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立派大獲全勝,印證了朱由檢的判斷:
此時此刻,就是他在掌權。
他要任用中立派,這次的南京官員廷推,選出來的大多就是中立派。
他要起複舊臣,就有個東林黨被選上。
先前廷推督撫也是如此,若非他為了地方穩定,明確以起複舊臣為先,東林黨那幾個人,恐怕還選不上。
這個以閹黨殘留為主的朝堂,並不待見東林黨。而且在“人人過關”威懾下,受他的態度影響很大。
但是這個局麵持續不了多久,誰都能夠想到。
一是逆案遲早要定下,朱由檢不能一直拿這個威懾群臣。
二是東林黨被起複的人員進京後,會對現有格局帶來衝擊。
閹黨則因為魏忠賢已死,已經是散沙一盤。他們在東林黨攻擊下能不能留在朝堂上都難說,更別說維持局麵了。
可以說,現在的閹黨是樹倒猢猻散,想當官的都在尋找門路。
有的依附王體乾,有的依附黃立極,還有的因為牽連不深,直接轉為中立派。
像薛鳳翔那樣想依附皇帝的也有,而且在找門路。朱由檢在朝會結束後,便知道了這麽一個人。
“霍維華想要起複,讓人求到了你那裏。”
“那你仔細說說,霍維華這個人可用嗎?”
看著禦馬監掌印高時明,朱由檢不動聲色地道。
高時明斟酌著皇帝的話語,思索著皇帝對霍維華的態度。
當今皇帝看似寬容,對很多閹黨官員都予以留任,甚至對違逆他心意的臣子也不吝提拔。先前的周家椿、今天的吳尚默,兩人都是如此,即使頂撞皇帝,也獲得了升遷。
但是,這些寬容都是表麵上的,皇帝登極以來,賜死魏忠賢、客氏、徐應元,把崔呈秀、李永貞等人定為首逆同謀,把楊鎬明正典刑,一點都沒手軟。朝堂上官員“人人過關”的命令,更是前所未有。
高時明和劉若愚精通典章,兩人商討之後,覺得皇帝這些行為看似有些奇怪,根源上是看重禮法,非常注重法度:
違逆他心意的官員沒有觸犯法度,所以皇帝即使覺得他們礙眼,也選擇升官調出去。
閹黨被留任的,大多是和魏逆牽連不深,沒有犯下嚴重罪行的人。
那些在魏逆當政時橫行無忌、甚至導致人死亡的,皇帝一個都沒放過,最好的結果也是革職削籍為民。
霍維華屬於哪一類呢?他是魏忠賢的謀主,三大案的主持人。若非見機得快,在先帝彌留之際辭去兵部尚書跑了,崔呈秀那個首逆同謀的罪名,說不定就落在他身上。
這樣一位閹黨核心人員,皇帝會接納嗎?
揣摩著皇帝的態度,高時明小心翼翼回道:
“霍維華之事,是他通過妻弟陸盡臣請托。”
“此人是臣名下,還請陛下處置。”
這是把中間人供出來了,朱由檢“嗯”了一聲,說道:
“霍維華交結近侍,本應定為第三等。”
“但是念在魏忠賢謀逆時他沒參與,就降等定為第四等。”
“和田爾耕、許顯純等人,一起發去東寧衛。”
“你名下的陸盡臣既然和他是親戚,就讓他也去東寧吧。轉為都知監內侍,發去東寧衛監察。”
“外廷官員安排親戚當內侍的,內官監和都知監要查清楚,把相關內侍外放出去。”
連派妻弟入宮的官員都有了,朱由檢想到這件事,就有些心存警惕。
此時此刻,他有些明白太祖朱元璋為何在《大明律》中加上交結近侍官員律。這種事情確實應該禁止,需要有罪名定罪。
霍維華在天啟元年還隻是兵科給事中,在妻弟陸盡臣入宮之後,因為能夠得到內宮動靜,很快就勾搭上魏忠賢,迅速獲得升遷。
