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曆設置的事情,不用朱由檢吩咐,欽天監就會嚴格保密。
因為曆法向來是一個敏感問題,曆代因為這個掉腦袋的不在少數。
欽天監的官員之所以不怎麽反對這個太陽曆,是因為大明現行的曆法錯誤太多。導致他們在日食月食等天象上經常算錯,因此經常受罰,甚至會掉腦袋。
皇帝提出了太陽曆,那就先試用一段時間。反正欽天監除了《大統曆》外,內部還使用有《回回曆》。多一種《太陽曆》並用,也沒什麽妨礙。
不過對皇帝簡單地把一年定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很多欽天監官員還是不以為然的。監正葉震春用各種術語說了很久,意思就是這個時間不準確,太陽曆很可能有誤差。
朱由檢聽著各種術語,一時頭都大了。這些古人專用的天文術語,他一時半會兒如何能夠聽懂。
不過他到底受過教育,不是什麽都不懂的小白,對於葉震春提到的歲差,大致明白了含義:
『不就是恒星年和回歸年的區別嘛,說這麽多複雜難懂的術語做什麽?』
『這些人把天文知識搞得很神秘,是想糊弄外行嗎?』
對欽天監的水平,朱由檢是不大認可的。因為這些人的水平若是真的很高,那就不會經常犯錯了。
他決定拿自己學過的知識,震震這些官員,讓他們知道自己不是能隨意糊弄的,不要拿那些複雜術語來搪塞。
恒星年和回歸年這種基本的地理常識,朱由檢記得很清楚,當即就向這些欽天監官員道:
“一年是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準確地說365日6時9分10秒,此為恒星年。”
“但是從冬至回歸冬至的時間,是365日5時48分46秒,此為回歸年。”
“太陽曆按365.25日、也就是365日6時計算,每年會和回歸年產生11分鍾14秒的誤差。”
“你們算算多少年會誤差一天?”
這麽準確的時間,欽天監官員一時不敢相信,但是讓他們詢問皇帝是如何知道的,他們卻又不敢。隻能按皇帝提出的時間,計算這個誤差。
這種加減乘除的事情,對他們還是很簡單的。很快就有人計算出,大約128年誤差一天。
也就是說,如果一直按四年一閏,128年之後,冬至的實際時間會往前一天,從二十一日變成二十日。
為了固定冬至日期,當即就有人提出,應該在128年後,減少一個閏年。
還有人認為32年之後,偏差就達到六個小時了,那時四個年份的冬至日期就不全在二十一日,應該在那時候調整閏年,把閏年往後推一年。
如此128年之後,閏年就往後推了四年,相當於減少了一個閏年。而且把所有的冬至日期,一直留在二十一日。
但是這種改閏方法,實在太麻煩了。朱由檢也不願閏年改來改去,說道:
“誤差隻要在十二小時以內,在黃曆上都可以根據需要調整,定為前一日或後一日。”
“32年誤差6個小時,64年就是誤差12小時。那就64年改一次閏年,把閏年往後推一兩年。”
“64年大概是一個甲子,就稱為甲子改閏,每個甲子確定新的閏年。”
這樣還是很麻煩,但是卻更精確,不至於冬至日期偏差快一天了,曆法上還在定為二十一日。那種自欺欺人的做法,會被懂行的人嘲笑。
所以朱由檢給欽天監下達了一個任務,那就每年測算節氣時間,具體要精確到幾分幾秒,方便調整下個甲子的閏年。
欽天監的人接受了這個任務,感覺身上的責任又多了一重。一旦這個曆法出現問題,受罰的還是他們。
周長庚卻很是振奮,覺得歲差確定之後,太陽曆距離成為主流曆法,又邁出了一步。想到皇帝提出的甲子改閏,周長庚道:
“臣以為太陽曆每月都是三十日,適合幹支紀日。”
“一月、三月、五月、七月、九月、十一月的初一,都是甲子之日。”
“臣以為幹支紀日,也當用於太陽曆。”
這是在原有曆法上刨根,因為生辰八字什麽的,都是按幹支算的。如果幹支紀日改為太陽曆用了,算命的方法豈不要改?黃曆上的宜忌,豈不要根據太陽曆算?
