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繼2013年4月2日發行“童玩郵票(2013年版)”後,續采同一設計風格規劃發行“童玩郵票(2014年版)”1組5枚,麵值均為新台幣5元,五個圖案的台版簡介分別如下:


    一、騎木馬:孩童騎著木馬,你追我跑,神采飛揚,是童年的快樂記憶。


    二、玩竹蜻蜓:搓轉竹棒,竹蜻蜓自手中旋轉飛出,有如展翅飛舞的蜻蜓,孩童仰頭追逐,開心不已。


    三、放風箏:孩童快步奔跑,風箏迎風飛翔在廣闊無邊的天空,手裏的細線牽引一個高飛的夢想。


    四、打彈珠:挽起袖,低著頭,瞄準彈出,一顆顆五顏六色的彈珠,碰撞出許多童年生活的樂趣。


    五、舞獅頭:生動活潑的舞獅表演,為慶典增添熱鬧歡樂的氣氛,最吸引孩童的目光。


    為配合郵票發行,同日並推出“童玩郵票(2014年版)”小冊及郵折各1款。郵票小冊冊幅為對折後80x120(毫米),內含郵票2套,每冊售價新台幣50元。郵折設計極富童趣,內附2013年版及2014年版童玩郵票共10枚及相關小冊2冊。吳惠民郵友分別用新票和小本票給我寄來了首日封,銷蓋的是“桃園成功路”的郵戳,無論是銷戳的位置還是清晰度,都令我十分滿意。


    但對於這次童玩郵票上的“五項運動”,我自有看法:“放風箏”和“舞獅頭”等兩項老少鹹宜,納入童玩,稍顯勉強。至於其他三項,即“竹蜻蜓”、“騎木馬”和“打彈珠”,我兒時一一親密經曆:記得“竹蜻蜓”是親手用鉛筆刀削的,中間的小孔是用煤爐燒紅鐵線後燙鑽的。“騎木馬”是幼兒園的行當,我們的木馬遠沒有郵票上那麽壯觀,常常是用掃帚替代,騎壞了蘆葦杆結紮的掃帚,難免遭到大人的嗬斥。


    最是“打彈珠”,技術含量高,玩法多,還有贏輸的刺激,很是流行。兒時廈門的玩具小店,彈珠分玻璃珠和汽水珠兩種,玻璃珠裏有彩色花仁,每顆2分錢,而汽水珠聽說是玻璃廠的下腳料,很便宜,一分錢可以買好幾顆。


    “彈珠”閩南話稱之為“珠仔”,而北方話則叫“彈子”,記得有次小學老師給我們班讀了《兒童時代》雜誌上的兒童小說《一顆奶油彈子》,事後班上同學分成兩派進行辯論,一派認為“彈子”就是“珠仔”,一派認為“彈子”不可能是“珠仔”,因為“珠仔”怎麽會有“奶油”的呢?最後鬧到老師那裏去,老師居然不置可否,不知是因為擔心我們對賭玩“珠仔”興趣膨脹,抑或壓根知識麵的局限。


    其實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台灣地方郵政就發行過四組的“童玩郵票”,就童趣的捕捉而言,惟妙惟肖,堪稱“精準”,祖國大陸的兒童郵票可以相媲美的是1963年兒童節發行的“兒童”郵票,一套12枚,兒童郵票之經典,它可是我們福建老鄉萬維生設計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閩南童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鄭啟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鄭啟五並收藏閩南童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