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許諸侯設立宗廟,這是朱由檢的一個手段。


    他知道海外爵位對大明的人吸引力很小,這從他在群臣那裏輕易獲得境外事務主導權就可以看出來——


    大明普遍認為境外就是蠻夷,邊疆政策基本是被動應對,完全沒有進取之心。


    這從洪武、永樂之後,大明在邊角不斷丟失土地就能看出來。


    文官主導的政權,本能地排斥武事。大明沒有像前宋一樣衰弱,已經是件幸事。


    俞龍戚虎、東李西麻這些世襲軍官,對大明的貢獻不僅僅表麵上那些。正是他們這些人,讓大明的軍事力量,維持在一個下限。


    不過這個下限,變得越來越低,現在已應付不了東北後金建虜。


    這讓朱由檢痛下決心,改變衛所體係。


    不過衛所製度延續二百多年,在朝中有五軍都督府、錦衣衛和勳貴外戚,在地方有衛所、軍民府、軍民司,甚至連進士都有兩三成出身衛所,改變它的難度可想而知。


    朱由檢甚至不敢流露這個想法,隻敢在海外先試試,看看自己推出的海外爵位,能不能比世官更有吸引力。


    世界已經進入大航海時代,如果經營得好,沿海會更掙錢。


    鄭和二百多年前就說過:“國家欲富強,不能置海洋於不顧。財富取之於海,危險亦來自海上。”


    如果海外貴族能更富裕,自然能吸引衛所軍官轉為海外貴族。


    讓他們去海外開辟領地,成為大明屏障!


    基於這個想法,朱由檢推出宗廟製度,允許諸侯建立五廟,在裏麵祭祀祖先。


    這個製度,對一些人來說可能無所謂,但是對注重祖宗的人來說,拚命也要得到。


    還有像王體乾這樣的宦官,他們沒有後代。如果死後能夠進入宗廟,那些獲得爵位的人,事實上就是他們的後嗣。這對他們的吸引力,自然可謂極大。


    不過,宗廟說到底還是虛名,朱由檢接下來推出的,自然就是實利:


    “《禮記·王製》曰:王者之製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裏,公侯田方百裏,伯七十裏子男五十裏。”


    “《周禮》曰: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裏。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裏。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裏。諸子之地,封疆方二百裏。諸男之地,封疆方百裏。”


    “海外之地廣袤,朕就取《周禮》的數字,子爵封二百裏。”


    “這個裏不是現在的裏,而是子午圈的八萬分之一,和大明現在的裏差不多,但是長度更固定。”


    大明的尺有多種,有的比後世長一點、有的比後世短一點。一裏也不是一百五十丈,而是三百六十步、一千八百尺,大約相當於後世五六百米。


    為了避免產生爭議,朱由檢想到“坐地日行八萬裏”這句話,記起來子午圈和赤道周長差不多,都在八萬裏左右。用後世的裏確定領地大小,方便以後在地圖上用經緯線劃分領地。


    王體乾卻沒有在意這點,他這時已經完全嚇住了。


    因為他終於認識到,皇帝不是在封單純的爵位,而是在封諸侯——


    還是那種有領地、有子民,能夠被稱為封君的諸侯。


    這讓他完全明白,皇帝為何允許建立宗廟:


    諸侯五廟,就是真正的諸侯五廟。


    海外世官改為爵位,其實在封諸侯!


    心知這樣做會引起多少非議,王體乾甚至有退縮的想法。因為他知道外廷的大臣,不會都同意在海外封諸侯。


    尤其是他隻是一介閹人,在大臣看來根本就不配封爵位。


    不過看著皇帝的目光,王體乾退縮的想法,到底沒有說出來。


    一是他真的想戴子爵簪纓,舍不得這種諸侯爵位。


    二是他意識到皇帝在下一盤大棋,自己如果壞了皇帝的事,後果絕對很慘。


    想想自己身為內官,權勢都是來自皇帝,也隻有皇帝能處置自己。王體乾咬一咬牙,決定答應下來——


    再不濟也就像魏忠賢那樣人人喊殺,但是除了當今皇帝,還有誰能殺他?


    自己身為太監,討好皇帝才是第一位,其它都無關緊要,都是細枝末節。


    所以王體乾在聽到爵位封地之後,當即跪倒在地,向皇帝謝恩道:


    “陛下如此厚賞,老臣誓死以報。”


    “臣,王體乾,叩謝天恩!”


    完全沒有反對的想法,甚至不敢就具體條款和皇帝商議。


    習慣和文官來回商議條款,朱由檢對王體乾這種直接順從的行為,一時還有些不習慣。


    不過他很快哈哈大笑,很享受這種感覺。


    這種一言九鼎,直接確定事情的感覺,實在太美妙了。


    以至於朱由檢希望,外廷能這樣就好了。


    可惜外廷的文官不會這麽順從,而且他也不敢。


    讓朱由檢在外廷直接做出決策,他是真的不敢。


    外廷的很多決策,都關係到天下萬民。


    朱由檢沒有實際施政經驗,對天下萬民的了解很少很少。所以他寧願一條一條和群臣商議,也不能直接獨斷。


    不過在內廷就沒必要了,朱由檢明白了自己在內廷的地位後,接下來也沒有商議的想法,直接就決定道:


    “海外貴族的功臣封號,用承天翊運推誠和承天翊衛推誠。”


    “承天翊運推誠給王公侯伯,他們可以擁有附庸貴族。”


    “承天翊衛推誠給子男爵士,他們不能擁有附庸,可依附王公侯伯。”


    “你獲得的子爵,就是承天翊衛推誠,以後可稱為承天貴族。”


    “承天貴族和順天貴族爵祿一樣,而且同樣擁有領地、子民。”


    確定了海外承天貴族的權力,朱由檢接下來又說道:


    “承天貴族在開辟領地三年後,所上交的貢賦,不得低於爵祿,否則爵位降等。”


    “十年之後,至少把領地收入的十分之一作為貢賦上交,直接納入內庫。”


    “其爵祿暫由內庫發放,如果以後外廷願意承擔,再讓外廷發放。”


    這個規定,讓王體乾心中腹誹。知道皇帝實際也就發放三年俸祿,三年之後承天貴族繳納的貢賦,就不能低於爵祿。


    也就是說,皇帝用一個爵位的名頭,和三年的爵祿,換取承天貴族源源不斷地上交貢賦。


    當今皇帝真是想盡一切辦法搜刮錢財,自己之前主動上交家產,果然是明智決定。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重振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鳳凰北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鳳凰北鬥並收藏崇禎重振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