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孫傳庭看著各地傳來的消息,時而麵露喜色、時而皺眉不已。


    今年陝西大旱,自五月來一直沒有下雨,各地的糧食幾乎絕收,到處都是災民。


    幸而皇帝早已預知到這一切,同意了他提出的軍管提議。讓陝西各處雖有小亂,卻沒有發生波及全省的大亂子。


    尤其是延綏一帶,被皇帝力主遷走五萬戶,救災壓力大大減輕,留下的幾乎都是有餘糧的富戶。


    平涼一帶,因為韓藩遷移,帶走了很多人不說,還留下了糧食、房屋和土地。


    這裏是三邊總督駐地,在他的親自主持下,同樣比較穩定,甚至吸納了一些寧夏的災民。


    可以說,陝西北部這幾個地方,在朝廷的移民政策下,很快趨於穩定。留下來的人生活水平,甚至比以前還要好了一些。


    孫傳庭需要注意的,已經不是救災。反而是漢民遷走後,會不會引來外族覬覦。


    好在當今皇帝登極後,一直和草原諸部交好,甚至和親納妃。而且班禪喇嘛的招募,也讓草原上一些想打仗的部落遷去烏斯藏,減輕了大明的邊防壓力。


    為此,孫傳庭還特意傳訊甘肅護軍使,讓他一定要聽從朝廷命令,放開道路允許草原部落遷徙。


    這樣多管齊下,陝西竟然沒有發生大亂,讓孫傳庭很是鬆了一口氣。


    不過關中的形勢,卻讓他很是憂心。陝北是因為饑荒太嚴重,民眾連作亂的力氣都沒有,不是餓死就是被朝廷派遣軍戶組織起來遷徙。


    關中則因為更加富庶、多少有些餘糧,以致盜匪叢生。有很多小股盜匪,四處劫掠民眾。


    孫傳庭現在的主要任務,竟然就是剿匪。


    這讓他佩服皇帝先見之明的同時,不免有些埋怨——


    如果像他之前的提議,在整個陝西成立都護府,關中這邊的局勢,應該更好一些。


    幸虧他在年初的武道大會後,招安了不少強人做縣尉。各縣的鄉兵在他們帶領下,勉強還有秩序。


    三省剿匪提督楊肇基、陝西撫標副總兵祖大壽,麾下的兵馬也很強。在去年底和今年初清剿了一些積年老匪後,沒有讓關中出現大盜匪。


    但是這樣一直亂下去也不是事,孫傳庭打算按西北鎮撫使袁樞的建議,仿照京城去年對盜匪的嚴打,在冬季嚴厲打擊盜匪。


    轉著這個念頭,孫傳庭召集在西安的陝西戡亂救災委員會委員,舉行剿匪會議。


    袁樞作為委員之一,首先介紹了京城錦衣衛去年的嚴打經驗,提議按京城去年的政策,對盜匪嚴厲打擊。


    三省剿匪提督楊肇基道:


    “京城和陝西有不同。”


    “京城那邊是城市,隻要拉網排查,盜匪就無所遁形。”


    “但是陝西這邊的地方要大得多,而且多有山林。”


    “想要拉網排查,需要的人力太多,而且有些民眾,自己就是盜匪。”


    這是最難的地方,也是陝西的盜匪難以剿滅的原因。


    旱災之下缺糧嚴重,有些村莊甚至整個村子都是盜匪。


    他們不搶劫就活不下去,隻能冒著風險去劫掠。


    楊肇基剿匪的時候遇到了很多這種情況,讓他深刻感受到,今年和去年剿匪的不同。


    如果說去年的積年老匪他能毫不猶豫下手的話,今年這些沒飯吃的盜匪,他都不知道怎麽處置。


    畢竟這些人的罪行,說起來也就是偷搶。如果處置太嚴厲,會把很多人逼反。


    他的搭當楊鶴更是極力認同招撫,說道:


    “以我之見,還是應該賑濟。”


    “隻要民眾有飯吃,誰願意去做盜匪?”


    “孫製台,不如我們再聯名上奏,請求朝廷賑災?”


    孫承宗聞言搖頭,說道:


    “朝廷今年也沒有餘力了!”


    “陛下把金花銀都拿出來用於移民,宮裏的開支是減了又減。”


    “更何況,即使有糧食,千裏迢迢運到陝西,最多也隻能留下兩三成。”


    “朝廷對於這邊,實在無力賑濟!”


