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他們不相信朝廷,不願意給戶部銀行交準備金?”


    聽著塗文輔的回複,朱由檢皺著眉頭問道。


    他提出存款準備金的目的,就是給朝廷準備一筆錢。預防遼東戰事擴大,需要臨時撥款。


    但他實在沒想到,大明從事金融業的商人連這個都不願意。


    難道他們以為,能擋住朝廷的強力?


    朱由檢想到這裏,心中已慢慢起了殺心——


    既然這些商人和平談判不給臉,就別怪他動刀子。


    太祖對高利貸的規定,正好拿出來懲治這些人。


    不過塗文輔接下來的解釋,讓他明白那些商人不是不願意交錢,純粹是對朝廷不放心:


    “那些商人說,準備金若交到戶部銀行,戶部隨意挪用他們也沒辦法。”


    “所以他們想交給內廷銀行,讓大明金融協會看管。”


    這個解釋,讓朱由檢感到無語,但是也能理解。


    純粹是大明朝廷的信譽太差了,也難怪商人不放心把錢交給他們——


    萬一朝堂上的官員換了,政策也變化了。


    他們交的這些錢,就可能被朝廷私吞。


    朱由檢對文官的操守很了解,不敢在這件事上打包票。


    而且對商人信任內廷銀行,感到很是開心。


    這意味著他登極以來的一係列舉措,讓商人逐漸相信他這個皇帝的誠意——


    無論是對抄報行等行業的收編,還是明確提出“合法的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把商人納入議會。都表明他這個皇帝對商人沒歧視,並且要把他們納入統治階級。


    也因為此,他得到了很多商人擁護。這段時間捐納公士的人員增多,很明顯地說明了這一點。


    在這一個基礎上,內廷銀行的信譽也初步建立起來。很多商人願意把金錢存入內廷銀行,通過銀行交易。


    拿內廷銀行和戶部銀行相比,商人自然是用腳投票,更願意把準備金放在內廷——


    畢竟錢在內廷銀行被私吞了,他們能找到明確的責任人。皇帝但凡要臉,就得給個交待。


    反而是朝廷那邊,說不定什麽時候就沒了。


    誰都不敢把希望,寄托在文官的操守上!


    不過這些商人也不是沒有條件,他們所希望的,就是組建大明金融協會,參與對準備金的管理。


    這個做法,讓朱由檢想到了後世大名鼎鼎的一個機構——


    美國聯邦儲備係統,簡稱美聯儲是也。


    如果準備金讓大明金融協會管理,金融協會還真會獲得一些中央銀行的權力。


    說不定若幹年後,就是一個美聯儲,成為大明的實際控製者。


    對此非常警惕的朱由檢,最初自然是不願的。


    但是他在仔細思考之後,又發現確實需要這個機構——


    因為他對內廷銀行,像戶部銀行一樣不放心。


    宮裏的太監有多貪,他是深有體會過的。隻要稍微放鬆,就可能出現非常有錢的權宦。


    這些人在內廷銀行貪汙不要緊,最多影響內廷的收益。


    但是在金融行業亂伸手,就可能影響整個大明的穩定了。


    不放心內廷太監的朱由檢,當然不能把這個關乎國計民生的事務完全交給他們。


    所以他思考之後,向塗文輔道:


    “準備金放在內廷銀行,這件事朕可以答應。”


    “最好就放在皇家銀行,作為壓箱底的資金。”


    “它的管理,朕認為應該設立一個專門的委員會負責。”


    “由內廷、外廷、國會一起派人,金融協會的商人也能選出代表監管。”


    “這個機構,就稱為大明金銀儲備委員會,簡稱大明金儲會。”


    “由內廷、外廷、國會各派三位委員,負責它的運營。”


    “朝廷缺錢的時候,也能向金儲會借貸。”


