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軍節來了,也說一個與之有點關聯的話題:可能是從小看“戰鬥故事片”看多了,也可能是男孩子的天性作祟,我們這一代男孩子從小就太喜歡槍了!《紅孩子》裏那奪得第一把真槍的興奮;《小兵張嘎》那把藏在鳥窩裏的小手槍;還有《這支槍留給你》……心中的槍是小手槍,好藏,腰上一別,口袋一放,神不知,鬼不覺,好象《三進山城》的偵察員,或《烈火金剛》裏的肖隊長……當然和平年代,真的小手槍簡直是天方夜譚,惟有形形色色的假槍來滿足一把在握的yu望。
玩具槍有木製的和鐵皮製的兩種,那時塑料還是稀罕之物,所以倒沒有什麽塑料小手槍!木製的小手槍多為撲殼槍,號稱20響撲殼槍,塗了黑油漆,威風得很,但20響其實狗屁不響,玩得不過癮。鐵皮的是左輪槍或勃朗寧小手槍,扣動扳機,有噠噠噠的敲擊聲,微聲空響,幾天下來,也沒有多大的意思。
自己動手造槍是男孩子的家常便飯,用木板削出的把樸殼槍最為簡單:具體做法是把人家正規店裏買回的玩具槍按在板上,用鉛筆畫一個槍的輪廓,接著就用小鋸子或小刀按著線條動工。用鋸用刀或先鋸後刀,多看板才的厚薄。至於刀鋸,倒是唾手可得,刀多為削鉛筆的小刀,而鋸則為工廠垃圾堆裏淘出的斷鋸片。至於因為造槍而把小手弄出個刀口或擠出個水皰什麽的,不過小菜一碟。手藝高的,弄出的樸殼槍決不比店裏買的差,塗上黑墨汁,照樣黑糊糊的一把有模有樣,有的還在槍把的底部旋上一顆螺絲,紮上一塊紅布條,更有幾分遊擊隊長的威風,一如《洪湖赤衛隊》的韓英。
可惜,無論是買的槍或自造的槍,到底都是不會響的啞巴槍!所謂“響”,當然是火yao的爆響,那鐵皮的“磕噠磕噠”聲不算!男孩子們挖空心思地老想著如何打響手中的槍!結果終於有了發明創造,專利不知是誰的,反正槍初步被弄響了,而且有火yao飄香!那機械程序並不複雜,把兩根粗點的鐵線分別扳成m形狀和“弓”字形,加上一條橡皮筋,就大功告成了。添加了這一對配件,槍嚴重變形,重創了槍威風凜凜的外在,但為了假槍真響,外型的犧牲再所不惜!裝備好附件的槍隻要扣動“弓”字型的鐵線,那繃著橡皮筋的m字形鐵線就一下擊入一個放了了火柴頭的窟窿裏,被擊打的火柴頭“砰”地一聲爆響了,這是令人何等驚喜的一聲,空氣中飄起了一屢藍色的硝煙……小女生說“很臭,很臭”,掩起鼻子;男生槍手們說;“很香,很香”,做很誇張的深呼吸狀!
響是響了,可“子彈”是在“槍膛”裏自爆的,孩兒的滿足感漸漸消失了,我們發現槍最重要的不是威風凜凜的外型,也不完全是火yao味和爆發聲,而是射擊和擊中才是槍的靈魂和生命,而射擊和擊中顯然是有害社會的,如此“用槍”斷斷是學校、家長和治安當局三方麵不能允許的,我等男孩陷入了兩難之中,為了射擊和擊中,即便是犧牲槍外表的威風和徒有其聲其味的火柴頭也是完全必要的,於是竹管槍應運而生!
竹管槍其醜無比,美名其曰“槍”,其實就是一根光杆!記憶中的竹管槍有三種款式:其一為自由式,孩子們便爭先恐後地到杆竹中尋找比大拇子粗細的竹子,把它截成鉛筆長短,兩頭相通,再找來竹筷一根,半截處理成可以自由出入竹管的“扳機”,“子彈”呢?子彈則是用粗紙浸爛後揉捏成的一個個小紙團。這種米黃色的“粗紙”,即農家土紙作坊的產品,十年前還常常見到,稍稍浸水,就成為一團紙泥,這紙泥就是彈藥包了,隨時隨地“裝彈”時,把小團紙泥分別塞向竹管的前斷和底端,然後將“竹筷扳機”猛力把前端的“子彈”往內推,隨著快速推進,竹管裏被壓縮的空氣便猛烈衝擊在底端的“子彈”,發出暴烈的“呯”或“啪”的聲響;射出“槍口”的“子彈”可達數尺,軟爛的一團射在人身,便如同糞便一團,但沒有臭味,可謂文明一擊!
