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設參事的事情,是以前早就定下的。隻是因為當時沒有實行,沒多少人在意。
此時,皇帝用這個理由增設官職,推進吏政廳設置。袁可立等人頓時語塞,對此無法反對。
在說服他們之後,朱由檢對吏政廳的權力,做出具體規定:
“吏政廳既是布政司下屬,也是吏部下屬,接受雙重管轄。”
“省府州縣的吏員編製和等級升降,由吏政廳審核決定。”
“對八九品的官員,吏政廳可代表吏部提出任免建議,並臨時任命官員署理。”
“在吏部通過之後,正式下達敕命。”
“當仿朝廷製度,由布政司官員會推。”
所以,在去年補充了一批給事中後,朱由檢決定補充禦史,說道:
“按照之前定下的規矩,朝廷三法司官員,以有地方司法經曆者優先。”
眼見當今皇帝對廷推不反感,製定了廷推法不說,還要向地方延伸,他們心裏稱讚皇帝聖明的同時,提出各種建議。袁可立道:
“朝廷閣臣和吏兵二部尚書,由五品以上官及科道廷推。”
有了這批錢糧,還有祖大壽等人輔助,朱由檢相信孫傳庭能練出一支精兵,在陝西發生大亂時,仍能穩定局麵。
“朕以為都指揮使和都指揮同知,同樣應參與會推。”
不知皇帝想法,吏部官員對皇帝沒有立刻任命,略有一點不安。但是皇帝沒有否決這個推舉,他們也不能亂猜疑。
打算先認識一下這個人,看他願不願聽話、能否和孫傳庭合作。
這是一個老話題,從去年底就有很多官員提。
這是後世的通常做法,群臣大多同意。
他的履曆都是在朝廷任職,沒有地方經曆。朱由檢對這個人,最初是懷著疑慮的。
朱由檢要用這個大明學術界的泰山北鬥,促進東林黨轉型。
對於天下人來說,劉宗周才是學術大家,錢謙益是文壇盟主,學術上的聲望不如他。
朱由檢對此非常支持,當然要解決錢糧問題。
所以他們提出這兩個人選,就是想讓自己任命楊文嶽、同時起複吳甡。
所以在畢自嚴稍微提出點異議,被皇帝解釋後,都尉列席的事情,被在場的臣子默認。
朱由檢聞言搖頭,說道:
“還是太多了,把參議和僉事去掉,正四品以上官員參與。”
“你有什麽需求,向孫傳庭申請。”
同時,朱由檢也沒忘記自己的目的:讓孫傳庭約束陝西官吏,穩定陝西局麵。
所以,在督撫無權任免官員的情況下,他決定派一位聽話的官員負責陝西布政司吏政廳,讓他輔佐孫傳庭。
朱由檢對此很滿意,決定任命楊文嶽為陝西布政司參事、分管吏政廳,負責官吏工作。
“省有三司,除了布政司和按察司之外,還有都指揮使司。”
對於這個人選,朱由檢詢問道:
“陝西吏政廳建設,關係地方官員任命和會推製度推行。”
“在涉及軍務的官職上,有權進行否決。”
對他提出的錢糧問題,也沒有吝嗇,說道:
不過,為陝西邊軍補發欠餉已經耗盡了朝廷的錢糧,自己內庫也不寬裕,撥不出更多的錢來。
“以後地方八九品官員任免,由當地布政司、按察司四品以上官員會推,向朝廷提出建議。”
正式定下地方會推條例,並且讓吏部在陝西吏政廳試行,完善具體條款。
“官員年功一年以上者,由吏部決定,吏政廳隻能提出建議。”
隻能繼續商議其他事情,楊景辰道:
“按照慣例,二八月揀選官員,確定官員升轉。”
“會推是個好辦法!”
