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的問題解決後,剩下的事情就簡單了。


    被皇帝任命為景教會大主教的湯若望,為了讓自己在這個位置上能坐穩,請求道:


    “陛下,金尼閣教士帶來七千餘部圖書,尚未完成翻譯。”


    “吾等願和太常寺翻譯總署合作,翻譯這些典籍。”


    朱由檢允許這些傳教士傳教,主要就是為了東西方文化交流。聞言對湯若望大為誇讚,許可道:


    “可以和太常寺合作,按譯名規範翻譯。”


    “還有利瑪竇等人以前翻譯的部份,也要根據譯名規範修改。”


    “在禮部出版廳審核後,允許印刷出版。”


    把這件事交給湯若望主持,朱由檢寫了個手諭讓分管翻譯總署的倪元璐配合,又向徐光啟道:


    “朕聽說利瑪竇等人,還曾經把四書等典籍翻譯為泰西文字。”


    “徐學士要根據拚音等製定譯名規範,把這些書籍重新修訂。”


    “朕要以它們為禮物,送給各國君主。”


    這是他保留傳教士、改造景教會的另一個目的,把中國的一些文化,通過傳教士傳過去。


    如今的大明落後於西方的地方很少,總體上還是強勢的。作為強勢文明,一定會像曆史上那樣,在西方掀起一股中國熱。


    朱由檢想看看在中華文明一直強勢的情況下,這股中國熱會發展成什麽樣子,會不會更深刻地影響西方人,讓他們把大明視為文明燈塔。


    景教會裏麵的西方傳教士,在朱由檢看來就是傳播中國文化的先導。


    他讓龍華民去羅馬教廷解釋景教會的成立,就是一次試探。


    如果羅馬教廷能接受,他就通過景教會,向西方派遣傳教士。通過宗教聯係,傳播中國文化。


    如果羅馬教廷不接受,那他就和英格蘭等新教國家發展關係。把中國的文化,通過這些國家傳出去。


    彼可以來,我可以往,文化上的較量,終歸還要看國力。


    徐光啟聽到皇帝的這個命令後,心中很是激動。他是信徒不假,但也同樣是儒者,學習西學的目的,是以西學補儒學。因此他對於傳播教化,還是很熱心的。


    耶穌會中國教團被改造為景教會後,他心中的信仰危機得到緩解。這讓他的一些想法,更加堅定起來。


    在湯若望等人離開後,徐光啟向皇帝請求道:


    “陛下,陝西五月以來,一直沒有下雨。”


    “禾苗盡皆幹枯,這一季確定要絕收。”


    “臣請前往陝西,應對此次旱災。”


    這是他近兩個月一直在思考的事,也是在確認皇帝的說法後做出的選擇。


    在他看來,這次旱災的原因,既然和傳教士有關,自己作為信徒,就應該主動贖罪。


    朱由檢對他這個想法,不知說什麽好。他給出的旱災理由主要是甩鍋,避免以後旱災頻繁發生時,自己被大臣逼著下罪己詔。


    給徐光啟帶來這麽大的痛苦,是他沒想到的。


    對徐光啟救災的想法很讚賞,朱由檢卻否決了他前往陝西的事情,說道:


    “救災不一定要去陝西,那邊朕已經安排了陳奇瑜去查看。”


    “徐卿身在朝中,應該知道對於朝廷來說,練好新軍最重要。”


    “這樣才能在以後和建虜決戰,奪回遼東安置災民。”


    “徐卿剛剛把新軍士兵選好,這時不能離開。”


    徐光啟道:


    “新軍訓練,可交給孫元化……”


    提到這個,徐光啟方才想起,自己把孫元化推薦為出使泰西的使臣。


    這下新軍的事務,他還真離不開。


    朱由檢也想到了這點,說道:


    “孫元化不日就要出使泰西,徐卿還要翻譯四書等典籍讓他帶著,這就更不適合離開京城了。”


    “這樣,朕任命你加入戡亂救災委員會,負責抗旱救災事宜。”


    “再把楊禦蕃等人派給你,輔佐訓練新軍。”


    順手往新軍安插了幾個將領,朱由檢又提到了自己給徐光啟安排的弟子張溥,以及科學概念,囑咐徐光啟道:


    “張溥在報紙上宣揚的科學概念很好,無論中國還是泰西,都有許多屬於科學的學問。”


    “朕會讓內府監撥款,在內廷成立皇家科學院,負責研究科學。”


    “科學院和上林苑監合作,成立農業科學分院。”


    “徐學士就主持這個農科院,研究農田水利和耐旱作物,盡快推廣到陝西。”


    “還有孫元化出使泰西時,讓他多注意搜集一些種子,耐旱、耐寒、高產的,都要搜集過來。”


    把歐洲種植的大麥、小麥、黑麥、甜菜等作物,都加入了搜集名單。美利奴羊、安格斯牛、夏爾馬、長毛兔、白豬等品種,無論這時候有沒有,都注意搜集一下。


    甚至,他還想到原產於西非的油棕和南美的橡膠,讓孫元化出使時分出船隊搜集。


    使團的規模,也因此越來越大。朱由檢從內庫中撥出款項,作為出使花費。


    徐光啟得到了這個任命,覺得在京城研究耐旱作物,同樣能為抗旱救災做貢獻,終於放棄了去陝西的事情。


    但他還是請求,派一些弟子前去,在陝西建立試驗田。


    朱由檢點頭認可,指定安排給徐光啟的新科進士宋應星帶隊,考察陝西的農田水利。


    宋應星接到任命,準備前往陝西的時候,之前被皇帝任命去考察驛站、驛道的陳奇瑜,已經抵達了陝西一段時間。


    一路沿著驛道走來,陳奇瑜看著幹枯的禾苗,確認陝西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旱災:


    “三伏亢旱,禾苗盡枯,這是真正的赤地千裏啊!”


    “陛下真說中了,陝西發生了大旱!”


    離開京城之前,他心中對皇帝的預測本來還有懷疑。但是一路走來,他已經懷疑盡去。


    不但陝西,沿途的山西很多地方也發生了旱災,需要朝廷賑濟。


    陪同他巡視的延綏巡撫朱童蒙,同樣也是這個感受,麵色沉重地道:


    “禾苗盡枯,就不止是減產了,而是完全絕收。”


    “延綏這邊去年就有旱災,讓很多人家積累的糧食耗盡。”


    “耕三餘一、積穀防饑,三年才能積累出應對一年災害的糧食。”


    “今年不但不能補充積蓄、反而又發生大旱,災民是徹底活不下去了,隻能靠朝廷賑濟。”


    “陳兄,你說朝廷能撥下多少賑災款、運來多少糧食?”(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重振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鳳凰北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鳳凰北鬥並收藏崇禎重振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