其二為樹籽式,槍的結構與“自由式”基本一樣,擊打的方式也大同小異,不一樣的地方在於由於“子彈”是一種樹籽,因此竹管的大小要求就相當嚴格,大了,彈體就在槍管間自動流動,形成不了擊發的氣壓,小了,子彈就裝不進管口,惟有望槍興歎。生長這種“彈藥”的樹學名叫什麽,至今沒搞清楚,反正當時南普陀寺後山有好多株,我們就稱其為“砰阿籽樹”。這種樹籽不能食用,也沒聽說有什麽特別的經濟價值,作為子彈,也算是物盡其用了!樹籽彈也有比紙泥彈高出一籌的地方,就是彈體的氣味清香,裝彈時會有些許汁液粘粘,染得手指一片淺綠。射程也比較遠,擊中人體的有效部位(比如脖子),還是蠻疼的。但響聲似乎不如“自由式”,現在細細考慮,可能是樹籽彈的封口不如紙泥彈嚴密,空氣的壓力不夠,多少有點“英雄氣短”。
其三為“橘皮槍”,顧名思義,其子彈就是橘子皮了,但槍管不是竹管而是更為精致的鵝毛管。一定得鵝毛,鴨毛雞毛都不行,因為它們毛管管口的口徑不夠,隻有大號的鵝毛才派得上用場。左手抓著鵝毛管配上削好口徑的筷子,右手抓著一把橘子皮,就可以匆匆上陣了。橘皮槍最大的好處是裝彈方便,可以在追殺之中閃電般地裝上“子彈”,且射擊的音響清脆悅耳!子彈是這樣上堂的:把鵝毛管往橘皮上狠狠一掐,一丁橘皮就圓滿地鑲入管口,橘皮密封鵝毛管的兩端,再用竹筷快速推進,“砰”,前端的橘皮彈就飛也似地直直射出,擊中衣服,有橘黃色的斑點,擊中皮膚,由於彈點集中,一丁刺疼一聲慘叫!我們番薯地裏衝殺,小山坡上對射,近戰夜戰,殺得個天翻地覆,滿頭臭汗,痛快無比!
竹管三槍,設計和射擊的原理大同小異,各有所強,“子彈‘基本上都算得上是“天然食品”,取之大自然的可再生資源。至於何時何地用何槍,有季節問題,也有場地問題,還有一個時尚流行問題。我們那時男孩子“換槍”,多少與今天的女性換裝有相似之處,如今我能比較好地忍受妻子跟著時尚每完沒了地變換服裝,想來也是有當年“換槍”的老意識墊底!真要感謝當年形形色色五花八門的老槍,多少協調了今天家裏的和平與安定!
玩具槍有木製的和鐵皮製的兩種,那時塑料還是稀罕之物,所以倒沒有什麽塑料小手槍!木製的小手槍多為撲殼槍,號稱20響撲殼槍,塗了黑油漆,威風得很,但20響其實狗屁不響,玩得不過癮。鐵皮的是左輪槍或勃朗寧小手槍,扣動扳機,有噠噠噠的敲擊聲,微聲空響,幾天下來,也沒有多大的意思。
自己動手造槍是男孩子的家常便飯,用木板削出的把樸殼槍最為簡單:具體做法是把人家正規店裏買回的玩具槍按在板上,用鉛筆畫一個槍的輪廓,接著就用小鋸子或小刀按著線條動工。用鋸用刀或先鋸後刀,多看板才的厚薄。至於刀鋸,倒是唾手可得,刀多為削鉛筆的小刀,而鋸則為工廠垃圾堆裏淘出的斷鋸片。至於因為造槍而把小手弄出個刀口或擠出個水皰什麽的,不過小菜一碟。手藝高的,弄出的樸殼槍決不比店裏買的差,塗上黑墨汁,照樣黑糊糊的一把有模有樣,有的還在槍把的底部旋上一顆螺絲,紮上一塊紅布條,更有幾分遊擊隊長的威風,一如《洪湖赤衛隊》的韓英。
可惜,無論是買的槍或自造的槍,到底都是不會響的啞巴槍!所謂“響”,當然是火yao的爆響,那鐵皮的“磕噠磕噠”聲不算!男孩子們挖空心思地老想著如何打響手中的槍!結果終於有了發明創造,專利不知是誰的,反正槍初步被弄響了,而且有火yao飄香!那機械程序並不複雜,把兩根粗點的鐵線分別扳成m形狀和“弓”字形,加上一條橡皮筋,就大功告成了。添加了這一對配件,槍嚴重變形,重創了槍威風凜凜的外在,但為了假槍真響,外型的犧牲再所不惜!裝備好附件的槍隻要扣動“弓”字型的鐵線,那繃著橡皮筋的m字形鐵線就一下擊入一個放了了火柴頭的窟窿裏,被擊打的火柴頭“砰”地一聲爆響了,這是令人何等驚喜的一聲,空氣中飄起了一屢藍色的硝煙……小女生說“很臭,很臭”,掩起鼻子;男生槍手們說;“很香,很香”,做很誇張的深呼吸狀!
