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報專刊的熱賣,在京城引起熱議。
甚至有官員上疏,認為京報胡亂刊登科舉內容、擾亂舉子心思,應該予以查處,禁止京報販賣。
但是他顯然忘記了,京報刊登科舉內容並不是第一次。以前的科舉榜單出來後,京報就會抄錄,向關注的人販賣。以至於“京報連登黃甲”六個字,變成恭賀科舉中試的固定詞語。
這麽多年都沒有查禁,現在更不可能了。朱由檢對此根本沒有理會,而是高興地召見工部官員和文思院匠官,對他們進行賞賜:
“京報專刊印刷得這樣好,爾等功不可沒。”
“當按此前所說,予以相應賞賜。”
之前朱由檢承諾過,對解決紙型的工匠予以百戶賞賜。
這次印刷雖然不是用的紙型,而是用蠟版翻鑄鉛版印刷,相比紙型翻鑄的成本還有點高。
但是朱由檢仍然很高興,對提出這個想法、並解決相關工藝的工匠呂祥,予以百戶賞賜。鼓勵他再接再礪、再立新功,把印刷質量提高、成本再降低一個層次。
呂祥得到封賞,心情極為激動。
他是匠戶出身,給自己改了現在這個名字,就是仰慕國初的工匠蒯祥,想和蒯魯班一樣建立功業、在朝廷當上大官。
隻是現在這個年代,匠戶想當大官,同樣要考科舉。呂祥對八股文章不精通,天賦全在手藝上,當然不可能考上。
幾十年下來,也隻當上了文思院副使、屬於級別最低的從九品官員。
這讓他時常感歎,自己時運不濟,沒有生在國初,不能像蒯祥一樣當上工部左侍郎、食一品俸。
直到當今皇帝登極、設立少府寺後,呂祥的心中才重燃火焰,看到了當大官的機會。
按照皇帝的說法,少府寺的官職,匠官出身都能擔任。現在被工部官員兼著,隻是沒找到合適的人選。
如果他能在匠官中脫穎而出,一定會快速升遷,甚至在將來成為少府寺卿、兼任工部右侍郎。
所以,呂祥在少府寺設立的第一時間,就想辦法進入了文思院印刷研究所,想要解決紙型,獲得百戶封賞。
隻是紙型這個名詞,皇帝隻提出了一個概念,對於如何實現,根本沒有人知道。一眾文思院匠官忙活許久,都沒能發明出來。
反而是雕版蠟版混合印刷術,被一些匠官很快解決。他們用木質雕版印製蠟版,用於小報印刷。
這個技術,已經在一些小報上試用,隻是因為木質雕版的雕刻速度慢,消息傳播不及時,沒能取代現有的蠟版雕刻技術。
但是呂祥在看到後,卻受到他們啟發,放棄了一直沒解決的紙型,以雕刻出來的蠟版,翻鑄鉛版印刷——
把這個過程反了過來,以蠟版為底版,用翻鑄出來的鉛質雕版印刷。
這個技術,被稱為蠟版翻鑄鉛版印刷,雖然還是屬於雕版印刷術,卻比以前要快多了——
在蠟上雕刻字跡,要比在木材上雕刻更快。之前的《京報》等小報,便是用這種方法快速印刷。
不過蠟版容易損壞、字跡也不清晰,通常印製幾百份後也就廢了,需要再次雕刻。
鉛版則沒有這個問題,用金屬鉛製作的雕版,印刷幾千份、幾萬份甚至更多,都不會出現損壞。能用一幅雕版,完成大批量印刷。
這個技術出現後,很快被工部尚書兼少府寺卿薛鳳翔當成一大功績,向皇帝獻了上去。
朱由檢知道之後,立刻下旨檢驗。這次印製《京報》專刊,便是市場化測試。
結果是印刷質量能被士人接受,雕刻翻鑄的速度,和之前采用的蠟版印刷相差無幾。成本雖然因為翻鑄鉛版高了一些,但是在大批量印刷攤薄後,反而比隻能印製幾百份的蠟版更低。
在朱由檢看來,這種技術已經很適合報紙刊物印刷,能夠幫自己引導輿論。
所以他高興之下,直接把百戶封賞給了呂祥,又下令道:
“文思院的級別,仿翰林院提升為正五品,暫由少府寺卿親掌。”
“下屬各個研究所,級別定為正六品。”
“呂祥研究印刷術有功,又有正六品百戶銜,實任印刷研究所所長。”
把呂祥的官職,直接任命為正六品。
呂祥聽到之後,當即叩謝天恩,激動得語無倫次。
朱由檢沒有責怪他的失禮,反而溫和地道:
“呂卿能這麽快實現蠟版翻鑄鉛版印刷,可見在這上麵是有天分的,今後要好好帶領這個研究所。”
“活字、紙型、鉛版,這是重中之重。呂卿實現了鉛版,紙型和活字上也要注意,要成立專門的研究室,繼續進行研究。兩者完成之後,同樣有百戶封賞。”
“還有印刷用的紙張、油墨,還要繼續優化,繼續提高質量。”
“現在的鉛版是平的,以後要向滾筒發展,提高印刷速度。”
提出幾個方向,讓呂祥繼續研究。
呂祥急忙領命,朱由檢又根據專利法,讓他享有鉛版方麵的二十年專利,他的工匠小組、還有主持該技術研發的薛鳳翔等官員,都能有專利分紅的一成收益。
完善蠟版、解決油墨的匠官,同樣也有專利。朱由檢還賜給做出突出貢獻的匠官公士身份,讓他們擁有免除徭役、見官不跪等權力,享有秀才待遇。
這樣一番封賞,讓文思院匠官人人激動,認為是前所未有的恩遇——
皇帝兌現了百戶的封賞不說,還給了他們二十年專利分紅,可以說是把富和貴,都賞給了他們。
一些有家傳獨門技術、之前不想拿出來的匠官,在此後紛紛獻出,把鉛版、油墨、紙張等相關技術,發展得更加完善。
薛鳳翔等工部官員,同樣也很高興。因為按皇帝定下的製度,朝廷主持研發獲得的專利,負責官員和匠官一樣能有一成分紅。
在《京報》專刊成功售賣,有關蠟版、鉛版、油墨的第一筆專利分紅下發後,工部官員對技術變得更加熱心,催促文思院匠官研發技術,獲得專利分紅。(本章完)
甚至有官員上疏,認為京報胡亂刊登科舉內容、擾亂舉子心思,應該予以查處,禁止京報販賣。
但是他顯然忘記了,京報刊登科舉內容並不是第一次。以前的科舉榜單出來後,京報就會抄錄,向關注的人販賣。以至於“京報連登黃甲”六個字,變成恭賀科舉中試的固定詞語。
這麽多年都沒有查禁,現在更不可能了。朱由檢對此根本沒有理會,而是高興地召見工部官員和文思院匠官,對他們進行賞賜:
“京報專刊印刷得這樣好,爾等功不可沒。”
“當按此前所說,予以相應賞賜。”
之前朱由檢承諾過,對解決紙型的工匠予以百戶賞賜。
這次印刷雖然不是用的紙型,而是用蠟版翻鑄鉛版印刷,相比紙型翻鑄的成本還有點高。
但是朱由檢仍然很高興,對提出這個想法、並解決相關工藝的工匠呂祥,予以百戶賞賜。鼓勵他再接再礪、再立新功,把印刷質量提高、成本再降低一個層次。
呂祥得到封賞,心情極為激動。
他是匠戶出身,給自己改了現在這個名字,就是仰慕國初的工匠蒯祥,想和蒯魯班一樣建立功業、在朝廷當上大官。
隻是現在這個年代,匠戶想當大官,同樣要考科舉。呂祥對八股文章不精通,天賦全在手藝上,當然不可能考上。
幾十年下來,也隻當上了文思院副使、屬於級別最低的從九品官員。
這讓他時常感歎,自己時運不濟,沒有生在國初,不能像蒯祥一樣當上工部左侍郎、食一品俸。
直到當今皇帝登極、設立少府寺後,呂祥的心中才重燃火焰,看到了當大官的機會。
按照皇帝的說法,少府寺的官職,匠官出身都能擔任。現在被工部官員兼著,隻是沒找到合適的人選。
如果他能在匠官中脫穎而出,一定會快速升遷,甚至在將來成為少府寺卿、兼任工部右侍郎。
所以,呂祥在少府寺設立的第一時間,就想辦法進入了文思院印刷研究所,想要解決紙型,獲得百戶封賞。
