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紫閣中走出,群臣隻覺得恍如隔世。


    在進入紫閣之前,他們絕對沒有想到,皇帝會突然提議,把紫閣功臣的名單一口氣定下來。


    更沒有想到皇帝在確定功臣名單的同時,梳理了整個大明的曆史。把曆代皇帝的得失,幾乎都評價了一遍。


    被皇帝帶著回顧了一下大明二百多年的曆史,群臣隻覺得受到了一次洗禮。對於如何治政,有了更多體會。


    再加上被皇帝許下的紫閣功臣和紫閣賢臣待遇刺激,很多人迫不及待地投入工作,在紫閣上留下自己的傳記。


    可以說,朱由檢這次評選紫閣功臣,是非常成功的舉措。讓朝堂上的臣子統一了思想,知道該往哪個方向努力。


    評選紫閣功臣結束後,朱由檢率領群臣重回瓊華島。


    此時新科進士的瓊華宴,已經到了尾聲。朱由檢看著這些進士,說道:


    “紫閣功臣確立,應當天下歡慶。”


    “眾位功臣的讚語還沒定下來,讓這些新科進士擬定。”


    “不拘對聯詩文,隻要讚語寫得好,都可以被功臣文集收錄。”


    “並且把最優秀的讚語,寫在功臣畫像上!”


    吩咐鴻臚寺官員,把紫閣功臣的事情向新科進士通報,讓董其昌把一十九人的名字用大字寫出來,向新科進士征集讚語。


    一眾進士沒料到瓊華宴舉行的同時,皇帝和群臣評選出了紫閣功臣。在知道這件大事後,他們都覺得與有榮焉——


    認為這次的瓊華宴,必然與紫閣功臣一起,被人津津樂道。


    所以他們都絞盡腦汁,為自己熟知的紫閣功臣寫讚語。


    一眾功臣之中,最被人的熟知的當然是於謙、王守仁、海瑞、張居正等名臣。商輅的名字,在士子中的名聲也很大,畢竟是大明惟一三元及第、官至首輔的人。


    很多士子選擇為這些人寫讚語,但是也有人他們的讚語定然競爭很激烈,選擇為其他人寫。


    每個功臣的名字下,都聚集了一群人,對著名字苦思冥想,甚至相互交流自己看過的功臣事跡。


    朱由檢在旁看著,發現紫閣功臣之中,果然數於謙最受推崇,名字下聚集的進士最多。最不被人待見的當然是陸炳,很多人覺得他配不上紫閣功臣。


    好在這些進士有自知之明,知道紫閣功臣的名單是皇帝和大臣定下的,其中自有深意。沒有什麽人不開眼地對某位功臣的資格提出質疑,被皇帝和大臣厭棄。


    不過他們的好惡,還是體現出來。除了陸炳的家鄉人、或者衛所出身的軍籍進士外,很少有進士為他寫讚語。


    這讓朱由檢更加認識到了人心向背,為自己聽從劉宗周的建議、把朱載堉的事情延後而慶幸——


    十九個紫閣功臣中,自己能強推一人已是難得。如果再強推一人,恐怕會降低紫閣功臣的公信力。


    朱載堉此時的名氣不能說沒有,但是卻稱不上廣為人知。如果他像陸炳一樣很少有進士寫讚語,對自己這個強推他們為功臣的皇帝來說,就實在有點尷尬了。還不如延後二十年,等朱載堉廣為人知後再說。


    此時朱由檢心中,已經決定按紫閣功臣的待遇,為朱載堉編撰文集,鼓勵人按他的樂律理論製作樂器、創作相關樂曲。


    等到以十二平均律製作的樂器廣泛使用,朱載堉的名字被人耳熟能詳時。再把他的名字,列入紫閣功臣。


    朱載堉提出的“理由數顯,數自理出”,更要大力宣揚。讓他作為大明數學的代表,助力徐光啟、張溥等人發展科學。


    轉著這些念頭,朱由檢看到一些進士,已經在吟唱書寫出來的讚語。當即命人記錄,並讓大臣點評。


    這些進士能從舉子中脫穎而出,才學都是都是有的。即使有人不擅長吟詩,寫個對聯、文章卻沒問題。


    其中頗是有佳句出現,得到群臣讚譽。


    這些進士得到大臣稱讚後,一個個更加賣力。能夠被皇帝和大臣同時關注的機會可不多,他們要用心表現。


    在群臣的評選之下,很多紫閣功臣的讚語被定下。但是有幾位功臣的讚語,卻沒有明顯出彩之處。朱由檢看了之後,先是從幾個讚語中摘選佳句、把陸炳的讚語定下來,又指著於謙、海瑞、張居正等人的名字道:


    “這些功臣的讚語,在報紙上向全民征集。”


    “若有寫得好的,同樣納入文集。”


    “其餘功臣的讚語,刊登出來做範例。”


    把讚語的事情,當成一次大型征稿,提高人們向報紙投稿的動力——


    畢竟寫得好的讚語,能納入功臣文集。


    而且對讚語被選中的進士,朱由檢也不吝賞賜,鼓勵他們積極向報紙投稿,以後再接再厲!


    至此,瓊華宴方才完全結束。朱由檢讓這些進士好好在京城遊玩,在庶吉士考選之後,進太學行政學院學習。以後會根據學習成績,分配觀政衙門。


    至於選官之事,會安排在七月,在八月選官之前,給他們安排職位。


    一眾進士聽到這裏,都是高呼萬歲。按照往年的慣例,考取進士之後,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立刻授官。有的甚至要拖一兩年,才能等到官職。


    皇帝在八月選官之前讓他們優先挑選官職,實在稱得上皇恩浩蕩,讓他們欣喜不已。


    而且這還沒完,在皇帝和群臣離開之後,一眾進士還沒告退,又被內府監掌印王承恩告知,所有新科進士都能憑借身份,在順天銀行借貸一千兩以下銀子。


    如果有人身上已經有貸款,內府監和順天銀行,會幫他們解決。


    這個政策對家境富裕的新科進士沒影響,但是對囊中羞澀的進士,卻能解燃眉之急——


    畢竟他們在京城還要待幾個月,有些人的行囊,已經不太充裕。


    所以這些人看王承恩的目光,也開始變化起來,覺得這個太監沒那麽麵目可憎,而是和藹可親。


    王承恩絮絮叨叨,又說明這是皇帝的旨意。是皇帝聽說京債之後,給他們減免負擔。所有即將為官的進士和副榜,都能享受這個待遇。


    這讓一眾進士更加感到皇恩浩蕩,下決心好好做官,報答皇帝恩典。


    瓊華宴的舉辦是四月九日,次日恰逢雙日,並不是《京報》發行的時間。不過在朱由檢的安排下,四月十日《京報》專門發行了一期增刊,報道瓊華宴的盛況,以及紫閣功臣。


    尤其是紫閣功臣的事情,更是被放在了頭版,一十九位功臣的名字,都被列了出來。


    再加上後麵新科進士寫的讚語,以及征集讚語的廣告,這一期的增刊,引起人們熱議。


    酒樓、茶坊、街頭、巷尾……到處都有人議論,畢竟於謙、海瑞這些功臣的名字,天下誰人不知呢?


    更有不識字的百姓,聽到皇帝把海瑞列入紫閣功臣,他們雖然不知道紫閣功臣是啥,也看不懂報紙上的字,卻花錢買了報紙,放在家中供奉。


    在這一個助力下,《京報》的發行數量,第一次突破了十萬份。京城所有人家,幾乎都有這一期的報紙。


    文思院的工坊加印了幾次,才滿足了需求。而且在賣了很多天後,還有人指著這一期購買。


    大街小巷之中,到處都有人談論紫閣功臣。


    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劉宗敏等隨著陝西錦衣衛進京的武人,進京後看到的就是這個景象。


    他們發現京城的士子、百姓,都在談論海瑞等功臣,甚至都有人刻了海瑞的神位,迎回家中祭拜。


    “陛下追贈海瑞為清廉伯,蘇鬆城隍之神。”


    “海青天這是成了伯爺,還成為了神靈。”


    “咱們是不是也拜一拜,求海青天保佑?”


