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筆爛賬,朱由檢懶得追究,也沒辦法追究,說道:


    “以前的事就都算了,以後成立遼東護軍府,參考軍民府管理。”


    “護軍府設政務署、廷尉署、衛尉署,管理民政、司法、執法事務。”


    “各地的城池看需要,由護軍府決定是否成立衙署。”


    “遼東所有政事,由護軍使管轄。衙署有品級的官職,由護軍校尉擔任。”


    增加遼東護軍使的職能,把遼東大小政事交給他實行軍管,朱由檢又說道:


    “護軍府政務署除了原本各科之外,設置專門的地政科,專門負責土地事宜。”


    “丈量遼東目前所有耕種的土地,確定民眾所擁有的私田,按照內地府縣,給他們發放地契。”


    “但是一定要說清,隻有戰爭結束之後,這些土地才屬於他們。”


    “戰爭期間,所有土地都被征收屯田,實行統一管理。”


    “作為補償,朝廷會在收複遼東後,給他們分配遼東的土地。”


    “每年補償一成,十年後他們就能獲得相當於現有麵積的土地。”


    這個政策,讓群臣都舒了口氣,知道皇帝並不是隨意征收土地。


    每年補償一成,可謂是很高的補償。現有的土地主人,能夠毫不費力地獲得更多土地。


    但是為了防止有的人獲益非常多,朱由檢也定下限製,說道:


    “最高補償一萬畝。”


    “所有土地在一萬畝以上的家族,戶部都要注意。”


    “這些家族的土地多,一定是納稅大戶。戶部要關注他們的處境,幫他們解決困難。”


    “以後地方省府州縣都要評選十大納稅人,表彰他們的貢獻。”


    “不要讓低級官吏,隨意為難給朝廷提供稅收的人。”


    群臣聽得汗顏,不知道皇帝是知還是不知,那些擁有幾萬畝、幾十萬畝的家族,大多是百姓投獻而來,為的就是減免賦稅徭役——


    這些家族根本就不納稅,更別提納稅大戶了。


    皇帝這個說法,簡直是把萬畝土地以上的家族,架到火上去烤,讓所有人注意他們的納稅。


    朱由檢當然知道他們偷稅漏稅,這個政策就是把他們架到火上烤,讓朝野的人都注意這些家族。


    對於窮得入不敷出的他來說,恨不得讓這些大家族,立即補繳賦稅。


    他對官員優免,可謂痛恨至極!


    官員優免這東西,是從弘治年間開始的。但那時隻是免丁,優免雜泛差徭。


    隻是官員在開了這個口子後,就開始不斷擴大,到了嘉靖二十四年,終於製定正式的優免則例。


    但是那時優免最多的京官一品,也不過免糧三十石、人丁三十丁。


    誰也無法想到,僅僅二十多年後,徐階就是靠這條政策,擁有了幾十萬畝土地。


    地方官員根本不敢查他們擁有的土地多少,又該優免多少。


    優免這種事情,幾乎成了全免!


    如果隻看朝廷規定的優免則例的話,朝廷免掉的稅收並不多。但是實際執行時,這個漏洞卻很大。


    後來為了防止優免變成全免,萬曆年間又把優免定為田畝,一畝田準免三升,最高是一千畝。


    但是地方官員根本不敢清查,不敢按千畝標準嚴格執行。甚至出現地方官員把優免田畝提高十倍、按這個標準清查土地時,前任內閣首輔表示要親自解糧進京的事情。


    可以說,優免在某些地方被執行為全免,已經是個事實。


    想到那麽多的土地需要優免,甚至被隱匿了更多土地,朱由檢就忍不住心痛,恨不得立刻懲罰他們偷稅漏稅。


    但是這些人又多是朝堂高官、或者退休大臣,朱由檢這個剛登極的皇帝,根本不可能在這時動他們。隻能把土地多的家族先掛出來,讓人們都注意他們的稅收問題。


    同時,他決定在打擊閹黨時,也加上偷稅漏稅這一條。根據萬曆年間定下的優免條例,嚴查附逆官員的偷稅漏稅。


    以後,朱由檢還打算收緊優免,甚至廢除所有免稅規定。讓貴族官員士紳,都要一體納稅。


    閃過這些念頭,朱由檢又詢問道:


    “遼東如果收複,會有多少耕地?”


    兵部尚書袁可立道:


    “按照萬曆年間清丈數據,遼東都司有兩萬九千餘頃耕地。”


    “嘉靖年間是三萬八千餘頃。”


    “多少?”瞪大眼睛,朱由檢實在不敢相信這個數據。


    他總算知道孫承宗為何拿屯田五千餘頃的功績來回說了,因為萬曆年間整個遼東才兩萬九千餘頃耕地,孫承宗能在關外那一小片地方屯田五千餘頃,真的是大功績。


    這個田畝數字,朱由檢真的不敢相信。就算是嘉靖年間的三萬八千頃、三百八十萬畝,朱由檢也不相信——


    就算現在的生產力落後,東北三省隻開發了遼寧的一部分,至少也得有千萬畝吧?