    這樣一來,金儲會的權力就仍舊歸屬朝廷,隻是細分為內廷、外廷、國會三塊。


    商人雖然隻能選出代表監管,但是以他們目前的地位,對此應該滿意了。


    而且國會派出的委員,也不是不能有商人。如果真的特別有能力,可以被國會選出來。


    至於金儲會的權力,同樣會有限製,它和內廷銀行、戶部銀行結合起來,才是完整的中央銀行。


    未來它們的實際職權如何,需要磨合完善。


    提出金儲會這個機構後,塗文輔自然連聲附和。


    因為準備金放在皇資委下屬的皇家銀行,明顯增強了他的權力。


    內廷能在金儲會擁有三個席位,也無疑增加了他在金融行業的話語權。


    他希望能夠掌握金融行業,增加自己的影響力。


    所以他很快又找到董應舉和金融行業的代表,商議成立金儲會。


    董應舉對皇帝設立個莫名其妙的金儲會分割戶部銀行權力,自然是不滿的。


    在這一次商談不歡而散後,他把狀告到皇帝麵前,請求撤消金儲會。


    朱由檢考慮過文官的抵製,尤其是董應舉這個人,比其他戶部官員都更早地認識到銀行的作用,因此提出來設立戶部銀行。


    所以他對董應舉的金融嗅覺是滿意的,但是在一些方麵也有不滿。


    因為這個人直到現在,都沒有造出他需要的銀元。


    所以在董應舉告狀之後,他皺著眉頭詢問道:


    “先前朕安排戶部銀行負責貨幣鑄造,銀元是重中之重。”


    “不知這件事情,董卿辦得怎樣了?”


    董應舉對此也有些委屈,回應道:


    “臣早已按陛下要求造出金銀幣。”


    “但是陛下說不合格,臣實在無能為力。”


    皇帝要求的事情,他這個年前被處分的臣子是非常重視的。


    仿照之前萬曆、天啟年間鑄造的金銀幣,戶部銀行很快造出了崇禎通寶金銀幣。


    但是皇帝卻說他造出來的不合要求,讓他實在感到委屈。


    (天啟通寶,五錢金幣)


    朱由檢知道他說的是什麽,但是把金幣、銀幣鑄造成外圓內方的銅錢樣式,他是非常不滿意的。


    所以他理所當然地否定了這種樣式,讓董應舉安排人用其它方法造。


    麵對董應舉的委屈,朱由檢問他道:


    “金銀幣鑄造成方孔錢,能否避免人偽造?”


    董應舉當然說不能,回應道:


    “鑄造金銀幣雖然比銅錢難,但是民間鑄造工藝多種多樣,應該能仿造出來。”


    朱由檢見他如此說,又問道:


    “既然如此,如何避免有人偽造出劣錢,用不法手段套利?”


    “難道像銅錢一樣,被一些民間私造的劣錢,驅逐出流通市場?”


    董應舉這下沒話說了,因為劣幣驅逐良幣,是一個無解的難題。


    這麽多朝代都沒解決,他不認為自己有辦法解決這一點。


    所以他此時也明白了,為何皇帝否決了他鑄造的金銀幣樣式。


    “金銀幣的製造,要從鑄造轉變為打製。”


    “就像西班牙的銀元那樣,印上圖案打製成貨幣。”


    “甚至製造專門的機器,專門製造銀元。”


    “戶部銀行的目標,就是發行打製幣、機製幣。”


    “用這種民間不熟悉的製造方法,盡量避免假幣。”


    朱由檢說著這些,又想到了被自己派去出使泰西的孫元化。


    他給孫元化的一個任務,就是搜羅西方的造幣機械。


    未來再把這些機械用大明的方法改造,製造出大明專用的造幣機。


    這樣才能在短時間內避免假幣出現,把造假成本提得高高的。


    而非像鑄造銅錢那樣,懂得翻砂法就能鑄造。隨便找幾個人,就能造出假幣來。


    (西班牙本洋,墨西哥十字盾徽cob,這是打製幣,在大明按按銀塊稱重流通)


    (西班牙本洋,地球雙柱,這是墨西哥製造的機製幣,在乾隆年間沿海地區大量流通。後來墨西哥獨立後變成墨西哥鷹洋,在清末大量流通,並成為清末銀元仿造對象,一銀元庫平七錢二分就是從鷹洋而來)


    董應舉聽皇帝說了這麽多,還是不明白皇帝為何要設立金儲會。詢問道:


    “仿照西班牙銀元打製銀幣,戶部銀行就能辦到。”


    “陛下為何要設立金儲會?”


    朱由檢語重心長,對他說出了自己最大的打算:


    “設立金儲會的目的,是在銀元發行後,以金儲會的名義發行銀圓兌換券,簡稱銀圓券。”


    “例如戶部銀行鑄造一億枚,其中有三千萬存入銀行,又有三成、也就是九百萬作為準備金被存入金儲會。”


    “那麽金儲會就能根據所擁有的九百萬枚銀元,發行九百萬銀圓券。”


    “這些錢除了成本之外,大部分會撥給戶部,由朝廷分配使用。”


    “朕的這個目的,董卿可明白了?”


