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9章 咱何時說過胡惟庸不該死,這樣的混賬話了?
大明:爹,論治國,你真不行 作者:縱橫小秦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朱標於禦書房內微微駐足,他劍眉輕蹙。
那雙深邃的眼眸中,似有萬千思緒如麻線般纏繞。
可謂剪不斷,理還亂。
此時雲南前線烽火連天,那熊熊燃燒的戰火恰如一塊巨石沉甸甸壓在朱標的心間,令他每喘一口氣都帶著幾分沉重。
不僅如此對戰馬的急切需求,以及那令人聞之生怒的“山西軍馬案”,所滋生出的重重隱患更是如芒在背。
讓朱標憂心如焚,坐立難安。
看到修長的手指微微有些顫抖,他下意識微微整理了一下身上的袍袖。
定了定心神,許久朱標方才緩緩開口,聲音中帶著一絲疲憊與憂慮。
“爹,如今雲南前線戰事膠著,局勢愈發危急。
我軍對戰馬的需求,可謂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緩啊。
兒臣近日多方查訪,深入探查。
竟發現那‘山西軍馬案’背後,藏著驚天的黑幕。
有不法官員勾結凶悍馬匪,狼狽為奸。
他們一個個利欲熏心,全然不顧國家大義,也不顧將士生死,私自販賣軍馬。
致使軍馬數量大幅短缺,且那馬匹質量良莠不齊,不堪大用。
這些病弱殘次的戰馬一旦被送往雲南前線,非但無法增強我軍戰力,反倒極有可能成為累贅,甚至會危及萬千將士的性命啊!”
說到此處,朱標的眼中閃過一絲濃濃的憂慮與難以抑製的憤慨。
那原本溫潤的麵容上,此刻布滿了寒霜。
緊握的雙拳微微顫抖,骨節泛白。
顯露出朱標內心對那些貪腐之徒的切齒痛恨,以及對前線將士安危的深切擔憂。
“因此兒臣以為,追查刺客主謀之事,可交付於原隱龍衛首領張龍。
此人乃三弟麾下的情報骨幹,心思縝密、能力出眾,且對朝廷忠心耿耿。
若能為父皇您效力,此次調查必定能進展得更為順遂,早日揪出幕後黑手。”
朱元璋微微頷首,那一雙目光深邃如淵。
似幽潭一般,令人難以捉摸。
他微微眯起眼睛,似在思索其中利弊。
過了大約半盞茶的時間,朱標方才緩緩開口道:“既然如此,此事便交予你去操辦。
這前線戰事吃緊,可容不得半點馬虎。
若將張龍留下參與刺客的調查,待鄭遇春率軍奔赴雲南前線時,又有何人能與之並肩作戰協同配合呢?”
朱標陷入了短暫的沉默,他的目光在房間內緩緩掃視,似在搜尋著那個合適的人選。
每一個可能的名字,都在朱標腦海中閃過,又被他一一斟酌。
朱標深知此次任務幹係重大,所選之人容不得半分差錯。
畢竟這關乎著萬千將士的性命,更關乎著大明的江山社稷。
少頃朱標緩緩拿起毛筆,那手微微有些發顫,似承載著千斤重擔。
他在紙上鄭重寫下一個名字,字跡蒼勁有力,卻又帶著一絲猶豫。
隨後他抬起頭來,目光堅定卻又帶著一絲忐忑。
“爹,兒臣以為此人堪當此重任,不知您意下如何?”
朱元璋眉頭微蹙,目光落在紙上的名字上。
他微微眯起眼睛,緩緩開口念道:“宋焱章?
