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連幾個人選被否決,群臣對接下來提出的人選,更加慎重起來。


    朱由檢也很慎重,因為他知道下一個人選不但要功勳卓著,還需要是一個知名度非常高的人——


    王驥等文臣武將的功勞雖然不小,卻大多聲名不顯。如果紫閣功臣中大多數是這樣的人,有可能得不到認可。


    所以他下決心,要選一個名人。


    不過群臣提出的人選,卻不合他的心意。


    內閣大學士李國普道:


    “弘治年間,時人語曰:李公謀,劉公斷,謝公尤侃侃。”


    “劉文靖公、李文正公、謝文正公,當為紫閣功臣!”


    好家夥,一連出現了兩個文正,另一個諡號文靖的,還排在兩人前麵。


    如果以諡號排功臣,三人絕對會入選。


    但是朱由檢實在想不起來,三人有什麽大功績,詢問群臣道:


    “他們三人有什麽特別大的功績嗎?”


    “朕怎麽聽說民間有詩曰:文正從來諡範王,如今文正卻難當。”


    “範仲淹在前宋尚且沒有列入昭勳閣,本朝難道要選兩個不如他的人?”


    群臣聽聞此言,恨不得以袖掩麵。


    因為李東陽和謝遷的文正諡號,他們也認為當不起。


    這兩人因為諡號被嘲笑後,文正這個諡號在本朝還沒有再用過——


    可以說李東陽和謝遷兩人,把文正的名聲給壞了,顯得不那麽崇高。


    如今從皇帝嘴裏說出這番話,群臣都知道三人想成為紫閣功臣,算是沒希望了。


    內閣大學士鄭以偉還想為他們辯解一下,說道:


    “弘治之時,治理之盛,超軼往代,豈非三人之功耶?”


    “如此中興盛世,焉能沒有功臣?”


    朱由檢聞言皺眉,對弘治中興這個說法很不感冒。因為他記得廷推內閣大學士就從明孝宗開始的,弘治年間還廢除了開中法,壞了大明的鹽政和邊事。所以他詢問道:


    “說了這麽多,弘治年間到底有什麽大功績呢?”


    “是打敗了蒙古人,還是掃蕩了女真人?”


    “朕怎麽聽說,草原上的蒙古部落,在弘治年間達到極盛。”


    “所以武宗剛登極,小王子就來寇邊。”


    對於孝宗皇帝,朱由檢很看不上,認為和仁宗、宣宗一樣懈怠邊事,遺禍給了後人。


    這幾位皇帝自己在位時清淨了,顯得天下太平,仿佛是個盛世。但是邊疆的外族,卻在休養生息後、迅速恢複元氣——


    以這個時代的戰爭水平,隻要有糧有人,就能拉出軍隊。甚至外族連糧食都可能不需要,直接帶人來中原劫掠。


    在大明放鬆對邊疆的壓力後,隻需要十幾年時間、新一代長大成人,邊疆的外族就會複蘇,進而侵犯大明。


    武宗皇帝就倒楣在這個地方,在經過弘治十八年的武備廢弛後,大明迎來了一個空前強大的敵人——統一蒙古的達延汗。


    這個被大明稱為小王子的人,在武宗剛登極六天時,就派人馬進犯,讓大明遭受了土木堡之變後、當時最大的失敗。


    然而朝堂上的大臣,卻仍像沒事人一樣,仍舊維持弘治年間那一套。讓武宗忍無可忍,任用劉瑾等人,把他們幾乎全部趕出去。


    之後武宗皇帝整修武備,甚至親自上陣,擋住了完全統一蒙古的達延汗。達延汗在應州大戰後英年早逝,沒成為大明的大敵。


    但是他的孫子俺答汗,隻靠右翼蒙古,就成了嘉靖皇帝的噩夢。直到隆慶和議接受冊封,成為大明的順義王。


    可以說這一切,都是弘治年間留下的禍根。如果弘治皇帝像成化皇帝那樣一直對蒙古部落積極幹涉,大明邊疆的形勢絕不會那麽惡劣。


    這些事情,大明的臣子以前未必清楚。但是林丹汗臣服之後,朱由檢已經讓孔貞運等人梳理草原上的曆史,把達延汗中興蒙古的事情向群臣講解。


    群臣聽到之後,再也沒臉說弘治中興。因為有見識的人都認識到,若非達延汗英年早逝,大明和蒙古的戰爭,還會更加激烈。


    甚至一些人對正德皇帝的看法也發生了變化,覺得武宗雖然胡鬧,卻真的是有武功——擋住了大明開國以來,最強盛的敵人。


    不過大部分人的觀點,仍舊是弘治皇帝更好。相比成化、正德年間,更加和平安定。


    朱由檢懶得和他們爭論,他決定和先前把成祖、仁宗、宣宗連起來稱為成宣之治一樣,把成化、弘治年間同樣連起來,稱為成弘之治:


    “憲宗皇帝的廟號,本就有中興之意。”


    “惜乎未能盡美,文治稍有不足。”


    “弘治十八年,補文治之不足,卻又疏於武事,實在令人惋惜。”


    “朕以為成化之武功、弘治之文治,連起來可稱為成弘之治,諸卿以為如何?”


    這是在成宣之治後,皇帝又一次定調子。通過把成化、弘治年間連在一起,抬高憲宗皇帝的地位。


    群臣和對成宣之治的觀感一樣,對成弘之治的提法頗為不適。尤其是成化年間的“紙糊三閣老,泥塑六尚書”,讓他們心懷戒懼。


    所以他們挑著成化皇帝的缺點說事,認為成化年間有婦寺之禍,實在稱不上治世。


    朱由檢對此也有說道,向群臣道:


    “成化年間的婦寺之禍,難道比得上弘治、正德年間嗎?”


    “孝宗皇帝的張皇後親屬,才是大明作惡最多的外戚啊!”


    “正德年間的劉瑾等八虎,是魏逆之前作惡最多的宦官。”


    “成化年間的婦寺之禍,怎麽比得上這些?”


    群臣啞口無言,隻能捏著鼻子,把成化皇帝排在弘治皇帝前麵,把這一段時期稱為成弘之治。


    《國朝紀事》這部史書,同樣要按這個基調編撰。


    爭論一番之後,還是沒有選出來新的紫閣功臣。但是弘治、正德年間的朝堂大臣,算是排除出去了。因為弘治年間的疏於邊事,明顯有他們的過失。正德皇帝的胡鬧,他們也沒有盡到匡正的責任。


    所以群臣思索來思索去,終於提出了一個名字——


    王守仁!(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重振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鳳凰北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鳳凰北鬥並收藏崇禎重振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