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五日,朱由檢在文華殿召見畢自嚴、董其昌,閣臣九卿一同與會。


    這個變化,內閣大學士和九卿或許覺得沒有什麽,他們參加常參會議已經有些習慣了。


    但是剛剛進京的畢自嚴、董其昌,卻明顯感覺到,這件事相比之前的改變。


    兩人明確認識到,京中傳言的九卿地位提高,並非隻是空話。大學士和九卿在當今皇帝眼中,是一樣的地位。


    這個發現,董其昌覺得沒什麽,他今年七十三歲了,精力早已不濟,早就不抱升官做事的期望。來到京城是因為皇帝把袁可立起複,他要給老朋友支持。


    畢自嚴卻心中振奮,知道自己將來很可能成為戶部尚書,成為朝堂重臣。


    這種不同的心境,也和皇帝對他們的態度有關。


    朱由檢對董其昌很是禮遇,先是正式任命他擔任吏部右侍郎,委任為逆案審判委員會委員,負責審判逆黨。


    又以他的字好,任命他擔任日講官,教授自己書法。


    總之,在明麵上很是禮遇,實權卻沒有多少,明顯不夠重視。


    就連理論上應該由吏部侍郎負責的專督考課磨勘,都沒有正式委任。


    對畢自嚴就不一樣了,先是正式任命他擔任戶部左侍郎,又讓他在戶部右侍郎翟鳳翀、專督軍餉侍郎李起元、專督錢法侍郎董應舉進京前,負責相關事務——


    可以說是把他實際上當成戶部尚書,把戶部的事情,完全交給他辦。


    旁邊署理戶部尚書的郭允厚看到這種情況,心中有些黯然。戶部尚書這個九卿職位,他如何不想當下去。但是對大明的財政狀況,他實在沒有辦法。隻能退位讓賢,從戶部尚書上離任。


    好在皇帝理解他的難處,沒有過多苛責。讓他擔任專督倉場侍郎,明顯還要使用。


    隻是由戶部尚書降為侍郎,郭允厚覺得實在有點尷尬,感覺有些難以麵對以前的下屬官員。想提出換個部門,卻又怕觸怒皇帝——


    能夠繼續任職已是開恩,他還想挑挑揀揀,那是什麽道理?


    不知道郭允厚的心事,朱由檢讓他介紹當前大明的財政狀況,詢問畢自嚴有什麽辦法。


    畢自嚴知道皇帝用自己的目的,進京的路上就一直思考這件事。聽到郭允厚的介紹後,立刻就上陳道:


    “臣以為理財之要,在於收支平衡。”


    “正供不足,取之加派;加派不足,取之捐助,又取之優免、工食等項。”


    “長期如此,必然積弊叢生。”


    朱由檢撫掌讚歎,感覺說到了心裏。


    財政最重要的事情,不就是收支平衡嗎?


    正稅收不上來,附加稅定得再多也是白搭。而且向能收稅的地方加稅,那是在殺雞取卵、竭澤而漁。


    理財的基礎,就是要把稅收上來。不能讓地方肆意拖欠,不給朝廷繳稅。


    但是在傳統上,催收租稅又被視為惡政,不被文官提倡。


    萬曆年間的南京戶部尚書張孟男曾說:“臣以催科為職,臣得其職,而民病矣。”


    曾經擔任縣令的公安派文人江盈科,還寫過《催科》一文,開頭就說:“為令之難,難於催科。催科與撫字,往往相妨,不能相濟。”


    官員都是這個認識,地方拖欠稅收,那就更是常事。甚至他們都不會受到懲罰,而是會有賢名。


    例如江盈科,常因催科不力而遭“長官詈罵”,但是在擔任縣令期間,卻是賢名遠播。後來升任吏部主事,被揭發“征賦不及格”後,也隻是改任大理寺正。之後還升任戶部員外郎,擔任理財官員。


    這樣一個風氣和製度下,哪個官員會盡力催科、滿額收繳賦稅?


    別管地方官吏是不是吃得腦滿腸肥,反正給朝廷的稅款,那是要盡量拖欠的——


    如果他們向朝廷繳納賦稅很積極,反而可能被罵。


    按照朱由檢讓戶部的粗略統計,地方拖欠朝廷的稅款,大概五六百萬。朝廷之前拖欠的九邊欠餉,大概六七百萬。


    兩者的差額,大約一百多萬。如果地方能滿額繳納賦稅,朝廷最多有一百多萬財政缺口,根本不會累積出那麽多欠餉。


    所以朱由檢就詢問道:


    “畢卿有什麽辦法,可以把稅款收上來?”


    畢自嚴當即說道:


    “一是要核逋欠,確認各地拖欠的賦稅,讓他們限期上繳。”


    “二是要征收屯糧,把朝廷掌握的屯田和官田核實,鼓勵地方屯田,征收相應賦稅。”


    “三是要嚴考成,把繳納賦稅納入官吏考核。”


    “如此三管齊下,當能讓地方繳納更多賦稅。”


    這三個措施,都是傳統上行之有效的辦法,隻是對官吏太嚴苛,提出來的人要被罵。


    畢自嚴能不畏人言提出這些,讓朱由檢很是欣慰,看出了他勇於任事的決心,當即就支持道:


    “這三件事情,朕都交給你辦。”


    “各地拖欠稅款是遺留事務,和魏逆當政多有關聯,要和審查逆黨一起辦。”


    “如果在地方治理有方,又能給朝廷上繳足夠的稅款,那樣的官員即使曾經附逆,也要酌情留任。”


    “如果治理地方無方,又曾依附魏逆,那就酌情加等,甚至罰沒家產。要用他們的家產,補上欠繳賦稅。”


    “這件事情由畢卿主辦、逆案審判委員會配合。”


    這是以清查逆案的名義,逼迫地方官員上繳稅款——


    如果不把拖欠的稅款交上來,他們要滾蛋不說,還可能被定個附逆罪名,罰沒他們的家產。


    隻要是曾經上疏稱頌魏忠賢的,都能被列入逆案的可能。那些拖欠賦稅的官員,都可能被罰沒家產。


    這個措施實在是狠,就連畢自嚴也沒有想到。但是皇帝是在用這樣的政策支持他,還給了他全權,他隻能默認這件事,想著在審查地方官員時留情點,不能把所有拖欠稅款的官員都列入逆案。


    其他朝堂上的官員,在見到人人過關被皇帝由朝堂拓展到地方後,則是心中快意——


    他們這些朝臣好不容易過關,地方上的官員怎麽能放過去?


    尤其是東林黨的官員,在朝堂上的職位定下後,隻能往地方上打主意。不把附逆的官員趕下去,東林黨的官員如何起複?


    被閹黨列入東林黨、負責審判逆案的董其昌,對此極為支持。


    《崇禎長編》崇禎元年九月辛酉:


    戶部尚書畢自嚴陳理財四事:


    一曰核民運之逋欠、一曰議屯糧之征收、一曰嚴京邊之考成、一曰汰逾額之營製。


    薊、密、永、昌四鎮新增鹽菜銀二十二萬六千二百五十四兩九錢五分,係天啟二年原任督臣王象乾議加,原止題發一年,以後並未題發,亟宜議汰。


    旨從之。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重振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鳳凰北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鳳凰北鬥並收藏崇禎重振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