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底,遼王就在吉祥城召開作戰會議,準備定下經營西域大計。


    早在會前,許多將領都嚷嚷道:


    “先北後南,全麵收複安西四鎮。”


    “乘勝追擊,先取伊犁,再取碎葉。”


    “……”


    連續打了幾次大勝仗後,不少明軍將領又飄了起來特別是遼東軍將領,大多是二十出頭,正是意氣風發時。


    開會的時候,有人甚至提出:“打到胡氈城,活捉帖木兒。”


    遼王循聲望去,喊出這麽牛逼哄哄口號的竟然是指揮這次取得四打吉祥城戰役勝利的前敵總指揮朱大能。


    在朱大能的鼓噪下,其他將領又像打了雞血一樣,興奮得很。


    遼王有些無語,冷靜考慮一會兒後,開始一陣狂風暴雨式的批判:


    “你們是不是剛打了一場勝仗,又不知道姓啥了?”


    “朱大能,你看你這口號喊得,真是鼓舞人心,也鼓惑人心,比大阪城的狂風還厲害,是不是要把我們連人帶車給刮沒了?”


    “你們不知道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啊?我們拿什麽先北後南戰,收複安西四鎮?”


    “……”


    遼王毫不客氣地連續給大家澆了幾大瓢涼水,好像都是烏拉泊的水,很涼。


    他知道,朱大能是想效仿後世的左大帥收複新疆采取的戰略。


    但是,左大帥實施這一戰略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將大清的國力發揮到了極致,籌措了五千萬兩白銀作為軍費,在甘肅足足籌劃準備了三年時間,這才敢抬棺出征。


    在這三年時間裏,左大帥在蘭州建立了近代化兵工廠,造出了山炮和七連響擊發式步槍,甚至從國外采購了雙筒望遠鏡和加特林機槍,又從十萬湘軍精銳中簡練了足足六萬精兵,還在河西囤積了兩千五百萬斤的軍糧。


    沒有這些準備,他左大帥哪怕有三頭六臂,還真是送死人頭去的。


    接下來,遼王繼續向大家頭上澆涼水,好像剛從烏拉泊舀出來的,不要錢的似的:


    “你們要好好認清現實,現在的大明朝堂,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從物質、軍事上到心理上,對突然收複西域,都沒有做好準備。現在經營西域,主要還是靠遼東軍的兵力和軍火。”


    “為了支持我們收複故唐北庭舊地,太子不得不緊急調動了秦、晉、燕、肅四王五衛的兵力。”


    “隨著仗越打越大,皇帝擔心我們孤軍深入,甚至派出了京軍中的六千騎兵精銳。朝廷兵力捉襟見肘,可見一斑。大明已經陷入無兵可調的困境。”


    “比無兵可調更尷尬的是後勤物資保障。大明北伐蒙古,經營遼東,可以通過海運輸送糧食,通過運河輸送兵員。但是,經營西域隻能靠民夫和士兵們的兩條腿。”


    “三萬明軍征戰天山東段,至少需要十五、六萬民夫保障,這相當於甘肅、陝西一帶十五、六萬戶農民要破產。”


    “如果戰場轉移到天山西段,估計要將二十萬戶以上的農民搞破產。強行對西域用兵,大明同樣麵臨唐朝十室九空、經濟崩潰的風險。”


    遼王發現,自己穿越而來,後勤短板始終是製約明軍兵力投送的最大瓶頸。


    大明真的很窮,國力真不足以支撐出兵西域,即使出兵西域,收拾了相當弱小的察合台汗國,也難以和帖木兒汗國爭鋒。


    後世之人批評老朱進取精神不足,沒有恢複漢唐西域故地,實際上是錯怪老朱了。


    但幸運的是,河西土豆的豐收,大大縮短了明軍運輸距離,降低了路途上的消耗,隨著繳獲的三千頭駱駝加入後勤隊伍,後勤隊伍自身消耗也會進一步降低。


    再加上明軍繳獲了帖木兒軍的大批羊群,及時宰殺、醃製一批傷殘馬肉,使得明軍後勤保障始終沒有出大的問題。


    即使如此,從河西到迪化一線的數千裏轉運任務早已讓河西兩萬兵力不敷使用,甚至是西安左護衛五千人馬也在太子的高壓下加入運送軍糧的隊伍。


    隨著前線明軍的驟增,明軍的後勤短板更加強烈地凸顯出來。


    為了讓大家心服口服,遼王又問前來運送軍糧的宋忠道:“宋指揮,你說一下,咱們現有囤積的糧草還能支持多久?”


