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多了精明的臣子和太監,朱由檢對鄭芝虎這樣憨直中帶著野性的草莽人物,當真有些新奇。


    在做出封賞之後,朱由檢又賜了一套宅院,讓鄭芝虎有時間來京城學習,和武學軍官交流。


    這些賞賜,都沒有經過朝廷,甚至內閣都不知情。朱由檢是利用海外戒嚴令帶來的權力,直接處理這些事。


    對於年前就在朝堂上任職的臣子來說,他們已經默認這種事,不願在海外的事情上糾纏。


    但是對於年後才回到朝堂任職的臣子來說,他們有的根本不知道戒嚴令,認為皇帝在招安鄭芝龍的事情上獨斷專行,破壞朝廷規矩。


    “不經內閣,也不經兵部,直接就把招安的事情定下了。”


    “陛下如此行事,怎麽沒人勸阻?”


    太常寺少卿錢謙益,就是持這種看法的一員。


    作為翰林出身,他在將來是有可能入閣成為大學士的,對皇帝不經內閣發出的旨意,自然極為重視。


    不過如今的內閣大學士中,東林黨人孫承宗出鎮遼東、韓爌還沒上任,他也隻能找前任大學士朱國禎發發牢騷,提到這件事情。


    朱國禎這個前任大學士,是朱由檢召回京在國史館修史的,防止他私修史書,和官方觀點相違背。


    聽到錢謙益向自己發牢騷,他心中有些重視,說道:


    “不經內閣的旨意都是中旨,臣子應勸阻這種行為。”


    “隻是如今老夫不在任上,不該在這種事上置喙。”


    “這樣,老夫的同鄉溫體仁,如今是禮部尚書。”


    “你和他商議一下,看看如何勸阻這件事!”


    遣人喚來溫體仁,和他商議這件事。


    溫體仁聽到朱國禎這個同鄉召喚,還以為有什麽大事。聽到錢謙益所說,才知道是招撫個海寇的小事。


    他在斟酌之後,說道:


    “朝廷在年前頒布廷推法,又宣布境外戒嚴,可以由陛下直接下旨管理。”


    “這件事發生在海外,陛下有權按戒嚴法處置,我等無權置喙!”


    錢謙益聞言說道:


    “福建的事情,怎麽能說是海外呢?”


    “再說戒嚴法這件事,錢某人也覺得有些不恰當。”


    “內閣就是為輔佐天子而設,怎麽境外的事情,現在無權置喙呢?”


    “我等當上疏陛下,勸諫這件事情。”


    溫體仁盯著錢謙益的神色,見他一臉坦然。心中卻是冷笑:


    『你想勸陛下怎麽不自己上疏,反而拉著我一起?』


    『是覺得自己份量不夠,還是想拖著我下水?』


    被朱由檢連續擢遷,溫體仁知道自己這個禮部尚書是怎麽來的。可以說完全是皇帝,把他推到了這個位置。


    否則以他在士林中的威望,根本不可能擔任禮部尚書。錢謙益這個東林黨的中堅,機會都比他更大點。


    所以溫體仁把自己的位置擺的很正,知道自己要效忠皇帝。當然不可能在戒嚴法的事情上,和當今皇帝唱反調。


    無論錢謙益說什麽,他都隻是不從,又找了個理由,從朱國禎這裏告辭。


    沒有達到目的,錢謙益臉上不快,朱國禎麵上也不好看,覺得自己卸任大學士後,麵子已經不好使。同鄉的溫體仁都這樣不理他的話,其他朝堂大臣就更別說了。


    所以朱國禎沒有再請其他大臣過來,向錢謙益道:


    “兵部尚書袁可立曾力抗皇帝中旨,不如賢侄去他那裏,談談這件事情?”


    “以袁節寰的為人,應該不會讓賢侄失望的。”


    讓錢謙益去找袁可立,帶頭勸諫這件事。


    錢謙益無奈之下,隻能按朱國禎所說,去找兵部尚書袁可立。


    到了袁府,袁可立正在和吏部右侍郎董其昌,商討模擬考試優秀者,擔任官職的事情。


    聽到錢謙益的來意,袁可立道:


    “錢兄,這件事不是我不幫你,實在是戒嚴法的事情,就是陛下讓老夫主持製定的。”


    “我若出爾反爾,如何擔任大臣?”


    把戒嚴法製定的內情和錢謙益說了一下,又道:


    “陛下是個有主意的,若不用戒嚴法事情,換取陛下承諾不用中旨。”


    “以後朝堂上必然會因為中旨的事情,產生各種爭端。”


    “錢兄也不願朝堂上一直爭論這件事,或者讓陛下再用一個魏忠賢吧?”


