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祥說出的請求,讓朱由檢很是喜悅。


    他在思索之後,毫不猶豫地命人把火銃、彈藥、刺刀分離,帶到自己麵前。


    讓身邊的太監查看,確定火銃中沒有火藥後,朱由檢伸手抓起,微微皺起眉頭,向呂祥道:


    “這就是你選的製式火銃,怎麽會這麽重?”


    “這麽大的重量,怎麽和人拚刺?”


    以他的估算來看,這杆火銃,約有二十五六斤,重量實在太大。


    就算裝上刺刀,也不便於拚刺。


    呂祥聽聞此言,急忙指著火銃下麵的架子,說道:


    “這是固定火銃的腳架,去掉後就隻有十五斤了。”


    “雖然還是重了點,但是已經能拚刺。”


    朱由檢聞言把腳架去掉,覺得的確是輕了點。這讓他對重達十多斤的腳架產生了不滿,想著後世反器材武器使用的兩腳架,囑咐呂祥道:


    “想辦法造個輕的兩腳架,能夠方便拆卸的。”


    “現在這個腳架,實在太不實用了!”


    又對火銃木托指指點點,根據後世的槍托繪製一份草圖。讓呂祥找合適的材料,製作更好的銃托。


    再讓人取來尺子,朱由檢量了一下,發現火銃的長度,約有一百三十厘米。刺刀的刀身,長約五十厘米。兩者結合之後,約有一百八十厘米,雖然相比長兵器比較短,但對自衛再說,已經勉強足夠。


    最讓朱由檢不滿的地方,仍舊還是重量。火銃太重不說,刺刀也有點重。所以他囑咐呂祥,要想辦法減重,爭取把火銃的重量控製在十斤內,刺刀也要根據需要,削減一下重量。


    呂祥把這些都記下後,才看到皇帝拿著刺刀,把火銃前方的鐵片,插上刀把上的空洞。


    “哢嚓”聲音響起,裏麵似有一個卡扣,輕易卡住了鐵片。


    呂祥這時提醒道:


    “陛下,刀把上有一個按鈕,按動後裏麵的卡榫會鬆開,刺刀就可以取下了。”


    朱由檢聽著他的提示,按下刀把下的按鈕,果然發現刺刀可以取下,這讓他滿意地點了點頭,覺得呂祥想出的這種刺刀卡榫結構簡單方便,不愧是自己寄予厚望的木匠。


    然後他再次裝上刺刀,隨手突刺了幾下,感覺固定還算牢靠。


    唯一的問題在於,插入卡榫的鐵片,現在是固定在火銃木托上的,在激烈的戰鬥中,很可能會損毀。


    所以朱由檢要求,要把這個鐵片,和銃筒緊密結合,不能在使用刺刀的時候,導致銃托損毀。


    呂祥自己也知道這個缺陷,解釋道:


    “臣這是用現有的火銃改造,還沒來得及製造新的銃筒。”


    “以後再製造火銃,刺刀卡榫就是和銃筒連在一起了。”


    朱由檢點頭認可,說道:


    “刺刀的事情,你立下了一大功。”


    “剩下的就是測試,爭取早日定型。”


    “待到新的火銃刺刀裝備時,朕親自為你授勳。”


    暗示呂祥能憑借這個功勞,從少良造升為中良造。


    呂祥喜不自勝,知道自己在皇帝心中的位置,已經更加穩固。


    不過對他來說,刺刀這種簡單的東西沒有什麽好說的,他更得意的,是自己按皇帝的要求,辛苦製造出的子彈。


    朱由檢也早就發現了他帶來的子彈,指著像是箭矢、前麵被木杆裹著、後麵纏著藥包的子彈,有些疑惑地道:


    “朕和你說的脫殼穿甲彈,是這個樣子嗎?”


    “怎麽看著像箭矢,隻是加上了火藥?”


    呂祥訕訕笑著,說道:


    “臣回去之後想了一下,發現陛下說的脫殼穿甲彈,和銃箭很是相似。”


    “所以就和會造銃箭的匠人一起,製作了這種箭形彈。”


    銃箭這種東西,可以說是最早的火器之一。


    簡單來說,就是把箭矢塞到火銃裏麵,用火藥推動箭矢發射。


    它的威力較大、射速又比較慢,和傳統的弩定位比較相似。


    所以在銃箭出現後,很快取代了弩。


    大明的弩之所以沒有出名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地位早已被取代。


    前些年陝西那邊發現了數百張宋朝的神臂弩,大明的人還饒有興趣地觀看,卻沒有提出仿製的。


    原因就是弩在軍中早就沒有了地位,火銃在大明軍中,取代了以前的弩。


    反而是很多人拿來和火銃對比的弓箭,其實和火銃的地位不重迭。在火銃無法連射速射前,不可能完全取代弓。


    朱由檢對銃箭這種國初使用的火器不怎麽了解,但是大明的工匠,對此卻很清楚。


    在呂祥拿著他提出的脫殼穿甲彈設計圖,和工匠探討的時候,那些擅長火器的工匠,很快就提出:


    皇帝下令製造的脫殼穿甲彈,其實就是縮小了的銃箭。


    所以,他們按照製造銃箭的經驗,鑄造出縮小的銃箭,在箭頭後麵加上弓箭的尾翼,再包裹上能脫殼的木托,再纏上絲綢藥包。


    把這種子彈塞到火銃裏,能夠順利發射。而且威力和射程都不錯,遠強於現在的子彈。


    呂祥在簡單測試後,就拿來向皇帝報功。隻是因為宮中對火銃的防範,險些沒帶進來。


    此時,眼見皇帝沒有怪罪,似乎還頗有興趣,呂祥仔細解釋道:


    “這個箭形子彈,最初是沒有尾翼的,隻是使用箭頭,像是陛下所說的一期彈。”


    “隻是沒有尾翼的話,發射出去容易亂飛不說,藥包也難以固定。”


    “所以臣等商量之後,在後麵加上了尾翼。”


    “現在這個尾翼形狀,就是挑選出來的最好的一種。還有好幾種樣式,仍在進行實驗。”


    解釋著尾翼的事情,呂祥又指著木托,說道:


    “這是陛下說的可脫殼的木托,臣用各種方法,發現固定起來都太複雜。”


    “後來就直接用藥包,把木托尾部纏起來。”


    “這樣藥包在火銃中燃燒後,木托就開始鬆動,飛出銃筒之後,完全脫離箭矢。”


    “箭矢在沒有了木托後,飛得更加快捷,相比原本帶著箭杆的銃箭,威力還要更大些。”


    “即使在百丈之外,仍舊能破重甲。”


    “射在人馬身上,甚至可能穿透!”


    這個威力,遠遠超出很多工匠的預計。他們本以為隻用箭頭,發射出去的威力必然不如完整的銃箭。


    沒想到箭矢縮小後,竟然比之前用的銃箭威力還要大。


    所以,這些工匠已經在製造更小的箭形彈,用在鳥銃上麵。


    (現代箭形彈)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重振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鳳凰北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鳳凰北鬥並收藏崇禎重振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