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朱由檢忙於在內廷調整度量衡和曆法,為進入工業社會做準備的時候,外廷並不安穩。
雖然朱由檢一直說黃立極等人輔佐登極有功,沒有調整大學士和其他尚書的意思。朝堂官員對這些人的攻擊卻一直不斷,想要讓他們騰出官位。
誰讓新皇帝登極後就調整加銜,不再隨意給臣子加尚書侍郎寺卿。如今的官位是一個蘿卜一個坑,不把現任官員趕下去,職位就不可能空出來。
尤其是皇帝提出井田製和紫閣功臣之後,主持井田製的功績,很多朝野大臣想爭取。這就讓很多官員盯上了內閣的位子,想要把他們趕下去——
畢竟按照以前的慣例,侍郎就能擔任內閣大學士,所有出身翰林院的尚書、侍郎,都有入閣機會。
隻要把現有的內閣大學士趕下去,很多朝野官員,都能擔任大學士。
黃立極作為內閣首輔,受到的攻擊自然最多。尤其是他前段時間被皇帝逼著力推磨勘法,被很多中低級官員敵視。
可以說,他現在的壓力極大。若非皇帝又拿出紫閣功臣和紫閣賢臣做誘惑,他都想請求致仕了。
不過即使如此,黃立極還是有點承受不住壓力,和其他大學士商議,要不要向皇帝建議增加幾位內閣大學士,緩解朝野壓力。
施鳳來、張瑞圖、李國普對增加大學士的提議,都是非常讚同。因為他們都感覺到,自從皇帝登極設立常參會議後,九卿的發言權越來越大。如果內閣再不做出改變,職權還會縮減。
他們四人看起來位高權重、各種旨意都是他們擬定的,但是在決策過程中,發言權卻沒多少。
皇帝利用常參會議的發言順序,越來越重視九卿的意見。尤其是六部尚書,正在回歸太祖罷免丞相後的定位。
內閣雖然還有票擬權、朝臣也認同不經內閣票擬的旨意都是中旨。但他們卻感覺內閣的權力越來越小,甚至有可能回歸最初定位。
四人對這個局麵當然不甘心,卻又知道自己身上背著依附閹黨的原罪。如果敢違逆皇帝的意思,少不了被定個附逆罪名,不再有如今地位。
所以,在黃立極提出增加內閣大學士後,其餘三人一致同意,打算讓新加入的大學士,幫內閣搶回權力。
即使到時候沒有搶回,內閣權力丟失的責任,也能讓這些大學士一起承擔。不至於像現在這樣,朝野都在指責他們。
不止他們四人,朝堂上很多文官,都想增加閣臣。
從皇帝不願把孫承宗留在朝廷、派他去遼東督師來看,袁可立認識到皇帝在有意維持現有內閣局麵,壓製內閣權勢。
作為兵部尚書,他對兵部權力的增加當然很是欣喜。覺得自己的權力提高很多,和以前幾乎成為內閣的執行機構,不可同日而語。
但是作為文官,袁可立卻並不願意內閣的權力一直被壓製,讓皇帝越來越獨斷專行,沒有內閣製約。
所以在孫承宗入京後,袁可立就和他商議,向皇帝提議增加幾位內閣大學士。既不把現有內閣大學士罷免造成大變動,又能讓內閣主動維護權力——
不能讓內閣一直被幾位閹黨大學士把持,難以對皇帝的意思稍有違逆。
孫承宗作為內閣大學士督師遼東,當然也讚同這一點。內閣權力的維護,有助於維持他這個在外督師的大學士的地位。
在這些大臣的默契下,二十三日常朝,李國普乞求休致被皇帝挽留後。以內閣四位大學士為首、朝堂上很多大臣附和、眾多文官讚同,在朝會上請求增加大學士。
麵對這些人的請求,朱由檢敏銳意識到,這是文官集團的反撲。自己登極以來不斷調整製度、改變權力分配,引來了文官集團的第一波反擊:
『前段時間有魏忠賢壓製,很多文官不敢亂動,以扳倒魏忠賢為重心。』
『如今魏忠賢被我給打倒了,他們就迫不及待地針對我這個皇帝,嗬嗬!』
心中哂笑,朱由檢不相信這些官員不知道,自己並沒有調整內閣的意思。對黃立極等人的數次加官褒獎,無不說明了這一點。
但是他們卻仍舊要求內閣增加新人,甚至逼得四位內閣大學士主動提出這一點。說明這是很多文官的共同意誌,想要讓新增加的內閣大學士維持內閣職權,限製自己這個皇帝的權力——
