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從製度上解決問題,朱由檢聽到呂圖南的難處後,給通政司增加了官員,設立大明通訊社,任命報刊主編。
但是這些人一時半會兒卻不會來,報刊卻仍得辦。
朱由檢讓呂圖南把仿照邸報製作的內參和月刊製定,交給他審核後,印刷下發官員。
向公眾售賣的事情可以押後,先讓官員看看。隻要官員接受了,不愁沒有人買。
呂圖南聽到皇帝的要求,又提出了印刷問題:
“內參隻有幾百份,仿照邸報印製即可。”
“但是月刊要下發到各省,全部由朝廷印製的話,通政司耗費的錢糧太多,運輸到地方也容易出現損壞。”
“由地方翻刻的話,印刷質量無法保證,而且因為月刊每月都要印製,地方增加的錢糧開支同樣有些太多。”
“懇請陛下示下!”
因為大明通訊社不是他預想的衙門,而是成了沒有品級的事業單位。呂圖南對這件事不再那麽上心,把難題都推給了皇帝。
朱由檢還沒有發現呂圖南是想撒手不管,對於剛剛掌握大權的他來說,恨不得事情越多越好。年輕旺盛的精力,也支持他做到這一點。不像萬曆皇帝,疾病纏身又懶,成為了有名的怠政之君。
而且朱由檢還發現,他和很多大明官員的思路不一樣。有些時候隻能安排得事無巨細,免得官員理解出錯,做出的事情完全不合他的預期。
像是報刊的事情,他實在沒有想到,呂圖南忙了兩個半月,就拿出一份和邸報沒什麽區別的內參。隻能親自安排,才能把這件事推進。
所以,聽到呂圖南說起印刷問題後,朱由檢詢問道:
“以前的邸報是如何傳到地方的?”
“還有《明倫大典》《三朝要典》等書籍,地方是如何印製的?”
呂圖南回道:
“朝廷的邸報不向地方下發,有些流傳到了地方,但大多是舊抄。”
“還有些民間的邸報、邸抄……”
“等等!”打斷呂圖南的話,朱由檢道:
“民間如何會有邸報、邸抄,他們私設官邸了嗎?”
呂圖南心中驚愕,不知皇帝為何糾纏這一點。民間邸報、邸抄由來已久,向來沒有人管。甚至還以抄報行本少利微,連納稅都給免了。為何到了當今皇帝這裏,連名字都要糾纏?
但是群臣並非都像他一樣不敏感,孟紹虞在被皇帝安排了出版廳的事情後,知道自己必須要做出功績,才能獲得皇帝的看重。此時立刻說道:
“陛下,民間不僅有邸報、邸抄,還有借朝廷名義印發的朝報。”
“這些人不但抄襲朝廷的邸報,還擅自發布假消息。”
“臣以為應該查處,不讓他們亂傳!”
對他的反應極為滿意,對於民間敢借朝廷名義發布假消息,朱由檢更是有些無語。
他發現大明的上層機構真的跟不上時代了,對這種明顯有很大危害的事情,竟然沒有專門機構管理。
所以他當即說道:
“民間所有印刷發行機構,都要成立社坊,在出版廳注冊。”
“邸報、邸抄、朝報這類偽裝朝廷機構的名稱,以後不許再用,都改為報紙、報刊。”
“編纂出版圖書的成立出版社,隻印刷圖書報紙的成立書坊,采編消息的成立通訊社,發行報紙的成立報社。都要在出版廳注冊,才能向公眾印發。”
“這些通訊社和報社,要和出版社一樣,設立社長、總編輯、責任編輯,對發布消息的真實性負責。而且敏感消息審查,防止機密外泄。”
“另外,所有非朝廷設立的機構,不得帶大明、皇明、朝廷、官邸、衙門等字樣,不得偽裝朝廷機構。現在帶這些名字的改名,以後再發現以私設衙門處理。”
“大明官方消息,由大明通訊社授權發布。其它報刊轉載要付費,而且要注明出處,不得私自刪改。”
出版廳又增加了職責,孟紹虞不知道是高興還是頭疼。高興的是增加了權力,頭疼的是這樣做風險很大。鉗製輿論的罵名,那是少不了了。
但是被皇帝盯著,他也隻能接下這個任務。相比被外麵的人罵,他更擔心被皇帝厭棄,這才是關係官帽子的大問題。外麵的人罵的再多,也不如皇帝罵一句。
想到京城還有個著名的《京報》,孟紹虞詢問道:
“《京報》應該如何處理?”