若非因為丁憂離職三年,這個人早就當上尚書了。
可以說,霍維華的眼光和能力都是一等一的,看出了魏忠賢要得勢,更看出閹黨的總後台是天啟皇帝。
所以他在天啟皇帝病重時,想法找到了“靈露飲”獻上去。可惜靈露飲不管怎麽蒸都是米湯,不是什麽米穀精華、靈丹妙藥,沒能救回天啟皇帝。
然後霍維華就跑了,丟下兵部尚書的位子,讓魏忠賢的另一位謀主崔呈秀接任。
後麵發生的事情,也證明了這個人眼光有多好。崔呈秀在魏忠賢指示下調兵,牽連逆案太深,被定為首逆同謀——
霍維華若是晚走一步,就是崔呈秀的遭遇。
如今謀求起複,是因為霍維華看出來,皇帝需要心腹。所以冒險一試,看看能否複職。
可惜他不知道,朱由檢是需要心腹不錯,卻不是什麽人都收。
像楊景辰、薛鳳翔這樣擔任重要職位、而且和閹黨牽連不深、和東林黨沒有大仇怨的,朱由檢當然會收下,直接命令他們做事。
但是像霍維華這樣和東林黨有大仇,留在朝中會引發黨爭的,朱由檢肯定不會收。免得這樣的人留下來,會讓東林黨仇視,朝中黨爭不斷。
尤其是霍維華如今沒有職位,想起複任職還得消耗朱由檢的實力。這讓朱由檢更不願意用他,直接列入逆案。
不過因為霍維華是主動投靠,朱由檢沒有把事情做絕,把他發去東寧衛,還有立功機會。
如果霍維華被朝廷官員定罪、發配到某個地方,默默無聞死去,那才真是憋屈。
曆史上的霍維華就是如此,很多人都知道他有才幹,也曾向崇禎皇帝舉薦他。但因為逆案已定,不可能為某一個人翻案引起黨爭,崇禎皇帝毫不猶豫地否決了此事,並且懲治了提議官員。霍維華得知消息後憂憤而死,才五十多就去世了。
如今霍維華因為主動投靠被朱由檢注意到,應該說是幸運。
為東寧衛補充了一個文官,朱由檢詢問了一下王文政,得知田爾耕、許顯純等人仍在錦衣衛,囑咐他道:
“錦衣衛的案子要盡快交給大理寺判了,不要拖延下去。”
“否則等東林黨回朝,沒有人知道他們會做出什麽事。”
“讓許顯純等人坐船走,盡快南下福建。”
對錦衣衛的效率頗是不滿,朱由檢實在沒想到,自己明確做出指示的案子,快一個月了還沒定下。
如果還按這個速度,等黃宗羲這些遇害者家屬進京了,在血親複仇的大義下,朱由檢也保不住他們。
然後王文政又上報了一件事,就是對蘇茂相反常行為的調查。這個人這幾天接連上疏,被朱由檢注意到了,命令錦衣衛調查。王文政道:
“蘇茂相是想當尚書,盯上了一直空著的刑部尚書職位。”
“南京官員都補上後,下一步就該有官員提議補充朝廷職位了。”
“刑部尚書和左右都禦史,都有人想擔任。”
《清史稿·黃宗羲傳》
黃宗羲,字太衝,餘姚人,明禦史黃尊素長子。尊素為楊、左同誌,以劾魏閹死詔獄,事具明史。
思宗即位,宗羲入都訟冤。至則逆閹已磔,即具疏請誅曹欽程、李實。
會廷鞫許顯純、崔應元,宗羲對簿,出所袖錐錐顯純,流血被體;又毆應元,拔其須歸祭尊素神主前;又追殺牢卒葉谘、顏文仲,蓋尊素絕命於二卒手也。
時欽程已入逆案,實疏辨原疏非己出,陰致金三千求宗羲弗質,宗羲立奏之,謂:“實今日猶能賄賂公行,其所辨豈足信?”於對簿時複以錐錐之。
獄竟,偕諸家子弟設祭獄門,哭聲達禁中。思宗聞之,歎曰:“忠臣孤子,甚惻朕懷。”
