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中,朱由檢在船隊抵達天津後,很快得知了消息。
尤其是從鄭彩那裏得知鄭芝虎和李國助的打算後,他更是長出口氣,知道京城的糧價,能夠穩定下來。
惟一的問題在於,鄭芝虎和李國助運來的是稻穀,自己給他們一石七錢的價格,似乎有些吃虧。
畢竟稻穀脫殼成大米後,重量通常要少三四分。按一石稻穀七錢的價格,米價就超過一石一兩銀子了。
鄭彩在密奏中特意點明了這一點,並且建議壓價,隻要不壓到五錢以下,他們都不會吃虧。
朱由檢對他的密奏很是滿意,卻不打算壓價。至少對這一批來說,要按一石七錢計算——
畢竟南糧北運的航線算是他們開辟的,這些人冒著風險,理當受到獎勵。
但是下一批稻穀,要按正常價格來。不能讓自己花大米的價錢,購買未脫殼的稻穀。
想到這裏,朱由檢喚來張溥,吩咐道:
“你帶人去天津看一下,對海運來的稻穀分級。”
“在報紙上要好好宣傳,讓百姓知道從海外運來了糧食!”
張溥前段時間按皇帝的指點,提出了科學的容重等概念,這些日子在繼續細化,按容重、雜質、水分、顆粒等方麵,提出對糧食等級進行劃分。
在京城遇到旱災,糧價高漲的情況下。他的這些觀點,受到很大關注。
如今在聽到皇帝讓他對海外稻穀進行分級後,張溥忍著激動,說道:
“陛下放心,臣一定會做好這件事。”
“要不要請太府寺的官員,和臣一起同行?”
太府寺糧食總署,才是專門負責糧食的機構。張溥在自己的理論被皇帝采納後,當即想推廣到朝廷衙門。
朱由檢卻沒答應,說道:
“太府寺源自太倉,關係盤根錯節。”
“海外運來的糧食關係到京城糧價穩定,暫時先不要通知他們。”
“這些糧食,朕會讓四海銀行組建四海糧行,主要向邊軍發放,多餘的才會販賣。”
“你要做的,就是帶著接受科學的士子劃分糧食的等級。讓京城的百姓知道,海外有糧食運過來。”
張溥聞言點頭,心中若有所思。知道皇帝對太府寺並不信任,所以讓自己這個沒有官職的人前去。
作為輿論上的天才,他已經想好要怎麽辦,在京城鼓噪聲勢。
不過即使如此,張溥仍低估了此行難度,在乘船前往天津的路上,他數次接到邀請,讓他貶低海外糧食的質量,甚至在報紙上宣揚海外糧食不能吃。
若非身邊有太監和錦衣衛跟隨,張溥又邀請了很多京城士子前去,他一個人還真頂不住壓力,甚至可能遇險。
到了天津之後,看著那些早已從海船上卸下來,卻一直沒有運往京城的糧食,張溥皺眉問道:
“為何不運到京城去?”
“一直堆放在這裏!”
俞谘皋苦笑一聲,說道:
“是我想的簡單了,以為糧食和其它貨物一樣,能夠走運河運到京城去。”
“沒想到漕幫的勢力這麽大,沒人幫我們運。”
“就是想調海船,漕運衙門也不準。”
“現在這些糧食,算是卡在天津了!”
說著這幾天遇到的困難,俞谘皋連連搖頭。
他是實在沒有想到,糧食到了天津,竟然運不到近在咫尺的京城去。
更沒有想到的是,以前井水不犯河水的漕運衙門突然翻臉,讓海軍衙門的工作,遇到很大困難。
張溥聽著他的訴苦,覺得事情沒這麽簡單。漕運衙門的人不可能冒著被皇帝問罪的風險,禁運海外糧食。
陪同他一起來到天津的京城士子,聽到此事後則義憤填膺。這些人大多是經常在報紙上發表文章的人,甚至有錦衣衛發放的證件,知道自己有輿論監督權。
他們聽到漕運衙門這麽倒行逆施,不讓糧食進京,身為民間禦史的正義感,頓時湧上心頭。
這些人聚在一起,前往天津的漕運衙門,要求給個說法。
天津漕運衙門最初還推脫著不見,在知道是京城來的惹不起的大爺後,隻能派出吏員解釋:
“諸位,不是我們不想運,是漕幫不讓運糧啊!”
“他們就指望著漕糧吃飯,海運的糧食越多,他們能吃的飯越少,你說他們能樂意嗎?”
“所以海外的糧食,就這麽堆在天津了!”
一位京城的士子道:
“不要扯這些虛的,你們漕運衙門,難道還管不了漕幫?”