    眾人聽著這些,頓時默然無語。


    他們也認為當今皇帝是個好皇帝,把宮裏用的金花銀都用於移民救災。


    任憑什麽時候遇到這樣的皇帝,都必須要誇一聲明君。


    但是今年陝西的旱災實在太嚴重,金花銀用於移民和發放陝西文武官員的俸祿後,已經所剩無幾。


    關中這邊讓他們自己想辦法,實在變不出糧食來。


    陝西巡撫沈自彰道:


    “若說賑災,最適合的莫過於以工代賑,朝廷今年在京畿一帶就是如此賑災。”


    “按照陛下的預測,陝西今後十幾年,仍舊還有旱災。”


    “最適合的莫過於修渠,預防以後的旱災。”


    孫傳庭認同地道:


    “孫某也認為要修渠,所以向陛下請求把沈兄派過來。”


    “隻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召集災民修渠、以工代賑的糧食,應該從哪裏來?”


    眾人討論一番,有的說從富戶那裏募捐,有的說從河南等地調集。


    最終袁樞說道:


    “陛下已認同製台的遷移秦藩提議,京城諸王府也準備了很多宅院。”


    “現在遷移的條件已具備,就是冬天遷徙,會在路上受難。”


    秦藩遷徙的事情,是孫傳庭早就向皇帝請求的。皇帝也答應了,讓他做好準備。


    隻是這件事幹係甚大,秦藩也不像韓藩那樣,有主動遷徙的意願。


    所以孫傳庭之前一直是準備,卻並沒有下手。而是先清理衛所軍屯,先從那撈了一筆。


    如今眼看撐不下去,才召開這次會議,打算對秦藩下手,用秦藩積累的錢糧賑濟災民。


    袁樞提出之後,楊肇基、楊鶴、沈自彰等人討論一番,很快通過了這個提議。


    他們對秦藩都沒有多少好感,在皇帝已經同意的情況下,自然不會阻攔這件事。


    隻是天氣的事情也得考慮,皇帝連冬天的移民都停了,他們自然不能在大冬天逼迫秦藩遷徙。


    那樣如果鬧出人命,他們這些大員,會被責難非議。


    最終,在商議之後,陝西戡亂救災委員會決定征收秦藩存儲的糧食,要求他們明年開春以後遷徙。


    決議傳到秦王府,當今秦王朱誼漶,頓時氣得冒煙。


    對朝政不太敏感的他,此時才察覺到皇帝在京城賜給他五百畝土地,是為了讓他把秦王府遷過去。


    以後秦藩就要像韓藩那樣,要向海外遷徙。


    這讓貪戀西安繁華的他如何願意,大叫著向送達命令的袁樞道:


    “孫傳庭呢,讓他給我過來!”


    “寡人就留在秦王府,看他敢不敢強遷!”


    袁樞神色不動,取出一份旨意,向秦王道:


    “這是陛下的旨意,早就允許秦藩遷移海外。”


    “這是世子代表大王在京城同意的事情,若是大王不信,可去京城詢問。”


    秦王朱誼漶聽到這番話後,心中更是氣極。他是萬萬沒有想到,自己那個隻知享樂的兒子,竟然願意遷往海外。


    這讓他氣得大叫道:


    “寡人才是當今秦王,那個逆子說的什麽都不算。”


    “不管你們怎麽說,寡人就留在秦王府裏。”


    袁樞聽他這麽說,神色稍微動了動,說道:


    “這麽說,大王願意把王位讓給世子,以後在西安養老?”


    “陛下對這點倒是有過指示,說秦王年高德劭,可以留秦王府養老。”


    “以後陝西的秦王府,也仍屬於秦藩。”


