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紫閣功臣的人選,群臣非常慎重。
因為皇帝之前就說過,紫閣功臣的名額,不會超過二十人。
至於原因為何,許多人在皇帝詢問現在的臣子誰有機會成為紫閣功臣後,逐漸明白過來:
皇帝是想用紫閣功臣的封賞,鼓勵臣子立功。激勵現在的臣子,成為紫閣功臣。
所以本朝之前的紫閣功臣,自然不能太多。從雲台閣二十八功臣、淩煙閣二十四功臣、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來看,紫閣功臣的名額,將來大概率也就二十多位。皇帝把本朝之前的功臣名額限定在二十人以下,是為增加本朝功臣做準備。
這個考慮,群臣是很支持的。因為他們也想成為紫閣功臣,後代能有世職或世爵不說,自己也能被供奉在廟裏、當做神靈祭拜。
端清世子朱載堉的功臣資格,也因此被卡在這裏——
畢竟紫閣功臣的名額太珍貴了,群臣都不想讓宗室占據。
朱載堉高風亮節、放棄承襲鄭王爵位,但他作為鄭王世子,後裔怎麽也有郡王爵位。沒必要成為紫閣功臣,和他們爭奪封贈。
即使皇帝給出了重製禮樂的理由,但是在群臣看來,重製禮樂隻是剛剛開始、將來能否成功,還是兩說之事。
這些人不敢說重製禮樂一定不會成功,但是翻來覆去地尋找各種理由,反對朱載堉成為紫閣功臣。
朱由檢聽著心煩,就想舉行投票,讓反對的人舉手。忽聽劉宗周道:
“重製禮樂尚未完成,臣以為端清世子的紫閣功臣資格,應該暫且緩議。”
“將來製禮作樂成功,天下人日常耳聞以端清世子的樂律理論創作的音樂,誰又能反對他成紫閣功臣?”
“請陛下給臣二十年時間,然後再議此事!”
主動把這件事攬了下來,避免皇帝和群臣因此產生矛盾。
如果二十年以後沒能重製禮樂、讓朱載堉獲得功臣資格,那就是他的責任。
群臣聽聞此言,對劉宗周大加稱讚。朱由檢見到自己最大的理由也被當事人劉宗周反駁了,隻能歎口氣道:
“那就請劉先生費心了!”
“端清世子暫且列為紫閣賢臣,二十年後再議。”
對於這點,群臣倒是沒有反對。因為紫閣賢臣不限名額,不存在占用名額的問題。
至於二十年後朱載堉是否能成紫閣功臣,那要二十年後再說。
如果真像劉宗周說的那樣,給朱載堉一個紫閣功臣名額又何妨——
反正那個時候,朝堂上已經換了一批人。
給朱載堉爭取到紫閣賢臣、紫閣功臣候選人的資格後,朱由檢又想到了一個人,向群臣道:
“除了端清世子之外,朕以為還有一人,將來能成為紫閣功臣。”
“嘉隆萬年間四次總理河道的潘季馴,不但治河有功,還提出了‘束水攻沙,蓄清刷渾’的治河方略。”
“若是黃河上遊的水土能夠保持、黃河水能變清,下遊的泥沙就能按他的方略衝刷入海,讓黃河再也不會成為地上河。”
“這種有可能徹底解決黃河水患的方法,可謂萬世之功。”
“朕以為潘季馴和將來能徹底解決黃河水患的大臣,都有資格成為紫閣功臣。”
“諸位河道大臣,應該多多努力!”
這個說法,讓專督河道侍郎李從心極為激動,認為皇帝理解治河的辛苦,許諾了兩個紫閣功臣名額。
潘季馴將來有機會成為紫閣功臣,紫閣賢臣的資格自然是毫無疑問。他和其他治河有功的人,同樣能成為紫閣賢臣。
可以說,皇帝已經在明示,治河有功的臣子,都能成紫閣賢臣。
這讓李從心的內心,如何能不激動。他今年已經七十多歲了,眼看就沒幾年光景,對身後名極為看重。皇帝對治河功臣的褒獎,讓他很是激動。下決心要整理好皇帝提出的水土保持等理論,在治河的曆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記。
其餘臣子即使有看不上河工的,麵對皇帝說的未來之事,也不好當麵反對——
畢竟皇帝說的是未來,不占用現在的紫閣功臣名額。
和皇帝為了這件事爭起來,實在有些犯不上。
朱由檢因此把潘季馴和朱載堉並列,作為紫閣功臣候選——
這兩人是他選擇的工程師和科學家代表,鼓勵大明的人材向這兩個方向努力!