所以當即就有人提出,第一年的甲子是初一,但是在閏五日或閏六日後,下一年就不是了。所以幹支紀日,不能用於太陽曆。
周長庚卻滿心用太陽曆作為晉身之資,看著皇帝鼓勵讚許的目光,說道:
“閏日為天時,以天幹紀日即可,稱為甲日、乙日、丙日、丁日、戊日,閏年再加己日。”
“如此到了下一年,又是初一甲子,沒有絲毫混亂。”
“隻要說出日期,便能知道幹支。不用再掰著手指,計算哪一天對應的幹支。”
這樣計算是方便了,但是還有什麽神秘感。當即就有人道:
“太陽曆的甲子,可並不是朔日。”
“以後甲子朔日,還會不會出現?”
又是關乎正朔的問題,被人主動提了出來。欽天監官員對這個提出敏感問題的官員,紛紛怒目而視。這個人縮了縮脖子,感覺涼颼颼的,怪自己一時嘴快,提出這個敏感問題。
周長庚有皇帝的支持,卻是怡然不懼,當即就朝著他怒噴,駁斥甲子朔日的說法:
“曆法有小進、有大進,每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不等。”
“難道每月的初一,都是甲子日嗎?”
“今年有幾個初一,恰好就是甲子?”
這下那個人不說話了,因為按傳統的曆法,就不是每個月初一都是甲子朔日。難道他還能說,現在用的曆法一直就是錯的?
再說正朔這種事情若是辯論下去,搞不好就要掉腦袋。為這種事情拿著性命去爭,實在沒有必要。
成功駁斥了這個人,周長庚向皇帝道:
“甲子為幹支之首,應該定為初一。”
“太陽曆幹支紀日,比原有曆法更適合。”
看到了甲子朔日成功分開,朱由檢看到了正朔分開的希望,當即點頭頷許,說道:
“且在欽天監內部試用,周司曆仔細完善。”
“如果太陽曆更精確,以後就用太陽曆。”
“現在用的曆法時間太不確定了,連休沐都不好安排。”
“如果以後按太陽曆,那就初五、二十固定休沐,趕上四時八節,再和它們連起來。”
“如此官民兩便,豈不皆大歡喜!”
把曆法和放假時間聯係起來,這是朱由檢的撒手鐧。
因為大明官員的休假時間是很少的,太祖朱元璋是個工作狂,隻給正旦放假五天、冬至放假三天,一共就八天假期,其它時間都要工作。
成祖朱棣覺得這樣不是事,又給元宵節放假十天,方便官員過節。
到了宣宗宣德皇帝時,又讓官員旬休,官員的假期才多了起來。
但是這樣的假期,對很多節日沒有安排。
不安排的後果,就是官員到了節日時,有的人還會恪盡職守,有的直接和友人飲酒過節,不再處理公務。
想要處理他們,這些人還振振有詞,認為過節就是公務,是在施行教化。
朱由檢要完善官吏考核製度,讓官吏做好公務,就不得不對放假時間做出安排。免得下達公務後,官吏卻在過節。
更別說朱由檢還看過記載,知道成祖靖難時,有一次戰役就是趁著對手在中秋節過節時不設備,輕易取得了勝利。
為了避免以後發生類似的事情,朱由檢覺得節假日是一定要有的,要讓大部分人放假,安排一部分人值勤,明確相關責任——
免得不放假變成全放假,完全沒有章程。
所以,在看到用太陽曆推算的節氣,大多在初五、二十附近後,朱由檢決定把放假和太陽曆聯係起來,便於以後推行。
以後按太陽曆放假過節,看誰還會反對。
《明史》:
值中秋,不設備,為燕王所襲,九千人皆死。
(本章完)
因為曆法向來是一個敏感問題,曆代因為這個掉腦袋的不在少數。
欽天監的官員之所以不怎麽反對這個太陽曆,是因為大明現行的曆法錯誤太多。導致他們在日食月食等天象上經常算錯,因此經常受罰,甚至會掉腦袋。
