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芯草和柳瑞雲從張氏那裏回來的早些。她們倆也覺察出張氏好像有心事,可張氏說想早點歇息,她們也沒有多問。
以芯草對張氏的了解,她想到是因為今日“苦人兒”來了,講了一些中原的奇聞趣事,也勾起了張氏的思鄉之情,她知道張氏和她一樣,都是十幾年後再回到故鄉。
先前隨同陸文龍一路從大都來到這裏,芯草都沒有在意,她想的很單純,那就是如果可以的話,陸文龍走到哪裏,她就跟到哪裏。到了朱仙鎮以後,陸文龍時有陣前出戰,芯草更多的是擔心,每次陸文龍得勝歸來之時,她才鬆了口氣,她從不想勝負之事,隻想主人平安回來。
可是今天,當聽到王佐說到“中原”之時,芯草意識到自己已經和陸文龍他們來到了自己闊別已久的家鄉。
是啊!家鄉,這裏就是她的家鄉!
可是她已經對自己的家鄉沒有什麽印象了,她離開的太久了。
芯草的記憶中,在她很小的時候,居住在一個很大很大的家裏,很多的婢女都圍著她,日子過得錦衣玉食又自在快樂。後來她便離開了那個很大很大的家,住進了一個小很多的宅院,身邊的人也少了很多。再後來,她一下子什麽都沒有了,吃不飽飯,穿不暖衣,隻能靠乞討維持生計。
就在她快要餓死的時候,一個老婆婆收留了她,並把她帶到了一個寒冷陌生的地方,慢慢的她才知道,這個地方叫做大都。
老婆婆把芯草養育長大,在婆婆身邊有很多和芯草一樣的孩子,他們之中有契丹人、漢人、渤海人,也有女真人,這些可憐的孩子大多都是無親無故的孤兒。
芯草天性柔弱,經常被欺負了也不敢反抗,隻有一個人躲在角落偷偷的落淚。在這期間,她結識了一個同樣躲在角落裏的孤僻女孩,她們成了芯草的好姐妹。
這個女孩並不是因為受不得欺負躲起來,相反她很厲害,沒有人敢招惹她,而她待在角落的原因隻是因為她不願和人說話。
這裏的孩子不定期的會被帶走,也會有新的孩子再來,隻是從不見被帶走的孩子回來。
不知道是幸運還是不幸,芯草沒有離開,因為妹妹代替了她。
婆婆便讓她在身邊伺候著,讓她學會照顧人。終於有一天,婆婆還是要送她走,小芯草自然不願意,如果沒有婆婆,她早已餓死在街頭,她還沒有報答婆婆的救命和養育之恩。婆婆卻說她不要芯草報恩,隻是讓她長大之後為婆婆做一件事做為報答就行。婆婆還說這件事也許永遠都不用做。
那一年,芯草八歲。之後的十年,她都在陸文龍的身邊,照顧著張氏和陸文龍,直到現在。
芯草對家鄉的印象早已模糊了,她隻記得自己也曾是宋人,國破之際,家也散落,婆婆給了她新生。
芯草是知恩圖報的,她一直銘記的是那個婆婆,還有和婆婆最後分別時候說的話。隻是令芯草惴惴不安的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她越發的覺得婆婆要她做的事似乎和主人有關。
柳瑞雲和芯草同住在一個帳中,與張氏的寢帳緊挨著。芯草沒睡,柳瑞雲也醒著。
自從韓秀琴被俘,柳瑞雲就沒有睡過安穩覺,她和韓秀君情同姐妹,否則也不會在秀春閣以命相救。
原本以為自己落入敵手,難以保全,柳瑞雲也做好了最壞的打算。誰料陸文龍非但沒有難為她,還給予她尊重和信任,更是承諾待戰事之後便還她自由。這對以報必死之心的柳瑞雲來說,實在有些不可思議。也令她對陸文龍的看法完全不同於其他金人。
此刻的柳瑞雲也氣韓秀君的衝動魯莽,令自己的犧牲變得徒勞,如今這姐妹二人都被陸文龍擒住,區別就是一個可以在營中走動,一個隻能在帳中走動。
柳瑞雲自幼孤苦伶仃,是梁紅玉,是韓家給了家的感覺和家人的溫暖,這樣的恩情就足以讓她以性命相報。
柳瑞雲眼下最想做的事就是救出韓秀君,可是她很清楚憑自己要幫秀君逃出敵營是完全不可能的。她想到了陸文龍,在她看來,陸文龍是個正人君子,她想為秀君說情,讓陸文龍放了她。隻是柳瑞雲很快便打消了這個念頭,這些天,她和陸文龍幾乎沒有說上幾句話,陸文龍不是忙於軍務,便是有瓊芳在身邊陪伴,柳瑞雲沒有機會開口。
再者,兩軍交戰之時,陸文龍又怎麽可能輕易放了敵軍主帥的女兒呢?
