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襲沒有成功,朱由檢麵色不改。


    當皇帝的時間越長,他的臉皮就越厚。這種突襲失敗的事情,已經不足以讓他尷尬。


    文思院劃入內廷的希望本來就不大,朱由檢本身也沒有抱著多大希望。隻是想通過這個態度,表明對文思院的看重——


    他要讓匠官知道,皇帝很看重他們,而且想重用他們。隻是被文官阻撓,無法重要提拔。


    這個態度顯出來後,匠官什麽心思先不說,文官是很擔心。


    傳奉官的存在,一向被文官深惡痛絕,但凡新皇登極,一定會有文官勸諫皇帝罷傳奉官。


    如今新皇帝不但沒有裁撤文思院匠官,反而表示對文思院的看重。這在他們看來,是很不好的苗頭。說不定就會像成化皇帝那樣,大規模任用傳奉官。


    出於防微杜漸的心理,群臣紛紛勸諫,請求皇帝革除文思院冒濫官員。


    朱由檢當然不同意,這時袁可立道:


    “陛下先前說過,不會用中旨頒發詔令。”


    “傳奉官的任命出自中旨,陛下當謹記此言。”


    這個承諾確實有,朱由檢用它交換了戒嚴製度。如果他想要任命傳奉官,顯然是違背承諾。


    破壞政治信譽的事情,朱由檢當然不會隨意做。傳奉官中也沒有那麽多人才,值得朱由檢這樣做。


    想到任用理工類人才還有特賜元士出身這條路,朱由檢立刻說道:


    “朕自然不會用中旨任命傳奉官。”


    “但是文思院的匠官雖是雜流,卻也屬於官員。”


    “按照磨勘法,非進士出身官員六年一遷。”


    “這些人擔任九品官員已久,當按磨勘法升遷。”


    聽到皇帝這麽說,群臣險些要崩潰。


    三千多九品匠官,都按磨勘法升遷,對於總數不過萬的文官來說,是多大的衝擊。


    袁可立先前就擔心低品級官員太多,按磨勘法升遷會對官場帶來很大變化,所以不願意在城區衙署設置八九品官員。


    如今皇帝連文思院匠官都要按磨勘法升遷,這讓他更是無法接受,說道:


    “這些匠官如何安置,還請陛下決斷。”


    主動請皇帝決定此事,不要再漫天要價。


    三千多名匠官都按磨勘法升遷,光是俸祿就要多出幾十萬石。正在為九邊欠餉發愁的皇帝,不可能真想這樣做。


    之所以提出這一點,不過是漫天要價罷了。


    袁可立看出了這一點,知道皇帝不達目的不罷休,把這件事的決定權,直接交給了皇帝。


    群臣這時候也紛紛想明白了,有的繼續請求皇帝裁撤文思院官員,按他們的想法做一位明君。有的則是和袁可立一樣,請求皇帝決斷。


    因為磨勘法已經被大臣廷議通過,不可能輕易改變。如果皇帝真的把匠官定為雜流出身官員,按磨勘法遷轉,他們沒有阻止的理由。那樣文官就會麵臨三千匠官的競爭,少去很多官位。


    可以說,朱由檢是通過漫天要價,無中生有地創造條件和群臣做交換。


    這對朱由檢來說實屬無奈,誰讓他先前沒注意傳奉官,把任命傳奉官的路子直接就堵死了。不創造個新條件,怎麽讓群臣同意他對文思院的調整。


    所以,在爭執一番之後,朱由檢獲得了對文思院的處置權,決定道:


    “前朝有少府,掌百工技巧之政。”


    “朕有意成立少府寺,管轄文思院、織染所、雜造局、柴炭司等。”


    “工匠、工坊、廠礦這些雜事,就讓少府寺管。”


    “工部要忙於朝廷大政,不能為這些瑣事煩心。”


    工部尚書薛鳳翔聽到皇帝這些話,心裏咯噔一聲,知道皇帝對工部的調整終於來了。如果他不同意,可能就會以附逆罪名罷官。


    這讓他顧不得什麽文官立場、世人非議,當即附和皇帝道:


    “陛下所言極是,本朝開國之初,太祖就設有將作司,隸屬工部。”


    “如今設立少府寺,合乎太祖本意。”


    見他這麽上道,朱由檢很是讚賞,當即回應道:


    “少府寺由工部督導,寺卿和少卿由工部和吏部一起推選。”


    “其中至少有一個職位由匠官擔任,內部的屬官也以匠官出身優先。”


    這個意思是匠官可以擔任少府寺官員、甚至少府寺卿。群臣本能地想要反對,卻聽袁可立道:


    “陛下的意思是說,匠官出身官員,除了少府寺官職之外,不能轉任它職?”


    “以後他們也不按磨勘法提升品級,而是看少府寺的官位,是否會有空缺?”