(本章完)
此時此刻,就是他在掌權。
他要任用中立派,這次的南京官員廷推,選出來的大多就是中立派。
他要起複舊臣,就有個東林黨被選上。
先前廷推督撫也是如此,若非他為了地方穩定,明確以起複舊臣為先,東林黨那幾個人,恐怕還選不上。
這個以閹黨殘留為主的朝堂,並不待見東林黨。而且在“人人過關”威懾下,受他的態度影響很大。
但是這個局麵持續不了多久,誰都能夠想到。
一是逆案遲早要定下,朱由檢不能一直拿這個威懾群臣。
二是東林黨被起複的人員進京後,會對現有格局帶來衝擊。
閹黨則因為魏忠賢已死,已經是散沙一盤。他們在東林黨攻擊下能不能留在朝堂上都難說,更別說維持局麵了。
可以說,現在的閹黨是樹倒猢猻散,想當官的都在尋找門路。
有的依附王體乾,有的依附黃立極,還有的因為牽連不深,直接轉為中立派。
像薛鳳翔那樣想依附皇帝的也有,而且在找門路。朱由檢在朝會結束後,便知道了這麽一個人。
“霍維華想要起複,讓人求到了你那裏。”
“那你仔細說說,霍維華這個人可用嗎?”
看著禦馬監掌印高時明,朱由檢不動聲色地道。
高時明斟酌著皇帝的話語,思索著皇帝對霍維華的態度。
當今皇帝看似寬容,對很多閹黨官員都予以留任,甚至對違逆他心意的臣子也不吝提拔。先前的周家椿、今天的吳尚默,兩人都是如此,即使頂撞皇帝,也獲得了升遷。
但是,這些寬容都是表麵上的,皇帝登極以來,賜死魏忠賢、客氏、徐應元,把崔呈秀、李永貞等人定為首逆同謀,把楊鎬明正典刑,一點都沒手軟。朝堂上官員“人人過關”的命令,更是前所未有。
高時明和劉若愚精通典章,兩人商討之後,覺得皇帝這些行為看似有些奇怪,根源上是看重禮法,非常注重法度:
違逆他心意的官員沒有觸犯法度,所以皇帝即使覺得他們礙眼,也選擇升官調出去。
閹黨被留任的,大多是和魏逆牽連不深,沒有犯下嚴重罪行的人。
那些在魏逆當政時橫行無忌、甚至導致人死亡的,皇帝一個都沒放過,最好的結果也是革職削籍為民。
霍維華屬於哪一類呢?他是魏忠賢的謀主,三大案的主持人。若非見機得快,在先帝彌留之際辭去兵部尚書跑了,崔呈秀那個首逆同謀的罪名,說不定就落在他身上。
這樣一位閹黨核心人員,皇帝會接納嗎?
揣摩著皇帝的態度,高時明小心翼翼回道:
“霍維華之事,是他通過妻弟陸盡臣請托。”
“此人是臣名下,還請陛下處置。”
這是把中間人供出來了,朱由檢“嗯”了一聲,說道:
“霍維華交結近侍,本應定為第三等。”
“但是念在魏忠賢謀逆時他沒參與,就降等定為第四等。”
“和田爾耕、許顯純等人,一起發去東寧衛。”
“你名下的陸盡臣既然和他是親戚,就讓他也去東寧吧。轉為都知監內侍,發去東寧衛監察。”
“外廷官員安排親戚當內侍的,內官監和都知監要查清楚,把相關內侍外放出去。”
連派妻弟入宮的官員都有了,朱由檢想到這件事,就有些心存警惕。
此時此刻,他有些明白太祖朱元璋為何在《大明律》中加上交結近侍官員律。這種事情確實應該禁止,需要有罪名定罪。
霍維華在天啟元年還隻是兵科給事中,在妻弟陸盡臣入宮之後,因為能夠得到內宮動靜,很快就勾搭上魏忠賢,迅速獲得升遷。
若非因為丁憂離職三年,這個人早就當上尚書了。
