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教材之外,朱由檢還關心了一下文具。


    師範學堂的學生都是秀才,倒是不存在用不起紙墨筆硯的問題。


    但是日常練字,仍有人舍不得用紙墨,而是用毛筆蘸水,在石板上書寫。


    朱由檢聽說之後,想到了後世的水寫紙,決定向工匠征集,研究這種紙張。


    同時他還想到了朝堂上寫選票用的炭筆,如今已加上木材包裹,越來越像後世的炭筆了。


    雖然這種炭筆現在的成本還很高,質量也稱不上好,朱由檢仍打算讓內府監批量製造,供學生用此書寫。


    石墨礦的尋找,也被他提高了優先度。未來的教育普及,需要類似後世鉛筆的石墨筆。


    鋼筆的推廣,同樣被朱由檢列入了規劃。相比毛筆字來說,能寫得更小的鋼筆字,消耗的紙墨更少。


    但是鋼筆還不成熟,如今製作的是金製蘸水筆。他也隻能發出懸賞,讓工匠想辦法降低成本。


    種種措施,讓孫奇逢感受到皇帝的關心。不過他覺得這些都無法立刻見效,向皇帝提議道:


    “臣以為可以製作一種石板,方便隨身攜帶。”


    “這樣學生在石板上寫字時,就會更方便了。”


    “而且學生都用,就不會讓舍不得使用紙墨的學生,因此受人嘲笑了。”


    這是要把石板正式作為文具,朱由檢點了點頭,決定讓內府監派人專門製作這樣的石板。盡量把石板做薄,減輕它的重量。再用木材固定,降低損壞可能。


    同時,孫奇逢的話,讓他想到了後世的一種文具——


    寫字白板。


    如果能有白板寫寫畫畫,再用白板擦擦掉,就很節省紙張了。


    而且白板做大,還可以代替黑板,作為教學用具。


    想到後世的白板材質,朱由檢喚來隨侍的王承恩,詢問道:


    “有沒有一種白漆,可以用墨寫字,再用抹布擦掉?”


    “或者一種白瓷,可以寫上後再擦掉?”


    王承恩對此不大了解,斟酌了一會兒道:


    “白漆臣不知道,但是能寫字的白瓷,應該是有的。”


    “陛下可找幾件白瓷,在上麵寫一下試試。”


    (陶瓷紙)


    朱由檢聽說之後,當即命人搬來幾件白瓷,然後拿起毛筆,在白瓷上題字。


    這些白瓷的釉麵不一,有的能留下墨跡,有的一滑就過去了。


    朱由檢指著留下墨跡的白瓷,讓人用抹布擦掉。雖然還有些殘留的磨痕,卻的確能擦幹淨。


    這讓他點了點頭,高興地向孫奇逢道:


    “朕看石板就不必了,應該燒製瓷板。”


    “用墨在瓷板上寫字,看著會更直觀。”


    “現在用毛筆在瓷板上寫字還不成熟,但是朕相信有了專用的墨水,還有專門燒製的瓷板後,效果會更好些。”


    “到時候孫先生授課時,也能在教室前方掛一塊瓷板,用毛筆在上麵寫字,讓所有的學生都看到。”


    這個說法,讓孫奇逢眼前一亮,對皇帝的奇思妙想極為驚歎。


    不過這樣也有難處,那就是成本和消耗:


    “陛下,瓷板的價格高昂,而且碰撞或跌落後容易損壞。”


    “學生用的文具,還應該是石板。”


    朱由檢哈哈一笑,說道:


    “現在還是用石板,但是瓷板價格會降下來的。”


    “王承恩,你跟孫先生說說,內府監試製的搪瓷。”


    搪瓷這種東西,是朱由檢在看到宮中的景泰藍後,下令內府監研製的。


    景泰藍又稱“銅胎掐絲琺琅”,是在銅胎上掛釉,入爐燒結而成。


    搪瓷相比起來,就是用鑄鐵代替銅胎。


    朱由檢讓內府監燒製搪瓷,是打算仿照後世牆壁上的搪瓷鋼板,代替宮中牆麵上含有朱砂的紅漆。


    如今和孫奇逢交流,發現搪瓷還可以用於製作白板,供教師和學生使用。


    孫奇逢聽到還有這種成本更低、更不容易損壞的搪瓷後,同樣也很高興,認為是一種非常好的文具。


    尤其是皇帝讓人拿來磁鐵,演示在搪瓷白板上吸附紙張的用法後,更讓他認識到白板很適合教學。


    (雙麵支架式移動搪瓷白板)


    內府監後來燒製成功的搪瓷,也因此有了一批穩定的客戶。


    搪瓷白板在教師和學生中,很快流傳開來。


    少府寺也因此賺了一筆,從各種印刷用墨中,找到了適合在搪瓷白板上書寫的墨水。


    後來,內府監還因此組建了皇家陶瓷集團,以搪瓷和後續研製成功的骨瓷為核心,占據了很大市場空間。


    原本就生產陶瓷的永平府,後來在鋼鐵產業發展後,更成為搪瓷生產的絕佳之地。


    甚至有一個鎮子,因為搪瓷產品堆積成山,被人稱為搪山——


    後來被皇帝改了個名字,成為號稱北方瓷都的唐山鎮。


    和南方瓷都景德鎮一起,並稱為南北陶瓷中心。


    這些都是後來的演變,朱由檢也沒有預料到。他在發展搪瓷白板的時候,沒忘記漆製白板,以及黑板和粉筆。


    漆製白板研製出來後,因為成本比搪瓷白板更低,普及速度很快。


    但是黑板和粉筆,卻並沒有普及,而是被海外學了去。


    這是因為大明寫毛筆字的傳統很強大,白板更適合用毛筆蘸墨水書寫。黑板和容易吸入粉塵的粉筆,在白板競爭下沒有生存空間。


    毛筆也因此找到了新位置,即使後來鋼筆發展成熟,也沒有完全取代它的地位——


    以白板作為教學用具的教師,幾乎都會寫毛筆字。


    學生也喜歡買塊白板,在白板上練習毛筆字。


    種種變化,是朱由檢這個規劃者都沒有想到的。他在關心了文具和教學用具後,又關心了一下校服。


    得知生員的服裝是太祖朱元璋定的後,他下令允許學堂製作自己的校服,在生員服裝的基礎上,製作新款式校服。


    在了解很多學生都要背著箱篋,或者搭褳、包袱後,他命人製作書包、背包,以及帶輪子的拉杆包——


    後世很多小學生,都用帶輪子的背包了。


    這種東西,當然要讓大明的學生用起來。


    同時,拉杆包讓他想到了拉杆箱。


    在行李箱上加個輪子,聽起來似乎很簡單,但在後世發明的時間卻很晚。


    朱由檢打算讓內府監在這方麵研究一下,爭取製造出來,方便大明的學生和旅人。


    和教育相關的產業,在大明發展起來。(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重振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鳳凰北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鳳凰北鬥並收藏崇禎重振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