皇帝提出了太陽曆,那就先試用一段時間。反正欽天監除了《大統曆》外,內部還使用有《回回曆》。多一種《太陽曆》並用,也沒什麽妨礙。
不過對皇帝簡單地把一年定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很多欽天監官員還是不以為然的。監正葉震春用各種術語說了很久,意思就是這個時間不準確,太陽曆很可能有誤差。
朱由檢聽著各種術語,一時頭都大了。這些古人專用的天文術語,他一時半會兒如何能夠聽懂。
不過他到底受過教育,不是什麽都不懂的小白,對於葉震春提到的歲差,大致明白了含義:
『不就是恒星年和回歸年的區別嘛,說這麽多複雜難懂的術語做什麽?』
『這些人把天文知識搞得很神秘,是想糊弄外行嗎?』
對欽天監的水平,朱由檢是不大認可的。因為這些人的水平若是真的很高,那就不會經常犯錯了。
他決定拿自己學過的知識,震震這些官員,讓他們知道自己不是能隨意糊弄的,不要拿那些複雜術語來搪塞。
恒星年和回歸年這種基本的地理常識,朱由檢記得很清楚,當即就向這些欽天監官員道:
“一年是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準確地說365日6時9分10秒,此為恒星年。”
“但是從冬至回歸冬至的時間,是365日5時48分46秒,此為回歸年。”
“太陽曆按365.25日、也就是365日6時計算,每年會和回歸年產生11分鍾14秒的誤差。”
“你們算算多少年會誤差一天?”
這麽準確的時間,欽天監官員一時不敢相信,但是讓他們詢問皇帝是如何知道的,他們卻又不敢。隻能按皇帝提出的時間,計算這個誤差。
這種加減乘除的事情,對他們還是很簡單的。很快就有人計算出,大約128年誤差一天。
也就是說,如果一直按四年一閏,128年之後,冬至的實際時間會往前一天,從二十一日變成二十日。
為了固定冬至日期,當即就有人提出,應該在128年後,減少一個閏年。
還有人認為32年之後,偏差就達到六個小時了,那時四個年份的冬至日期就不全在二十一日,應該在那時候調整閏年,把閏年往後推一年。
如此128年之後,閏年就往後推了四年,相當於減少了一個閏年。而且把所有的冬至日期,一直留在二十一日。
但是這種改閏方法,實在太麻煩了。朱由檢也不願閏年改來改去,說道:
“誤差隻要在十二小時以內,在黃曆上都可以根據需要調整,定為前一日或後一日。”
“32年誤差6個小時,64年就是誤差12小時。那就64年改一次閏年,把閏年往後推一兩年。”
“64年大概是一個甲子,就稱為甲子改閏,每個甲子確定新的閏年。”
這樣還是很麻煩,但是卻更精確,不至於冬至日期偏差快一天了,曆法上還在定為二十一日。那種自欺欺人的做法,會被懂行的人嘲笑。
所以朱由檢給欽天監下達了一個任務,那就每年測算節氣時間,具體要精確到幾分幾秒,方便調整下個甲子的閏年。
欽天監的人接受了這個任務,感覺身上的責任又多了一重。一旦這個曆法出現問題,受罰的還是他們。
周長庚卻很是振奮,覺得歲差確定之後,太陽曆距離成為主流曆法,又邁出了一步。想到皇帝提出的甲子改閏,周長庚道:
“臣以為太陽曆每月都是三十日,適合幹支紀日。”
“一月、三月、五月、七月、九月、十一月的初一,都是甲子之日。”
“臣以為幹支紀日,也當用於太陽曆。”
這是在原有曆法上刨根,因為生辰八字什麽的,都是按幹支算的。如果幹支紀日改為太陽曆用了,算命的方法豈不要改?黃曆上的宜忌,豈不要根據太陽曆算?
