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錢謙益似乎有些不安,朱由檢知道他可能是骨子裏有些軟弱,意誌不夠堅定。
所以,為了讓錢謙益堅定信心,推廣自己提出的實學,朱由檢道:
“實學為經世致用之學,是經國濟民的學問。”
“若說劉先生重製禮樂,是為了用禮樂教化民眾,讓人們的道德達到大同境界。”
“那麽實學就是為了發展生產、培養更多的恒產者,讓民眾擁有恒心,邁入大同境界。”
“兩者殊途同歸,都是大同之學。”
這個說法,意味著實學和劉宗周的禮樂學說一樣,會成為大明今後的顯學。
錢謙益聽到之後,頓時定下了心,知道自己將來,還有和劉宗周較量的機會。
而不是像之前那樣,隻能眼睜睜地看著對方成為聖賢,自己毫無機會。
所以他很高興地接受了這個任務,甚至為了和劉宗周競爭,又在禮法上麵,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成康之世,刑措四十餘年不用,卻非沒有刑罰。”
“《康誥》曰:敬明乃罰。”
“臣以為重製禮樂的目的雖是刑措不用,卻不代表不去製定刑罰。”
“蕺山先生一味仁義,或許在刑罰上有不足之處,臣請多派官員輔佐。”
話裏麵的意思,就是想進入禮法研究中心,參與重製禮樂。
朱由檢聽出他的言外之意,考慮之後,開口道:
“禮法事務繁雜,確實需要有經驗的官員。”
“這樣,就請先生和禮部溫尚書、兵部袁尚書、刑部蘇尚書一起,擔任禮法研究中心副主任。”
“先生查漏補缺,溫尚書、袁尚書、蘇尚書負責實踐。”
“如果執行中出現問題,那就及時解決。”
讓錢謙益加入禮法研究中心,同時又安排了三位尚書。
不過,他們四人都是擔任副主任。禮法研究中心的工作,仍是以主任劉宗周為主。
這個任命,讓錢謙益欣喜於和三位尚書並列的同時,也有一點遺憾——
因為他在重製禮樂上的地位,到底不如劉宗周。
但他仍然打算加入進去,參與這場盛事。
畢竟重製禮樂這種事,百年都輪不到一次,他這一生之中,也就這一次機會了。
想到實學被皇帝列為大同之學,他決定從這方麵著手,爭取在重製禮樂的過程中,爭取更重要的地位。
朱由檢沒有理會他如何想,在滿足這個要求後,又吩咐錢謙益去文思院和報業、印刷行業考察,讓他從儒家經典之中,找到發展實業的理論。
這是他提出實學的原因,也是最重要的目的——
把自己要做的事情用學術包裹起來,減輕現實阻力。
錢謙益如果辦得好,那他就算有用。如果無法完成,那就再換個人。
文震孟、黃道周、華允誠雖然名望淺點,但也不是不能用。大明那麽多儒者,總有合適的人。
錢謙益雖然不知這些,但他確實對報紙很感興趣,之前就產生了自己辦一份報紙、宣傳《恒產論》的想法。
在他的思想變成經世致用後,這份規劃中的報紙,自然轉為宣傳實學。
朱由檢聽了很有興趣,認識到報紙雖然是個新事物,但是錢謙益這樣的士人,已經看到了威力。他們已經打算,同樣投入其中。
這種事情,是朱由檢樂於見到的,但是不是現在。
雖然他不能一直壟斷報業,但是在行業發展的初期,他需要進行規範、並且建立足夠的影響力,防範其中風險。
所以考慮之後,朱由檢回應道:
“先生是朝廷官員,直接經營報紙似有不妥。”
“就和京報集團合股經營,向都察院申報一下產業吧!”