“讓不讓它繼續用這個名字?”
問了一下情況,得知《京報》的發行量已經很大,而且很有影響,朱由檢道:
“隻要不偽裝朝廷機構,允許帶京城、山東等地名。但最多到省級,而且要和官方機構區分。”
“另外,各省提學兼管出版事務,在各省注冊的出版社、通訊社、報社,隻能在當地發布消息。想要向其它省份發布,需要在當地繼續注冊。想要向大明全國發布消息,需要在禮部注冊。”
“禮部負責禮樂教化,一定要把這件事擔起來。”
孟紹虞聽到之後,感覺自己鉗製輿論的罵名又多了點,卻不得不硬著頭皮問道:
“南京禮部衙門,是否同樣設立出版廳,允許報社書坊注冊?”
想要把這個罵名,讓南京禮部分擔一點。
朱由檢怕的就是南方亂傳消息,怎麽能給南京這麽大的權力,當即就否決道:
“南京不用專門設立出版廳,隻是設立禮樂司,讓禮部右侍郎兼管即可。”
“在南京禮部注冊的,可以在南直隸發行。”
“但是想要向全國發行,隻能在北京禮部注冊。”
“而且報社想增加報紙、刊物種類,同樣也要注冊,審查是否符合規範。”
“禮部盡快製定出版印刷管理規定,作為部門法規,在全國實行。”
這是想分權力都分不出去,孟紹虞苦著臉接受了皇帝的授權。感覺自己一定會被南方的文人罵,說不定自己的稱呼,就從閹黨餘孽變成諂媚皇帝、鉗製輿論的奸臣。
在當今皇帝手下當官,真的不太容易。
(本章完)
但是這些人一時半會兒卻不會來,報刊卻仍得辦。
朱由檢讓呂圖南把仿照邸報製作的內參和月刊製定,交給他審核後,印刷下發官員。
向公眾售賣的事情可以押後,先讓官員看看。隻要官員接受了,不愁沒有人買。
呂圖南聽到皇帝的要求,又提出了印刷問題:
“內參隻有幾百份,仿照邸報印製即可。”
“但是月刊要下發到各省,全部由朝廷印製的話,通政司耗費的錢糧太多,運輸到地方也容易出現損壞。”
“由地方翻刻的話,印刷質量無法保證,而且因為月刊每月都要印製,地方增加的錢糧開支同樣有些太多。”
“懇請陛下示下!”
因為大明通訊社不是他預想的衙門,而是成了沒有品級的事業單位。呂圖南對這件事不再那麽上心,把難題都推給了皇帝。
朱由檢還沒有發現呂圖南是想撒手不管,對於剛剛掌握大權的他來說,恨不得事情越多越好。年輕旺盛的精力,也支持他做到這一點。不像萬曆皇帝,疾病纏身又懶,成為了有名的怠政之君。
而且朱由檢還發現,他和很多大明官員的思路不一樣。有些時候隻能安排得事無巨細,免得官員理解出錯,做出的事情完全不合他的預期。
像是報刊的事情,他實在沒有想到,呂圖南忙了兩個半月,就拿出一份和邸報沒什麽區別的內參。隻能親自安排,才能把這件事推進。
所以,聽到呂圖南說起印刷問題後,朱由檢詢問道:
“以前的邸報是如何傳到地方的?”
“還有《明倫大典》《三朝要典》等書籍,地方是如何印製的?”
呂圖南回道:
“朝廷的邸報不向地方下發,有些流傳到了地方,但大多是舊抄。”
“還有些民間的邸報、邸抄……”
“等等!”打斷呂圖南的話,朱由檢道:
“民間如何會有邸報、邸抄,他們私設官邸了嗎?”
