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稅製的事情,絕不是在朝堂上說幾句話就能確定的。
群臣雖然想讓財政更寬裕點,不想在做事的時候因為錢糧不足處處受製。
但是朱由檢提出的分稅製,卻是大明財政稅收體係的大調整,甚至可以說是完全重組一遍。
這其中的難度,讓想明白的臣子不由得打退堂鼓。
就連提出建議的畢自嚴、還有被任命為太府寺卿的郭允厚,都有這個念頭。
朱由檢卻不管他們怎麽想,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
“太府寺主要負責收和藏,收稅和倉儲的事情,以後都歸太府寺。”
“太倉銀庫等倉庫,以後合在一起,在太府寺設立倉儲總署管理。”
“但是糧食等食物要單列,單獨成立糧食總署管理。以後從各省收上來的糧食,直接就近入倉,由相關部門統一轉運。”
“各省督糧道、督冊道等,改為布政司戶政廳,負責收取賦稅和轉運事宜。”
“戶政廳設正六品主事一人,下屬官吏不等。由布政司參政親掌,吏部和戶部高級官員部推。”
“戶部可直接對戶政廳下達命令,進行相應管理。”
這個措施,明顯是增加戶部的權力。讓畢自嚴和郭允厚兩人,都是糾結不已。
從皇帝的態度來看,他對戶部調整的事情,可謂籌謀已久。甚至之前的許多改動,都是在為調整戶部做準備。
如果不答應的話,戶部主官可能會有變動,兩人都可能擔任戶部尚書,也有可能誰都當不上——
隻有支持皇帝對戶部進行調整的,才能在戶部尚書上做下去。
所以這兩人一時陷入沉默,其餘九卿之中,房壯麗很少插手吏部以外的事情,刑部尚書蘇茂相、工部尚書薛鳳翔已經投靠皇帝,通政使呂圖南、大理寺卿張九德很少發言,溫體仁、王永光、成基命還沒上任。
兵部尚書袁可立看著這些被皇帝馴服的官員,再看看四位內閣大學士也沒有出言的意思,隻能站出來道:
“陛下,茲事體大,還請慎重考慮。”
“稅收之事,牽一發而動全身,若是沒有調整好,會關係到各地安穩。”
朱由檢微微點頭,說道:
“袁卿說得在理,所以就從北直隸、或者說順天府開始改。”
“北直隸沒有布政司、按察司,各道官員一直是寄銜山東、山西。”
“這樣名不正言不順,並不是個好辦法。”
“朕以為六部可以都設立總務司,在下麵設立直隸廳,直接管轄北直隸事務。”
“南京六部同樣如此,設立侍郎分管的直隸廳,直接管轄南直隸事務。”
“這個嚐試,就從戶部開始。”
“戶部總務司直隸廳,由畢自嚴這個侍郎親管,負責北直隸稅收和轉運。”
“各省戶政廳以後如何設置,就從北直隸積累經驗。”
這是增強南北六部權力,明確對南北直隸的管轄權。六部尚書對此,都是怦然心動。
說實話,大明的六部雖然權力很大,其實對地方的幹涉能力並不強。因為地方並沒有對接機構,六部的命令無法保證實行。
所以六部在重要事情上,隻能向地方派出官員。效率很低不說,結果也無法保證。
如果像皇帝說的那樣,南北直隸設立直隸廳,各省設立戶政廳。戶部對兩京十三省的幹涉能力,相比之前就不可同日而語。
以此類推,把吏政廳、禮法廳、工商廳等建立起來,六部對地方的幹涉能力,會得到質的提升。
幾位尚書對這個後果,不得不慎重考慮。
眼看氣氛凝重,已經投靠皇帝,唯皇帝馬首是瞻的工部尚書薛鳳翔,有些諂媚地道:
“臣以為這樣很好,工部也應該設立總務司直隸廳,管轄北直隸事務。”
“地方政務署工商科,也應當接受工部命令。”
對他的識相很是滿意,朱由檢當即說道:
“工商向來不分家,既然地方是工商科,工部就應該設立商務機構。”
“擬旨,在工部增加商務司,負責商業事務。”
“以後市場監督管理、貿易采購招標、工坊商行商會、契約合同規範等事務,都歸商務司管理。”
“總務司也同時設立,下屬司務廳、直隸廳,負責日常事務和北直隸事務。”
把這個早就想成立的商業機構,正式放在了工部。
以後工部對商業事務,正式擁有了管轄權。
薛鳳翔心中一喜,又聽皇帝說道:
“屯田司郎中葛大同,前幾天被門洞開彈劾下去了。”
“剛才畢卿說的第二條建議就是屯田,朕看屯田事務,以後就由戶部管。”
“在太府寺設立農政總署,下設屯田署、官田署、田稅署、農業署等,負責征收田稅,對農業事務統一管理。”
“畢卿家、郭卿家,你們覺得如何?”