“讓管事的官員出來,看他敢不敢這樣說?”
這個吏員當然不敢按他說的叫官員,隻能求爺爺告奶奶,求他們饒過自己。
甚至為了讓這些大爺趕緊走,他還吐露了一些事情,低聲道:
“自從漕運總兵被撤,漕軍早已不堪。”
“如今漕幫勢大,別說上官沒有運海糧的心思,就算是有,也不能強逼漕幫啊!”
“這件事漕運衙門是真的沒法辦,你們想別的辦法吧!”
好說歹說,就是不讓這些京城的士子進入漕運衙門。
這些士子無法,他們總不能強行闖進去。商量之後說道:
“漕運衙門不中用,咱們直接找漕幫!”
還有人說找天津巡撫,讓巡撫衙門解決。
不過無論是在漕幫,還是在巡撫衙門,他們都吃到了軟釘子。
漕幫的人沒有公然和他們對著幹,隻是推脫忙碌、人手不足,不打算運送海糧。
天津巡撫衙門,則因為要為遼東督餉,多有借重漕幫的地方,同樣不敢強逼。
這讓京城的士子著實生氣,感覺到事情的艱難。有人氣憤地道:
“就不信除了漕運,就沒別的辦法。”
“京城離天津也不遠,咱們走陸路運糧食。”
他的話得到了一些人的響應,但更多的是質疑。
因為京城和天津離得雖近,也有二百餘裏,這一段路途走陸路,損耗不在少數。
水運的消耗則極小,還是要靠漕運。
張溥隨著這些士子走遍各個衙門,已經摸清了事情的始末。知道這件事的根源,還是在所謂的漕幫。
但是漕幫為何堅決抵製海糧呢?他們這些底層人,不應該消息這麽快。
所以張溥認為,一定有京城的糧商為他們通風報信,甚至暗中支持。
要破解這個局麵,就是要不惜一切代價,把糧食運到京城去。
再想到皇帝規劃的公路,張溥大聲說道:
“咱們先運一部分糧食到京城,讓京城的百姓知道有海外糧食可以吃。”
“如果漕幫還不運,咱們就組織京城的百姓,自己到運河上討生活。”
“甚至上疏朝廷,修建京津公路!”
這個辦法說出,得到很多人的響應。
俞谘皋在聽到他的方案後,組織了一些人手,押運一部分糧食,和這些士子進京。(本章完)
尤其是從鄭彩那裏得知鄭芝虎和李國助的打算後,他更是長出口氣,知道京城的糧價,能夠穩定下來。
惟一的問題在於,鄭芝虎和李國助運來的是稻穀,自己給他們一石七錢的價格,似乎有些吃虧。
畢竟稻穀脫殼成大米後,重量通常要少三四分。按一石稻穀七錢的價格,米價就超過一石一兩銀子了。
鄭彩在密奏中特意點明了這一點,並且建議壓價,隻要不壓到五錢以下,他們都不會吃虧。
朱由檢對他的密奏很是滿意,卻不打算壓價。至少對這一批來說,要按一石七錢計算——
畢竟南糧北運的航線算是他們開辟的,這些人冒著風險,理當受到獎勵。
但是下一批稻穀,要按正常價格來。不能讓自己花大米的價錢,購買未脫殼的稻穀。
想到這裏,朱由檢喚來張溥,吩咐道:
“你帶人去天津看一下,對海運來的稻穀分級。”
“在報紙上要好好宣傳,讓百姓知道從海外運來了糧食!”
張溥前段時間按皇帝的指點,提出了科學的容重等概念,這些日子在繼續細化,按容重、雜質、水分、顆粒等方麵,提出對糧食等級進行劃分。
在京城遇到旱災,糧價高漲的情況下。他的這些觀點,受到很大關注。
如今在聽到皇帝讓他對海外稻穀進行分級後,張溥忍著激動,說道:
“陛下放心,臣一定會做好這件事。”
“要不要請太府寺的官員,和臣一起同行?”
太府寺糧食總署,才是專門負責糧食的機構。張溥在自己的理論被皇帝采納後,當即想推廣到朝廷衙門。
朱由檢卻沒答應,說道:
“太府寺源自太倉,關係盤根錯節。”
“海外運來的糧食關係到京城糧價穩定,暫時先不要通知他們。”
“這些糧食,朕會讓四海銀行組建四海糧行,主要向邊軍發放,多餘的才會販賣。”
“你要做的,就是帶著接受科學的士子劃分糧食的等級。讓京城的百姓知道,海外有糧食運過來。”
張溥聞言點頭,心中若有所思。知道皇帝對太府寺並不信任,所以讓自己這個沒有官職的人前去。
作為輿論上的天才,他已經想好要怎麽辦,在京城鼓噪聲勢。
不過即使如此,張溥仍低估了此行難度,在乘船前往天津的路上,他數次接到邀請,讓他貶低海外糧食的質量,甚至在報紙上宣揚海外糧食不能吃。
若非身邊有太監和錦衣衛跟隨,張溥又邀請了很多京城士子前去,他一個人還真頂不住壓力,甚至可能遇險。
到了天津之後,看著那些早已從海船上卸下來,卻一直沒有運往京城的糧食,張溥皺眉問道:
“為何不運到京城去?”