這一長串官職,別說其他人,就連袁可立自己都覺得有點多,所以他又說道:
“布政司、按察司官員分司諸道,或許無暇聚會。”
舉辦武道大會招安陝西豪傑,孫傳庭在奏疏上是提過的,袁樞也上過奏疏。
在這些人的討論下,朱由檢已經傾向於不給督撫會推權力。即使他想要加強孫傳庭的權力、讓他能約束陝西官員,卻也不願給督撫任免八九品官員的權力。
這點很多文官也不願接受,但是沒有人提出反對。
“並且有責任對候選人審核,防止有罪人員混入。”
“臣以為吏政廳負責吏員事務即可,官員事務需由吏部決定。”
同時還向朱由檢請求,吏政廳要有授與年功的職權。
再加上這個權力也不大,不是讓都尉有會推的權力。
甚至,還有人舉出內閣大學士不參與廷推的例子,認為總督和巡撫,不應參與會推。
如今的朝堂上,有底氣和皇帝進行爭辯的,隻有袁可立、畢自嚴等寥寥幾人。
這下楊文嶽聽明白了,自己到陝西的任務,就是配合孫傳庭。孫傳庭也會提供支持,幫他辦好吏政廳。
“臣以為隻需要有一半人以上參加即可,不用強求所有人參與。”
督撫掌握官員任免,後患實在是太大了,朱由檢不願把這個權力給他們。
“諸位商議一下,省級官員有那些參與會推?”
有了這批錢糧,他謀劃的治陝方略,就有了啟動資金。更別說皇帝派來了祖大壽,擔任標營主將。
“孫傳庭奏疏上麵,還提到要招兵,需要一批錢糧。”
楊文嶽是四川南充人,萬曆四十七年進士。最初在行人司當行人,天啟五年考選為給事中。
一派認為總督和巡撫權力太重,不能擁有官員任免的權力,以防尾大不掉,在地方形成藩鎮。
把原本打算給都司的權力,轉而給了都尉。
“有布政司左右布政使、左右參政、左右參事、左右參議,按察司按察使、按察副使、按察僉事。”
不想讓他們輕易如願,朱由檢道:
“吳甡起複進京,職位以後任命。”
群臣這下來了興趣,都覺得把廷推製度下放,稱得上一件好事。
六一.二二三.一三七.一四
“你們覺得,誰能擔此重任?”
為了防止那些人在西安生亂,孫傳庭當即命祖大壽組建標營,從陝西官兵中挑選精銳。並且讓袁樞派錦衣衛帶領祖大樂、祖寬等將領,在城中四處巡視,發現江湖人士作亂,立刻進行緝捕。
有祖大壽帶來的精銳家丁在,孫傳庭對於舉辦武道大會招安更有信心。認為有這些人震懾,能讓那些江湖人士不敢亂來。
這件事是吏部的職責,而且皇帝先前說過,分管吏政廳的官員要部推,主要由吏部推選。
所以,他在第二種意見占上風後,決定道:
“督撫沒有會推投票資格,但是有權列席,監督會推計票。”
“另外,催促各位都禦史上任,尤其是劉宗周。”
對此考慮之後,朱由檢道:
“吏員年功,由吏政廳決定。”
所以他當即表態,配合孫傳庭的工作。
群臣不知這些,隻是感受到皇帝對劉宗周的看重,對這個人更加重視。
“分管吏政廳的參政或參事,可以看做吏部派往地方負責官吏黜陟的使者,以少卿規格部推。”
朱由檢趁勢又提出一點,向群臣道:
對於是否把官員任命權力下放,朱由檢有過疑慮。但是在全盤思索之後,仍舊決定這樣做。向袁可立仔細解釋道:
“但是八九品官員的一年功,吏政廳可以決斷。”
作為臣子從皇帝那裏爭取來的最大權力之一,文官就沒有不喜歡廷推的。
“優先從各府推官中選擇,吏部考察政績。”
現在召開的就是處理吏部事務的常參會議,吏部主要官員都在殿內。他們商議一番後,提出了楊文嶽、吳甡兩個人選。
“朕已經從河南撥款二十萬,作為治陝之用。”