隻是紙型這個名詞,皇帝隻提出了一個概念,對於如何實現,根本沒有人知道。一眾文思院匠官忙活許久,都沒能發明出來。
反而是雕版蠟版混合印刷術,被一些匠官很快解決。他們用木質雕版印製蠟版,用於小報印刷。
這個技術,已經在一些小報上試用,隻是因為木質雕版的雕刻速度慢,消息傳播不及時,沒能取代現有的蠟版雕刻技術。
但是呂祥在看到後,卻受到他們啟發,放棄了一直沒解決的紙型,以雕刻出來的蠟版,翻鑄鉛版印刷——
把這個過程反了過來,以蠟版為底版,用翻鑄出來的鉛質雕版印刷。
這個技術,被稱為蠟版翻鑄鉛版印刷,雖然還是屬於雕版印刷術,卻比以前要快多了——
在蠟上雕刻字跡,要比在木材上雕刻更快。之前的《京報》等小報,便是用這種方法快速印刷。
不過蠟版容易損壞、字跡也不清晰,通常印製幾百份後也就廢了,需要再次雕刻。
鉛版則沒有這個問題,用金屬鉛製作的雕版,印刷幾千份、幾萬份甚至更多,都不會出現損壞。能用一幅雕版,完成大批量印刷。
這個技術出現後,很快被工部尚書兼少府寺卿薛鳳翔當成一大功績,向皇帝獻了上去。
朱由檢知道之後,立刻下旨檢驗。這次印製《京報》專刊,便是市場化測試。
結果是印刷質量能被士人接受,雕刻翻鑄的速度,和之前采用的蠟版印刷相差無幾。成本雖然因為翻鑄鉛版高了一些,但是在大批量印刷攤薄後,反而比隻能印製幾百份的蠟版更低。
在朱由檢看來,這種技術已經很適合報紙刊物印刷,能夠幫自己引導輿論。
所以他高興之下,直接把百戶封賞給了呂祥,又下令道:
“文思院的級別,仿翰林院提升為正五品,暫由少府寺卿親掌。”
“下屬各個研究所,級別定為正六品。”
“呂祥研究印刷術有功,又有正六品百戶銜,實任印刷研究所所長。”
把呂祥的官職,直接任命為正六品。
呂祥聽到之後,當即叩謝天恩,激動得語無倫次。
朱由檢沒有責怪他的失禮,反而溫和地道:
“呂卿能這麽快實現蠟版翻鑄鉛版印刷,可見在這上麵是有天分的,今後要好好帶領這個研究所。”
“活字、紙型、鉛版,這是重中之重。呂卿實現了鉛版,紙型和活字上也要注意,要成立專門的研究室,繼續進行研究。兩者完成之後,同樣有百戶封賞。”
“還有印刷用的紙張、油墨,還要繼續優化,繼續提高質量。”
“現在的鉛版是平的,以後要向滾筒發展,提高印刷速度。”
提出幾個方向,讓呂祥繼續研究。
呂祥急忙領命,朱由檢又根據專利法,讓他享有鉛版方麵的二十年專利,他的工匠小組、還有主持該技術研發的薛鳳翔等官員,都能有專利分紅的一成收益。
完善蠟版、解決油墨的匠官,同樣也有專利。朱由檢還賜給做出突出貢獻的匠官公士身份,讓他們擁有免除徭役、見官不跪等權力,享有秀才待遇。
這樣一番封賞,讓文思院匠官人人激動,認為是前所未有的恩遇——
皇帝兌現了百戶的封賞不說,還給了他們二十年專利分紅,可以說是把富和貴,都賞給了他們。
一些有家傳獨門技術、之前不想拿出來的匠官,在此後紛紛獻出,把鉛版、油墨、紙張等相關技術,發展得更加完善。
薛鳳翔等工部官員,同樣也很高興。因為按皇帝定下的製度,朝廷主持研發獲得的專利,負責官員和匠官一樣能有一成分紅。
在《京報》專刊成功售賣,有關蠟版、鉛版、油墨的第一筆專利分紅下發後,工部官員對技術變得更加熱心,催促文思院匠官研發技術,獲得專利分紅。(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