    心中本來還有不滿,怪袁可立放任皇帝擴充權力。聽到“魏忠賢”三個字,錢謙益卻頓時心中一跳,理解了袁可立推動戒嚴法的原因。


    若不用戒嚴法換取皇帝承諾,給皇帝在境外大展拳腳的機會,皇帝就可能把精力放在內部,和朝堂上的臣子展開爭論。


    一旦他覺得不順心,可能就會像天啟皇帝那樣,任用一個魏忠賢。那對文官來說,是更糟糕的事情。


    所以,立場不那麽堅定、善於明哲保身的錢謙益,已經打算從這件事脫身,沒有對戒嚴法的事情,再提出來異議。


    不過,他反對皇帝用中旨的事情,已經傳了出去。為了維持在士林的名聲,錢謙益回去之後思前想後,寫了一封奏疏,探討招安鄭芝龍的事情,到底是屬於境外還是境內。


    這份奏疏的內容,一點都不激烈。但是錢謙益沒想到的是,他的奏疏上去後,像是傳遞了一個信號。很多對皇帝年前做法不滿的官員,都開始隨著上疏。


    最初還隻是反對戒嚴法,然後又擴展到其它辦法,磨勘法、廷推法,甚至九寺調整、錦衣衛改製、海軍衙門設立,都有人提出意見。


    甚至在明法科和明算科的事情上,都有人提出異議。


    可以說,這是新進入朝堂的官員,對皇帝年前決定的質疑。在一些官員的推動下,想要推翻決議。


    錢謙益的奏疏,就是一個引子,把這些人都引了出來。


    而且因為錢謙益在東林黨和士林中的威望,得到很多支持。


    這個現象,讓錢謙益吃了一驚,沒想到自己有這麽大號召力。


    溫體仁卻心思轉動,從中看到了機會:


    『錢謙益這廝上次想拖我下水,幸虧我沒上當,沒卷入這場風波。』


    『他想用這件事算計我,我得有所回應,否則其他人還以為我是好算計的。』


    『我記得錢謙益在主持浙江鄉試時,涉嫌一樁弊案。』


    『可以把這件事揪出來,給他一個痛擊,幫陛下解決風波!』


    作為一個浙江人,溫體仁對老家發生的事情,還是有所了解的。


    錢謙益在天啟元年主持浙江鄉試時,牽涉進錢千秋關節一案,溫體仁打算用這件事把他拖下水,打擊他的氣焰。


    這樣一來,他就幫皇帝平息了這次由錢謙益引起的風波,能獲得皇帝看重,為將來入閣做準備。


    甚至,為了讓皇帝更加看重,他還揣摩皇帝心意,猜測當今皇帝最厭惡的是黨爭,錢謙益這麽一呼百應,很犯皇帝忌諱。


    如果這些人再極力維護錢謙益,那就更坐實了錢謙益結黨這件事。皇帝會出於厭惡,把錢謙益從朝堂趕出去。


    工於心計的溫體仁,甚至連自己以後如何在朝堂立足都想好了,那就是“無黨”,讓皇帝認為自己是一個孤臣。


    這樣皇帝會覺得他容易掌控,未來參劾他人,也顯得自己“孤忠”。


    定下這個策略,溫體仁寫了一份奏疏,起了個非常聳人聽聞的名字:《直發蓋世神奸疏》,直斥錢謙益為“蓋世神奸”,說這個“神奸結黨欺君”,在朝堂掀起風波。又把天啟元年的浙江鄉試舞弊案,重新提了起來,攻擊錢謙益身為主考官,收受錢千秋受賄。


    這份奏疏一上,朱由檢都看得心中一驚,險些以為看到了後世的震驚體。


    仔細讀了幾遍,才看出溫體仁就是為了參劾錢謙益,想要把錢謙益打得萬劫不複、直接從朝堂趕出去:


    『這個溫體仁,什麽時候和錢謙益結梁子了?』


    『他和東林黨的關係不是很好嗎?』


    心中懷著納悶,朱由檢對溫體仁如此狠毒對待錢謙益,心中有些不解。


    卻不知正是溫體仁之前和東林黨走得近,如今察覺到他不喜歡臣子結黨後,想通過參劾錢謙益,撇清和東林黨的關係——


    對溫體仁來說,他在東林黨那邊,基本是借不到力的。錢謙益則不同,是東林黨的中堅,將來廷推閣臣時,很可能成為對手。


    現在把錢謙益廢掉,就是除去了一個很有競爭力的對手。溫體仁針對錢謙益,不是毫無由來。


    摸不清溫體仁的意思,對溫體仁說錢謙益是“蓋世神奸”,心中也不相信。不過他對朝堂上質疑年前決議的風波,確實有些厭倦。所以出於壓下這場風波的目的,朱由檢決定讓溫體仁的奏疏發酵,打擊錢謙益這個領頭人。