    秦王朱誼漶聽到這番話,心中一片冰涼。他是萬萬沒想到,當今皇帝竟然會這麽狠。


    如果他不願意移藩的話,王位就會由世子承襲,以後他會被拘禁在秦王府,再也無法出去。


    他想說這樣做沒有先例,但是看著袁樞冰冷的神色,懷疑自己若堅持的話,有可能被這些陝西的官員安個罪名,發往鳳陽高牆拘禁。


    這讓他心中著實害怕,指著袁樞罵了幾聲,最終接受了移藩旨意。


    在袁樞要求他提供糧食時,也沒有敢拒絕。把秦藩積累的糧食取出,用於賑濟災民。


    有了秦王府提供的糧食後,孫傳庭、沈自彰等人綢繆的以工代賑,終於開始實施。之前由沈自彰和宋應星等人規劃的水利工程,迅速開始修建。


    這讓關中的盜匪迅速減少,大部分民眾選擇去工地上混飯吃。那些劫掠成性不願悔改的,則迎來楊肇基、祖大壽等人的重點打擊。


    這些人被抓獲之後,有人命的被明正典刑,剩下的則派去工地,負責危險地段。


    這讓修渠的工程順利許多,也減少了民眾損失。


    宋應星在這種情況下,終於離開關中,前往延綏一帶——


    他是作為皇帝指派給徐光啟的代表,來陝西考察農田水利的。


    因為對水利工程很精通,被沈自彰留下來規劃水渠,建造筒車等灌溉工具。


    如今陝西的修渠工程終於展開,不需要他再規劃,他也因此騰出手來,奉皇帝的命令,去延安考察煉油,嚐試用重油冶煉。


    宋應星抵達延安的時候,這邊煉油的工匠,已經按皇帝的提點,用蒸餾法從石油中分離出多種油料。並且在試驗之後,確定了皇帝所說的煤油等品種。


    看著用煤油製作的油燈,宋應星發現這種油果然很適合點燈,燃燒的亮度非常足,而且火焰穩定、不冒黑煙、不結燈花,也沒有明顯異味。這讓他很是感歎道:


    “沈夢溪說得不錯,此物果然會大行於世。”


    “有了煤油以後,人們點燈就不需要消耗膏脂菜油了。”


    “我會向陛下建議,在延安多開采石油。”


    用煤油點燈的越多,用動物油和植物油的就越少,這些油脂以後能用於食物,而非白白燒掉。


    宋應星肯定了這些工匠的工作,又提點他們去四川尋找開采井鹽的工匠,開采埋藏在深處的石油。


    甚至還提到了四川的火井,認為可以在開采石油時,利用地下冒出的天然氣,用於原油蒸餾。


    大明的石油工業,也因此吸收了井鹽技術,掌握了深達千米的鑽井技術,用於開采原油。


    提出各種建議之後,宋應星沒有忘記自己的目的。那就是按皇帝的吩咐,摸索重油煉鐵。


    陝北這個地方,是沒有什麽好鐵礦的,距離最近的鐵冶所,在山西交城一帶。


    所以宋應星帶了分餾出來的重油、柴油等品類,運往山西交城。


    交城屬於太原府,也在陝北通往太原的驛道上。宋應星一路沿著驛道而行,發現雖然朝廷組織的大規模移民已經結束,但是仍然有很多災民,在沿著驛道逃荒。


    路上的驛站也在救濟,指點這些災民前往滄州。還有一些官員,負責維持秩序。


    非常巧合的是,他遇到了自己的哥哥宋應昇,如今正在奉張夢鯨的命令考察驛道,和太仆寺官員一起規劃延滄公路。


    按照皇帝的命令,延滄公路要盡量裁彎取直,縮短災民的遷徙路程,方便運輸糧食。


    因此要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把一些原本不通路的地方,開辟出新的通道。


    這件事太仆寺最為熱切,因為京津公路的效益,如今非常顯著。太仆寺收取的養路費,那是節節攀升。


    延滄公路上災民遷徙雖然不收費,但他們需要在修路時做工。而且公路上有商人運送貨物時,太仆寺同樣能收取費用。


    現在,太仆寺就準備把這條公路,修成陝西、山西、北直隸三省的大通道。


    得知宋應星要去交城試驗重油煉鐵後,太仆寺官員高興地道:


    “煉鐵好啊!”


    “最好能煉出適合製造混凝土的鋼筋。”


    “水泥混凝土可結實了,用來修路最好!”


    “你們多煉些鋼鐵,我們太仆寺能全包。”


    公路修建一開始,對建材的需求量很大。


    太仆寺在掌握水泥的用法後,已經不滿足於簡單用水泥鋪裝路麵,而是按皇帝的提點,摸索竹筋混凝土、鋼筋混凝土。


    最終他們得出的結論,是鋼筋混凝土最好用。隻是鋼鐵的價格比較高,產量也供不上。


    所以他們迫切地需要更多鋼鐵,用於鋪裝路麵。甚至按皇帝說的,修建鋼筋混凝土橋。


    宋應星聽到這些官員所言,對自己此行的任務,又多了些信心。


    用重油冶煉的鋼鐵,即使達不到火銃所用的優質鋼材要求,至少也能夠用於製作混凝土。這樣他的任務,就不會完全無功。


    當然,他更期待的,還是用重油冶煉出優質鋼材。這樣就能夠造出更多的火銃,用於平定建虜。(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重振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鳳凰北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鳳凰北鬥並收藏崇禎重振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