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個時候,當權者是什麽意義上的存在,這裏完全不用贅述。
一個潔白無瑕、質感如玉的瓷瓶放在陳炳仁破敗的家裏,很快就被人發現了,便有好事之人向他表達了想收走這件瓷瓶的意願,他對外隻說這件瓷器是祖上傳下來的,誰買都不賣。
後來問得人多了,陳炳仁隻得將這件瓷瓶用粗布包起來,隻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拿出來賞玩,這守子也甚是溫潤,性格非但不厲,甚至還能體貼人意,越發得陳炳仁歡喜。
當時他對卜陰逆法的掌握卻不似治瓷技藝一般爐火純青,這守子除了陪伴之外,也沒什麽別的用處。
但陳炳仁不在意,在那個冰冷的年代,走家串戶時見了太多人情冷暖,加上陳炳仁性格本就孤僻,這件瓷器漸漸成了他此生摯愛。
俗話說,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
在眾多好事者中,有個叫賈三的家夥,這人平時不學無術,隻是因為祖上成分好,三代赤貧,加上早年有人教了幾個字,會算點帳,所以在村裏混了個書記員當著。
這賈三是個溜須拍馬的高手,陳炳仁家裏這件瓷瓶,他可是一早就瞧上了的。
於是,賈三為了巴結上麵的領導,便三番五次來找陳炳仁,想讓他忍痛割愛將這瓷瓶賣給他,還出了個不錯的價碼。
要是尋常物件,能賺這麽一筆,在那時已經是不錯的收入了,可壞就壞在陳炳仁對這件瓷瓶視若珍寶,說什麽都不出讓,還當眾羞辱了賈三,這讓賈三當著眾鄉親丟了不少麵子,不但讓領導輕視,還惹了一鼻子灰,當時便火冒三丈。
賈三回去思忖再三,既然明著不行,我就來暗的。
當時正開始流行破四舊,各種運動風起雲湧,於是賈三趁亂便糾結了一幫登徒子,以封建欲孽為由,找了個理由把陳炳仁給扣了。
當晚便找人去陳炳仁家裏歡歡喜喜把那間瓷器搬走了。
守子與主人心意相通,陳炳仁在牛圈裏就感知到出了事,幾次試圖逃跑,但都被人抓了回來打得半殘,他又不忍心瓷瓶和守子被其他人褻玩,當真是度日如年。
“你是說,你那瓷瓶,就這樣被人給明搶了去?”我聽到這裏,有些動情,替陳瞎子感到可惜了。
“那可不,所以說呀,陰匠不要招惹當權者,這在曆代都是鐵律!”陳瞎子喝了口水,沉吟了半晌,好似在回憶一件頗為動情的往事,終於,他緩了口氣,繼續和我娓娓道來。
陳炳仁由於心急那瓷瓶被人玩來玩去,便想了個此生最餿的主意。
由於那領導住在縣上的深宅大院裏,明搶肯定是不行的,就算有幸逃出關他的牛圈,領導家的門衛也不會放過他,論打架,陳炳仁不是好手,況且那個時候連飯都吃不飽,誰還有多餘的力氣。
仗著自己對卜陰逆法有所鑽研,陳炳仁在一個夜晚,趁著月亮發毛、陰氣漸旺之時,催動法門,試圖讓守子從瓷瓶中現身。
這是一種讓生魂在人前現形的法門,陳炳仁在自家賞玩瓷瓶時,偶爾也會催動守子,但那都是近距離以法訣催動,現在距離這麽遠,也不知道到底有用沒用。
事實上肯定是有用的。
但壞事的地方在於,因為沒有熟練掌握在錮靈法器、也就是那個瓷瓶裏長久有效加持守子的法門,守子的力量其實很弱,當晚現身之後,把那位領導嚇得屁滾尿流。
這可不是開玩笑的,收了個瓷器回來就見鬼,誰都會想辦法化解。
於是那賈三又出主意,不知從那個觀裏請了個道士,當晚就把守子給解決了,而那瓷瓶少了守子,也在當時化作百十片碎片,成了廢品。縣領導家裏人覺得這東西晦氣,回頭便一把火燒了,搗成了灰。
陳炳仁苦心打造的今生摯愛,竟然就這麽魂飛魄散了,連塊完整的碎片都沒留下。
我聽到這裏,長歎了一口氣。