    董應舉最初聽到銀圓券,還有一些不明白。


    但他到底是大明最精通金融的人之一,很快就琢磨明白了。


    皇帝的意思,就是在製造銀元之外,另外印刷出可以兌換銀元的銀圓券。


    這些印刷出來的錢,就是朝廷的收益。


    想通這些之後,董應舉的內心,頓時怦然心動。


    因為這個收入,能極大地增強朝廷的財力。


    所以他更不願意金儲會掌握銀圓券發行了,說道:


    “臣以為戶部銀行就能發行銀圓券,不用麻煩金儲會。”


    “而且銀圓券的印刷數量也可以更多點,戶部銀行鑄造一億枚銀元,就發行一億元銀圓券。”


    好家夥,這可比朱由檢設想的更激進。


    但這同樣也是朱由檢不敢把銀圓券的發行交給戶部銀行的原因。


    像董應舉這樣激進,銀圓券會不會被民間接受都不好說,即使暫時接受了,以後也可能像寶鈔那樣失敗。


    所以他問董應舉道:


    “戶部銀行發行的銀圓券,民間百姓會認嗎?”


    “現在大明的寶鈔,有多少人把它當錢?”


    “你有沒有信心,把官員的俸祿發成銀圓券?”


    董應舉這下沒話說了,因為大明的寶鈔,現在是擦屁股都沒人願意要。


    戶部銀行發行的紙幣,多半像寶鈔一樣被抵製。


    不過不管如何,他都想把銀圓券的發行權力撈過來。是否能夠可行,先試一試再說。


    但是朱由檢卻不敢讓朝廷試了,萬一銀圓券發行失敗,朝廷為數不多的信譽,就要被消耗幹淨。以後再想發行,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朝廷隻有一次機會,必須謹慎再謹慎。他威脅董應舉道:


    “若是董卿執意反對金儲會,朕就讓皇家銀行獨自發行銀票,用以在內廷銀行兌換白銀。”


    “其它錢莊、銀鋪,到時也可能會發行銀票。”


    “戶部要製定相應的政策,把銀票規範起來。”


    董應舉這下急了,因為銀票的發行,明顯是被銀行、錢莊掌握。戶部從這裏麵,沒有絲毫收益。


    與之相比,金儲會外廷能掌握三分之一席位,印刷的銀圓券也會交給戶部,那可是巨額收益。


    所以他當即道:


    “不能允許錢莊、銀行私自發行銀票,必須要發行統一的銀圓券。”


    “臣以為金儲會可以設置,但是外廷的三個席位,要都交給戶部。”


    朱由檢對此沒意見,因為他原本就打算交給戶部的。


    在說服董應舉後,金儲會算是正式分享了一部分中央銀行的職權。


    為了防止這個機構膨脹和腐化,朱由檢又做出了限製,例如在國會設立金融委員會,並且規定每年的紙幣發行數量,必須由國會通過。


    在國會設立之前,就按金儲會儲備的金銀,發行相應的銀圓券。


    可以說,他對紙幣的發行非常謹慎,連董應舉提出的銀元和銀圓券一比一都沒采納,隻發行能和朝廷金銀儲備對應的銀圓券。確保每一張銀圓券都能兌換出銀元,讓它的信用能夠立起來。


    得到皇帝的回複,並且和皇帝商討好條件後,董應舉心滿意足地出了皇宮。並且吩咐戶部鑄錢的工匠,研究打製幣和機製幣——


    他要盡快把銀元造出來,讓金儲會發行銀圓券。


    也因為此,在塗文輔召集他和商人第三次開會時,眾人終於就大明金融協會和金銀儲備委員會的成立,達成一致意見。


    這個在後世大名鼎鼎的機構,終於顯出了雛形。


    皇室也靠著這個機構,開始掌控金融業。


    可以說,這件事情,除了戶部銀行有些吃虧外。大明皇帝和商人,都是非常滿意。


    皇帝掌握了金融上的權力,商人也靠著依附皇帝分享了一點。


    並且這些第一批加入金融協會、參與金儲會組建的人,還掌握了相對後來者的優勢。


    他們也通過向內廷銀行學習,逐漸轉變為合格的金融從業者。


    未來,他們的影響力會越來越大,影響到大明的方方麵麵。(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重振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鳳凰北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鳳凰北鬥並收藏崇禎重振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