被皇帝追著逼問,還把工部的權力給塞過來,兩人不能不做出回答。
畢自嚴不能推翻自己之前的建議,隻能委婉說道:
“屯田司除了屯田之外,還有墳塋及堂碑、碣獸等事。”
“臣以為應當歸屬工部,戶部不負責這些事。”
朱由檢“嗯”了一聲,裝作沒聽出他的拒絕,向薛鳳翔說道:
“那就把這些事情,仍舊留在工部。”
“它們都屬於營造,那就放在營繕司,不用新設機構。”
“為了彌補工部失去屯田司,從都水司中分出量衡職責,成立科技司。”
“科字從禾,從鬥。鬥者,量也。”
“科技司專門負責計量之事,負責度量衡標準、技術標準等。”
“之前提到的專利,也由科技司管。”
“這樣工部就有總務司、營繕司、虞衡司、都水司、科技司、商務司六個司,還有督導的少府寺。”
“這些要逐漸完善,朕給你一年時間。”
這個設置,朱由檢是把營繕司視為建設部、虞衡司視為資源部、都水司視為水利部、科技司視為科技部、商務司視為商務部、少府寺視為工程院和國資委等——
把工業、工程、商業等相關事務,都塞進了工部。
以後隨著工商業的發展,工部會越來越重要,絕不是無關緊要的衙門。
(本章完)
群臣雖然想讓財政更寬裕點,不想在做事的時候因為錢糧不足處處受製。
但是朱由檢提出的分稅製,卻是大明財政稅收體係的大調整,甚至可以說是完全重組一遍。
這其中的難度,讓想明白的臣子不由得打退堂鼓。
就連提出建議的畢自嚴、還有被任命為太府寺卿的郭允厚,都有這個念頭。
朱由檢卻不管他們怎麽想,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
“太府寺主要負責收和藏,收稅和倉儲的事情,以後都歸太府寺。”
“太倉銀庫等倉庫,以後合在一起,在太府寺設立倉儲總署管理。”
“但是糧食等食物要單列,單獨成立糧食總署管理。以後從各省收上來的糧食,直接就近入倉,由相關部門統一轉運。”
“各省督糧道、督冊道等,改為布政司戶政廳,負責收取賦稅和轉運事宜。”
“戶政廳設正六品主事一人,下屬官吏不等。由布政司參政親掌,吏部和戶部高級官員部推。”
“戶部可直接對戶政廳下達命令,進行相應管理。”
這個措施,明顯是增加戶部的權力。讓畢自嚴和郭允厚兩人,都是糾結不已。
從皇帝的態度來看,他對戶部調整的事情,可謂籌謀已久。甚至之前的許多改動,都是在為調整戶部做準備。
如果不答應的話,戶部主官可能會有變動,兩人都可能擔任戶部尚書,也有可能誰都當不上——
隻有支持皇帝對戶部進行調整的,才能在戶部尚書上做下去。
所以這兩人一時陷入沉默,其餘九卿之中,房壯麗很少插手吏部以外的事情,刑部尚書蘇茂相、工部尚書薛鳳翔已經投靠皇帝,通政使呂圖南、大理寺卿張九德很少發言,溫體仁、王永光、成基命還沒上任。
兵部尚書袁可立看著這些被皇帝馴服的官員,再看看四位內閣大學士也沒有出言的意思,隻能站出來道:
“陛下,茲事體大,還請慎重考慮。”
“稅收之事,牽一發而動全身,若是沒有調整好,會關係到各地安穩。”
朱由檢微微點頭,說道:
“袁卿說得在理,所以就從北直隸、或者說順天府開始改。”
“北直隸沒有布政司、按察司,各道官員一直是寄銜山東、山西。”
“這樣名不正言不順,並不是個好辦法。”