當初聽人說陳瞎子痛恨道士,見一次打一次,我以為這人有病,卻沒想到,這背後竟然有這麽一段辛酸史。
回來陳炳仁沒什麽用了,便從牛圈裏給放了出來,賈三逢人便說,這陳炳仁身上有鬼,搞得相親四鄰見了他都跟真見了鬼似的繞著走。
可賈三並不知道陳炳仁真實的身份,一怒之下,加之萬念俱灰,當時三十出頭的陳炳仁做了今生第二個、好歹算正確的重大決定。
趁著給人鋦碗的時候,悄悄在賈三家的碗裏做了手腳,結果沒過幾個月,賈三一家人全都命喪黃泉,後來縣裏來人查了許久,都說一家人是因為疾病突發暴斃,死狀可怖。
這一手同我爺爺對仇家的複仇很像,連一個活口都沒留下。
可陳炳仁下手更絕,因為那件瓷碗是一個頂陰損的厭勝物,他在其中壓入了不少邪門的陰靈,搞得整個村子在十年間都雞犬不寧,後來大家紛紛搬離,他也跟著離開了傷心地。
說完這段,陳瞎子歇了口氣,從桌子下摸出一根煙袋,吧嗒吧嗒抽了起來。
我心裏卻是七上八下,此人心思縝密,下手卻異常狠毒,比如此前的章女士,僅僅是在喪宴上訛了我而已,他便出手讓別人死於非命。
而采取的手段是用厭勝物做選擇,那張錢隻要花出去就必死無疑,倘若不花,我也不知道會不會有什麽更糟糕的後果。
想起來,眼前這個人,不但為了收集生魂破壞輪回綱常,甚至還會施厭勝讓人一家死絕、整村搬離,其小肚雞腸的心思也可見一斑。
“想我老瞎子一生沒交幾個朋友,也未娶妻,隻因我癡迷厭勝之術,這陰匠陳家一脈,在我這裏算是快斷絕了。”陳瞎子抽完煙袋,無不感慨地道。
我忽然想到一個問題,便脫口而出:“前輩,你家就剩你一個人了?”
“也不盡然,我還有個未曾謀麵的弟弟,想必也做著和我一樣的營生,隻是人生苦短,我此生怕是見不到他咯!”陳瞎子歎了口氣道,“早些年鬧饑荒的時候,家裏就走散了,現在誰知道他在哪兒。”
我像想起了什麽似的,忽然心裏一驚。
一個潔白無瑕、質感如玉的瓷瓶放在陳炳仁破敗的家裏,很快就被人發現了,便有好事之人向他表達了想收走這件瓷瓶的意願,他對外隻說這件瓷器是祖上傳下來的,誰買都不賣。
後來問得人多了,陳炳仁隻得將這件瓷瓶用粗布包起來,隻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拿出來賞玩,這守子也甚是溫潤,性格非但不厲,甚至還能體貼人意,越發得陳炳仁歡喜。
當時他對卜陰逆法的掌握卻不似治瓷技藝一般爐火純青,這守子除了陪伴之外,也沒什麽別的用處。
但陳炳仁不在意,在那個冰冷的年代,走家串戶時見了太多人情冷暖,加上陳炳仁性格本就孤僻,這件瓷器漸漸成了他此生摯愛。
俗話說,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
在眾多好事者中,有個叫賈三的家夥,這人平時不學無術,隻是因為祖上成分好,三代赤貧,加上早年有人教了幾個字,會算點帳,所以在村裏混了個書記員當著。
這賈三是個溜須拍馬的高手,陳炳仁家裏這件瓷瓶,他可是一早就瞧上了的。
於是,賈三為了巴結上麵的領導,便三番五次來找陳炳仁,想讓他忍痛割愛將這瓷瓶賣給他,還出了個不錯的價碼。
要是尋常物件,能賺這麽一筆,在那時已經是不錯的收入了,可壞就壞在陳炳仁對這件瓷瓶視若珍寶,說什麽都不出讓,還當眾羞辱了賈三,這讓賈三當著眾鄉親丟了不少麵子,不但讓領導輕視,還惹了一鼻子灰,當時便火冒三丈。
賈三回去思忖再三,既然明著不行,我就來暗的。
當時正開始流行破四舊,各種運動風起雲湧,於是賈三趁亂便糾結了一幫登徒子,以封建欲孽為由,找了個理由把陳炳仁給扣了。
當晚便找人去陳炳仁家裏歡歡喜喜把那間瓷器搬走了。