新的大學士到來後,因為身上沒有閹黨原罪,自然不會輕易被朱由檢這個皇帝拿捏。他們敢於使用內閣職權,和皇帝進行爭論。
那時朱由檢想通過什麽決議,就要和內閣好好商議了。不至於像現在這樣,內閣大學士幾乎沒有發言權,隻能按朱由檢的意誌,擬出相應旨意。
對這一點認識得很明白,但是朱由檢更清楚,自己不能反對這個提議。
因為在這個提議提出前,擁有錦衣衛和東廠的朱由檢,絲毫沒有察覺朝臣在京城大規模串聯的跡象,甚至都沒有人公開提出這個倡議。
但是在朝會上,他們卻集體讚同這一點。說明這是所有文官的共同看法,可以說是他們的整體意誌。
所有文官、包括現有的四位內閣大學士在內,都按文官的傳統思維,認識到不能任由這個局麵繼續,讓皇帝肆無忌憚地擴充權力。
這在朱由檢看來,就是文官集團的整體意誌,超越黨派之爭的共同思維——
是文官們在統一的價值觀念下,下意識地提出的建議。
可以說,這裏麵沒有文官相互串通什麽的,因為這個整體意誌根本不是有意識的,很多文官也意識不到這一點。隻是覺得自己做的事情符合慣例,符合一直以來的綱常倫理。
不過他們認識不到,有些皇帝卻對此很敏感。就像是嘉靖皇帝在麵對左順門百官伏闕時,敏銳地認識到自己作為皇帝權力遇到挑戰。所以他毫不猶豫地使用廷杖,維護皇帝權威。
被文官同化的皇帝,有的也認識不到這一點。因為他們按照文官的思維考慮事情,自然認為文官的提議很合理。
如今的朱由檢是,認識到文官集團在反擊,卻隻能像是被文官同化的皇帝一樣讚同他們,避免讓眾多文官警醒,引來更大規模反擊。
大明內憂外患的局麵、崇禎元年還沒到來的事實,也不支持朱由檢和文官大規模對抗,讓朝野非議自己這個皇帝。
就連嘉靖皇帝發動左順門案,也是登極四年後的事情。朱由檢目前的權威,不足以對抗百官。
所以,朱由檢在禦座沉思良久,就在朝臣疑惑不安、想要繼續勸皇帝增加閣臣時,終於開口說道:
“朝廷事務繁雜,四位內閣大學士確實有些不夠,以後增加兩位。”
“內閣要有六位大學士,入直參預機務。”
(本章完)
雖然朱由檢一直說黃立極等人輔佐登極有功,沒有調整大學士和其他尚書的意思。朝堂官員對這些人的攻擊卻一直不斷,想要讓他們騰出官位。
誰讓新皇帝登極後就調整加銜,不再隨意給臣子加尚書侍郎寺卿。如今的官位是一個蘿卜一個坑,不把現任官員趕下去,職位就不可能空出來。
尤其是皇帝提出井田製和紫閣功臣之後,主持井田製的功績,很多朝野大臣想爭取。這就讓很多官員盯上了內閣的位子,想要把他們趕下去——
畢竟按照以前的慣例,侍郎就能擔任內閣大學士,所有出身翰林院的尚書、侍郎,都有入閣機會。
隻要把現有的內閣大學士趕下去,很多朝野官員,都能擔任大學士。
黃立極作為內閣首輔,受到的攻擊自然最多。尤其是他前段時間被皇帝逼著力推磨勘法,被很多中低級官員敵視。
可以說,他現在的壓力極大。若非皇帝又拿出紫閣功臣和紫閣賢臣做誘惑,他都想請求致仕了。
不過即使如此,黃立極還是有點承受不住壓力,和其他大學士商議,要不要向皇帝建議增加幾位內閣大學士,緩解朝野壓力。
施鳳來、張瑞圖、李國普對增加大學士的提議,都是非常讚同。因為他們都感覺到,自從皇帝登極設立常參會議後,九卿的發言權越來越大。如果內閣再不做出改變,職權還會縮減。
他們四人看起來位高權重、各種旨意都是他們擬定的,但是在決策過程中,發言權卻沒多少。
皇帝利用常參會議的發言順序,越來越重視九卿的意見。尤其是六部尚書,正在回歸太祖罷免丞相後的定位。
內閣雖然還有票擬權、朝臣也認同不經內閣票擬的旨意都是中旨。但他們卻感覺內閣的權力越來越小,甚至有可能回歸最初定位。
四人對這個局麵當然不甘心,卻又知道自己身上背著依附閹黨的原罪。如果敢違逆皇帝的意思,少不了被定個附逆罪名,不再有如今地位。
所以,在黃立極提出增加內閣大學士後,其餘三人一致同意,打算讓新加入的大學士,幫內閣搶回權力。
