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董其昌還是高興得太早了,因為他身上的事情,很快就會多起來。


    二月二十五日,會試進士科的名次,已經草擬出來。


    雖然還沒有正式公布,朱由檢卻拿到了草榜。


    看到劉理順榜上無名,他已經皺起了眉頭,待到讓錦衣衛統計司統計一下後,他更是大怒起來:


    『上榜貢士,大多是官宦之後。』


    『祖上三代沒有出過官宦的,隻有兩三成人。』


    『這樣還如何體現科舉的作用,緩和社會矛盾?』


    對科舉的作用認識得很清楚,朱由檢知道除了用相對公平的方法錄用人材外,科舉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讓各個階層流通,緩和社會矛盾。


    “如果都不認可,那就黜入副榜。”


    昔年南北榜案,就是因為南方士人完全不給北方人機會,才讓太祖大怒,發起一場大案。並且影響到之後的科舉,定下南北中三卷。


    所以祖上三代白身的進士越來越少,遠遠不如以前。


    所以他的心中,已經有了改變科舉內容的想法,用更多的客觀題,代替主觀評判。


    群臣之中消息靈通的,大多知道了皇帝下令重新閱卷的事,也猜到這件事可能有後續。


    如果這個作用喪失了,階級就會固化,矛盾也會增多,加劇社會動蕩。


    他們有的有子侄參加這一科的會試,覺得皇帝擴招是好事。


    隻要有“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人存在,很多下層就始終抱著希望。不到萬不得已,不會暴力反抗。


    朱由檢這次就是把正榜副榜打亂,讓三位考官重新評判。


    但是更多的臣子,卻對此不發一言。


    “如果重新閱卷,會耽擱不少時間。”


    “袁卿、郭卿,你們能抽出時間去閱卷嗎?”


    皇帝這個做法,明顯是他對他評出來的貢士名單不滿意。所以讓袁可立、郭允厚加入,重新進行閱卷。


    有的則知道皇帝的想法攔不住,還不如對此默認。


    可以說,大明的人對科舉認識得非常清楚,知道這不完全是看才學,更多的是治理天下的手段。


    所以恩科的事情,很快獲得通過。然後朱由檢才以恩科這個名義,把參加的資格限定在四十歲以上的舉人,或者祖上三代白身的舉人——


    對朱由檢來說,就是上下層流通的渠道,縮小到隻有以前的一半。


    這意味著科舉緩和矛盾的作用在降低,遠遠不如以前。


    如果這件事通不過,他就會在報紙上造聲勢,那些落榜的舉人,一定會鬧起來。


    “更何況會試定在四月初二舉行,現在才二月二十五日,不用那麽著急。”


    這些門道,可能是家族裏麵傳的,也可能是書院老師教的。形成了一種風格,能讓閱卷的人看出來。


    更有的想到京城的數千名舉子,知道皇帝舉辦恩科的想法傳出後,一定會引來他們的支持。如果朝堂上的大臣不通過,說不定就會被落榜舉人打成奸臣。


    所以重新閱卷的事情,毫無疑問獲得通過。施鳳來即使心裏麵有意見,也隻能自己憋回去。


    如今看到祖上三代白身的貢士隻有兩三成,相比嘉靖、隆慶年間的四五成隻有一半。朱由檢頓時勃然大怒,對現在的科舉考試很是不滿:


    這還不止,朱由檢為了增加平民進士的錄取人數,也為了減少劉理順這樣多次不中的舉人,決定以登極為名,再開一場恩科。讓年紀大的、祖上三代白身的舉人參與,仿照宋朝的特奏名進士,給他們個出身。


    “袁卿和郭卿雖然是主持明法科和明算科,但是對進士科也不能完全不管。”


    是要這樣認了,還是重新評卷?


    心裏咽不下這口氣,朱由檢想了很久,召來主持會試的施鳳來、袁可立、郭允厚道:


    “為了避免有人濫竽充數,也為了避免遺漏人才,這次的會試閱卷要謹慎點。”


    “你們三個把正榜副榜的試卷全部糊名重新評判。”


    “明法科、明算科那邊,同樣需要閱卷。”


    沒有受過熏陶的平民後代寫的文章,在這些人看來就有所謂的“窮酸之氣”。被考官們排斥,降低錄取機會。


    袁可立和郭允厚當然願意,因為這代表著進士科的貢士,也是他們錄取的。他們會真正成為這些人的座師,定下師生名分。


    這個理由,沒有改變朱由檢的決定,他說道:


    “正因為有明法科、明算科,所以今年放榜可以晚一點。”


    但是這些都是以後的事情,現在擺在他麵前的情況是,這一科的會試上榜名單,需要他做決斷。


    這麽多的進士,朝廷有那麽多空缺的官位嗎?


    一些人想到年前有關明法科和明算科的爭論,就拿出冗官的理由,勸皇帝收回想法。


    這個想法,在二月二十六的常朝上,被朱由檢向群臣道了出來。


    『看來科場之上,有很多分辨的門道啊!』


    相信這樣錄取的人員,要比之前更公正點。


    施鳳來自然聽得出這樣的好處,但這對他的威信來說,卻是一大損害。


    『明明是糊名的,卻能精準地錄用很多官宦之後。』


    所以他懷著小心,說道:


    “按照慣例,會試就要放榜了。”


    “被錄為貢士的舉子,至少要有兩位卿家認可。”


    鄉試會試考試,都是有正榜副榜的。用以在正榜錄取的人出現問題時,及時遞補人員。


    不過他們對階層流通的認識還是不及朱由檢,在舉行會試的時候,朱由檢就給剛組建不久的錦衣衛統計司下令,讓他們統計之前各科進士,把這些進士的上榜年齡、出身、履曆等等,全部統計出來。


    隻是讓他們沒想到的是,皇帝要仿照宋朝的特奏名進士,再開一場恩科。這讓很多人都感到牙疼,覺得皇帝太大方了點:


    一次錄取六百名進士還不夠,還要再錄取些。


    讓這些多年不第,或者地位不高的舉人,感受到皇帝的洪恩。


    所以大學士、九卿等高級官員,對此事都很謹慎。他們就算對皇帝說的恩科不讚同,也不敢公然反對。


    眼看反對的人寥寥,朱由檢祭出舉手表決之後,很快通過了此議——


    “隻有一位卿家認可的,要進行再審。”


    他敢提出這點,就是吃準了現在舉人匯集,顧忌名聲的朝臣不敢反對。


    這個決定,顯然讓很多官員的想法落空。因為他們的子弟,很顯然不是祖上白身。至於四十歲以上倒有可能,但是大明的舉人為了在考取進士後有資格去考庶吉士,很多人都把官方年齡報小,說成四十歲以下——


    大明進士的官年,現在已經普遍比實際年齡小十歲。很多在官方履曆上三四十歲的人,其實已經四五十歲。


    所以前麵這一條,符合的舉人並不多。後麵的祖上三代白身這一條,更加被人關心。(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重振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鳳凰北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鳳凰北鬥並收藏崇禎重振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