呂圖南心中驚愕,不知皇帝為何糾纏這一點。民間邸報、邸抄由來已久,向來沒有人管。甚至還以抄報行本少利微,連納稅都給免了。為何到了當今皇帝這裏,連名字都要糾纏?
但是群臣並非都像他一樣不敏感,孟紹虞在被皇帝安排了出版廳的事情後,知道自己必須要做出功績,才能獲得皇帝的看重。此時立刻說道:
“陛下,民間不僅有邸報、邸抄,還有借朝廷名義印發的朝報。”
“這些人不但抄襲朝廷的邸報,還擅自發布假消息。”
“臣以為應該查處,不讓他們亂傳!”
對他的反應極為滿意,對於民間敢借朝廷名義發布假消息,朱由檢更是有些無語。
他發現大明的上層機構真的跟不上時代了,對這種明顯有很大危害的事情,竟然沒有專門機構管理。
所以他當即說道:
“民間所有印刷發行機構,都要成立社坊,在出版廳注冊。”
“邸報、邸抄、朝報這類偽裝朝廷機構的名稱,以後不許再用,都改為報紙、報刊。”
“編纂出版圖書的成立出版社,隻印刷圖書報紙的成立書坊,采編消息的成立通訊社,發行報紙的成立報社。都要在出版廳注冊,才能向公眾印發。”
“這些通訊社和報社,要和出版社一樣,設立社長、總編輯、責任編輯,對發布消息的真實性負責。而且敏感消息審查,防止機密外泄。”
“另外,所有非朝廷設立的機構,不得帶大明、皇明、朝廷、官邸、衙門等字樣,不得偽裝朝廷機構。現在帶這些名字的改名,以後再發現以私設衙門處理。”
“大明官方消息,由大明通訊社授權發布。其它報刊轉載要付費,而且要注明出處,不得私自刪改。”
出版廳又增加了職責,孟紹虞不知道是高興還是頭疼。高興的是增加了權力,頭疼的是這樣做風險很大。鉗製輿論的罵名,那是少不了了。
但是被皇帝盯著,他也隻能接下這個任務。相比被外麵的人罵,他更擔心被皇帝厭棄,這才是關係官帽子的大問題。外麵的人罵的再多,也不如皇帝罵一句。
想到京城還有個著名的《京報》,孟紹虞詢問道:
“《京報》應該如何處理?”
“讓不讓它繼續用這個名字?”
問了一下情況,得知《京報》的發行量已經很大,而且很有影響,朱由檢道:
“隻要不偽裝朝廷機構,允許帶京城、山東等地名。但最多到省級,而且要和官方機構區分。”
“另外,各省提學兼管出版事務,在各省注冊的出版社、通訊社、報社,隻能在當地發布消息。想要向其它省份發布,需要在當地繼續注冊。想要向大明全國發布消息,需要在禮部注冊。”
“禮部負責禮樂教化,一定要把這件事擔起來。”
孟紹虞聽到之後,感覺自己鉗製輿論的罵名又多了點,卻不得不硬著頭皮問道:
“南京禮部衙門,是否同樣設立出版廳,允許報社書坊注冊?”
想要把這個罵名,讓南京禮部分擔一點。
朱由檢怕的就是南方亂傳消息,怎麽能給南京這麽大的權力,當即就否決道:
“南京不用專門設立出版廳,隻是設立禮樂司,讓禮部右侍郎兼管即可。”
“在南京禮部注冊的,可以在南直隸發行。”
“但是想要向全國發行,隻能在北京禮部注冊。”
“而且報社想增加報紙、刊物種類,同樣也要注冊,審查是否符合規範。”
“禮部盡快製定出版印刷管理規定,作為部門法規,在全國實行。”
這是想分權力都分不出去,孟紹虞苦著臉接受了皇帝的授權。感覺自己一定會被南方的文人罵,說不定自己的稱呼,就從閹黨餘孽變成諂媚皇帝、鉗製輿論的奸臣。
在當今皇帝手下當官,真的不太容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