即使到時候沒有搶回,內閣權力丟失的責任,也能讓這些大學士一起承擔。不至於像現在這樣,朝野都在指責他們。
不止他們四人,朝堂上很多文官,都想增加閣臣。
從皇帝不願把孫承宗留在朝廷、派他去遼東督師來看,袁可立認識到皇帝在有意維持現有內閣局麵,壓製內閣權勢。
作為兵部尚書,他對兵部權力的增加當然很是欣喜。覺得自己的權力提高很多,和以前幾乎成為內閣的執行機構,不可同日而語。
但是作為文官,袁可立卻並不願意內閣的權力一直被壓製,讓皇帝越來越獨斷專行,沒有內閣製約。
所以在孫承宗入京後,袁可立就和他商議,向皇帝提議增加幾位內閣大學士。既不把現有內閣大學士罷免造成大變動,又能讓內閣主動維護權力——
不能讓內閣一直被幾位閹黨大學士把持,難以對皇帝的意思稍有違逆。
孫承宗作為內閣大學士督師遼東,當然也讚同這一點。內閣權力的維護,有助於維持他這個在外督師的大學士的地位。
在這些大臣的默契下,二十三日常朝,李國普乞求休致被皇帝挽留後。以內閣四位大學士為首、朝堂上很多大臣附和、眾多文官讚同,在朝會上請求增加大學士。
麵對這些人的請求,朱由檢敏銳意識到,這是文官集團的反撲。自己登極以來不斷調整製度、改變權力分配,引來了文官集團的第一波反擊:
『前段時間有魏忠賢壓製,很多文官不敢亂動,以扳倒魏忠賢為重心。』
『如今魏忠賢被我給打倒了,他們就迫不及待地針對我這個皇帝,嗬嗬!』
心中哂笑,朱由檢不相信這些官員不知道,自己並沒有調整內閣的意思。對黃立極等人的數次加官褒獎,無不說明了這一點。
但是他們卻仍舊要求內閣增加新人,甚至逼得四位內閣大學士主動提出這一點。說明這是很多文官的共同意誌,想要讓新增加的內閣大學士維持內閣職權,限製自己這個皇帝的權力——
新的大學士到來後,因為身上沒有閹黨原罪,自然不會輕易被朱由檢這個皇帝拿捏。他們敢於使用內閣職權,和皇帝進行爭論。
那時朱由檢想通過什麽決議,就要和內閣好好商議了。不至於像現在這樣,內閣大學士幾乎沒有發言權,隻能按朱由檢的意誌,擬出相應旨意。
對這一點認識得很明白,但是朱由檢更清楚,自己不能反對這個提議。
因為在這個提議提出前,擁有錦衣衛和東廠的朱由檢,絲毫沒有察覺朝臣在京城大規模串聯的跡象,甚至都沒有人公開提出這個倡議。
但是在朝會上,他們卻集體讚同這一點。說明這是所有文官的共同看法,可以說是他們的整體意誌。
所有文官、包括現有的四位內閣大學士在內,都按文官的傳統思維,認識到不能任由這個局麵繼續,讓皇帝肆無忌憚地擴充權力。
這在朱由檢看來,就是文官集團的整體意誌,超越黨派之爭的共同思維——
是文官們在統一的價值觀念下,下意識地提出的建議。
可以說,這裏麵沒有文官相互串通什麽的,因為這個整體意誌根本不是有意識的,很多文官也意識不到這一點。隻是覺得自己做的事情符合慣例,符合一直以來的綱常倫理。
不過他們認識不到,有些皇帝卻對此很敏感。就像是嘉靖皇帝在麵對左順門百官伏闕時,敏銳地認識到自己作為皇帝權力遇到挑戰。所以他毫不猶豫地使用廷杖,維護皇帝權威。
被文官同化的皇帝,有的也認識不到這一點。因為他們按照文官的思維考慮事情,自然認為文官的提議很合理。
如今的朱由檢是,認識到文官集團在反擊,卻隻能像是被文官同化的皇帝一樣讚同他們,避免讓眾多文官警醒,引來更大規模反擊。
大明內憂外患的局麵、崇禎元年還沒到來的事實,也不支持朱由檢和文官大規模對抗,讓朝野非議自己這個皇帝。
就連嘉靖皇帝發動左順門案,也是登極四年後的事情。朱由檢目前的權威,不足以對抗百官。
所以,朱由檢在禦座沉思良久,就在朝臣疑惑不安、想要繼續勸皇帝增加閣臣時,終於開口說道:
“朝廷事務繁雜,四位內閣大學士確實有些不夠,以後增加兩位。”
“內閣要有六位大學士,入直參預機務。”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