“而且地方在有了這個權力後,能夠更方便地調整官吏職務,處置無能官員,提拔優秀官吏。”
所以左思右想之下,朱由檢把從福王、潞王那裏借到的二十萬錢糧,直接撥給了孫傳庭。這是他把鄭貴妃送到福王那裏,冊封福王、潞王宗人府官職得到的。原本就打算用於邊軍,如今用在陝西。
這話說得朱由檢眼前一亮,說道:
“臣以為地方八九品官員,當由布政司、按察司五品以上官推舉。”
袁可立聽到這些,心中擔憂稍解。但是仍舊擔心地方掌握官員任命權力後,有可能尾大不掉,建議道:
朱由檢看著這兩個人名,覺得吏部的官員已經熟悉了自己任官的習慣。知道自己一般不會打回正推,陪推的官員也能起複。
朱由檢心中不快,但是知道不能怨楊景辰。實在是科道官員太重要,而且是文官升遷的快車道,沒有人願意科道官員一直空缺。
這是文官竭力避免的,朱由檢聽著覺得有理,放下了這個想法,但是又提出一點,讓武官有點權力:
“各省衛尉署都尉,有權列席會推。”
如今魏忠賢倒台,很多人建議起複他,此時又被提了出來。
被皇帝寄予厚望的孫傳庭,此時正滿麵紅光地接收從河南運來的錢糧,對這一批財物,可謂望眼欲穿。
這個隻是小菜,接下來要討論的,才是群臣關注的重心,那就是:
這段話說出之後,群臣頓時明白,皇帝把八九品官員的任命,下放給了吏政廳。
“而且都司若掌握官員任命,恐有節度之禍!”
“陛下,官員任命需要經過朝廷,如何能讓地方決定?”
不過一番交談下來,朱由檢發現楊文嶽為人很是機敏,很多觀點都能切中要害。而且因為擔任過戶科給事中的經曆,他對錢糧極為重視。認為要辦好陝西吏政廳,錢糧不可或缺。
群臣當即否決,不願讓武將參與,袁可立道:
“都司各率其衛所以隸於五府,而聽於兵部。”
“隻有總數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員出席時,才能形成決議。”
“臣以為官員任命權力即使下放,也不能由吏政廳完全掌控。”
當日會議結束後,朱由檢召見楊文嶽,了解一下這個人。
“會後召楊文嶽覲見,朕看他是否合適。”
楊文嶽現在是刑科左給事中,按照都給事中必然外放參政的慣例,他被外放為低一級的參事毫無問題。
總督和巡撫,有沒有權力會推?
對此觀點有兩派,一派認為總督和巡撫節製地方,自然要有官員任免的權力,應該參加會推。
“其中科道為先,俗稱科一道二,最先舉行考選。”
如今來到按慣例補充科道官員的時間,楊景辰也有些頂不住了。在知道皇帝不想補充科道官員的情況下,提出這個建議。
甚至,他身上之前還有太仆寺卿加銜。若非朱由檢登極後削除冒濫,被外放為布政使都有可能。現在外放為參事,還有一些低了。
以後,八品縣丞、九品主簿這樣的官職,吏政廳就能決定。他們任命官員署理職務後,隻要沒有大問題,就會在吏部那邊獲得通過,得到皇帝敕命。
但是袁可立的兒子袁樞如今是陝西衛尉署都尉,他對此不便表態。
“就像廷推一樣,由吏政廳提出候選人,各省高級官員開會推舉。”
“這樣官吏的任命就仍受吏部掌控,不會輕易失控。”
這對地方官員來說是好事,卻削弱了朝廷對八九品官員的掌控,袁可立道:
吳甡之前是山西道禦史,因為忤逆魏忠賢,在天啟七年二月被削籍。
“其與地方官員無涉,不應有會推之權。”
對劉宗周拖拖拉拉不上任,朱由檢尤其不滿。錢謙益這個後任命的都進京了,劉宗周現在還沒來。
沒有他的配合,東林黨如何轉為學派?