    李自成將打探的消息向眾人道出,提議道。


    從陝西前來京城的一路上,他靠著出色的交際能力,成功折服了劉宗敏等人,並且在舅舅高迎祥支持下,擁有了不小的話語權。


    海瑞雖然從未在陝西任官、名聲在江南一帶更響亮,但是陝西的人也知道他的名字,知道是為民做主的青天大老爺。


    拜拜他的神位,說不定能在武道大會上受保佑。畢竟陝西的武道大會上,可是死傷了不少人——


    孫傳庭懷著招安的目的,卻沒吝惜他們性命,甚至故意讓陝西武道大會的比試更殘酷,讓這些人結怨。


    高迎祥等人經曆過陝西武道大會後,現在還心有餘悸。即使對自己的武力有信心,他們也不介意拜拜神。


    在看到京城的百姓都在拜海瑞後,他們出於從眾心理,同樣前去拜神。


    這些人和京城人的打扮不太一樣,口音更是能明顯聽出是陝西人。京城的百姓聽說他們拜海瑞後,倒是沒有嘲笑,指點道:


    “你們是陝西人,更應該拜李文忠,他是太祖冊封的陝西城隍之神。”


    “而且在開國功臣中名列第三,被追封為岐陽王!”


    這是隨著紫閣功臣名單的發布,暗地裏流傳出來的。朱由檢把開國功臣、靖難功臣都擬定了神位,放出風聲試探民意。


    隻要當地的民眾不反對,他就會在將來正式公布。


    像是中山王徐達被封河南省城隍、開平王常遇春被封山西省城隍、岐陽王李文忠被封陝西省城隍……都是他命人流傳出來的。先讓客居京城的各省人知道,聽聽他們的反饋。


    岐陽王李文忠的大名,高迎祥如何不知道。畢竟李文忠曾隨著徐達在陝西征戰,追封的岐陽王也是陝西地名。


    再加上李文忠是武將,更合他的胃口。所以他在聽到這個名字後,當即向一眾陝西武人道:


    “岐陽王是陝西城隍之神,咱們去拜他吧!”


    “他在天上有靈,一定會保佑咱們陝西人!”


    眾人紛紛讚同,繼續去拜李文忠。


    李自成長了個心眼,又多問了幾句:


    “俺是延安府的,還應該拜哪個神?”


    京城的百姓聽得樂了,說道:


    “你們不知道紫閣功臣嗎?”


    “延綏城隍之神是王越啊!”


    “就是被封為威寧伯、在威寧海子大捷的那位。”


    “聽說他還曾經收複了河套,在延綏、寧夏、甘肅三邊多次立功。”


    “陛下擬封他為延綏城隍之神,保佑那裏的將士!”


    這又是一位名臣,三邊總製、或者說三邊總督,就是從王越開始的。


    陝西那邊的武人,如何不知道這個人?


    聽到他成了家鄉的城隍之神,以後會保佑自己,李自成等人都很興奮,認為該拜拜這個神。


    其他家鄉不在延綏的陝西人,也覺得應該拜拜,說不定就能保佑自己。


    更有人受到啟發,詢問自己家鄉的城隍之神是誰?


    被一群陝西人圍著,那人被問得煩了,說道:


    “你們東問西問,不會自己買報紙看?”


    “報紙上寫得明明白白,擬封某某為某地城隍之神。”


    指點他們去報刊亭,買份報紙觀看。


    眾人恍然大悟,這才明白京城人提到的報紙是什麽。李自成帶著侄子李過,急忙去買報紙。


    他家裏世代都是養馬戶,幼年時家中頗為富饒,八歲時與侄子同時進私塾讀書。直到父親死後家道中落,才不得已應募驛卒。


    相比其他武人來說,李自成和李過叔侄,稱得上識字的讀書人。


    兩人買了報紙,向其他同伴誦讀。眾人這才知道,什麽是紫閣功臣。


    在聽到皇帝給紫閣功臣的封賞不但有神位、還有世職和開辟封國成為諸侯的許諾後,他們更是激動得直喘氣,眼中迸發出熊熊野心——


    擁有一塊自己的領地、甚至建立封國成為諸侯,這是多麽令人向往的事情。


    武人最大的期盼,可以說莫過於此!


    想到紫閣功臣中有十人是武將,還有其他沒列入紫閣功臣、卻因為被封爵同樣允許開辟諸侯國的武將,他們都覺得一個屬於武人的時代將要到來——


    當今天下,正是武人用命之時。隻要立下功勳,爵位、封地、甚至死後的神位,都會隨之到來。


    即將舉行的武道大會,就是他們出人頭地的機會!(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重振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鳳凰北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鳳凰北鬥並收藏崇禎重振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