可以說,霍維華的眼光和能力都是一等一的,看出了魏忠賢要得勢,更看出閹黨的總後台是天啟皇帝。
所以他在天啟皇帝病重時,想法找到了“靈露飲”獻上去。可惜靈露飲不管怎麽蒸都是米湯,不是什麽米穀精華、靈丹妙藥,沒能救回天啟皇帝。
然後霍維華就跑了,丟下兵部尚書的位子,讓魏忠賢的另一位謀主崔呈秀接任。
後麵發生的事情,也證明了這個人眼光有多好。崔呈秀在魏忠賢指示下調兵,牽連逆案太深,被定為首逆同謀——
霍維華若是晚走一步,就是崔呈秀的遭遇。
如今謀求起複,是因為霍維華看出來,皇帝需要心腹。所以冒險一試,看看能否複職。
可惜他不知道,朱由檢是需要心腹不錯,卻不是什麽人都收。
像楊景辰、薛鳳翔這樣擔任重要職位、而且和閹黨牽連不深、和東林黨沒有大仇怨的,朱由檢當然會收下,直接命令他們做事。
但是像霍維華這樣和東林黨有大仇,留在朝中會引發黨爭的,朱由檢肯定不會收。免得這樣的人留下來,會讓東林黨仇視,朝中黨爭不斷。
尤其是霍維華如今沒有職位,想起複任職還得消耗朱由檢的實力。這讓朱由檢更不願意用他,直接列入逆案。
不過因為霍維華是主動投靠,朱由檢沒有把事情做絕,把他發去東寧衛,還有立功機會。
如果霍維華被朝廷官員定罪、發配到某個地方,默默無聞死去,那才真是憋屈。
曆史上的霍維華就是如此,很多人都知道他有才幹,也曾向崇禎皇帝舉薦他。但因為逆案已定,不可能為某一個人翻案引起黨爭,崇禎皇帝毫不猶豫地否決了此事,並且懲治了提議官員。霍維華得知消息後憂憤而死,才五十多就去世了。
如今霍維華因為主動投靠被朱由檢注意到,應該說是幸運。
為東寧衛補充了一個文官,朱由檢詢問了一下王文政,得知田爾耕、許顯純等人仍在錦衣衛,囑咐他道:
“錦衣衛的案子要盡快交給大理寺判了,不要拖延下去。”
“否則等東林黨回朝,沒有人知道他們會做出什麽事。”
“讓許顯純等人坐船走,盡快南下福建。”
對錦衣衛的效率頗是不滿,朱由檢實在沒想到,自己明確做出指示的案子,快一個月了還沒定下。
如果還按這個速度,等黃宗羲這些遇害者家屬進京了,在血親複仇的大義下,朱由檢也保不住他們。
然後王文政又上報了一件事,就是對蘇茂相反常行為的調查。這個人這幾天接連上疏,被朱由檢注意到了,命令錦衣衛調查。王文政道:
“蘇茂相是想當尚書,盯上了一直空著的刑部尚書職位。”
“南京官員都補上後,下一步就該有官員提議補充朝廷職位了。”
“刑部尚書和左右都禦史,都有人想擔任。”
《清史稿·黃宗羲傳》
黃宗羲,字太衝,餘姚人,明禦史黃尊素長子。尊素為楊、左同誌,以劾魏閹死詔獄,事具明史。
思宗即位,宗羲入都訟冤。至則逆閹已磔,即具疏請誅曹欽程、李實。
會廷鞫許顯純、崔應元,宗羲對簿,出所袖錐錐顯純,流血被體;又毆應元,拔其須歸祭尊素神主前;又追殺牢卒葉谘、顏文仲,蓋尊素絕命於二卒手也。
時欽程已入逆案,實疏辨原疏非己出,陰致金三千求宗羲弗質,宗羲立奏之,謂:“實今日猶能賄賂公行,其所辨豈足信?”於對簿時複以錐錐之。
獄竟,偕諸家子弟設祭獄門,哭聲達禁中。思宗聞之,歎曰:“忠臣孤子,甚惻朕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