在這些人的震懾下,來到西安的江湖人,很快老實起來。祖大樂、祖寬都是勇將,在軍中武力過人。他們統領的又是勁卒,遠勝山寨盜匪。
那些桀驁不馴的江湖人和他們較量之後,很快收起了傲氣。覺得朝廷的精兵強將很多,遠遠勝過他們。
祖大樂、祖寬等人,在和高迎祥、劉宗敏等人較量後,也震驚於陝西豪傑之多,不敢小覷他們。(本章完)
此時,皇帝用這個理由增設官職,推進吏政廳設置。袁可立等人頓時語塞,對此無法反對。
在說服他們之後,朱由檢對吏政廳的權力,做出具體規定:
“吏政廳既是布政司下屬,也是吏部下屬,接受雙重管轄。”
“省府州縣的吏員編製和等級升降,由吏政廳審核決定。”
“對八九品的官員,吏政廳可代表吏部提出任免建議,並臨時任命官員署理。”
“在吏部通過之後,正式下達敕命。”
“當仿朝廷製度,由布政司官員會推。”
所以,在去年補充了一批給事中後,朱由檢決定補充禦史,說道:
“按照之前定下的規矩,朝廷三法司官員,以有地方司法經曆者優先。”
眼見當今皇帝對廷推不反感,製定了廷推法不說,還要向地方延伸,他們心裏稱讚皇帝聖明的同時,提出各種建議。袁可立道:
“朝廷閣臣和吏兵二部尚書,由五品以上官及科道廷推。”
有了這批錢糧,還有祖大壽等人輔助,朱由檢相信孫傳庭能練出一支精兵,在陝西發生大亂時,仍能穩定局麵。
“朕以為都指揮使和都指揮同知,同樣應參與會推。”
不知皇帝想法,吏部官員對皇帝沒有立刻任命,略有一點不安。但是皇帝沒有否決這個推舉,他們也不能亂猜疑。
打算先認識一下這個人,看他願不願聽話、能否和孫傳庭合作。
這是一個老話題,從去年底就有很多官員提。
這是後世的通常做法,群臣大多同意。
他的履曆都是在朝廷任職,沒有地方經曆。朱由檢對這個人,最初是懷著疑慮的。
朱由檢要用這個大明學術界的泰山北鬥,促進東林黨轉型。
對於天下人來說,劉宗周才是學術大家,錢謙益是文壇盟主,學術上的聲望不如他。
朱由檢對此非常支持,當然要解決錢糧問題。
所以他們提出這兩個人選,就是想讓自己任命楊文嶽、同時起複吳甡。
所以在畢自嚴稍微提出點異議,被皇帝解釋後,都尉列席的事情,被在場的臣子默認。
朱由檢聞言搖頭,說道:
“還是太多了,把參議和僉事去掉,正四品以上官員參與。”
“你有什麽需求,向孫傳庭申請。”
同時,朱由檢也沒忘記自己的目的:讓孫傳庭約束陝西官吏,穩定陝西局麵。
所以,在督撫無權任免官員的情況下,他決定派一位聽話的官員負責陝西布政司吏政廳,讓他輔佐孫傳庭。
朱由檢對此很滿意,決定任命楊文嶽為陝西布政司參事、分管吏政廳,負責官吏工作。
“省有三司,除了布政司和按察司之外,還有都指揮使司。”
對於這個人選,朱由檢詢問道:
“陝西吏政廳建設,關係地方官員任命和會推製度推行。”
“在涉及軍務的官職上,有權進行否決。”
對他提出的錢糧問題,也沒有吝嗇,說道:
不過,為陝西邊軍補發欠餉已經耗盡了朝廷的錢糧,自己內庫也不寬裕,撥不出更多的錢來。
“以後地方八九品官員任免,由當地布政司、按察司四品以上官員會推,向朝廷提出建議。”
正式定下地方會推條例,並且讓吏部在陝西吏政廳試行,完善具體條款。
“官員年功一年以上者,由吏部決定,吏政廳隻能提出建議。”
隻能繼續商議其他事情,楊景辰道:
“按照慣例,二八月揀選官員,確定官員升轉。”
“會推是個好辦法!”