守子與主人心意相通,陳炳仁在牛圈裏就感知到出了事,幾次試圖逃跑,但都被人抓了回來打得半殘,他又不忍心瓷瓶和守子被其他人褻玩,當真是度日如年。
“你是說,你那瓷瓶,就這樣被人給明搶了去?”我聽到這裏,有些動情,替陳瞎子感到可惜了。
“那可不,所以說呀,陰匠不要招惹當權者,這在曆代都是鐵律!”陳瞎子喝了口水,沉吟了半晌,好似在回憶一件頗為動情的往事,終於,他緩了口氣,繼續和我娓娓道來。
陳炳仁由於心急那瓷瓶被人玩來玩去,便想了個此生最餿的主意。
由於那領導住在縣上的深宅大院裏,明搶肯定是不行的,就算有幸逃出關他的牛圈,領導家的門衛也不會放過他,論打架,陳炳仁不是好手,況且那個時候連飯都吃不飽,誰還有多餘的力氣。
仗著自己對卜陰逆法有所鑽研,陳炳仁在一個夜晚,趁著月亮發毛、陰氣漸旺之時,催動法門,試圖讓守子從瓷瓶中現身。
這是一種讓生魂在人前現形的法門,陳炳仁在自家賞玩瓷瓶時,偶爾也會催動守子,但那都是近距離以法訣催動,現在距離這麽遠,也不知道到底有用沒用。
事實上肯定是有用的。
但壞事的地方在於,因為沒有熟練掌握在錮靈法器、也就是那個瓷瓶裏長久有效加持守子的法門,守子的力量其實很弱,當晚現身之後,把那位領導嚇得屁滾尿流。
這可不是開玩笑的,收了個瓷器回來就見鬼,誰都會想辦法化解。
於是那賈三又出主意,不知從那個觀裏請了個道士,當晚就把守子給解決了,而那瓷瓶少了守子,也在當時化作百十片碎片,成了廢品。縣領導家裏人覺得這東西晦氣,回頭便一把火燒了,搗成了灰。
陳炳仁苦心打造的今生摯愛,竟然就這麽魂飛魄散了,連塊完整的碎片都沒留下。
我聽到這裏,長歎了一口氣。
當初聽人說陳瞎子痛恨道士,見一次打一次,我以為這人有病,卻沒想到,這背後竟然有這麽一段辛酸史。
回來陳炳仁沒什麽用了,便從牛圈裏給放了出來,賈三逢人便說,這陳炳仁身上有鬼,搞得相親四鄰見了他都跟真見了鬼似的繞著走。
可賈三並不知道陳炳仁真實的身份,一怒之下,加之萬念俱灰,當時三十出頭的陳炳仁做了今生第二個、好歹算正確的重大決定。
趁著給人鋦碗的時候,悄悄在賈三家的碗裏做了手腳,結果沒過幾個月,賈三一家人全都命喪黃泉,後來縣裏來人查了許久,都說一家人是因為疾病突發暴斃,死狀可怖。
這一手同我爺爺對仇家的複仇很像,連一個活口都沒留下。
可陳炳仁下手更絕,因為那件瓷碗是一個頂陰損的厭勝物,他在其中壓入了不少邪門的陰靈,搞得整個村子在十年間都雞犬不寧,後來大家紛紛搬離,他也跟著離開了傷心地。
說完這段,陳瞎子歇了口氣,從桌子下摸出一根煙袋,吧嗒吧嗒抽了起來。
我心裏卻是七上八下,此人心思縝密,下手卻異常狠毒,比如此前的章女士,僅僅是在喪宴上訛了我而已,他便出手讓別人死於非命。
而采取的手段是用厭勝物做選擇,那張錢隻要花出去就必死無疑,倘若不花,我也不知道會不會有什麽更糟糕的後果。
想起來,眼前這個人,不但為了收集生魂破壞輪回綱常,甚至還會施厭勝讓人一家死絕、整村搬離,其小肚雞腸的心思也可見一斑。
“想我老瞎子一生沒交幾個朋友,也未娶妻,隻因我癡迷厭勝之術,這陰匠陳家一脈,在我這裏算是快斷絕了。”陳瞎子抽完煙袋,無不感慨地道。
我忽然想到一個問題,便脫口而出:“前輩,你家就剩你一個人了?”
“也不盡然,我還有個未曾謀麵的弟弟,想必也做著和我一樣的營生,隻是人生苦短,我此生怕是見不到他咯!”陳瞎子歎了口氣道,“早些年鬧饑荒的時候,家裏就走散了,現在誰知道他在哪兒。”
我像想起了什麽似的,忽然心裏一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