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非麵對的是皇帝,袁可立幾乎要罵出來。


    監軍總署的事情,皇帝是向他提起過。但是當時說的是都察院調整完成後,再從十三道監察禦史中把監察軍隊衛所的責任分出來。


    如今都察院還在調整之中,監軍總署根本是沒影的事情,怎麽可能一下子變出來?


    心中不快,袁可立語氣生硬地道:


    “監軍總署還沒有開始組建。”


    “請陛下先選拔能臣幹吏,負責監軍總署。”


    這個回答,讓朱由檢頓時想起來,監軍總署的負責人還沒有定,建立更是沒影的事。隻能忍著尷尬,若無其事地道:


    “先推選監軍總署負責人,把海軍監察署組建起來。”


    “這個負責人,袁卿有沒有人選?”


    這是給他推薦人的機會,袁可立的心情總算好了點。覺得皇帝知錯能改,不失為一個好皇帝。


    想著兵部的官員,袁可立道:


    “兵部右侍郎趙紱,原本就有都察院右都禦史加銜。”


    “臣以為可以負責監軍總署。”


    聽到兵部突然冒出個右侍郎,朱由檢驚訝不已。


    想了一會兒後,才想起和錦衣衛指揮使鄭士毅一起護送瑞王就藩的兵部侍郎就是趙紱。隻是這個人回來後就在養病,朱由檢平時根本就想不起來。


    如今聽到袁可立提起,朱由檢道:


    “趙卿不是在養病嗎?”


    “難道他的病好了?”


    袁可立幫趙紱解釋道:


    “趙侍郎根本沒病。”


    “隻是當初他被廷推為侍郎時,沒有去魏逆府邸酬謝。”


    “所以魏逆指使他人彈劾,說他的侍郎不合會推章程,隻能算加銜,不能任實職。”


    “趙侍郎因為被彈劾,從漢中回來之後,也一直稱病告退。”


    聽到趙紱養病的背後有這麽多曲折,朱由檢暗罵魏忠賢不幹人事,連這樣的官員都容不下。當即就下令道:


    “趙紱引病告退,允其原職致仕。”


    “再以護送瑞王就藩功績,起複為都察院右副都禦史、添注兵部右侍郎,負責監軍總署。”


    “先從遼東和沿海衛所開始,在遼東和海軍衙門組建監察署。”


    這是起複後降了一級,但是趙紱絕對不會有不滿。因為他的右都禦史銜是閹黨以殿工濫發的,必然會被削掉。兵部右侍郎職位則被禦史彈劾,繼續當下去會引人非議。所以他回來之後一直稱病,不去兵部上任。


    如今朱由檢讓他致仕,然後起複任用,就沒有了讓人非議的理由,趙紱不可能會有不滿。


    任命趙紱負責監軍總署,朱由檢又想到了另一位兵部官員、護送桂王就藩的兵部尚書邵輔忠。


    這個人是浙江人,是浙黨首領沈一貫的親信,最出名的事情是曾經彈劾李三才。後來閹黨掌權後依附魏忠賢,繼續對付東林黨。短短幾年時間,就從正四品順天府丞,升為正二品兵部尚書。


    之前朱由檢沒有想起他,也懶得專門處理這個人。如今想起來了,當即就下令道:


    “邵輔忠頌美讚導兼有,定為逆案第六等。”


    “革去一切官階,起複為正四品護軍都尉,去海軍衙門聽用。”


    這是認為邵輔忠出身浙江寧波,對海上的事情應該有點了解。如今東林黨起複,他這個浙黨和閹黨餘孽朱由檢保不住也懶得保,放在海軍衙門,算是廢物利用。


    至於喻安性這個被列入東林籍貫的海軍護軍使是否能容下他,朱由檢就不管了。邵輔忠如果待不住,那就讓他致仕。


    安排了監軍總署主官,並且決定在海軍衙門設立監察署後。朱由檢對海軍的設置,算是告一段落。下一步的調整,就是等海軍衙門設立,暴露出問題後了。


    向袁可立詢問三法司改製的進展,了解一下進度。袁可立匯報了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的調整情況,突然提到一個情況,讓朱由檢始料未及。


    這是城區衙署調整的事情,袁可立道:


    “陛下命令在政務署成立財政科,還有一個民政股。”


    “這兩個機構的職責,還請陛下示下。”


    “財政科是否專管財政收支,戶部其它事情,是否都由民政股管起來。”


    “遼東政務署專門設立的地政科,是否需要在城區設?”


    “城裏麵的土地,應該怎麽管理?”


    這些具體的事情,聽得朱由檢眉頭緊皺。因為他已經聽出,政務署的進展不順利。


    而且最關鍵的是袁可立的態度,似乎對此不上心,沒有認真辦這件事。


    戶部分為十三司,看起來對民政、財政、地政的事情沒有劃分。實際在十三司下麵,有民科、度支科、金科、倉科四科。熟悉這些事務的人,不可能把民政和財政的事情分不開。


    如果認真去辦,財政科和民政股,是絕對能分開的。


    但是,戶部沒有調整是事實,內部的事情也的確有些混亂。袁可立知道他有心調整戶部,不想在地方調整好之後,又隨著朝廷戶部的調整,還得繼續調整。這是情有可原的事情,朱由檢可以理解。


    所以朱由檢耐著性子,詢問袁可立道:


    “依卿之見,政務署應該如何設?”