這一長串官職,別說其他人,就連袁可立自己都覺得有點多,所以他又說道:
“布政司、按察司官員分司諸道,或許無暇聚會。”
舉辦武道大會招安陝西豪傑,孫傳庭在奏疏上是提過的,袁樞也上過奏疏。
在這些人的討論下,朱由檢已經傾向於不給督撫會推權力。即使他想要加強孫傳庭的權力、讓他能約束陝西官員,卻也不願給督撫任免八九品官員的權力。
這點很多文官也不願接受,但是沒有人提出反對。
“並且有責任對候選人審核,防止有罪人員混入。”
“臣以為吏政廳負責吏員事務即可,官員事務需由吏部決定。”
同時還向朱由檢請求,吏政廳要有授與年功的職權。
再加上這個權力也不大,不是讓都尉有會推的權力。
甚至,還有人舉出內閣大學士不參與廷推的例子,認為總督和巡撫,不應參與會推。
如今的朝堂上,有底氣和皇帝進行爭辯的,隻有袁可立、畢自嚴等寥寥幾人。
這下楊文嶽聽明白了,自己到陝西的任務,就是配合孫傳庭。孫傳庭也會提供支持,幫他辦好吏政廳。
“臣以為隻需要有一半人以上參加即可,不用強求所有人參與。”
督撫掌握官員任免,後患實在是太大了,朱由檢不願把這個權力給他們。
“諸位商議一下,省級官員有那些參與會推?”
有了這批錢糧,他謀劃的治陝方略,就有了啟動資金。更別說皇帝派來了祖大壽,擔任標營主將。
“孫傳庭奏疏上麵,還提到要招兵,需要一批錢糧。”
楊文嶽是四川南充人,萬曆四十七年進士。最初在行人司當行人,天啟五年考選為給事中。
一派認為總督和巡撫權力太重,不能擁有官員任免的權力,以防尾大不掉,在地方形成藩鎮。
把原本打算給都司的權力,轉而給了都尉。
“有布政司左右布政使、左右參政、左右參事、左右參議,按察司按察使、按察副使、按察僉事。”
不想讓他們輕易如願,朱由檢道:
“吳甡起複進京,職位以後任命。”
群臣這下來了興趣,都覺得把廷推製度下放,稱得上一件好事。
六一.二二三.一三七.一四
“你們覺得,誰能擔此重任?”
為了防止那些人在西安生亂,孫傳庭當即命祖大壽組建標營,從陝西官兵中挑選精銳。並且讓袁樞派錦衣衛帶領祖大樂、祖寬等將領,在城中四處巡視,發現江湖人士作亂,立刻進行緝捕。
有祖大壽帶來的精銳家丁在,孫傳庭對於舉辦武道大會招安更有信心。認為有這些人震懾,能讓那些江湖人士不敢亂來。
這件事是吏部的職責,而且皇帝先前說過,分管吏政廳的官員要部推,主要由吏部推選。
所以,他在第二種意見占上風後,決定道:
“督撫沒有會推投票資格,但是有權列席,監督會推計票。”
“另外,催促各位都禦史上任,尤其是劉宗周。”
對此考慮之後,朱由檢道:
“吏員年功,由吏政廳決定。”
所以他當即表態,配合孫傳庭的工作。
群臣不知這些,隻是感受到皇帝對劉宗周的看重,對這個人更加重視。
“分管吏政廳的參政或參事,可以看做吏部派往地方負責官吏黜陟的使者,以少卿規格部推。”
朱由檢趁勢又提出一點,向群臣道:
對於是否把官員任命權力下放,朱由檢有過疑慮。但是在全盤思索之後,仍舊決定這樣做。向袁可立仔細解釋道:
“但是八九品官員的一年功,吏政廳可以決斷。”
作為臣子從皇帝那裏爭取來的最大權力之一,文官就沒有不喜歡廷推的。
“優先從各府推官中選擇,吏部考察政績。”
現在召開的就是處理吏部事務的常參會議,吏部主要官員都在殿內。他們商議一番後,提出了楊文嶽、吳甡兩個人選。
“朕已經從河南撥款二十萬,作為治陝之用。”
“而且地方在有了這個權力後,能夠更方便地調整官吏職務,處置無能官員,提拔優秀官吏。”
所以左思右想之下,朱由檢把從福王、潞王那裏借到的二十萬錢糧,直接撥給了孫傳庭。這是他把鄭貴妃送到福王那裏,冊封福王、潞王宗人府官職得到的。原本就打算用於邊軍,如今用在陝西。