這個插曲之後,紫閣功臣的推選,在群臣眼中終於變得正常。
和俞龍戚虎並稱、之前已經被追贈爵位的東李西麻,被兵部尚書袁可立提名。
這兩人的紫閣功臣資格是確定的,畢竟李如鬆參加了萬曆三大征的兩次、而且為國捐軀,麻貴參加了萬曆三大征的三次、立下赫赫功勳。他們都有平亂禦敵的功績,和前麵紫閣功臣比起來絲毫不顯遜色。要維持紫閣功臣的公正性,必然把他們列進去。
但是相比他們功績稍差一些的陳璘、劉綎等武將,就沒能獲得紫閣功臣資格了。群臣不願意紫閣功臣中的武將太多,把二十個名額占滿。
在他們的提議下,萬曆三大征之一的播州之役主帥李化龍,成為紫閣功臣。
對於這個人選,是有一些爭議的。畢竟之前的韓雍、翁萬達等人,都沒能列入紫閣功臣。
最終,因為李化龍還有開泇河的功績,朱由檢考慮之後,把他列了進去——
用他鼓勵朱燮元平定西南,也鼓勵用心治河的大臣。
至於相比李化龍功勞再差一些的田樂、趙彥等人,則是沒能列進去。
某些東林黨人提議的葉向高、李三才等人,朱由檢根本沒理會。
在天啟年間的功臣也被討論之後,紫閣功臣的名單終於完全確定,共有一十九位。
嘉靖之前八位:於謙、商輅、王驥、蔣貴、楊洪、郭登、朱永、王越。
嘉靖年間七位:王守仁、張孚敬、陸炳、馬芳、俞大猷、戚繼光、海瑞。
嘉靖之後四位:張居正、李如鬆、麻貴、李化龍。
對這十九個人選,群臣大多感到滿意,覺得名副其實。
爭議最大的是陸炳,被很多人認為是皇帝強行抬進去。
然後就是商輅、海瑞和李化龍,相比其他人的功績,顯得稍差一些。
這三人都是文官,很多臣子意識到這點後,對陸炳被列入紫閣功臣,反而慶幸起來——
畢竟有陸炳吸引注意,這三人身上的爭議,就不是那麽顯眼了。
然後再看其他紫閣功臣,文官出身的還有於謙、王驥、王越、王守仁、張孚敬、張居正六人。但是除了張孚敬和張居正,其餘四人被列入紫閣功臣的原因,都是軍功居多。
甚至在一十九人名單中,純粹沒有軍功的紫閣功臣,隻有商輅、張孚敬、海瑞、張居正四人。
這讓很多文臣無語,同時更加認識到皇帝對軍功的推崇——
在用褒揚功臣的方式,鼓勵文武眾臣立功勳!(本章完)
因為皇帝之前就說過,紫閣功臣的名額,不會超過二十人。
至於原因為何,許多人在皇帝詢問現在的臣子誰有機會成為紫閣功臣後,逐漸明白過來:
皇帝是想用紫閣功臣的封賞,鼓勵臣子立功。激勵現在的臣子,成為紫閣功臣。
所以本朝之前的紫閣功臣,自然不能太多。從雲台閣二十八功臣、淩煙閣二十四功臣、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來看,紫閣功臣的名額,將來大概率也就二十多位。皇帝把本朝之前的功臣名額限定在二十人以下,是為增加本朝功臣做準備。
這個考慮,群臣是很支持的。因為他們也想成為紫閣功臣,後代能有世職或世爵不說,自己也能被供奉在廟裏、當做神靈祭拜。
端清世子朱載堉的功臣資格,也因此被卡在這裏——
畢竟紫閣功臣的名額太珍貴了,群臣都不想讓宗室占據。
朱載堉高風亮節、放棄承襲鄭王爵位,但他作為鄭王世子,後裔怎麽也有郡王爵位。沒必要成為紫閣功臣,和他們爭奪封贈。
即使皇帝給出了重製禮樂的理由,但是在群臣看來,重製禮樂隻是剛剛開始、將來能否成功,還是兩說之事。
這些人不敢說重製禮樂一定不會成功,但是翻來覆去地尋找各種理由,反對朱載堉成為紫閣功臣。
朱由檢聽著心煩,就想舉行投票,讓反對的人舉手。忽聽劉宗周道:
“重製禮樂尚未完成,臣以為端清世子的紫閣功臣資格,應該暫且緩議。”
“將來製禮作樂成功,天下人日常耳聞以端清世子的樂律理論創作的音樂,誰又能反對他成紫閣功臣?”
“請陛下給臣二十年時間,然後再議此事!”
主動把這件事攬了下來,避免皇帝和群臣因此產生矛盾。
如果二十年以後沒能重製禮樂、讓朱載堉獲得功臣資格,那就是他的責任。
群臣聽聞此言,對劉宗周大加稱讚。朱由檢見到自己最大的理由也被當事人劉宗周反駁了,隻能歎口氣道:
“那就請劉先生費心了!”