這名字,咱倒是從未聽聞過。
不過既然你認定他頗具軍事才能,那便姑且一試吧。
隻是你須讓他拿出真才實學來,切莫讓爹失望。
若是他無能誤事,定不輕饒。”
朱標見父親應允了自己舉薦的人選,臉上不禁露出幾分欣喜之色。
但那眼底深處,卻又隱隱透露出一絲擔憂,似有一層陰霾籠罩。
“父皇有所不知,這宋焱章乃是兒臣在洪武軍事學院中偶然發掘的人材。
當初兒臣前去學院視察,恰逢他與幾位教習激烈辯論兵法。
那宋焱章言辭犀利,如出鞘之利刃,鋒芒畢露。
觀點更是獨到新穎,令人耳目一新,在場眾人皆為之驚歎。
他對《孫子兵法》中的‘虛實之論’,有著自己鞭辟入裏的見解。
宋焱章認為用兵之道,貴在虛實相生。
虛則實之,實則虛之,萬不可拘泥於固定的戰法。
需因時製宜,因地製宜,方能克敵製勝。”
朱標微微一頓,臉上露出一絲糾結之色。
似在權衡利弊,內心在做著艱難的抉擇。
“兒臣當時一見,便覺此人才華橫溢、器量非凡,遠超常人。
隻是依兒臣之見,宋焱章雖謀略出眾、胸有丘壑,但單獨領兵作戰的經驗尚淺,恐難獨當一麵。
隻適合擔任參軍之職,為將領出謀劃策,輔佐主將。
所幸有鄭遇春這樣身經百戰、經驗豐富的將領為主帥,想必定可以彌補他的不足之處。
二人相輔相成,定能有所作為。”
聽聞朱標毫不避諱地指出宋焱章的短板,朱元璋眼中閃過一絲讚賞的光芒。
隻是他的臉上依舊保持著帝王的威嚴與沉穩,眼眸中的神情也沒有絲毫波動。
“常言道,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即便是那惡名昭著的胡惟庸,在咱看來若運用得當,至少還能再為朝廷效力幾年。
標兒,你可要牢牢記住爹今日講的這番話。
在這帝王之眼中,本就無所謂絕對的好人與壞人,唯有有用之人與無用之人的分別罷了。
朝廷之中,各方勢力錯綜複雜,不同的政治立場與利益訴求相互交織,如同一張龐大的蛛網。
咱作為天子,有時不得不任用一些奸臣。
借他們之手在各方勢力間製造矛盾與競爭,使他們相互製衡。
而爹則可居中調停,掌控大局,如此方能確保皇權的獨尊地位。
老三就是未能看透這一點,才會急於除去胡惟庸。
如今事已至此,木已成舟,我們便需想辦法彌補此事所帶來的不良影響。”
朱標心中疑惑頓生,那一直堅守的道德準則與父親的這番言辭激烈碰撞,內心的天平開始搖擺不定。
他的雙手不自覺地緊緊握起,關節泛白。
此時朱標的眼中滿是困惑與不解,那目光中透露出一絲掙紮。
“可是父皇那胡惟庸惡貫滿盈,其所作所為早已惹得天怒人怨,民憤滔天。
難道在您看來,他不該死嗎?
兒臣實在難以理解,這樣的奸佞之徒,留著又有何用?”
朱元璋緩緩搖頭,臉上浮現出一絲無奈與滄桑。
那深邃的眼眸中似藏著無盡的故事,仿佛能看透這世間的一切。
“爹何時說過‘胡惟庸不該死’,這樣的混賬話了?”
那雙深邃的眼眸中,似有萬千思緒如麻線般纏繞。
可謂剪不斷,理還亂。
此時雲南前線烽火連天,那熊熊燃燒的戰火恰如一塊巨石沉甸甸壓在朱標的心間,令他每喘一口氣都帶著幾分沉重。
不僅如此對戰馬的急切需求,以及那令人聞之生怒的“山西軍馬案”,所滋生出的重重隱患更是如芒在背。
讓朱標憂心如焚,坐立難安。
看到修長的手指微微有些顫抖,他下意識微微整理了一下身上的袍袖。
定了定心神,許久朱標方才緩緩開口,聲音中帶著一絲疲憊與憂慮。
“爹,如今雲南前線戰事膠著,局勢愈發危急。
我軍對戰馬的需求,可謂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緩啊。
兒臣近日多方查訪,深入探查。
竟發現那‘山西軍馬案’背後,藏著驚天的黑幕。
有不法官員勾結凶悍馬匪,狼狽為奸。
他們一個個利欲熏心,全然不顧國家大義,也不顧將士生死,私自販賣軍馬。
致使軍馬數量大幅短缺,且那馬匹質量良莠不齊,不堪大用。
這些病弱殘次的戰馬一旦被送往雲南前線,非但無法增強我軍戰力,反倒極有可能成為累贅,甚至會危及萬千將士的性命啊!”
說到此處,朱標的眼中閃過一絲濃濃的憂慮與難以抑製的憤慨。
那原本溫潤的麵容上,此刻布滿了寒霜。
緊握的雙拳微微顫抖,骨節泛白。
顯露出朱標內心對那些貪腐之徒的切齒痛恨,以及對前線將士安危的深切擔憂。
“因此兒臣以為,追查刺客主謀之事,可交付於原隱龍衛首領張龍。
此人乃三弟麾下的情報骨幹,心思縝密、能力出眾,且對朝廷忠心耿耿。
若能為父皇您效力,此次調查必定能進展得更為順遂,早日揪出幕後黑手。”
朱元璋微微頷首,那一雙目光深邃如淵。
似幽潭一般,令人難以捉摸。
他微微眯起眼睛,似在思索其中利弊。
過了大約半盞茶的時間,朱標方才緩緩開口道:“既然如此,此事便交予你去操辦。
這前線戰事吃緊,可容不得半點馬虎。
若將張龍留下參與刺客的調查,待鄭遇春率軍奔赴雲南前線時,又有何人能與之並肩作戰協同配合呢?”