    袁可立當即說道:


    “臣以為可仿照各縣,設置三班六房。”


    “三班衙役分別歸三署,六房的刑房歸廷尉署,兵房歸兵馬司指揮。”


    “政務署可設置吏、戶、禮、工四房,以吏員充任。”


    這個做法,和朱由檢預想的專業化城市管理完全不同,而且設置三班衙役、讓三班衙役歸三署,也和他把執法權單獨列出來的目的不一樣。


    所以朱由檢毫不猶豫地否決了這個提議,說道:


    “執法歸衛尉署,這個不能改變。”


    “政務署如果有需要,可以從衛尉署調人。”


    “廷尉署有需要的話,可以從刑偵科調刑警。”


    “政務署的機構,同樣不能用吏員執掌。”


    吏員管理很不規範,而且俸祿很低、上升希望很小。這些人基本就是以撈錢為己任,甚至在地方盤踞,形成吏員家族。


    這樣的人如何能管好城市?朱由檢之所以任命品官,就是不想讓吏員把持地方。他寧願增加些流官,發放更多俸祿,也不願把權力讓給盤踞在地方的吏員。


    但是袁可立的意見也需要考慮,他的一些想法,可能更符合現狀。朱由檢思索之後,說道:


    “財政、民政、地政的事情,合在一起設立戶政科,科長由正八品官員擔任。”


    “內部設立財政、民政、地政、稅課等機構,探索城區管理時,這些方麵的事務應該如何劃分。”


    “遼東護軍府那邊同樣如此,設立戶政科負責財政、民政、地政、倉儲等事務,探索它們應該如何劃分。”


    這是在為調整戶部做準備,袁可立聽出皇帝的意思,勉強答應下來,又建議道:


    “人事一詞,雖有仕途升降之意,但多與天時對應,泛指人間之事。”


    “臣以為應該改為吏科,或者稱吏事科。”


    “民眾聽到之後,就知道它負責的是吏部事務。”


    這是名稱上的事情,朱由檢對此是無所謂。而且袁可立說的也很對,應該盡量和六部對應,方便民眾理解。


    之前他習慣以後世的稱呼命名,現在看來卻是有點想當然。如今的官員和民眾更熟悉的是六部,不但地方設置六曹六房,大明律也是以六律劃分。


    吏戶禮兵刑工六種事務劃分很明確,換成其它名稱可能會產生不必要的混亂。所以朱由檢采納袁可立的建議,下令道:


    “人事科改稱吏政科,以正八品官員擔任。就像吏部提出候選人廷推一樣,重要吏員職位任命,由吏政科提出候選人,政務署有品級的官員推選。吏員的考課磨勘和等級提升,也由吏政科管。”


    “教化股改稱禮法科,以從八品官員擔任。內設禮樂股、教育股,以從九品官員擔任。負責禮樂教化、宗教祭祀、學校教育、科舉考試等事。”


    “除了禮部相關的事情外,因為提刑股在廷尉署,平時政務署的法製工作,例如審核公文是否合法等事情,就由禮法科擔起來。禮法科的官員,以通過明法科或司法考試的官員擔任。”


    “工商股改為工商科,以從八品官員擔任。內設工程股、商務股,以從九品官員擔任。不但要負責工程建設、街道維護等事,還要負責整頓商業秩序,例如五城兵馬司原本負責的校勘街市斛鬥秤尺、稽考牙儈姓名等事,都要由工商科擔起來。因為涉及錢糧,工商科的官員,以通過明算科或數算考試的官員擔任。”


    “如今太學正在舉行模擬考試,可以從他們中選拔人才,擔任這些職務。”


    沒有如袁可立所願削減官員,反而把官員增加了一些,這讓他很是無奈,卻又無法反對。


    因為模擬考試也是他負責的事情,他不可能這時候拆台,讓參加考試的太學生不滿。如果太學生鬧起事來,有可能影響到明年的科舉。


    所以這個調整,袁可立最終接受下來。決定仿照縣衙六房改個名字,把事情分到三個署,再安排官員擔任。


    從袁可立的態度中,朱由檢看出他沒有完全領會自己的意思,也對增加低品級官員有些抵觸。所以朱由檢決定對這件事多費點心,多關注城區三署調整——


    畢竟這是關係到行政、司法、執法三權分立的大事,關係到地方權力的重新平衡,以及錦衣衛的權力和朱由檢對地方的幹涉能力。


    政務署和廷尉署的事情不方便直接插手,但是錦衣衛管轄的衛尉署,朱由檢卻是能直接管理的。


    他決定親自指揮這件事,打造一個合法合理、有效率、負責任的衛尉署。給政務署和廷尉署做榜樣,讓它們找到標杆。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重振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鳳凰北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鳳凰北鬥並收藏崇禎重振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