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戶部官員的清理,並沒有影響到順天府的稅製改革。


    因為對順天府這一小塊地方的征稅,本來就不需要多少官員。


    事實上,在清理掉那些隻知貪腐的無能官吏後,順天府征稅的事情,向前推進了一大截。


    司農寺卿郭允厚,更是把有產稅的征稅情況向皇帝奏報,並且和內府監一起製定了十一稅的政策,請求皇帝裁定:


    “十一稅的征收,按理說是每畝征收十分之一。”


    “但是各畝產量不一,需要劃下標準。”


    “臣和內府監王公公商議,按照之前對軍田征收正糧的辦法,對永業田和爵田征收十一稅。”


    朱由檢聞言詢問道:


    “之前對軍田是如何征收正糧的?”


    “和畝產的十分之一相差幾何?”


    郭允厚當即回道:


    “每軍受田五十畝為一分,最初畝稅一鬥。”


    “後來定下軍田一分正糧十二石,餘糧為本衛所官軍俸糧。”


    “五十畝十二石正糧,每畝都是二鬥四升。”


    “當前大明田地畝產兩石多,每畝二鬥四升,正好接近十一稅。”


    說著自己的理由,郭允厚又補充道:


    “實際征收之時,按田地肥瘠不同各有差別。”


    “按原本辦法征收正糧改動最小,不用另外區別肥田瘦田,可以按以前的辦法征稅。”


    “而且隻繳正糧不繳餘糧,已經是陛下的德政。”


    “軍戶得知之後,必念陛下恩德。”


    朱由檢聽著郭允厚的理由,對他這種圖省事的做法很是不滿,詢問道:


    “二百多年下來,土地肥瘦是否有變化?”


    “原本的荒地是不是變成了水澆地?”


    “原本的水澆地是不是因為河流幹涸變成了旱地?”


    “這些卿都查過嗎?”


    郭允厚訥訥不敢言,事實上他就是圖省事,想著按以前的辦法征稅。


    但是朱由檢卻不答應,他要的是清理二百多年的積弊,把整個大明重塑一遍,才好輕裝上陣。


    否則就會有李自成之類的人物完成這個任務,把整個大明打爛,重新分配土地建立新朝。


    所以郭允厚的做法固然簡單,也能保證十一稅的征收,但是朱由檢卻不取,他下令道:


    “所有衛所的土地,都要丈量後重新分配。”


    “盡量以十五畝、三十畝這樣的麵積集中分配,同時還要保障每個軍戶軍士至少有十五畝水澆地,剩下的水澆地才留給軍官分配。”


    “十一稅的征收,暫且定為二鬥。每年夏糧一鬥,秋糧同樣一鬥。”


    “如果是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的地方,兩稅要相應減少。”


    “土地劃分為上中下三等,中田、下田要相應降低,受災時另外減稅。”


    “順天府和北直隸試行這個政策,看成效再決定是否向其它地方推行。”


    說著,朱由檢又想起了一件事,盯著郭允厚道:


    “朕之前定的標準尺,相比以前的尺長了一些吧?”


    “為何郭卿覺得,能沿用以前的田冊?”