    宋忠答道:“隻能勉強保障三萬明軍在迪化和庭州再堅守四個月。如果要出動三萬人馬收複安西四鎮舊地,現在天氣越來越惡劣,後勤補給線越來越長,根本不能保證明軍兩個月的糧草需求。”


    遼王又問養餘道:“養餘,你是火槍參謀,你們的槍支彈藥還有多少?”


    養魚道:“宋瑛和盛宣已經向我反應,他們配發的火槍膛線已經快磨沒了,越來越沒了準頭。背嵬軍的槍支彈藥倒是夠用,但是參照其他營的使用情況,目前遼東軍的迅雷銃也好、掣電銃也好,槍管使用壽命在一千發以內,一些早期產品甚至隻有六百發左右。背嵬營的槍管使用壽命也快到了。”


    遼王又問戚祥道:“戚團長,炮兵軍火怎麽樣?”


    戚祥答道:“目前迫擊炮損壞了六門,相當於少了兩個排。關鍵是彈藥沒有多少了。張石指揮專門讓張木頭來了,說是隨著渾河封凍,遼東槍炮彈藥等軍工生產也慢慢進入停滯狀態,要想全麵複產要等到明年四月以後。”


    遼王這時說道:“換句話說,我們的軍火完全靠萬裏之外的遼東輸送,要想等新的軍械送到達天山前線,估計要到明年七月。而這在此期間,明軍的燧發槍報廢一條,少一條,漸漸會失去最初的火力優勢。”


    遼王的話如同寒風撲麵,讓大家清醒了不少。朱大能等遼東將領也認識到,遼東用兵,軍隊向前進,土地長一寸;西域用兵,軍隊向前進,風險增三分……


    遼王其實還有一層顧慮沒有說,曠日持久的西域戰事已經嚴重影響到遼東的發展。


    張石前幾天通過他的便宜兒子張木頭委婉地提醒他:


    “遼東因為支持經營西域,幾乎將大部分工業力量和礦產資源都用在了軍工生產上,已經嚴重影響了遼東五年計劃的推進。”


    “建州女真斡朵裏、兀良哈二部因受董興打擊,投靠朝鮮,朝鮮甚至暗地派人深入長白山以北招撫海西女真諸部,朝鮮不得不防。”


    遼王不得不整體上權衡利弊,不再糾結第三隻靴子是否落地。


    無論太子是否病逝,朝局如何動蕩,遼東畢竟是自己的根基,實現遼東五年計劃不僅關係到遼東的長遠,也關係到整個中華民族的長遠。


    當大家準備收拾家夥事兒,準備做好撤軍準備的時候,遼王又說道:“以和平求和平,則和平亡,以鬥爭求和平,則和平存。為了給帖木兒最大的戰略威懾,我們還是要和帖木兒幹一仗,先戰後和。”


    遼王從毛教員那裏抄來的軍事辯證法一時搞得大家雲裏霧裏,又像坐過山車。大家聽不大明白,又不好反對。


    遼王隻好又耐心給大家解釋一番他的戰略意圖:明軍利用現有資源,集中優勢兵力,一舉打垮或打殘帖木兒汗國軍隊在天山西脈一帶的主力,逼迫帖木兒結下城下之盟,扶持西域親明勢力,為五到十年後全麵收複安西四鎮舊地埋下伏筆。


    再過五到十年,等遼東強大了,他遼王還是要帶領大家再痛毆帖木兒的。


    根據這個目標,遼王為明軍確定了北守南攻、先南後北的戰略方針,又把明軍編成南北兩路作戰集團。


    南路軍由武定侯郭英和朱大能指揮,主要編有火真的騎兵第一團、張斧的騎兵第二團,京軍騎兵改編而成的騎兵七團和騎兵第八團,郭驥的步兵第一團、盛宣的步兵第二團,一個戰車營以及四個迫擊炮排。


    這一路共約一萬三千人,是作戰主力,主要負責經營南疆,相機攻取大唐龜茲和疏勒兩鎮故地。


    北路軍由遼王親自指揮,主要編有背嵬軍,譚廣的騎兵第三團、薛台的騎兵第四團,袁容的騎兵第五團,仆固雄的騎兵第六團,宋瑛的步兵第三團、勃羅哥的步兵第四團,戚祥指揮的兩個戰車營和餘下的炮兵,海蘭察指揮的警衛連。


    這一路也是共約一萬三千人,作為偏師,負責防守北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去大明扶貧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飛獴在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飛獴在天並收藏去大明扶貧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