“具體的章程,先生可以和內府監的王承恩談。他辦報比較有經驗,會出力幫助先生的。”
“這份報紙,以朕看就叫《大同報》,用來討論大同之學和大同之世。”
“實學是致力於大同的學問,先生要多發表文章,多吸引誌同道合的人。”
把錢謙益打算辦的報紙,納入京報集團。
這種事情,錢謙益自然求之不得,知道有了皇帝做後台,《大同報》就能順利辦下去,而且能吸引很多人投稿件。
同時,和內府監合股經營,也能讓自家在土地之外,擁有穩定的產業——
這可是和皇帝合股,錢謙益看不出倒閉破產的可能性,認為這份報紙,有可能成為自己傳家的產業。
更妙的是,它不屬於土地、房屋等固定資產,不在《恒產論》的限製範圍。
他可以在不違背《恒產論》的情況下,發展這份產業:
『這就是陛下說的發展實業嗎?』
『它和種地相比,還有什麽優劣?』
思索著這個問題,錢謙益告退之後,去找王承恩商議——
這件事情,也是他願意合股的一個原因。有了辦報這個理由,他就能光明正大地和內府監太監往來。這樣在遇到一些事情時,就能及時收到消息,提前做好準備。
王承恩這些日子一直極為忙碌,因為他不僅要負責整個京報集團,還負責抄報行的整合。以後的報紙要怎麽辦、怎麽印刷發行、發行的頻率和日期,都要由他確定。
尤其是在文稿的來源問題上,現在有皇帝在安全學堂培養的一批人,還有宮中文書房的太監寫稿,能滿足幾份報紙需要。但是等報紙種類多了,他們的文章一定是不夠的。
所以這幾天發行的報紙,上麵都有招收撰稿人的廣告。並且稿費的標準,定得也很可觀——
廣告這種商業模式,隨著報紙的誕生,開始同步產生,並且在未來成為報紙的重要收入來源。
這些新事物新概念,雖然皇帝提到過,但是把事情落實、而且製定規範,並不是簡單的事情。
王承恩一直忙著這些事情,甚至在拿不準的時候,還要請示皇帝。
在他的努力下,《京報》前兩期發行得極為順利,和通政司的《邸報》,賣得不相上下。
尤其是第二期的《高舉大同旗幟,建成小康之世》,相比邸報上幹巴巴的《經筵召對錄》,更加吸引人注意。很多人都在暢想小康之世和大同之世是什麽樣子,什麽時候到來。
甚至有一些人,按照報紙上的廣告,來到《京報》投稿。對外收稿的事情,終於有了開端。
(本章完)
所以,為了讓錢謙益堅定信心,推廣自己提出的實學,朱由檢道:
“實學為經世致用之學,是經國濟民的學問。”
“若說劉先生重製禮樂,是為了用禮樂教化民眾,讓人們的道德達到大同境界。”
“那麽實學就是為了發展生產、培養更多的恒產者,讓民眾擁有恒心,邁入大同境界。”
“兩者殊途同歸,都是大同之學。”
這個說法,意味著實學和劉宗周的禮樂學說一樣,會成為大明今後的顯學。
錢謙益聽到之後,頓時定下了心,知道自己將來,還有和劉宗周較量的機會。
而不是像之前那樣,隻能眼睜睜地看著對方成為聖賢,自己毫無機會。
所以他很高興地接受了這個任務,甚至為了和劉宗周競爭,又在禮法上麵,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成康之世,刑措四十餘年不用,卻非沒有刑罰。”
“《康誥》曰:敬明乃罰。”
“臣以為重製禮樂的目的雖是刑措不用,卻不代表不去製定刑罰。”
“蕺山先生一味仁義,或許在刑罰上有不足之處,臣請多派官員輔佐。”
話裏麵的意思,就是想進入禮法研究中心,參與重製禮樂。
朱由檢聽出他的言外之意,考慮之後,開口道:
“禮法事務繁雜,確實需要有經驗的官員。”
“這樣,就請先生和禮部溫尚書、兵部袁尚書、刑部蘇尚書一起,擔任禮法研究中心副主任。”
“先生查漏補缺,溫尚書、袁尚書、蘇尚書負責實踐。”
“如果執行中出現問題,那就及時解決。”
讓錢謙益加入禮法研究中心,同時又安排了三位尚書。
不過,他們四人都是擔任副主任。禮法研究中心的工作,仍是以主任劉宗周為主。
