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天爵位的事情,在外廷沒有引起任何波瀾。


    因為外廷的官員,大多不知道這件事。


    王體乾雖然有心拉幾個人幫自己承擔壓力,卻同樣知道一旦不小心泄露出去,他可能會首先承受外廷壓力。


    所以他做事頗為隱秘,隻告訴了幾個有可能被封爵的人。


    這些人對承天爵位同樣極為動心,在王體乾的提醒下,各個向廉政部門主動申報財產,請求皇帝處置。


    朱由檢按之前對王體乾的處置,收繳了他們的浮財,把難以變現的固定資產留給他們。


    不過,為了防止一些人知道自己的處置辦法後耍花招,他還明確規定留下的固定資產占總資產的比例,不能高於三成。免得這些人大肆購買田宅,隻上交很少浮財。


    這個政策,讓朱由檢在接下來的時間裏,從內廷陸續收獲二百多萬財產。


    雖然他知道這不是全部,但是相比把李永貞抄家也隻收獲二十九萬,效率要高多了——


    抄家這種事情,實在太考驗執行力。中間各個環節,都有可能分潤。


    朱由檢沒有那麽多有能力又清廉的官員執行抄家,更期望他們主動申報,把財產主動獻上來。


    對於獻上財產的宦官,他也不吝重用,各個加快審查,任命太監職位。


    外廷的官員在知道皇帝的處置辦法後,申報財產的積極性也高了點。因為他們知道,皇帝非常的通情達理,自己購置的田宅,很多可以留下來。


    因為這個緣故,外廷也收獲了一筆意外之財,再加上罰沒附逆官員貴族錢財,勉強解決了陝西欠餉。


    至於其他邊軍的欠餉,戶部是實在沒辦法解決。朱由檢隻能先從內庫拿出錢,把遼東的欠餉給解決了。免得遼東不穩,威脅京城安全。


    這筆錢要等孫承宗上任時撥付,朱由檢先前在聽到遼東有欠餉時就有預料。為了支持孫承宗的工作,當然要在他赴任時撥下去。


    如今朝野最關注的,還是朱由檢力推的磨勘法。


    在得到黃立極等閹黨官員支持後,朝堂上支持磨勘法的聲音,逐漸響亮起來。


    被特賜元士出身、聲名大噪的錢嘉徵,同樣在京城四處鼓吹。認為磨勘法是善政,應該盡快推行。


    討論磨勘法的人越來越多,磨勘法的優缺點也被很多人提出來。


    優點自然是公平,注重資曆的同時,也很注重功績。甚至有年功的官員,會更容易脫穎而出。


    缺點當然是升官慢,像魏忠賢當政時幾年就把一個六七品官員提拔到一二品的事情,以後不可能再出現。


    這個發現,讓朝堂上支持磨勘法的官員,變得更多起來。


    因為魏忠賢當政時隨意提拔,完全無視以前約定俗成的規矩。朝堂上的官員都有些怕了,認為需要製度規範。


    否則磨勘法被否決,皇帝以後用閹黨的前例,把他中意的官員迅速提拔上去,他們還能怎麽辦?


    到時候磨勘法仍然要推行,隻是朝堂上換了一批人。


    這讓大臣們覺得,由他們推行磨勘法也不錯,能讓其他官員難以很快提拔、威脅他們地位。


    在這些大臣的支持下,進士出身的官員,也認識到推行磨勘法的好處。


    尤其是磨勘法推行後,進士的地位會徹底確立。非進士出身的官員,不可能威脅到他們——


    除非這些人被特賜元士出身,磨勘期和進士一樣。


    但是特賜元士出身名額有限,最多也就是進士的十分之一,根本不可能威脅到進士。


    之前的三途並用,徹底變成進士為尊。


    有人不禁要問了,現在的官員不就以進士為尊嗎?這樣有什麽區別呢?


    區別當然是有!


    現在的官員以進士為尊,卻並沒有限製舉貢、吏員出身的官員成為高官。


    進士為尊是進士爭取來的地位,並沒有完全用製度定下來。


    磨勘法推行之後,進士磨勘期四年,非進士磨勘期六年,差距非常明顯。進士作為文官主體的製度,能夠徹底定下來。舉貢、吏員出身,再無法威脅進士。


    說白了,皇帝是用磨勘法這個製度,承認進士爭取來的地位。


    所以進士出身的官員,越來越支持磨勘法。


    在京城的舉人、國子監的貢生,自然是反對磨勘法的居多。


    但是這些人越反對,進士就越支持。因為他們認識到,舉貢出身的官員,仍然有心威脅進士地位。


    紛紛攘攘之中,推行磨勘法最需要的吏部,終於站了出來。


    十一月十三日,常朝。


    吏部尚書房壯麗,條議銓政四事:


    督撫方麵之久任宜行、官員升遷論俸宜定、撫按之舉劾宜嚴、人才之錄用宜公。


    句句沒有提磨勘法,卻又句句都在說磨勘法,顯出他的態度。


    朱由檢大喜過望,當即就讚揚道:


    “房卿說得好啊,當真是老成謀國之言!”


    抓住這個機會大肆闡發,朱由檢向群臣道:


    “督撫方麵之久任宜行,這點說得很好!”


    “如今很多督撫一年不到就被遷轉其它官職,連地方都來不及熟悉,怎麽能處理好事務呢?”


    “以後總督、巡撫廷推時,讓他們先寫出施政綱要,大臣根據他們的施政綱要,廷推出合適人選。”


    “然後給他們三年時間,實施這個綱要。”


    提出了施政綱要這個製度,朱由檢道:


    “三年任滿之後,按督撫提出的施政綱要,對他們進行考核,決定相應黜陟。”


    “房卿這個督撫久任提議,朕就當廷批了。”


    “以後督撫廷推,就按這個辦法!”


    乘機改變了督撫廷推辦法,群臣交頭接耳,談論改變好壞。


    兵部尚書袁可立道:


    “陛下此法甚好,但對外地官員卻有些不公平。”


    “他們不在朝廷,如何能把施政綱要及時寫出來傳到朝廷?”


    “難道廷推的時候,都廷推在京城的大臣?”


    這是一個問題,大明現在的通信條件,遠遠比不上後世。


    外地官員得到消息、再把施政綱要寫出來傳到朝廷,近的需要十幾天,遠的需要三個月——


    這麽長時間過去,黃花菜都涼了,還談什麽廷推!


    《崇禎長編》:(天啟七年十一月)


    吏部尚書房壯麗條議銓政四事:


    一督撫方麵之久任宜行、


    一官員升遷論俸宜定、


    一撫按之舉劾宜嚴、


    一人才之錄用宜公。


    俱如議行。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重振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鳳凰北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鳳凰北鬥並收藏崇禎重振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