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


    輕輕敲擊著銀元,聽著它發出來的聲音,顧炎武感歎道:


    “銀元真是個好東西,比散碎銀子方便多了。”


    “一元錢能夠單獨花,一封一百元也能花。”


    “這東西能分能合,比銀錠還要方便!”


    口中不斷讚歎著,顧炎武對皇帝采用銀元,可謂讚歎不已。


    對實務比較精通的他,一眼就看得出采用銀元的好處。


    尤其讓他佩服的,是皇帝真不打算在銀元上賺錢,甚至借這個機會給官員漲了俸祿——


    所有官員的折銀,都按以前的銀兩數字計算,直接轉變成銀元。


    以當前一枚銀元能換一兩一錢、甚至一兩二錢的價格來說,這就是實際漲俸祿。


    也因此獲得了官員的支持,在京城流通開來。


    就是這樣的話,朝廷製造銀元是虧損的,以前需要支出一兩的銀子,實際變成了一兩一錢。


    如果再算上人工費,那就更虧損了。


    這讓他有些擔心,能不能維持下去:


    “銀元的含銀量比以前的一兩銀子多,實際在一兩一錢左右。”


    “朝廷直接把一元當做一兩來用,會不會虧損太多?”


    和張永安討論這個問題,張永安道:


    “給官員發俸的支出是多了。”


    “但是在對外使用時,銀元是隨行就市的。”


    “顧兄應該看看《金融報》,裏麵每一期都有金銀銅的價格。”


    “現在一兩足銀的價格是一元,一兩九二五標準銀的價格,是九角二分左右。”


    “用銀元買菜的時候,都是當成一兩一錢用。”


    “咱們巡捕營的軍費,實際也變多了。”


    《金融報》剛發行不久,顧炎武對這種專業性極強的報紙,沒有多少關注。


    聽到張永安提起,才知道京城建了個貴重金屬交易所。每日都公示金銀銅等金屬的交易價格,發表在報紙上做參考。


    如今的京城的金銀比價、銀兩和銅錢兌換價格,都開始受到影響,以交易所的價格為參考。


    很多人交易貴重金屬時,選擇通過交易所。


    在了解這些之後,顧炎武對朝廷的銀元發行策略,那是更驚歎了。


    顯然這是一個完善的計劃,不是隨隨便便就拍腦門決定的。


    銀元取代銀塊,必然是大勢所趨。


    甚至金和銅的地位,也會受到影響。


    他對這件事情,心情是複雜的。


    因為他是反對使用白銀的,古時就沒用銀。


    而且銀子帶來的火耗等問題,也讓他深惡痛絕。


    不過銀兩通行天下,又是當前的現實。銀元如果能大行天下,能夠杜絕火耗產生的來源。


    但是白銀的地位同樣也會強化,甚至取代銅錢。


    這讓他的心裏,對銀元比較複雜。


    不過不管怎麽說,銀元取代銀塊,都是一種進步。


    他對銀元的發行,還是喜聞樂見。


    京城的民眾同樣也是如此,幾乎是銀元發行後,就受到了追捧。


    要不然它的價值也不會虛高,能兌換一兩多的銀塊。


    尤其是被納入皇室供應商的商家,更是在內廷的號召下,推出銀元價格,普遍比使用銀塊更優惠。


    京城的商民可以說是用腳投票,顯示他們對銀元的歡迎。


    以至於銀圓券的發行,也被戶部提上了日程。


    不過朱由檢對此是謹慎的,他還是決定在發行一千萬銀元前,暫不發行銀圓券。


    否則銀元的流通量不足,會讓銀圓券的認可度不夠,發行可能失敗——


    這對於把寶鈔變成廢紙的大明朝廷來說,是很有可能的事情。


    在紙幣的發行上,必須慎之又慎。


    現在,他已經讓內廷銀行開展銀票、支票、匯票等業務,讓民眾能夠認識到,紙票能夠換成錢。


    借助京城周邊漸漸完善的臂板通信係統,順天銀行開展的京城到天津的匯兌業務很順利。


    不緊急的匯兌當日就能用馬車運輸過來結算,緊急匯兌更是可以用臂板通信,傳到另一個地方。


    以至於塗文輔開始推動北京到南京的通信,打算讓順天銀行與應天銀行,開展跨行匯兌。


    ——


    同樣對臂板通信係統很重視的,還有剛剛上任的長城督師朱燮元。


    最初上任的時候,他還不明白皇帝為何特許他每月返京。


    在看到臂板通信的效率後,他終於完全明白了:


    作為周邊通信係統的中心,他在京城比密雲收到消息還要快。


    隻要不是去前線視察,完全能留在京城處理事務。


    所以,皇帝讓他這個加銜的兵部尚書可以回部管事。


    如今兵部尚書的事務,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他在分擔——


    這是因為袁可立實在太懂得避嫌了。


    皇帝登極之後,一直在給他加擔子。


    而他則一直在推卻,把職位讓給其他人。


    所以朱燮元進京之後,實際是擔任半個兵部尚書,其他時間才用來處理長城沿線事務。


    不過即使如此,他的能力也顯示了出來。


    他在做事上極為明確,軍中的信件不需要幕僚,就能果斷處置。


    而且不避艱險,經常去長城一線親自考察,確定防禦體係。


    在他的安排之下,西南守城時的成功經驗,很快被推廣到長城一線。


    沿線的兵力也被有所調動,更符合防禦要求。


    跟隨他進京的許成名,就任了昌平總兵。


    秦良玉率領的白杆兵,則被安排在密雲一帶——


    這是長城督師的駐地,在他返回京城不在密雲的時候,秦良玉會負責前線的事務,負責這一帶的防禦。


    可以說,從西南進京的有功之臣,都得到了重用。


    就連曾經和侯良柱一起、與黔兵爭功的監軍道臣劉可訓,也被加僉都禦史銜,在監軍總署任職。


    隻要他能夠做出成績,將來大概率成為巡撫或護軍使。


    靠著這些舊部,朱燮元對長城一帶的兵馬不說如臂指使,至少可以說是站穩了腳跟。


    他也開始按皇帝的要求,對長城一帶的兵馬進行營兵製改革。把這些紛亂的兵馬,整編為長城方麵軍。


    不過在此之前,他還需要參加一次演練,觀看京西棱堡修成後,舉行的棱堡攻防戰。(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重振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鳳凰北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鳳凰北鬥並收藏崇禎重振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