“端清世子暫且列為紫閣賢臣,二十年後再議。”
對於這點,群臣倒是沒有反對。因為紫閣賢臣不限名額,不存在占用名額的問題。
至於二十年後朱載堉是否能成紫閣功臣,那要二十年後再說。
如果真像劉宗周說的那樣,給朱載堉一個紫閣功臣名額又何妨——
反正那個時候,朝堂上已經換了一批人。
給朱載堉爭取到紫閣賢臣、紫閣功臣候選人的資格後,朱由檢又想到了一個人,向群臣道:
“除了端清世子之外,朕以為還有一人,將來能成為紫閣功臣。”
“嘉隆萬年間四次總理河道的潘季馴,不但治河有功,還提出了‘束水攻沙,蓄清刷渾’的治河方略。”
“若是黃河上遊的水土能夠保持、黃河水能變清,下遊的泥沙就能按他的方略衝刷入海,讓黃河再也不會成為地上河。”
“這種有可能徹底解決黃河水患的方法,可謂萬世之功。”
“朕以為潘季馴和將來能徹底解決黃河水患的大臣,都有資格成為紫閣功臣。”
“諸位河道大臣,應該多多努力!”
這個說法,讓專督河道侍郎李從心極為激動,認為皇帝理解治河的辛苦,許諾了兩個紫閣功臣名額。
潘季馴將來有機會成為紫閣功臣,紫閣賢臣的資格自然是毫無疑問。他和其他治河有功的人,同樣能成為紫閣賢臣。
可以說,皇帝已經在明示,治河有功的臣子,都能成紫閣賢臣。
這讓李從心的內心,如何能不激動。他今年已經七十多歲了,眼看就沒幾年光景,對身後名極為看重。皇帝對治河功臣的褒獎,讓他很是激動。下決心要整理好皇帝提出的水土保持等理論,在治河的曆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記。
其餘臣子即使有看不上河工的,麵對皇帝說的未來之事,也不好當麵反對——
畢竟皇帝說的是未來,不占用現在的紫閣功臣名額。
和皇帝為了這件事爭起來,實在有些犯不上。
朱由檢因此把潘季馴和朱載堉並列,作為紫閣功臣候選——
這兩人是他選擇的工程師和科學家代表,鼓勵大明的人材向這兩個方向努力!
這個插曲之後,紫閣功臣的推選,在群臣眼中終於變得正常。
和俞龍戚虎並稱、之前已經被追贈爵位的東李西麻,被兵部尚書袁可立提名。
這兩人的紫閣功臣資格是確定的,畢竟李如鬆參加了萬曆三大征的兩次、而且為國捐軀,麻貴參加了萬曆三大征的三次、立下赫赫功勳。他們都有平亂禦敵的功績,和前麵紫閣功臣比起來絲毫不顯遜色。要維持紫閣功臣的公正性,必然把他們列進去。
但是相比他們功績稍差一些的陳璘、劉綎等武將,就沒能獲得紫閣功臣資格了。群臣不願意紫閣功臣中的武將太多,把二十個名額占滿。
在他們的提議下,萬曆三大征之一的播州之役主帥李化龍,成為紫閣功臣。
對於這個人選,是有一些爭議的。畢竟之前的韓雍、翁萬達等人,都沒能列入紫閣功臣。
最終,因為李化龍還有開泇河的功績,朱由檢考慮之後,把他列了進去——
用他鼓勵朱燮元平定西南,也鼓勵用心治河的大臣。
至於相比李化龍功勞再差一些的田樂、趙彥等人,則是沒能列進去。
某些東林黨人提議的葉向高、李三才等人,朱由檢根本沒理會。
在天啟年間的功臣也被討論之後,紫閣功臣的名單終於完全確定,共有一十九位。
嘉靖之前八位:於謙、商輅、王驥、蔣貴、楊洪、郭登、朱永、王越。
嘉靖年間七位:王守仁、張孚敬、陸炳、馬芳、俞大猷、戚繼光、海瑞。
嘉靖之後四位:張居正、李如鬆、麻貴、李化龍。
對這十九個人選,群臣大多感到滿意,覺得名副其實。
爭議最大的是陸炳,被很多人認為是皇帝強行抬進去。
然後就是商輅、海瑞和李化龍,相比其他人的功績,顯得稍差一些。
這三人都是文官,很多臣子意識到這點後,對陸炳被列入紫閣功臣,反而慶幸起來——
畢竟有陸炳吸引注意,這三人身上的爭議,就不是那麽顯眼了。
然後再看其他紫閣功臣,文官出身的還有於謙、王驥、王越、王守仁、張孚敬、張居正六人。但是除了張孚敬和張居正,其餘四人被列入紫閣功臣的原因,都是軍功居多。
甚至在一十九人名單中,純粹沒有軍功的紫閣功臣,隻有商輅、張孚敬、海瑞、張居正四人。
這讓很多文臣無語,同時更加認識到皇帝對軍功的推崇——
在用褒揚功臣的方式,鼓勵文武眾臣立功勳!(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