    二百九十萬畝、三百八十萬畝,隻有這個數字三分之一。


    官員隱匿土地的膽子太大了,不能按這個田畝數字給士兵軍功授田。


    實在不敢相信這個數字,朱由檢仔細詢問,才知道遼東的田畝數字這麽小,是因為使用大畝。


    正常的畝是二百四十步為一畝,遼東用七百二十步為一畝,是正常的畝三倍。所以遼東的三萬頃左右耕地,其實是九萬頃左右——


    九百萬畝的耕地,相比朱由檢估計的千萬畝,差距已經不大。


    這個說法,勉強讓朱由檢接受。不過他卻不敢按畝分配,這種複雜的畝製實在太麻煩了,同樣的一畝地,可能是另一塊地的三倍大小。連孫承宗都說不清他開墾的五千餘頃軍屯用的是大畝還是小畝,朱由檢更不敢用這種畝製了。


    想到自己打算在海外封地的事情,朱由檢詢問道:


    “遼東麵積多大?”


    “有沒有千裏見方?”


    不知皇帝要做什麽,袁可立道:


    “以前的遼東都司,千裏見方是有的。”


    “若是再往北拓展,還能有數千裏。”


    有這個麵積就好,朱由檢設想的封地是按平方裏計算,遼土土地分配,他也打算按麵積,遂向群臣說道:


    “《孟子》曰:方裏而井。”


    “《春秋穀梁傳》曰:古者三百步為裏,名曰井田。”


    “朕打算在關外把裏改為三百步,每一裏的平方,也就是一方裏,為一井田。”


    “千裏見方,就是百萬平方裏、百萬井田。”


    “這百萬井田,就作為百萬份軍功,授予所有參與收複遼東的功臣。”


    “最低一井田,最高一百井田,功勞大者先挑,功勞小者後挑。死難烈士優先、傷殘將士優先、前線將士優先。”


    “這些土地按井田製實行十一稅,誰都不能免稅,但也不繳納其它任何地丁銀。”


    “功勞不能買賣,井田也不能買賣,同樣不能分割,戶主世代承襲,由朝廷賜予和收回。”


    打算在遼東試行分封,把土地分成小塊,直接分配出去。


    如果事情順利,以後就在海外分封更大的,十裏平方起步。


    群臣聽到皇帝所言,眼睛都瞪圓了。實在沒有想到,皇帝會這麽分配土地。


    尤其是井田這個說法,讓他們渾身激動,認為皇帝在恢複古禮——


    哪一個儒家士子,沒有恢複井田製的想法呢?


    隻是井田製實在不可行,王莽改製失敗,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所以儒家士子,才不得不放棄井田製。


    但是曆朝曆代,都不乏提倡井田製的士人。如今皇帝提出在關外實行井田製,不管可不可行,都代表皇帝在實行仁政,致力於三代之治。


    內閣首輔黃立極,當即就率領群臣說道:


    “《孟子》曰:夫仁政必自經界始;經界不正,井地不均,穀祿不平。是故,暴君汙吏,必慢其經界。經界既正,分田製祿,可坐而定也。”


    “本朝海瑞曾言:欲天下治安,必行井田。”


    “陛下在遼東實行井田,施行仁政,臣等為天下賀。”


    群臣齊聲稱頌,認為皇帝仁善,實行井田封建。


    實在沒想到群臣的反應這麽大,朱由檢發現自己低估了井田製在儒生心中的意義。


    在他心中,井田製是個老古董的製度,自己也沒想過恢複它。隻是一方裏恰好就是一井田,借用這個名稱而已。


    如今群臣的反應,讓他覺得這個名稱用得很對,以後海外封地的方十裏、方百裏,要改稱一百井田、一萬井田。


    井田封建,果然是儒生心中的浪漫。自己要滿足他們的幻想,為他們分封井田——


    讓他們去海外建立領地、甚至建立藩國,把大明人口遷移出去,減輕人口負擔。


    這就是朱由檢所規劃的,新時代的井田封建!


    《明史·海瑞傳》:


    瑞生平為學,以剛為主,因自號剛峰,天下稱剛峰先生。


    嚐言:“欲天下治安,必行井田。不得已而限田,又不得已而均稅,尚可存古人遺意。”


    故自為縣以至巡撫,所至力行清丈,頒一條鞭法。意主於利民,而行事不能無偏雲。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重振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鳳凰北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鳳凰北鬥並收藏崇禎重振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