這個任命,讓錢謙益欣喜於和三位尚書並列的同時,也有一點遺憾——
因為他在重製禮樂上的地位,到底不如劉宗周。
但他仍然打算加入進去,參與這場盛事。
畢竟重製禮樂這種事,百年都輪不到一次,他這一生之中,也就這一次機會了。
想到實學被皇帝列為大同之學,他決定從這方麵著手,爭取在重製禮樂的過程中,爭取更重要的地位。
朱由檢沒有理會他如何想,在滿足這個要求後,又吩咐錢謙益去文思院和報業、印刷行業考察,讓他從儒家經典之中,找到發展實業的理論。
這是他提出實學的原因,也是最重要的目的——
把自己要做的事情用學術包裹起來,減輕現實阻力。
錢謙益如果辦得好,那他就算有用。如果無法完成,那就再換個人。
文震孟、黃道周、華允誠雖然名望淺點,但也不是不能用。大明那麽多儒者,總有合適的人。
錢謙益雖然不知這些,但他確實對報紙很感興趣,之前就產生了自己辦一份報紙、宣傳《恒產論》的想法。
在他的思想變成經世致用後,這份規劃中的報紙,自然轉為宣傳實學。
朱由檢聽了很有興趣,認識到報紙雖然是個新事物,但是錢謙益這樣的士人,已經看到了威力。他們已經打算,同樣投入其中。
這種事情,是朱由檢樂於見到的,但是不是現在。
雖然他不能一直壟斷報業,但是在行業發展的初期,他需要進行規範、並且建立足夠的影響力,防範其中風險。
所以考慮之後,朱由檢回應道:
“先生是朝廷官員,直接經營報紙似有不妥。”
“就和京報集團合股經營,向都察院申報一下產業吧!”
“具體的章程,先生可以和內府監的王承恩談。他辦報比較有經驗,會出力幫助先生的。”
“這份報紙,以朕看就叫《大同報》,用來討論大同之學和大同之世。”
“實學是致力於大同的學問,先生要多發表文章,多吸引誌同道合的人。”
把錢謙益打算辦的報紙,納入京報集團。
這種事情,錢謙益自然求之不得,知道有了皇帝做後台,《大同報》就能順利辦下去,而且能吸引很多人投稿件。
同時,和內府監合股經營,也能讓自家在土地之外,擁有穩定的產業——
這可是和皇帝合股,錢謙益看不出倒閉破產的可能性,認為這份報紙,有可能成為自己傳家的產業。
更妙的是,它不屬於土地、房屋等固定資產,不在《恒產論》的限製範圍。
他可以在不違背《恒產論》的情況下,發展這份產業:
『這就是陛下說的發展實業嗎?』
『它和種地相比,還有什麽優劣?』
思索著這個問題,錢謙益告退之後,去找王承恩商議——
這件事情,也是他願意合股的一個原因。有了辦報這個理由,他就能光明正大地和內府監太監往來。這樣在遇到一些事情時,就能及時收到消息,提前做好準備。
王承恩這些日子一直極為忙碌,因為他不僅要負責整個京報集團,還負責抄報行的整合。以後的報紙要怎麽辦、怎麽印刷發行、發行的頻率和日期,都要由他確定。
尤其是在文稿的來源問題上,現在有皇帝在安全學堂培養的一批人,還有宮中文書房的太監寫稿,能滿足幾份報紙需要。但是等報紙種類多了,他們的文章一定是不夠的。
所以這幾天發行的報紙,上麵都有招收撰稿人的廣告。並且稿費的標準,定得也很可觀——
廣告這種商業模式,隨著報紙的誕生,開始同步產生,並且在未來成為報紙的重要收入來源。
這些新事物新概念,雖然皇帝提到過,但是把事情落實、而且製定規範,並不是簡單的事情。
王承恩一直忙著這些事情,甚至在拿不準的時候,還要請示皇帝。
在他的努力下,《京報》前兩期發行得極為順利,和通政司的《邸報》,賣得不相上下。
尤其是第二期的《高舉大同旗幟,建成小康之世》,相比邸報上幹巴巴的《經筵召對錄》,更加吸引人注意。很多人都在暢想小康之世和大同之世是什麽樣子,什麽時候到來。
甚至有一些人,按照報紙上的廣告,來到《京報》投稿。對外收稿的事情,終於有了開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