響是響了,可“子彈”是在“槍膛”裏自爆的,孩兒的滿足感漸漸消失了,我們發現槍最重要的不是威風凜凜的外型,也不完全是火yao味和爆發聲,而是射擊和擊中才是槍的靈魂和生命,而射擊和擊中顯然是有害社會的,如此“用槍”斷斷是學校、家長和治安當局三方麵不能允許的,我等男孩陷入了兩難之中,為了射擊和擊中,即便是犧牲槍外表的威風和徒有其聲其味的火柴頭也是完全必要的,於是竹管槍應運而生!
竹管槍其醜無比,美名其曰“槍”,其實就是一根光杆!記憶中的竹管槍有三種款式:其一為自由式,孩子們便爭先恐後地到杆竹中尋找比大拇子粗細的竹子,把它截成鉛筆長短,兩頭相通,再找來竹筷一根,半截處理成可以自由出入竹管的“扳機”,“子彈”呢?子彈則是用粗紙浸爛後揉捏成的一個個小紙團。這種米黃色的“粗紙”,即農家土紙作坊的產品,十年前還常常見到,稍稍浸水,就成為一團紙泥,這紙泥就是彈藥包了,隨時隨地“裝彈”時,把小團紙泥分別塞向竹管的前斷和底端,然後將“竹筷扳機”猛力把前端的“子彈”往內推,隨著快速推進,竹管裏被壓縮的空氣便猛烈衝擊在底端的“子彈”,發出暴烈的“呯”或“啪”的聲響;射出“槍口”的“子彈”可達數尺,軟爛的一團射在人身,便如同糞便一團,但沒有臭味,可謂文明一擊!
其二為樹籽式,槍的結構與“自由式”基本一樣,擊打的方式也大同小異,不一樣的地方在於由於“子彈”是一種樹籽,因此竹管的大小要求就相當嚴格,大了,彈體就在槍管間自動流動,形成不了擊發的氣壓,小了,子彈就裝不進管口,惟有望槍興歎。生長這種“彈藥”的樹學名叫什麽,至今沒搞清楚,反正當時南普陀寺後山有好多株,我們就稱其為“砰阿籽樹”。這種樹籽不能食用,也沒聽說有什麽特別的經濟價值,作為子彈,也算是物盡其用了!樹籽彈也有比紙泥彈高出一籌的地方,就是彈體的氣味清香,裝彈時會有些許汁液粘粘,染得手指一片淺綠。射程也比較遠,擊中人體的有效部位(比如脖子),還是蠻疼的。但響聲似乎不如“自由式”,現在細細考慮,可能是樹籽彈的封口不如紙泥彈嚴密,空氣的壓力不夠,多少有點“英雄氣短”。
其三為“橘皮槍”,顧名思義,其子彈就是橘子皮了,但槍管不是竹管而是更為精致的鵝毛管。一定得鵝毛,鴨毛雞毛都不行,因為它們毛管管口的口徑不夠,隻有大號的鵝毛才派得上用場。左手抓著鵝毛管配上削好口徑的筷子,右手抓著一把橘子皮,就可以匆匆上陣了。橘皮槍最大的好處是裝彈方便,可以在追殺之中閃電般地裝上“子彈”,且射擊的音響清脆悅耳!子彈是這樣上堂的:把鵝毛管往橘皮上狠狠一掐,一丁橘皮就圓滿地鑲入管口,橘皮密封鵝毛管的兩端,再用竹筷快速推進,“砰”,前端的橘皮彈就飛也似地直直射出,擊中衣服,有橘黃色的斑點,擊中皮膚,由於彈點集中,一丁刺疼一聲慘叫!我們番薯地裏衝殺,小山坡上對射,近戰夜戰,殺得個天翻地覆,滿頭臭汗,痛快無比!
竹管三槍,設計和射擊的原理大同小異,各有所強,“子彈‘基本上都算得上是“天然食品”,取之大自然的可再生資源。至於何時何地用何槍,有季節問題,也有場地問題,還有一個時尚流行問題。我們那時男孩子“換槍”,多少與今天的女性換裝有相似之處,如今我能比較好地忍受妻子跟著時尚每完沒了地變換服裝,想來也是有當年“換槍”的老意識墊底!真要感謝當年形形色色五花八門的老槍,多少協調了今天家裏的和平與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