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田製如何實行,是很複雜的事情。


    群臣都知道不可能完全照搬古製,當年的王莽改製失敗,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所以他們紛紛開始討論,推出自己的井田製方案。


    朱由檢心中雖有一套方案,卻沒有在這時說出來。打算讓朝野好好議議,聽取眾人意見。


    井田製這個話題,完全能掩蓋他提出的各種改革。把磨勘法、戒嚴法,以及遼東的事情,完全掩蓋下去。


    同時,在提出井田製後,土地國有製的事情,再沒有人反對——


    關外土地國有,就此確定下來。


    讓群臣散會後可以和他人討論井田製,朱由檢道:


    “現在的屯田政策是什麽?”


    “產出如何分配?”


    孫承宗在遼東實行屯田,當然由他回答,回道:


    “按照永樂年間所定,屯田官軍以五十畝為一分,每年繳納十二石正糧、六石餘糧。”


    “每軍受田五十畝為一分,給耕牛、農具,教樹植,複租賦。”


    “如今五千餘頃軍屯,有一萬餘分,每年收獲十八萬石糧食。”


    朱由檢聽著這個數字,在心中算了一下,遼東五十畝土地平均能收獲七十五石,上交十八石,稅率就是兩成四。


    這個稅率並不高,朱由檢詢問道:


    “屯田將士五十畝地隻需要繳納十八石糧食,其餘的糧食到了哪裏?”


    “還有各地衛所也是這個製度嗎?為何稅率不高,軍戶卻紛紛逃亡?”


    這個問題實在有點太大,孫承宗想想遼東將領的養廉田都要移到內地,回道:


    “邊臣的養廉田,其實有很多就是軍屯。”


    “屯田將士除了繳納糧食之外,還要給邊臣繳納。”


    “遼東屯田新立,情況要好一點。邊鎮軍戶,的確有逃亡的。”


    這下朱由檢明白了,還是將領侵占,逼得軍戶逃亡。


    若非如此,軍戶有地耕種,怎麽會窮得逃亡?


    更覺得把將領的養廉田遷到內地十分正確,朱由檢道:


    “所有遼東養廉田,一律遷到內地。”


    “以後由護軍府地政科專門征收糧食,除此之外,任何人不得向屯田將士收取租稅。”


    “屯田將士除了正糧餘糧之外,不繳納任何地丁銀。”


    定下這個製度,朱由檢詢問孫承宗道:


    “這個政策,遼東能實行嗎?”


    這是給屯田官兵減輕負擔的大好事,如果沒有將領幹擾,當然能執行下去。


    孫承宗想到皇帝之前推出的各種整頓遼東將門的政策,知道自己隻要把那件事情完成,這件事情就順理成章。


    隻是想到之前的承諾,孫承宗道:


    “陛下為屯田官兵減輕負擔,臣代他們謝恩。”


    “但是陛下之前曾說餘糧全部征收,臣才敢保證遼東糧食自給。”


    “如今全都改為軍屯,每分收十八石,即使有一萬頃耕地,也隻能征收三十六萬石糧食。”


    “這些糧食,不能讓遼東將士自給。”


    這是在變著法要餉,朱由檢皺著眉頭,仔細算了一下,遼東需要有兩萬頃軍屯,才能征收七十二萬石糧食,滿足將士所需。


    但這還隻是將士吃的糧食,算上馬料的話,需要的土地就更多了。


    土地不可能憑空變出來,但是收歸國有之後,卻能下令開墾,朱由檢道:


    “一萬頃土地,需要多少人耕種?”


    “其餘遼民,能不能開墾荒地?”


    孫承宗算了一下,回道:


    “三十萬遼民大約五六萬戶,每戶可耕種五十畝,需要兩萬戶遼民。”


    “其餘三四萬戶,可以開墾荒地。”


    “但是他們大多沒有耕牛、種子、農具,需要官府提供。”


    能夠開墾就好,遼東山海關外現在被大明占據地方長度約四百裏,沿海地形平坦的平原寬度約三十裏,這就是一萬二千方裏、四萬五千頃土地。


    雖然這些土地不可能全部都用來種田,但是如果把西麵的丘陵算上去,能開墾的地方就多了。現在的一萬頃耕地,絕對還有人隱瞞。


    再想到番薯等新作物有些可以在以前不適合耕種的土地上種植,朱由檢道:


    “朕授權遼東百姓,在關外開墾土地。”


    “所開墾的土地,前三年免征一切賦稅。三年之後,按照軍屯對待。”


    “這些土地要確認是誰開墾的,隻要為恢複遼土納糧十年以上。將來複遼之後,把土地分給他們。”


    “按戶確認荒地,每戶最高一井田。”


    又聽到了井田,群臣心中激動,工部尚書薛鳳翔獻策道:


    “洪武四年定,河南、山東等地屯田,凡官給牛種者十稅五,自備者十稅三。”


    “陛下應該將官府提供耕牛、種子的土地另外看待,以十稅五收取。”