    朱由檢就是這個意思,先讓文官配合、把工業化推進再說,以後匠官裏麵出現大才,他自然會特賜元士出身,讓他們踏出少府寺。


    現在嘛,就先給匠官設立少府寺這個大本營,讓他們在裏麵發育。在文官的配合下,調動各方麵資源,把工業技術完善。


    同時,朱由檢設立少府寺還有一個考慮,那就是政府的管理辦法不適合用於企業,官辦企業會有很大缺陷。


    把工坊、廠礦劃入少府,可以讓它們在一個相對獨立的衙門管轄下,使用不一樣的管理製度。用類似國資委的模式,管理工坊廠礦等企業。


    這個考慮,群臣自然不知道。他們隻是在皇帝表示不會把匠官任命在少府寺以外後,表示皇帝英明。


    隻要這三千匠官不按磨勘法晉升、不去和文官搶官位,那就沒有妨礙。文思院劃歸少府寺後,正好把匠官限製在裏麵。


    對於文官來說,這是求之不得的事情。以後的皇帝想任命匠官出身的傳奉官,也能被他們用這個製度,把傳奉官限製在少府寺。


    可以說,設立少府寺後,文思院這個被他們視作大害的機構,再也不會成為大害。


    這種把匠官傳奉官絕根的大好事,群臣當然很歡迎,他們紛紛表示,認同少府寺成立。


    朱由檢為了防止他們反悔,還在朝會上投票。讓他們同意設立正三品衙門少府寺,把工部的文思院、皮作局、鞍轡局、顏料局、織染所、雜造局、柴炭司、易州山廠,以及南京的文思院、織染所,還有大通關提舉司、龍江提舉司、清江提舉司等造船機構,都劃歸了少府寺。


    可以說,工部下屬的零碎機構,除了寶源局劃歸戶部錢法總署、軍器局劃歸兵部軍械司之外,隻有節慎庫、營繕所、抽分竹木局這幾個衙門仍舊保留著,其它的都劃給了少府寺。


    對這些工部機構,朱由檢打算一步步來,先把文思院這些邊緣機構調整了,再動涉及利益很大的機構。


    而且少府寺的設立,關乎到推動工業發展,這對朱由檢來說,是最重要的事情。


    為了提高少府寺的重要性,顯示自己對少府寺的支持,朱由檢把城寨建設項目,正式交給了少府寺。讓朝中的文官,配合少府寺行事:


    “在文思院成立營造研究所,調集優秀工匠加入,專門研究如何更有效地建設城寨,設計相關模板。”


    “工部營繕所輔助建造,試驗這些模板。”


    “此事關乎遼東戰局,也關係到未來的井田製,是少府寺成立之後第一要務。”


    “未來的少府寺官員,從這個項目的有功匠官中挑選。”


    確定了這個大項目,朱由檢專門從內府中撥出十萬兩銀子,放在順天銀行賬上專款專用,作為項目經費。


    看出了皇帝的重視,又聽到關乎遼東戰局和井田製,群臣紛紛表示支持。薛鳳翔更是說道:


    “陛下先前交待微臣研發印刷技藝,微臣不敢怠慢。”


    “如今文思院和工坊劃歸少府寺,臣請兼任少府寺卿,繼續負責此事。”


    “營造研究所之事,臣也會全力支持,讓他們設計出模板,用於城寨建設。”


    朱由檢點頭頷許,覺得有薛鳳翔這個工部尚書主抓,工部會更配合,當即就應允了此事,讓薛鳳翔兼任少府寺卿。


    又在文思院設立印刷研究所,專門研究印刷工業技術。


    群臣見此情景,都是心中腹誹。剛才還說不讓工部為這些瑣事煩心,如今不還是讓工部管。


    而且薛鳳翔堂堂工部尚書,兼任少府寺卿,讓他們覺得實在是諂媚奉承,是在討好皇帝。


    工部尚書是正二品職務,又是九卿之一。少府寺不過是從工部分出來的,可以說是下屬衙門。


    一個尚書兼任寺卿,這像是什麽話?怎麽會有這麽不要臉的官員?


    薛鳳翔卻不管這一點,他在皇帝任命他兼任少府寺卿,還建立印刷研究所後,知道自己已經被皇帝認可,心中歡喜不已。


    從此以後,他就是皇帝的心腹,不再是閹黨身份。


    朱由檢也很欣喜這一點,覺得終於有大臣上道,依附自己這個皇帝。


    這些人能依附閹黨,也能依附東林。為何就不能直接依附自己這個皇帝,少去那些中間人。


    薛鳳翔的表現,讓他知道終於有大臣想通這一點,開始依附皇帝。


    他這個皇帝的位子已經徹底穩固,而且成為朝堂上的決定性存在,足以成為靠山。


    未來,他還需要更多的人投靠,讓朝中充斥帝黨和中立派官員。把閹黨、東林黨這兩個稱呼徹底掃進垃圾堆,避免黨爭持續,造成朝堂撕裂。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重振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鳳凰北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鳳凰北鬥並收藏崇禎重振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