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八旗漢軍異常重視,朱由檢召集樞密大臣,專門召開會議。


    鄭士毅、牛金星等錦衣衛官員,也以樞密院情報部的名義,同樣參加會議——


    在立下功勞之後,鄭士毅已經被任命為樞密同僉,是樞密大臣之一。


    他把錦衣衛收集的消息誦讀出來後,有見識的臣子,同樣聞之變色,明白了皇帝為何就此事專門開會。


    樞密同知、曾在遼南指揮戰事的袁可立道:


    “若是八旗招納漢人進入,臣恐遼東淪陷民眾,有一些會加入八旗。”


    “這樣建虜人丁匱乏的現狀將極大彌補,朝廷以後複遼,也沒有那麽多響應的漢民。”


    “以前被漢民夾道歡迎的情景,將會不複出現。”


    楊嗣昌有些不讚同,懷疑道:


    “遼東漢民由五百萬降到一兩百萬,活著的多半和建虜有著深仇大恨。”


    “就算不為了國家大義,他們也不會忘記自身的仇恨吧?”


    “即使建虜招漢人入旗,又有多少人響應?”


    這個觀點同樣得到一些人認同,袁可立卻搖了搖頭,感覺楊嗣昌還欠缺了曆練。


    在生死存亡麵前,以前的仇恨算什麽?


    總有人忘記仇恨,接受建虜的招攬。


    更何況,建虜殘暴非常,他們強製從漢人中征兵,遼東的漢民難道還能反抗?


    在朝廷軍隊多年不履遼土後,很多遼東漢民已喪失了抗爭的心氣。


    隻要建虜的政策持續十幾年,新一代遼東漢人,會忘記以前的仇恨,把自己當成後金人。


    楊嗣昌但凡上前線打過仗,都不會如此樂觀。


    朱由檢同樣如此,更讚同袁可立的觀點。


    東江鎮和建虜仇深似海,都是活不下去的遼東漢民主動逃出來的。


    但是曆史上他們卻在毛文龍被殺後,仍舊有一部份投靠了後金。


    所以朱由檢並不寄望於遼東漢民一直懷著仇恨,他希望給遼東漢民更多的活路,讓他們從建虜治下逃出來。


    麵對袁可立和楊嗣昌的爭論,朱由檢聆聽了群臣意見後,向一直沒發言的朱燮元道:


    “朱卿對此怎麽看?”


    朱燮元看了一下群臣,突然向皇帝道:


    “陛下,臣以為應當盡快平遼。”


    “若再遷延下去,建虜必成大患!”


    畢懋康聞言哂笑,說道:


    “誰不知道建虜是大患?”


    “難道還需要朱尚書再提嗎?”


    朱燮元卻是正色道:


    “臣所說的大患,不再是奢安之亂那樣的一地之患。”


    “而是和大明針鋒相對、甚至鼎足而立的大患。”


    “昔年遼國占據燕雲,和宋朝鼎足而立。”


    “金國侵吞遼國後,又占據宋朝的半壁江山。”


    “後金所占的遼東雖小,卻已有這樣的潛力。”


    “若讓它成功招募漢人,那就是大明的心腹大患。”


    這一番話,讓群臣豁然變色,很多人責怪朱燮元危言聳聽。


    但是朱由檢卻沉思起來,知道朱燮元所說一點不虛。


    曆史上,黃台吉很快用漢人組建了火炮軍隊,也就是所謂的烏真超哈。然後征服漠南,吞並了林丹汗等部。


    在完成滿漢蒙的聯合後,黃台吉很快稱帝,正式和大明鼎足而立。


    這也是朱由檢不願議和的原因,後金有取代大明的野心和潛力。


    現在,朱燮元能認識到這一點,他對此是十分認可的。


    麵對群臣的責難,朱由檢維護他道:


    “所謂料敵從寬,朱卿此言雖然有些誇大,卻是不得不防。”


    “今後大明要更重視建虜的實力,並且想辦法削弱建虜,不讓他們走到這一步。”


    “袁卿,你是參謀部的負責人,無論什麽情況,都要做好預案。”


    “對於這種情況,有什麽辦法沒有?”