這話說得朱由檢眼前一亮,說道:
“臣以為地方八九品官員,當由布政司、按察司五品以上官推舉。”
袁可立聽到這些,心中擔憂稍解。但是仍舊擔心地方掌握官員任命權力後,有可能尾大不掉,建議道:
朱由檢看著這兩個人名,覺得吏部的官員已經熟悉了自己任官的習慣。知道自己一般不會打回正推,陪推的官員也能起複。
朱由檢心中不快,但是知道不能怨楊景辰。實在是科道官員太重要,而且是文官升遷的快車道,沒有人願意科道官員一直空缺。
這是文官竭力避免的,朱由檢聽著覺得有理,放下了這個想法,但是又提出一點,讓武官有點權力:
“各省衛尉署都尉,有權列席會推。”
如今魏忠賢倒台,很多人建議起複他,此時又被提了出來。
被皇帝寄予厚望的孫傳庭,此時正滿麵紅光地接收從河南運來的錢糧,對這一批財物,可謂望眼欲穿。
這個隻是小菜,接下來要討論的,才是群臣關注的重心,那就是:
這段話說出之後,群臣頓時明白,皇帝把八九品官員的任命,下放給了吏政廳。
“而且都司若掌握官員任命,恐有節度之禍!”
“陛下,官員任命需要經過朝廷,如何能讓地方決定?”
不過一番交談下來,朱由檢發現楊文嶽為人很是機敏,很多觀點都能切中要害。而且因為擔任過戶科給事中的經曆,他對錢糧極為重視。認為要辦好陝西吏政廳,錢糧不可或缺。
群臣當即否決,不願讓武將參與,袁可立道:
“都司各率其衛所以隸於五府,而聽於兵部。”
“隻有總數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員出席時,才能形成決議。”
“臣以為官員任命權力即使下放,也不能由吏政廳完全掌控。”
當日會議結束後,朱由檢召見楊文嶽,了解一下這個人。
“會後召楊文嶽覲見,朕看他是否合適。”
楊文嶽現在是刑科左給事中,按照都給事中必然外放參政的慣例,他被外放為低一級的參事毫無問題。
總督和巡撫,有沒有權力會推?
對此觀點有兩派,一派認為總督和巡撫節製地方,自然要有官員任免的權力,應該參加會推。
“其中科道為先,俗稱科一道二,最先舉行考選。”
如今來到按慣例補充科道官員的時間,楊景辰也有些頂不住了。在知道皇帝不想補充科道官員的情況下,提出這個建議。
甚至,他身上之前還有太仆寺卿加銜。若非朱由檢登極後削除冒濫,被外放為布政使都有可能。現在外放為參事,還有一些低了。
以後,八品縣丞、九品主簿這樣的官職,吏政廳就能決定。他們任命官員署理職務後,隻要沒有大問題,就會在吏部那邊獲得通過,得到皇帝敕命。
但是袁可立的兒子袁樞如今是陝西衛尉署都尉,他對此不便表態。
“就像廷推一樣,由吏政廳提出候選人,各省高級官員開會推舉。”
“這樣官吏的任命就仍受吏部掌控,不會輕易失控。”
這對地方官員來說是好事,卻削弱了朝廷對八九品官員的掌控,袁可立道:
吳甡之前是山西道禦史,因為忤逆魏忠賢,在天啟七年二月被削籍。
“其與地方官員無涉,不應有會推之權。”
對劉宗周拖拖拉拉不上任,朱由檢尤其不滿。錢謙益這個後任命的都進京了,劉宗周現在還沒來。
沒有他的配合,東林黨如何轉為學派?
在這些人的震懾下,來到西安的江湖人,很快老實起來。祖大樂、祖寬都是勇將,在軍中武力過人。他們統領的又是勁卒,遠勝山寨盜匪。
那些桀驁不馴的江湖人和他們較量之後,很快收起了傲氣。覺得朝廷的精兵強將很多,遠遠勝過他們。
祖大樂、祖寬等人,在和高迎祥、劉宗敏等人較量後,也震驚於陝西豪傑之多,不敢小覷他們。(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