    所以這份奏疏,很快就廣為傳播。這下很多人知道了,錢謙益是“蓋世神奸”,涉嫌科場弊案。


    在臨近會試的當下,這件事引起很多舉子關注。尤其是浙江的考生,被很多其他地方的人詢問。


    錢謙益萬萬沒有想到,溫體仁竟然如此狠毒,因為一件小事,就如此和自己過不去。他最初沒有在意這件事,還處於一貫的溫文爾雅,自謙“才品卑下,學問荒疏,溫體仁參臣極當”,然後才辯解錢千秋的事情。


    這份奏疏上去,更讓人心中狐疑,覺得錢謙益和錢千秋的案子有關,至少涉嫌這件事。


    朝堂上跟隨錢謙益上疏的官員、尤其是那些東林黨人,又極力為錢謙益辯解。認為錢千秋案已經確定,而且以錢謙益的操守,不會參與弊案。


    這麽多人的辯解,放在平時足以讓皇帝改變態度。但是溫體仁早就料到這一點,把這些當成錢謙益結黨的證據,還提出了一個駭人聽聞的觀點,認為“滿朝都是錢謙益之黨”——


    被這些人都打為錢謙益的黨徒,自己“一身孤立”。甚至因為“謙益之黨無不恨臣”,請求“皇上罷臣歸裏,以避凶鋒”。


    若非朱由檢知道溫體仁曆史上是奸臣,錢謙益在崇禎朝少有作為,他都險些相信了溫體仁的觀點,認為錢謙益黨羽眾多,是一個“蓋世神奸”:


    『溫體仁真是厲害啊!』


    『這人在政鬥上是天才,摸準了我的心意。』


    打擊黨爭這件事,朱由檢雖然在任用中立派上體現過,但是卻沒有刻意排斥東林黨人。


    溫體仁卻從中認識到,自己對黨爭的不滿,把錢謙益定性為結黨,想一杆子打死這個人。


    同時,他主動求退的行為,也顯示了“孤忠”,讓自己放心任用。


    如果不是知道曆史,他真有可能被蒙騙。


    所以,朱由檢此時心裏麵,對溫體仁的警惕更高點,知道自己玩心眼大概率玩不過這個人,對他要小心使用。


    但是比較好的一方麵是,溫體仁現在確實是“孤忠”。他在得罪東林黨後,未來很長時間都無法培養出黨羽——


    自己在這段時間,可以放心使用這個人。


    所以,朱由檢裝出被說動的樣子,讓這件事繼續發酵,甚至讓人調案卷,似乎想追究錢謙益。


    如此一來,錢謙益的風波,可謂越鬧越大。朝野中人都紛紛關注這件事,超過了對年前決議的關心。


    朝堂上臣子的上疏,也不再是對戒嚴法、磨勘法的質疑,而是談錢謙益的案子,提出各種觀點。


    朱由檢見自己轉移熱點的目的達成,才決定處理這件事,命大理寺重審錢千秋案,以事實為依據重審。


    這個案子的起因,要追溯到萬曆三十八年殿試。當時錢謙益自恃名高、文名滿天下,狀元十拿九穩。卻不料發榜之後,隻中了第三名探花。狀元是湖州人韓敬,一個在會試中都險些沒錄取的人。


    這件事情,當然讓錢謙益心中不滿。在東林黨揭發之下,萬曆三十九年京察時,取用韓敬的同考官湯賓尹被罷,韓敬也待不下去,被排擠回鄉。


    韓敬回到浙江湖州的老家後,對此記恨於心。在錢謙益主持浙江鄉試時,與人合謀冒用錢謙益的名義,以“一朝平步上青天”七字為暗號,出賣關節,讓錢千秋等人上了當。


    然後韓敬派人到京城大肆宣揚這件事,刑部審判的結果,是錢謙益被罰俸三月,錢千秋革去舉人功名,依律遣戍。


    如今被溫體仁推動重審,當然沒那麽簡單。(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重振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鳳凰北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鳳凰北鬥並收藏崇禎重振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