朱標陷入了短暫的沉默,他的目光在房間內緩緩掃視,似在搜尋著那個合適的人選。
每一個可能的名字,都在朱標腦海中閃過,又被他一一斟酌。
朱標深知此次任務幹係重大,所選之人容不得半分差錯。
畢竟這關乎著萬千將士的性命,更關乎著大明的江山社稷。
少頃朱標緩緩拿起毛筆,那手微微有些發顫,似承載著千斤重擔。
他在紙上鄭重寫下一個名字,字跡蒼勁有力,卻又帶著一絲猶豫。
隨後他抬起頭來,目光堅定卻又帶著一絲忐忑。
“爹,兒臣以為此人堪當此重任,不知您意下如何?”
朱元璋眉頭微蹙,目光落在紙上的名字上。
他微微眯起眼睛,緩緩開口念道:“宋焱章?
這名字,咱倒是從未聽聞過。
不過既然你認定他頗具軍事才能,那便姑且一試吧。
隻是你須讓他拿出真才實學來,切莫讓爹失望。
若是他無能誤事,定不輕饒。”
朱標見父親應允了自己舉薦的人選,臉上不禁露出幾分欣喜之色。
但那眼底深處,卻又隱隱透露出一絲擔憂,似有一層陰霾籠罩。
“父皇有所不知,這宋焱章乃是兒臣在洪武軍事學院中偶然發掘的人材。
當初兒臣前去學院視察,恰逢他與幾位教習激烈辯論兵法。
那宋焱章言辭犀利,如出鞘之利刃,鋒芒畢露。
觀點更是獨到新穎,令人耳目一新,在場眾人皆為之驚歎。
他對《孫子兵法》中的‘虛實之論’,有著自己鞭辟入裏的見解。
宋焱章認為用兵之道,貴在虛實相生。
虛則實之,實則虛之,萬不可拘泥於固定的戰法。
需因時製宜,因地製宜,方能克敵製勝。”
朱標微微一頓,臉上露出一絲糾結之色。
似在權衡利弊,內心在做著艱難的抉擇。
“兒臣當時一見,便覺此人才華橫溢、器量非凡,遠超常人。
隻是依兒臣之見,宋焱章雖謀略出眾、胸有丘壑,但單獨領兵作戰的經驗尚淺,恐難獨當一麵。
隻適合擔任參軍之職,為將領出謀劃策,輔佐主將。
所幸有鄭遇春這樣身經百戰、經驗豐富的將領為主帥,想必定可以彌補他的不足之處。
二人相輔相成,定能有所作為。”
聽聞朱標毫不避諱地指出宋焱章的短板,朱元璋眼中閃過一絲讚賞的光芒。
隻是他的臉上依舊保持著帝王的威嚴與沉穩,眼眸中的神情也沒有絲毫波動。
“常言道,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即便是那惡名昭著的胡惟庸,在咱看來若運用得當,至少還能再為朝廷效力幾年。
標兒,你可要牢牢記住爹今日講的這番話。
在這帝王之眼中,本就無所謂絕對的好人與壞人,唯有有用之人與無用之人的分別罷了。
朝廷之中,各方勢力錯綜複雜,不同的政治立場與利益訴求相互交織,如同一張龐大的蛛網。
咱作為天子,有時不得不任用一些奸臣。
借他們之手在各方勢力間製造矛盾與競爭,使他們相互製衡。
而爹則可居中調停,掌控大局,如此方能確保皇權的獨尊地位。
老三就是未能看透這一點,才會急於除去胡惟庸。
如今事已至此,木已成舟,我們便需想辦法彌補此事所帶來的不良影響。”
朱標心中疑惑頓生,那一直堅守的道德準則與父親的這番言辭激烈碰撞,內心的天平開始搖擺不定。
他的雙手不自覺地緊緊握起,關節泛白。
此時朱標的眼中滿是困惑與不解,那目光中透露出一絲掙紮。
“可是父皇那胡惟庸惡貫滿盈,其所作所為早已惹得天怒人怨,民憤滔天。
難道在您看來,他不該死嗎?
兒臣實在難以理解,這樣的奸佞之徒,留著又有何用?”
朱元璋緩緩搖頭,臉上浮現出一絲無奈與滄桑。
那深邃的眼眸中似藏著無盡的故事,仿佛能看透這世間的一切。
“爹何時說過‘胡惟庸不該死’,這樣的混賬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