“朕以為六部可以都設立總務司,在下麵設立直隸廳,直接管轄北直隸事務。”
“南京六部同樣如此,設立侍郎分管的直隸廳,直接管轄南直隸事務。”
“這個嚐試,就從戶部開始。”
“戶部總務司直隸廳,由畢自嚴這個侍郎親管,負責北直隸稅收和轉運。”
“各省戶政廳以後如何設置,就從北直隸積累經驗。”
這是增強南北六部權力,明確對南北直隸的管轄權。六部尚書對此,都是怦然心動。
說實話,大明的六部雖然權力很大,其實對地方的幹涉能力並不強。因為地方並沒有對接機構,六部的命令無法保證實行。
所以六部在重要事情上,隻能向地方派出官員。效率很低不說,結果也無法保證。
如果像皇帝說的那樣,南北直隸設立直隸廳,各省設立戶政廳。戶部對兩京十三省的幹涉能力,相比之前就不可同日而語。
以此類推,把吏政廳、禮法廳、工商廳等建立起來,六部對地方的幹涉能力,會得到質的提升。
幾位尚書對這個後果,不得不慎重考慮。
眼看氣氛凝重,已經投靠皇帝,唯皇帝馬首是瞻的工部尚書薛鳳翔,有些諂媚地道:
“臣以為這樣很好,工部也應該設立總務司直隸廳,管轄北直隸事務。”
“地方政務署工商科,也應當接受工部命令。”
對他的識相很是滿意,朱由檢當即說道:
“工商向來不分家,既然地方是工商科,工部就應該設立商務機構。”
“擬旨,在工部增加商務司,負責商業事務。”
“以後市場監督管理、貿易采購招標、工坊商行商會、契約合同規範等事務,都歸商務司管理。”
“總務司也同時設立,下屬司務廳、直隸廳,負責日常事務和北直隸事務。”
把這個早就想成立的商業機構,正式放在了工部。
以後工部對商業事務,正式擁有了管轄權。
薛鳳翔心中一喜,又聽皇帝說道:
“屯田司郎中葛大同,前幾天被門洞開彈劾下去了。”
“剛才畢卿說的第二條建議就是屯田,朕看屯田事務,以後就由戶部管。”
“在太府寺設立農政總署,下設屯田署、官田署、田稅署、農業署等,負責征收田稅,對農業事務統一管理。”
“畢卿家、郭卿家,你們覺得如何?”
被皇帝追著逼問,還把工部的權力給塞過來,兩人不能不做出回答。
畢自嚴不能推翻自己之前的建議,隻能委婉說道:
“屯田司除了屯田之外,還有墳塋及堂碑、碣獸等事。”
“臣以為應當歸屬工部,戶部不負責這些事。”
朱由檢“嗯”了一聲,裝作沒聽出他的拒絕,向薛鳳翔說道:
“那就把這些事情,仍舊留在工部。”
“它們都屬於營造,那就放在營繕司,不用新設機構。”
“為了彌補工部失去屯田司,從都水司中分出量衡職責,成立科技司。”
“科字從禾,從鬥。鬥者,量也。”
“科技司專門負責計量之事,負責度量衡標準、技術標準等。”
“之前提到的專利,也由科技司管。”
“這樣工部就有總務司、營繕司、虞衡司、都水司、科技司、商務司六個司,還有督導的少府寺。”
“這些要逐漸完善,朕給你一年時間。”
這個設置,朱由檢是把營繕司視為建設部、虞衡司視為資源部、都水司視為水利部、科技司視為科技部、商務司視為商務部、少府寺視為工程院和國資委等——
把工業、工程、商業等相關事務,都塞進了工部。
以後隨著工商業的發展,工部會越來越重要,絕不是無關緊要的衙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