    楊嗣昌聞言黯然,知道今日自己的表現,在皇帝麵前大大失了分。以至於皇帝沒有詢問他這個真正負責參謀部的人,而是詢問袁可立。


    袁可立卻沒什麽感覺,回應皇帝的問題道:


    “臣以為應該盡快讓東江鎮出兵,招攬遼東漢民。”


    “能招攬多少暫且不說,至少要讓漢民看到反抗希望,不至於無從選擇,隻能投靠建虜。”


    “旅順的海軍也應出動,沿著海岸線把近海的漢民接過來。”


    “如今各藩國都缺少人口,有足夠的地方安置他們。”


    這就是海外開藩政策,帶來的方便之處了。


    各個藩國現在都搶著要人,有多少人都來著不懼。


    遼東的漢民接出來就能安置,不至於像以前對待東江鎮那樣,幾乎是要他們自生自滅。


    像是準備去攻略北海島的韓王,就和朝廷派去支援他的孔有德等將領一起,請求皇帝多派一些兵馬。甚至把主意打到了東江鎮,想要和毛文龍爭遼民。


    這些人隻要養好了,就是合格的兵源,每個藩國都歡迎這樣的人。


    所以朱由檢當即頷首,下令道:


    “命令海軍提督俞谘皋出動,東江鎮也限於五月前出兵。”


    “這次的目的不是攻占遼南,而是解救漢民。”


    “但是在遼南的聲勢也要鬧大點,策應大淩河的築堡。”


    “還有林丹汗那邊,也催促他們五月之前出兵,東西兩麵並進。”


    這是己巳方案中,早就確定好的行動。


    隻是因為黃台吉八旗漢軍的設想,目的稍微變了些。


    如果說之前還有趁機收複一些土地的想法,現在就完全沒有了。


    目的就是搶人,把漢民從遼東救回來。


    會議結束之後,朱由檢還留下袁可立、鄭士毅,以及海軍部長閔夢得,讓錦衣衛策劃幾次反正行動,由海軍負責接應——


    他要用遼東漢民的反正,打擊黃台吉的八旗漢軍設想。


    讓建虜內部反對八旗漢軍的聲音,更加響亮一些。


    ——


    命令下達之後,很快就傳到了天津和旅順。


    俞谘皋對此沒有什麽好說的,他早就做好了出兵的準備。


    尤其是鄭芝虎來往大淩河數次,都沒有遇到什麽阻攔後,海軍上下是摩拳擦掌,同樣想立下功績。


    再加上皇帝下的任務很簡單,就是讓他們在沿海行動接應遼東漢民。旅順的海軍第一艦隊和海軍陸戰隊很快出動,前往複州、蓋州一帶。


    東江鎮的毛文龍,對於出兵就不太樂意了,嘟嘟囔囔地向左右道:


    “朝廷又在催著出兵了!”


    “難道不知道我們在春耕,如何分得出人手來?”


    東江領長史、已經因為出使朝鮮的功績被提升為翰林院侍讀的莊際昌聞言,正色道:


    “毛帥如此,可是心有怨言?”


    “朝廷命令的是五月前出兵,那時春耕已經結束,為何不能出兵?”


    “難道毛帥隻想拿到朝廷的好處,不想為朝廷效力?”


    毛文龍就算心裏這麽想,也不敢表現出來。


    他在莊際昌的責問下,哈哈笑著說道:


    “狀元公何必這麽說?”


    “本帥隻是擔心春耕有耽擱、將士太辛苦罷了。”


    “而且若是把建虜引過來,好不容易種下的莊稼,那就可能被毀了。”


    這番話讓周圍的將士想到了之前建虜攻破朝鮮、把他們逼到皮島上的事情。


    如今眼看東江領的土地變成自己的,他們真不想把建虜招惹過來。


    麵對這種情況,莊際昌看著東江鎮的將士,大聲道:


    “朝廷有令:”


    “凡是在對建虜作戰中立功的,都能獲得土地。”


    “一個真韃子的首級,至少分十畝地。”


    “清川江以北地方廣大,不止能分封一個東江領。”


    “凡是在對建虜作戰中立功的,都有可能成為領主封君。”


    “解救回來的漢民,也能留一些作為你們的子民,給你們耕種土地。”


    這讓剛才還附和毛文龍的將士,頓時啞然無聲——


    毛文龍分給他們的土地再好,也比不會朝廷分配的領地啊!


