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廈門老市區鷺江街道賴厝埕的“鷺江影劇院”拆除後,這片密集而擁塞的區域之中凹現出一方舒緩的空地,誰都清楚此處寸土寸金,但政府決定“還地於民”,將其僻為文化公園,引得附近百姓一片喝彩。
該公園初建告捷,最大亮點是將原來鷺江劇場電影和戲劇的元素“還原”到園中,並在兩側騰空的公房裏,分別建成“老城憶坊”、老茶館、傳統打金店、老書屋、老郵局等,展示銷售老廈門手繪地圖、老城區書簽、名片、路名牌等街巷遊配套商品和魚皮花生、蛋花酥、貢糖等閩南小點,並準備引入剪紙、捏泥人、糖畫等閩南傳統手工。公園裏還設置了24小時書屋和運動健身器材,方方麵麵新典典怯生生。
在冬日早晨陽光的照耀下,這個已具雛形的新公園最大的熱點則是老茶館,市民茶客陸續到來,我們一撥老同學也相聚一桌,木桌竹凳竹殼暖瓶泥精壺,齊刷刷回歸傳統,最是那隻暖茶的粗瓷碗,我一眼盯住了碗上彩繪的公雞圖,喔喔喔,好生眼熟,半個世紀前的老圖案!茶老板說是刻意燒製的,(專門**我們老廈門郎?)每個碗還為此多花一元錢。
不過眼下這公園看上去更像一片清理幹淨的空地,於此曬曬太陽覺得滿舒服,可一旦季節更替,遺憾就勢必突顯。再則,由於樹小葉稀,場地空曠,盡管設計上也煞費苦心,東拉銀幕西扯戲台,戲劇玩偶擺設林林總總,但空落落缺乏一個標誌性的形象,盡管豎一柱電影海報如萬花筒,但略顯花哨和輕飄,而在清理場地時意外發現那口極具文史價值的古井,但井的自身形象低矮,無力舉托起公園的氣場,我以為老劇場文化公園需要有一座造像,宛若白鷺洲公園的“白鷺女神”。
我在喝茶的間隙,四下探頭探腦,步入“城市憶坊”,裏麵滿牆的老照片和滿屋老器物,展示著老廈門百多年前的影影綽綽,有一張1871年泛黃的老鏡頭讓我眼睛一亮:三個梳長辮子的廈門先民,正在一家茶行上班,這應該是廈門最早的茶商照片了,甚至有可能是閩南乃至中國最早的茶商黑白照,壺起壺落幾春秋,潮漲潮退百餘年,茶商茶人茶客從來都是這座島城的一道不可或缺的風景,彰顯和折射出廈門作為中國烏龍茶最早和最大集散口岸的龍頭地位!
當我回到茶桌仔與老同學喝茶時,在茶多酚的導引下興致勃發,侃侃而談:如果把這張曆史照片並參照其他幾張同年代的聚飲老照片,提煉熔鑄成一座茶桌仔的銅雕,樂陶陶升鬥小民,活脫脫市井情趣,與老戲台老電影相互守望,與老水井老茶館相映成趣,同學們異口同聲:“那感情好!”
該公園初建告捷,最大亮點是將原來鷺江劇場電影和戲劇的元素“還原”到園中,並在兩側騰空的公房裏,分別建成“老城憶坊”、老茶館、傳統打金店、老書屋、老郵局等,展示銷售老廈門手繪地圖、老城區書簽、名片、路名牌等街巷遊配套商品和魚皮花生、蛋花酥、貢糖等閩南小點,並準備引入剪紙、捏泥人、糖畫等閩南傳統手工。公園裏還設置了24小時書屋和運動健身器材,方方麵麵新典典怯生生。
在冬日早晨陽光的照耀下,這個已具雛形的新公園最大的熱點則是老茶館,市民茶客陸續到來,我們一撥老同學也相聚一桌,木桌竹凳竹殼暖瓶泥精壺,齊刷刷回歸傳統,最是那隻暖茶的粗瓷碗,我一眼盯住了碗上彩繪的公雞圖,喔喔喔,好生眼熟,半個世紀前的老圖案!茶老板說是刻意燒製的,(專門**我們老廈門郎?)每個碗還為此多花一元錢。
不過眼下這公園看上去更像一片清理幹淨的空地,於此曬曬太陽覺得滿舒服,可一旦季節更替,遺憾就勢必突顯。再則,由於樹小葉稀,場地空曠,盡管設計上也煞費苦心,東拉銀幕西扯戲台,戲劇玩偶擺設林林總總,但空落落缺乏一個標誌性的形象,盡管豎一柱電影海報如萬花筒,但略顯花哨和輕飄,而在清理場地時意外發現那口極具文史價值的古井,但井的自身形象低矮,無力舉托起公園的氣場,我以為老劇場文化公園需要有一座造像,宛若白鷺洲公園的“白鷺女神”。
我在喝茶的間隙,四下探頭探腦,步入“城市憶坊”,裏麵滿牆的老照片和滿屋老器物,展示著老廈門百多年前的影影綽綽,有一張1871年泛黃的老鏡頭讓我眼睛一亮:三個梳長辮子的廈門先民,正在一家茶行上班,這應該是廈門最早的茶商照片了,甚至有可能是閩南乃至中國最早的茶商黑白照,壺起壺落幾春秋,潮漲潮退百餘年,茶商茶人茶客從來都是這座島城的一道不可或缺的風景,彰顯和折射出廈門作為中國烏龍茶最早和最大集散口岸的龍頭地位!
當我回到茶桌仔與老同學喝茶時,在茶多酚的導引下興致勃發,侃侃而談:如果把這張曆史照片並參照其他幾張同年代的聚飲老照片,提煉熔鑄成一座茶桌仔的銅雕,樂陶陶升鬥小民,活脫脫市井情趣,與老戲台老電影相互守望,與老水井老茶館相映成趣,同學們異口同聲:“那感情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