今日柳瑞雲見到了王佐,憑借著多年蟄伏敵國的經驗,她卻嗅到了一絲不同的氣息。直覺告訴她,王佐這個人並不像表麵上看起來那麽簡單,隻是她並沒有戳破。倘若王佐此番入金營是假意投誠,那他真實的目的又是什麽?他今日來到陸文龍的營盤,還拜會了張氏,難道他斷臂前來是為了陸文龍?柳瑞雲一時也想不出個頭緒,隻能祈盼事情會向好的方向發展。
和芯草一樣,柳瑞雲的童年是苦難的,所不同的是芯草的家毀於戰亂,而瑞雲的家毀於天災。芯草到大都的時候,年齡尚小,早前發生的事她多數不記得了。可柳瑞雲卻清晰地記得自己的經曆,記得分別那天父親的無奈和母親的哀嚎。她不想去恨他們,因為如果再那麽耗下去,他們全家都得餓死。但她痛恨那些無恥的貪官,要不是他們侵吞了賑災糧款,她也不會被賣到青樓。
而芯草和柳瑞雲又是幸運的,奄奄一息的芯草被婆婆所救,又來到了陸文龍身邊。柳瑞雲則遇到了梁紅玉,並成為韓家的一份子,她們的人生和命運也因此改變。
大宋的命運也在她們的童年時期改變了,同時改變的還有無數本該平凡生活的百姓的命運。
昏庸無道的皇帝,腐敗奢靡的權貴,貪贓枉法的奸臣,有這些不顧民族安危、不管百姓死活的蛀蟲把持朝綱,國家又豈能不亡?國破家又何在?
以芯草對張氏的了解,她想到是因為今日“苦人兒”來了,講了一些中原的奇聞趣事,也勾起了張氏的思鄉之情,她知道張氏和她一樣,都是十幾年後再回到故鄉。
先前隨同陸文龍一路從大都來到這裏,芯草都沒有在意,她想的很單純,那就是如果可以的話,陸文龍走到哪裏,她就跟到哪裏。到了朱仙鎮以後,陸文龍時有陣前出戰,芯草更多的是擔心,每次陸文龍得勝歸來之時,她才鬆了口氣,她從不想勝負之事,隻想主人平安回來。
可是今天,當聽到王佐說到“中原”之時,芯草意識到自己已經和陸文龍他們來到了自己闊別已久的家鄉。
是啊!家鄉,這裏就是她的家鄉!
