子貢上去。”


    李倧聞聽此言,頓時想到了國初朝鮮貢女之事,當即就向洪承疇道:


    “寡人這就選擇女子,向上國君主貢上去。”


    “還請洪先生費心,多多指點一下。”


    洪承疇撫須微笑,接受了李倧的好意。


    然後他又提醒李倧道:


    “若是大王實在擔心建虜,可以加大對東江鎮的支持。”


    “根據洪某所知,東江鎮最缺的就是糧食。”


    “隻要糧食充足,還能再召集幾萬兵力。”


    “這些人出擊遼東或許困難,但是用於守土,那是綽綽有餘。”


    “大王可以讓東江多訓練民兵,讓他們守好東江領。”


    “隻要清川江以南無恙,大王何必擔心?”


    這話說到了李倧的心坎裏,去年他之所以答應分封清川江以北,就是想用那些封君把建虜和朝鮮隔開。


    如今果然開始發揮作用,讓他多了幾分安心。


    不過想到毛文龍不止是他冊封的封君,還是大明的將軍,如今聽從大明朝廷命令向建虜出兵,有可能把建虜注意力引向朝鮮,他的心情又差了起了。


    暗自感歎毛文龍不是朝鮮臣子,否則他一定會嚴令毛文龍,不讓他主動出擊。


    洪承疇不知李倧的想法,若是知道了絕對會笑死。


    大明皇帝都擔心控製不住毛文龍,所以給他封了一塊領地讓他自立。


    李倧這個朝鮮國王又憑什麽認為能掌控毛文龍,不怕他起兵造反奪了王位?


    據他所知,毛文龍之前就有謀奪朝鮮的想法,所以一直控製著東江軍民。


    若非朝廷限製,說不定毛文龍就和朝鮮打起來了,朝鮮國王還想讓他當臣子?


    世間之事,有利自然有弊,哪能十全十美?


    勸說李倧送世子進京、並且說服他多提供糧食後,洪承疇滿意地回到總督府,又收到了朝廷對莊際昌的追贈、以及陳子龍被派來擔任東江長史的消息。


    這讓他很是感慨,為突然病逝的莊際昌而惋惜:


    同為泉州老鄉,他對莊際昌還是很看好的,甚至覺得對方有可能比自己更早成為朝堂大臣。


    沒想到天不假年,莊際昌突然就去世了。這位翰林院儲相,停留在了儲相位置。


    如今朝廷對莊際昌高規格封贈,讓他頗感欣慰。連帶著對繼承莊際昌遺誌的陳子壯也印象大好,打算幫助他在東江領立足。


    很快,由駐朝參讚鹿善繼押送的糧食,就在陳子壯上任時,同時抵達了東江領。


    陳子壯有了這批糧食後,立刻在鹿善繼幫助下訓練民兵,防備建虜入侵。(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重振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鳳凰北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鳳凰北鬥並收藏崇禎重振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