    郭允厚聽聞此言,一時冷汗涔涔。


    事實上他知道學堂丈量時用的是標準尺,隻是為了圖省事,故意忽略了這一點。


    沒想到皇帝專門點了出來,拿這一點責問他。


    這讓他實在無言以對,隻能跪地請罪。


    朱由檢對他這種耍滑頭很是不滿意,但是郭允厚已經算是戶部留下的官員中願意做事的。所以他也隻能在嗬斥之後,勒令他好好做事。


    不過作為製衡,他讓秦士文率領邊防部官員,參與衛所改製。衛所土地分配、把土地不足的衛所遷移到荒地去開荒,都需要邊防部參與。


    而且朱由檢還規定了,衛所的軍籍黃冊要和地方黃冊一樣每十年重造一次,每隔三十年還要大造一次。


    把逃亡、絕戶的軍戶土地重新分配,並且給世襲官職有變化的軍官和軍士重新分配土地。


    同時還要嚴查土地侵占、名實不一等情況,確保從軍的士兵,實際擁有土地——


    他知道有些人家一定會私下裏分地,把朝廷分配的軍田實際分一些給不從軍的兒子。


    這是需要明令禁止的,因為朝廷分配軍田是為了供養士兵,一直分下去就沒人願意從軍了。


    所以朱由檢讓郭允厚確定,衛所的軍田屬於朝廷。軍官和軍士的永業田,更確切地說是擁有土地的永佃權——


    他們以服役和十一稅交租,獲得這些土地的耕種權。


    朝廷有權收回,重新分配土地。


    不這樣嚴格執行,三十年後衛所改製的成果就會被破壞。下一代多出的人口,會把這次重新分配的土地攪亂。


    對於衛所的餘丁,朱由檢現在給出的政策是招收軍戶,同時允許他們成為軍民戶——


    除了成年後需要服役三年外,其它方麵與民戶無異,可以自主擇業。


    未來要鼓勵他們遷往海外,同時發展工商業,吸納這些人口。


    皇室的各種產業,就要專門吸納這些人,從退役的軍民戶中招收工人。


    這樣既能讓皇室遇到危機時動員力量,也有利於衛所製度的穩定。


    可以說,朱由檢是真正把衛所當成了基本盤,當做維護皇權的重要力量。


    也因為此,他降低了郭允厚定下的十一稅,從每畝二鬥四升降低為了二鬥。以後受災時還會多減免,收買衛所軍心。


    為了方便納稅,也為了減少軍戶受到商人盤剝,朱由檢規定軍士和軍戶可以自主選擇納糧或納銀,軍官才必須繳納金銀,類似漢朝酎金。


    同時,他還讓司農寺製定糧食收購指導價,規定最低價格。並且讓司農寺糧食總署成立糧食集團,和各地軍官合作成立糧食公司和糧站,方便糧食征收和糧食轉運。


    糧食公司和糧站在儲存和轉運糧食時,會有一定的損耗額度。他們降低的損耗,就是他們的收益。這個標準同樣十年一定,根據之前十年的糧食損耗率確定。


    損耗過多的糧食公司和糧站,也會被定期淘汰。將來糧食行業還會實行準入製,甚至實行專賣,由朝廷嚴格控製。


    這個政策,還可以看作對軍官的補償,因為他們沒有了俸祿。


    以前軍官是從軍戶那裏征收餘糧作為俸祿,但是這次改製後,除了十一稅之外,衛所軍戶不再承擔其它任何賦稅,所以軍官的俸祿,自然也沒有了。他們隻有在服役時,才能拿到所擔任職位俸祿。


    朱由檢的辦法,是以永業田實際作為爵田,取代給世襲軍官的俸祿。


    以後這些軍官需要自己種田養活自己,地多的可以招攬軍民戶做佃戶——


    這也是給衛所餘丁的一個出路。


    但是軍戶是不允許做佃戶的,並且嚴禁軍官使用軍戶種地,防止軍戶再次被軍官當農奴。


    可以說,這次衛所改製,牽扯到方方麵麵。


    甚至連之前規定必須納銀的一條鞭法,也改為了允許納糧替代——


    在不斷發生大災的當下,朱由檢需要掌握更多的糧食。


    這也是他成立糧食公司和糧站的原因。


    隻要在衛所試行良好,他就會把這個辦法推廣到地方,允許農民向糧站繳納糧食,壯大糧食公司的實力。


    ——


    在定下十一稅相關的政策後,朱由檢又召集溫體仁等禮部官員,征收一種新稅。


    說起溫體仁,就不得不提到他的識趣了。


    作為最先推行官員財產申報的衙門,溫體仁在戶部所有官吏都被要求申報財產後,也同樣要求禮部吏員像官員一樣申報財產。


    並且在戶部實行政務公開後,同樣把禮部政務公開,完全跟隨皇帝的政策。


    這讓朱由檢對他很是滿意,感覺若是好好用,這個人也能做正事。


    所以在召見禮部官員時,朱由檢首先稱讚了溫體仁在政務公開上的做法,並且在把主客司劃給理藩院後,終於給禮部增加了一個司——


    宣傳司。


    禮樂司的宣傳職能,還有出版廳等機構,被劃給了宣傳司。


    以後禮部要負責朝廷的宣傳工作,注重引導輿論。


    同時成立了新聞廳,設立新聞發言人,向新聞機構和公眾宣傳朝廷的政策,推進政務公開等工作。


    各衙門同樣要設立新聞發言人,接受新聞廳指導。


    目前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做好議會、有產稅和衛所改製的宣傳,配合這些工作。


    這無疑是對溫體仁的肯定,讓他高興得滿麵紅光,覺得自己是做對了。


    在攻擊錢謙益惡了東林黨之後,他這一年來主要做的,就是積極追隨皇帝,顯示自己的忠心。


    同時做出實事讓皇帝看到,也讓有資格參與廷推的大臣認同自己。


    在東林黨大臣人數還少的現在,溫體仁的做法是卓有成效的。


    他幾乎可以肯定,隻要大學士出現空缺,自己必然被廷推入閣。


    現在,他和其他有誌於入閣的大臣一樣,瞄準了明年的內閣更換——


    在黃立極確定退下的情況下,內閣必然要新增幾個人。


    皇帝對他的肯定,無疑是最好的褒獎,讓他增加了明年入閣的信心。


    不過皇帝接下來的話,讓他感覺到有些難辦了,因為皇帝要取消樂戶,徹底廢除賤籍。


    在給疍民、墮民、丐戶、九姓漁戶等賤民加入衛所取消賤籍的出路後,皇帝打算把最後剩下的樂戶直接取消,給他們民戶身份。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重振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鳳凰北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鳳凰北鬥並收藏崇禎重振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