可是她已經對自己的家鄉沒有什麽印象了,她離開的太久了。
芯草的記憶中,在她很小的時候,居住在一個很大很大的家裏,很多的婢女都圍著她,日子過得錦衣玉食又自在快樂。後來她便離開了那個很大很大的家,住進了一個小很多的宅院,身邊的人也少了很多。再後來,她一下子什麽都沒有了,吃不飽飯,穿不暖衣,隻能靠乞討維持生計。
就在她快要餓死的時候,一個老婆婆收留了她,並把她帶到了一個寒冷陌生的地方,慢慢的她才知道,這個地方叫做大都。
老婆婆把芯草養育長大,在婆婆身邊有很多和芯草一樣的孩子,他們之中有契丹人、漢人、渤海人,也有女真人,這些可憐的孩子大多都是無親無故的孤兒。
芯草天性柔弱,經常被欺負了也不敢反抗,隻有一個人躲在角落偷偷的落淚。在這期間,她結識了一個同樣躲在角落裏的孤僻女孩,她們成了芯草的好姐妹。
這個女孩並不是因為受不得欺負躲起來,相反她很厲害,沒有人敢招惹她,而她待在角落的原因隻是因為她不願和人說話。
這裏的孩子不定期的會被帶走,也會有新的孩子再來,隻是從不見被帶走的孩子回來。
不知道是幸運還是不幸,芯草沒有離開,因為妹妹代替了她。
婆婆便讓她在身邊伺候著,讓她學會照顧人。終於有一天,婆婆還是要送她走,小芯草自然不願意,如果沒有婆婆,她早已餓死在街頭,她還沒有報答婆婆的救命和養育之恩。婆婆卻說她不要芯草報恩,隻是讓她長大之後為婆婆做一件事做為報答就行。婆婆還說這件事也許永遠都不用做。
那一年,芯草八歲。之後的十年,她都在陸文龍的身邊,照顧著張氏和陸文龍,直到現在。
芯草對家鄉的印象早已模糊了,她隻記得自己也曾是宋人,國破之際,家也散落,婆婆給了她新生。
芯草是知恩圖報的,她一直銘記的是那個婆婆,還有和婆婆最後分別時候說的話。隻是令芯草惴惴不安的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她越發的覺得婆婆要她做的事似乎和主人有關。
柳瑞雲和芯草同住在一個帳中,與張氏的寢帳緊挨著。芯草沒睡,柳瑞雲也醒著。
自從韓秀琴被俘,柳瑞雲就沒有睡過安穩覺,她和韓秀君情同姐妹,否則也不會在秀春閣以命相救。
原本以為自己落入敵手,難以保全,柳瑞雲也做好了最壞的打算。誰料陸文龍非但沒有難為她,還給予她尊重和信任,更是承諾待戰事之後便還她自由。這對以報必死之心的柳瑞雲來說,實在有些不可思議。也令她對陸文龍的看法完全不同於其他金人。
此刻的柳瑞雲也氣韓秀君的衝動魯莽,令自己的犧牲變得徒勞,如今這姐妹二人都被陸文龍擒住,區別就是一個可以在營中走動,一個隻能在帳中走動。
柳瑞雲自幼孤苦伶仃,是梁紅玉,是韓家給了家的感覺和家人的溫暖,這樣的恩情就足以讓她以性命相報。
柳瑞雲眼下最想做的事就是救出韓秀君,可是她很清楚憑自己要幫秀君逃出敵營是完全不可能的。她想到了陸文龍,在她看來,陸文龍是個正人君子,她想為秀君說情,讓陸文龍放了她。隻是柳瑞雲很快便打消了這個念頭,這些天,她和陸文龍幾乎沒有說上幾句話,陸文龍不是忙於軍務,便是有瓊芳在身邊陪伴,柳瑞雲沒有機會開口。
再者,兩軍交戰之時,陸文龍又怎麽可能輕易放了敵軍主帥的女兒呢?
今日柳瑞雲見到了王佐,憑借著多年蟄伏敵國的經驗,她卻嗅到了一絲不同的氣息。直覺告訴她,王佐這個人並不像表麵上看起來那麽簡單,隻是她並沒有戳破。倘若王佐此番入金營是假意投誠,那他真實的目的又是什麽?他今日來到陸文龍的營盤,還拜會了張氏,難道他斷臂前來是為了陸文龍?柳瑞雲一時也想不出個頭緒,隻能祈盼事情會向好的方向發展。
和芯草一樣,柳瑞雲的童年是苦難的,所不同的是芯草的家毀於戰亂,而瑞雲的家毀於天災。芯草到大都的時候,年齡尚小,早前發生的事她多數不記得了。可柳瑞雲卻清晰地記得自己的經曆,記得分別那天父親的無奈和母親的哀嚎。她不想去恨他們,因為如果再那麽耗下去,他們全家都得餓死。但她痛恨那些無恥的貪官,要不是他們侵吞了賑災糧款,她也不會被賣到青樓。
而芯草和柳瑞雲又是幸運的,奄奄一息的芯草被婆婆所救,又來到了陸文龍身邊。柳瑞雲則遇到了梁紅玉,並成為韓家的一份子,她們的人生和命運也因此改變。
大宋的命運也在她們的童年時期改變了,同時改變的還有無數本該平凡生活的百姓的命運。
昏庸無道的皇帝,腐敗奢靡的權貴,貪贓枉法的奸臣,有這些不顧民族安危、不管百姓死活的蛀蟲把持朝綱,國家又豈能不亡?國破家又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