“一直堆放在這裏!”
俞谘皋苦笑一聲,說道:
“是我想的簡單了,以為糧食和其它貨物一樣,能夠走運河運到京城去。”
“沒想到漕幫的勢力這麽大,沒人幫我們運。”
“就是想調海船,漕運衙門也不準。”
“現在這些糧食,算是卡在天津了!”
說著這幾天遇到的困難,俞谘皋連連搖頭。
他是實在沒有想到,糧食到了天津,竟然運不到近在咫尺的京城去。
更沒有想到的是,以前井水不犯河水的漕運衙門突然翻臉,讓海軍衙門的工作,遇到很大困難。
張溥聽著他的訴苦,覺得事情沒這麽簡單。漕運衙門的人不可能冒著被皇帝問罪的風險,禁運海外糧食。
陪同他一起來到天津的京城士子,聽到此事後則義憤填膺。這些人大多是經常在報紙上發表文章的人,甚至有錦衣衛發放的證件,知道自己有輿論監督權。
他們聽到漕運衙門這麽倒行逆施,不讓糧食進京,身為民間禦史的正義感,頓時湧上心頭。
這些人聚在一起,前往天津的漕運衙門,要求給個說法。
天津漕運衙門最初還推脫著不見,在知道是京城來的惹不起的大爺後,隻能派出吏員解釋:
“諸位,不是我們不想運,是漕幫不讓運糧啊!”
“他們就指望著漕糧吃飯,海運的糧食越多,他們能吃的飯越少,你說他們能樂意嗎?”
“所以海外的糧食,就這麽堆在天津了!”
一位京城的士子道:
“不要扯這些虛的,你們漕運衙門,難道還管不了漕幫?”
“讓管事的官員出來,看他敢不敢這樣說?”
這個吏員當然不敢按他說的叫官員,隻能求爺爺告奶奶,求他們饒過自己。
甚至為了讓這些大爺趕緊走,他還吐露了一些事情,低聲道:
“自從漕運總兵被撤,漕軍早已不堪。”
“如今漕幫勢大,別說上官沒有運海糧的心思,就算是有,也不能強逼漕幫啊!”
“這件事漕運衙門是真的沒法辦,你們想別的辦法吧!”
好說歹說,就是不讓這些京城的士子進入漕運衙門。
這些士子無法,他們總不能強行闖進去。商量之後說道:
“漕運衙門不中用,咱們直接找漕幫!”
還有人說找天津巡撫,讓巡撫衙門解決。
不過無論是在漕幫,還是在巡撫衙門,他們都吃到了軟釘子。
漕幫的人沒有公然和他們對著幹,隻是推脫忙碌、人手不足,不打算運送海糧。
天津巡撫衙門,則因為要為遼東督餉,多有借重漕幫的地方,同樣不敢強逼。
這讓京城的士子著實生氣,感覺到事情的艱難。有人氣憤地道:
“就不信除了漕運,就沒別的辦法。”
“京城離天津也不遠,咱們走陸路運糧食。”
他的話得到了一些人的響應,但更多的是質疑。
因為京城和天津離得雖近,也有二百餘裏,這一段路途走陸路,損耗不在少數。
水運的消耗則極小,還是要靠漕運。
張溥隨著這些士子走遍各個衙門,已經摸清了事情的始末。知道這件事的根源,還是在所謂的漕幫。
但是漕幫為何堅決抵製海糧呢?他們這些底層人,不應該消息這麽快。
所以張溥認為,一定有京城的糧商為他們通風報信,甚至暗中支持。
要破解這個局麵,就是要不惜一切代價,把糧食運到京城去。
再想到皇帝規劃的公路,張溥大聲說道:
“咱們先運一部分糧食到京城,讓京城的百姓知道有海外糧食可以吃。”
“如果漕幫還不運,咱們就組織京城的百姓,自己到運河上討生活。”
“甚至上疏朝廷,修建京津公路!”
這個辦法說出,得到很多人的響應。
俞谘皋在聽到他的方案後,組織了一些人手,押運一部分糧食,和這些士子進京。(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