    一時間這些人的目光齊齊望向毛文龍,閃爍著期望的火焰。


    顯然,皇帝的封賞政策,已經把他們徹底說動。


    這些東江鎮的將領,已經打算去遼東殺韃子搶漢民。


    毛文龍麵對這種情況,自然不能違逆眾意。


    他在盯著莊際昌看了一會兒後,向著渴盼的將士下令道:


    “傳我命令,四月二十五日集合。”


    “整頓五日之後,渡江前往鎮江。”


    打算做個樣子,去鴨綠江對岸轉一遍。


    反正鎮江城他也熟悉,當年他之所以成名,就是取得鎮江大捷。


    所以東江鎮的將士在聽到毛文龍的命令後,都是摩拳擦掌,想要再取得一次鎮江大捷。


    不過莊際昌卻深深看了毛文龍一眼,知道這個已經變得有些滑頭的將領,沒有那麽老實。


    如果說當年的毛文龍,率著一百多名勇士就敢去打鎮江的話。現在的毛文龍就是擁有一萬精兵,都不敢去攻打建虜的城池。


    更何況朝廷的命令是讓他去搶人,根本就沒有攻打城池這一項。


    已經對虛報戰功非常熟練的毛文龍,很可能就是率兵走一遭,然後返回東江領。


    身為長史,莊際昌覺得自己有責任規勸毛文龍。


    不過在此之前,他需要安排好春耕,讓東江鎮將士放心出征。


    不顧身體勞累,莊際昌通宵達旦地安排春耕。開墾荒地、興修水利、灌溉良田,還組織各種合作隊,幫助困難家庭。


    最終在四月中旬的時候,完成了東江領的春耕工作。甚至為出征的兵馬準備好了輜重,還組織起民兵,讓他們保衛鄉裏……


    這麽多工作下來,莊際昌的身體也垮了。本想隨軍出征的他,倒在了東江鎮出兵的前夕。


    得知這個消息的東江軍民,蜂擁前去看望。就連毛文龍也帶著醫師,讓他們給莊際昌診治——


    他和朝廷派來的莊際昌有矛盾不假,但是一位狀元給自己當長史,他心裏還是暗自得意的。平時也是稱為狀元公,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這樣一位人才,他如何想失去?


    不過莊際昌此時已油盡燈枯,不是醫師能夠挽救的。


    知道自己身體情況的莊際昌,緊緊拉著毛文龍的手,向前來看望的軍民顫聲道:


    “大丈夫生逢盛世,得遇明主,奈何天不假年,不亦悲乎!”


    “複遼!複遼!複遼!”


    奮力大呼三聲,就此溘然長逝。


    東江軍民見此,齊齊放聲大哭。他們對這個盡心竭力的狀元公,已經發自內心愛戴。


    就連毛文龍也受到觸動,久久沒有把自己的手抽回來。


    一位大明狀元、翰林院的侍講、內閣大學士備選,為了複遼鞠躬盡瘁,最終死在了東江長史任上。


    他又如何不受到觸動?沒想到自己的初心呢?


    回府呆坐良久,有些渾渾噩噩的毛文龍,才在身邊人提醒下,想起要把這個消息通報朝廷,還有駐朝總督府——


    莊際昌的本職是翰林院侍講,他來朝鮮是出外差,在東江領當長史則是兼職。


    按照當前朝廷對翰林的培養規劃,他在幾年之後,就要回朝廷任職的。


    如今死在任上,東江領要給個交待。


    渾渾噩噩地寫了奏表,毛文龍直到奏表發出去,才有些回過神來,向自己身邊的人詢問道:


    “狀元公真的去了?”


    “他比我還小了兩歲啊!”


    東江領典軍陳有時以前也曾和莊際昌有矛盾,此時眼中含淚,帶著哭腔說道:


    “大帥,莊長史確實去了。”


    “您要帶著將士們複遼,完成莊長史的遺誌啊!”


    李九成等人同樣如此,向毛文龍說著莊際昌的遺誌。


    毛文龍看著這些將士,猛然拔劍而起,大聲道:


    “擂鼓,聚兵!”


    “本帥要完成狀元公的遺誌,渡江發兵遼東。”


    “這次的功勞和繳獲,本帥分毫不取,盡皆轉給狀元公。”


    召集東江鎮的兵馬,準備出兵遼東。


    早已做好出兵準備,又被莊際昌去世觸動的東江鎮軍民,立刻在毛文龍的率領下,浩浩蕩蕩渡江。


    除了留下來率領民兵的兩千人外,毛文龍麾下一萬多兵馬,幾乎盡數出動。


    在渡江後他也沒按照之前的打算停在鎮江,而是派一部人看著,其餘兵力直撲鳳凰城——


    他要把遼東腹地攪個天翻地覆,為去世的莊際昌立功。


    爭取讓莊際昌的子嗣有個爵位,把莊際昌葬在東江領。(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重振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鳳凰北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鳳凰北鬥並收藏崇禎重振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