所以當即就有人提出,第一年的甲子是初一,但是在閏五日或閏六日後,下一年就不是了。所以幹支紀日,不能用於太陽曆。
周長庚卻滿心用太陽曆作為晉身之資,看著皇帝鼓勵讚許的目光,說道:
“閏日為天時,以天幹紀日即可,稱為甲日、乙日、丙日、丁日、戊日,閏年再加己日。”
“如此到了下一年,又是初一甲子,沒有絲毫混亂。”
“隻要說出日期,便能知道幹支。不用再掰著手指,計算哪一天對應的幹支。”
這樣計算是方便了,但是還有什麽神秘感。當即就有人道:
“太陽曆的甲子,可並不是朔日。”
“以後甲子朔日,還會不會出現?”
又是關乎正朔的問題,被人主動提了出來。欽天監官員對這個提出敏感問題的官員,紛紛怒目而視。這個人縮了縮脖子,感覺涼颼颼的,怪自己一時嘴快,提出這個敏感問題。
周長庚有皇帝的支持,卻是怡然不懼,當即就朝著他怒噴,駁斥甲子朔日的說法:
“曆法有小進、有大進,每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不等。”
“難道每月的初一,都是甲子日嗎?”
“今年有幾個初一,恰好就是甲子?”
這下那個人不說話了,因為按傳統的曆法,就不是每個月初一都是甲子朔日。難道他還能說,現在用的曆法一直就是錯的?
再說正朔這種事情若是辯論下去,搞不好就要掉腦袋。為這種事情拿著性命去爭,實在沒有必要。
成功駁斥了這個人,周長庚向皇帝道:
“甲子為幹支之首,應該定為初一。”
“太陽曆幹支紀日,比原有曆法更適合。”
看到了甲子朔日成功分開,朱由檢看到了正朔分開的希望,當即點頭頷許,說道:
“且在欽天監內部試用,周司曆仔細完善。”
“如果太陽曆更精確,以後就用太陽曆。”
“現在用的曆法時間太不確定了,連休沐都不好安排。”
“如果以後按太陽曆,那就初五、二十固定休沐,趕上四時八節,再和它們連起來。”
“如此官民兩便,豈不皆大歡喜!”
把曆法和放假時間聯係起來,這是朱由檢的撒手鐧。
因為大明官員的休假時間是很少的,太祖朱元璋是個工作狂,隻給正旦放假五天、冬至放假三天,一共就八天假期,其它時間都要工作。
成祖朱棣覺得這樣不是事,又給元宵節放假十天,方便官員過節。
到了宣宗宣德皇帝時,又讓官員旬休,官員的假期才多了起來。
但是這樣的假期,對很多節日沒有安排。
不安排的後果,就是官員到了節日時,有的人還會恪盡職守,有的直接和友人飲酒過節,不再處理公務。
想要處理他們,這些人還振振有詞,認為過節就是公務,是在施行教化。
朱由檢要完善官吏考核製度,讓官吏做好公務,就不得不對放假時間做出安排。免得下達公務後,官吏卻在過節。
更別說朱由檢還看過記載,知道成祖靖難時,有一次戰役就是趁著對手在中秋節過節時不設備,輕易取得了勝利。
為了避免以後發生類似的事情,朱由檢覺得節假日是一定要有的,要讓大部分人放假,安排一部分人值勤,明確相關責任——
免得不放假變成全放假,完全沒有章程。
所以,在看到用太陽曆推算的節氣,大多在初五、二十附近後,朱由檢決定把放假和太陽曆聯係起來,便於以後推行。
以後按太陽曆放假過節,看誰還會反對。
《明史》:
值中秋,不設備,為燕王所襲,九千人皆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