    這是一個辦法,能提高征收的糧食數額,也有利於推廣新作物,朱由檢道:


    “那就按國初規定,製定關外屯田政策。”


    “原有的軍屯嚴格按照軍屯納糧規定執行,現有歸民眾的土地,仍舊讓民眾耕種。但是土地暫時征收為國有,他們耕種的性質屬於民屯,是官府承包給民眾的土地。因為遼東現在是軍管,參照軍屯征糧。”


    “原則上仍舊讓百姓耕種原有土地,但是每戶最高限額五十畝。超過五十畝的,讓有餘力的家庭承包,恢複遼土後再歸還給他們。”


    “爭取用五年時間再開墾一萬頃荒地,在遼東屯田兩萬頃,實現糧食自給。”


    “在此之前,朝廷繼續為遼東支援糧餉。現在征收的遼餉的省份,以後逐年免除,爭取五年後全免。”


    確定了這個屯田政策,朱由檢又想到屯田收獲的糧食不可能全部自己吃完,說道:


    “屯田的將士和民眾繳納糧食之後,其餘糧食可自己支配,但是卻不能自由買賣。”


    “隻能由護軍府的糧倉和獲得授權的商人,按統一價格收取。”


    “這個價格,稱為糧食最低收購價。”


    “出售的時候,稱為糧食最高出售價。”


    “兩者間的差價,不能超過三成。”


    “由護軍府製定價格,每年進行調整。”


    “粟米、大豆等糧食都定為戰略物資,護軍府有權管製。”


    “誰若違反規定,甚至向後金走私,那就以私賣軍器、甚至以奸細處理。”


    下決心對後金物資封鎖,朱由檢製定了這個製度,又問孫承宗道:


    “這個政策是否可行?”


    “遼東能不能把糧食管起來?”


    孫承宗聽著朱由檢不斷說出的新名詞,感覺有些頭暈。好在這些詞都直白易懂,他隻是想了一會兒,便都想明白了。


    雖然不知道能不能行得通,但是他知道必須執行。


    因為不把遼東所有糧食都收起來,遼東軍隊就永遠不能解決糧食問題,更別說恢複遼土,給功臣分封井田。


    井田製的事情,必然引起朝野關注,以後恢複遼土,就是所有人關心的大事。孫承宗不可能因為困難退縮,向皇帝道:


    “臣到遼東以後,會告訴護軍使畢自肅。”


    “讓他把政務署建起來,管製遼東糧食。”


    沒在乎孫承宗把事情推給別人,朱由檢聽到他應下,當即就繼續道:


    “先前毛文龍說過,後金已經窮困得‘殺無糧之漢人’。”


    “所以遼東那邊的首要任務,就是封鎖一切物資,尤其是糧食、鐵器這些,不能有一絲一毫流過去。”


    “所有戰略物資,製定出一個名單,讓遼東護軍府,進行統一管製。”


    “遼東與後金的聯係,要完全切斷開。斷絕後金獲得物資的渠道,繼續窮困他們。”


    對遼東被殺的漢人很是痛心,但是朱由檢不可能因此賣糧給後金——


    大明自己缺糧不說,後金即使買糧,那些糧食也落不到漢人手裏,淪陷區的漢人仍然擺脫不了悲慘命運。


    朱由檢需要做的,就是加大對後金的物資封鎖,讓他們更加虛弱。然後派小股軍隊出擊,解救淪陷遼民。


    總之,要想盡一切辦法疲弱後金,讓他們無法入侵大明,帶來更大威脅。


    《滿文老檔》:


    第二十四冊天命六年七月(明天啟元年):


    十四日,為分田事先期傳諭各村曰:“


    海州地方撥田十萬坰,遼東地方撥田二十萬坰,共徵田三十萬坰,分給我駐紮此地之兵馬。


    至於我眾百姓之田,仍在我地方耕種。爾遼東地方諸貝勒大臣及富家之田,荒蕪者甚多也!該荒蕪之田,亦列入我所徵之三十萬坰田數內……


    我今計田每丁給種糧田五坰,種棉地一坰矣……


    第六十一冊天命九年(明天啟四年):


    (正月二十一日)奉汗諭:與諸申同居之漢人,一口有糧五鬥者,則計入有糧人之數內,一口有糧四鬥三鬥者,若有牛驢,亦計入有糧人之數內,若無有牛、驢則取其戶為奴。


    二十一日降書曰:“奉汗諭:凡偷殺牛馬者,火燒積糧、屯舍者,皆乃不耕田,無糧,不定居,流亡各處之光棍也。此等無食聞遊之乞丐、光棍,一經諸申、漢人發覺,即行捕送。若有妻孥,則將妻孥賞於捕送之人;若無妻孥則捉一人賞銀三兩。因得遼東以來,漢人無定逋逃不絕,奸細肆行,務田不勤,故上怒而諭之。”


    二十七日,選派人員前往各處,殺無糧之漢人。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重振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鳳凰北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鳳凰北鬥並收藏崇禎重振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