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秦墨投效一事,除了王越、陽球和戲誌才等幾個少數人知道以外,劉宏並沒有告訴任何人,包括陳蕃和胡廣。
因為墨家一旦浮出水麵,那麽其他學說殘留也會紛紛浮出水麵,那樣一來勢必會對現在的政治格局產生巨大的衝擊。
在古代的學術之爭其破壞力絲毫不亞於結黨營私。
百家爭鳴是好事,可以讓這些學說在競爭和對抗當中獲得進步,並促進國家的發展,對於春秋和戰國時期來說,非常適合,可是對於大一統的王朝來說,就不在那麽實用了。
而劉宏想要得吸納百家學說的精華,用以促進大漢文化和生產力的提高,至於主流思想,劉宏還是決定以儒家為主。
畢竟此時的儒學並未經過閹割刪改,儒門學子也不是那些一心隻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的腐儒。
此時的學子對於儒學以外的技術和知識並不排斥,從最近許多醫者進入洛陽以後,也有不少對醫學感興趣的太學生和學子上門拜訪和了解。
所以劉宏才會吸納墨家,他看重的隻是他們的機關器械一道。(差不多相當於後世的物理。)
德陽殿,負責少府的呂強向劉宏匯報了關於安置墨殤等人的工作。
“陛下,他們一共有七十多人,已經按照陛下的吩咐,安置到了皇莊,隻是不知陛下準備將他們掛名進哪個府衙呢?”
“唔~”劉宏想了想說:“他們都是精通研究之人,那就新成立一個“研造司”由少府統轄。”
緊接著劉宏又吩咐道:“哦,還有!他們的吃穿用度要精細,個人行動也不要限製,隻要不跑出大漢,他們愛去哪就去哪!”
“諾!”
呂強也明白了天子對那群人的看重,離開後就單獨派了自己的一名親信親自去那裏負責一應事務。
少府就相當於皇帝的內庫,無論是新增還是裁撤都由劉宏自己說了算,而且這些人要是真能研究發明出什麽好東西,對於劉宏個人名聲還是有很大助益的,所以當然要抓在自己手裏。
此時的劉宏迫切的希望他們能研製出一些增加種植效率的農具,隻有這樣這個以農為本的國家才會獲得長足的發展,然後他才會有精力去搗鼓別的東西。
隨後劉宏召見了一些醫者和以曹嵩為首的一些精通農事的官員來到了德陽殿。
待到眾人見禮之後,劉宏拿出了楊彪那份文章說:“文先說的好啊!國欲富,必先富其民,可是該如何富民呢?不知諸位有何見解?”
曹嵩站起身來說:“自然是糧食增產,家有結餘,節儉度日,如此積累方可!”
“那該如何增加糧食產量?”劉宏再次拋出一個問題。
一眾農事官員也各自起身提出自己的意見,例如精耕細作,種植交叉作物,開發荒地,等等這些。
張伯祖也起身道:“百姓身體強健才會有更多精力去耕耘土地。”
劉宏點點頭,這些人的意見都很好,但是他們都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單畝的產量。
“張讓,把東西拿上來。”
聽到吩咐的張讓趕忙從一旁取出一袋準備好的稻米,交給了劉宏。
“諸位先看看這些東西!”
劉宏將稻米交給了曹嵩。
“這是稻米?”
曹嵩接過袋子打開來看,稻米他還是認識的,隻是袋內的稻米卻是顆顆飽滿,個頭也比他見過的大上許多,與以往的似乎有些不一樣。
“不錯,是張讓從江東帶回來的,口感還不錯,不知大司農覺得可否作為百姓主食食用?”
曹嵩微微搖了搖頭,“此物隻適合種植南方於水田當中,再加上南方人口稀少,而且產量不高,大規模種植,頗有難度!”
此時的大漢,人口主要還是分布集中於中原地區,至於南方那也隻是後來大運河的開通,才逐漸的開發出來。
眼下想要將南方開發成大漢的糧倉,顯然有些不太現實,至於開鑿大運河?劉宏搖了搖頭暫時放棄了這個不切實際的想法。
南方可以慢慢來,有些事總是要做的。
劉宏捏出一粒稻米,看向曹嵩,“大司農可知這稻米產量?”
“以大畝來算,應該是每畝不足兩石,比之北方浮麥產量略低。”(就是小麥。)
“那能否增加每畝的產量呢?以大漢目前的耕地來說,如果每畝能增加哪怕是半石的產量也足以讓整體國力獲得極大的提升吧?”
劉宏的話讓眾人有些不知如何回答,自農業開始發展至今,經過無數代先民的經驗累積,每畝的產量似乎已經達到了頂峰,沒人能覺得產量會增加什麽。
“這很難,除非是神農在世。”曹嵩搖了搖頭。
“大司農此話言重了,神農也是人,他的出現是因為人們需要耕種,而眼下人們需要糧食增產,朕覺得未必不會再次出現一個神農,不是嗎?”
呃~天子的話居然讓眾人不知如何反駁。
單畝增產一事,劉宏早在河間的時候,就曾想過,但是他畢竟不是專業的,僅憑自己的一些想法,和一些沒有什麽知識的百姓,迎接他們的隻是失敗。???.23sk.
如今自己已經當了皇帝,手下也不缺一些專業性的人才,這個擱置已久的想法再一次被劉宏提了出來。
“臣愚鈍,還請陛下明示!”
在曹嵩看來,既然天子提出這個問題,肯定有他的想法,自己等人身為臣子,就算有方法,那也得天子提出來他們再去做才行。
“嗬嗬~俗話說,虎父無犬子,這句話朕以為同樣可以適用於糧食作物!”
“人可以通過學習和培養來壯大己身,植物同樣可以,諸卿不妨從這一點入手!”
所有人不由得點了點頭,培育良種,增加產量,的確是一個可行的方法。
看到眾人若有所悟,劉宏繼續說道:“眼下秋收在即,諸卿不妨到田地裏去轉一轉,選擇其中強壯,密集者,研究其原因然後進行針對培養,就如朕的禦林營一樣。”
曹嵩眼前一亮,“陛下真乃天人,臣苟活一世,卻不及陛下一語通透。”
劉宏身後的張讓和趙忠不由得對視一眼,這個曹老頭,馬屁功夫居然如此爐火純青?
劉宏笑著擺了擺手,“好了,說漂亮話沒用,隻有做出成績,朕才會高興。”
隨後劉宏繼續說道:“不管是誰,隻要能做出成績,朕不僅會賜爵封官,還可以為其樹碑立傳,甚至是為他建廟立祠,流芳百世以供後人瞻仰供奉。”
“噝~”劉宏此話,不禁讓在場的所有人倒吸一口涼氣。
樹碑立傳,建廟立祠,這種事情,古之少有,那都是聖人才會享有的東西。
“臣等定會殫心竭慮,不負陛下期望。”
以曹嵩為首的官員們紛紛跪倒在地,神情激動,臉色漲紅,與以上相比,此刻高官厚祿在他們眼裏連糞土都不如。
劉宏滿意的點了點頭,雖然這件事情,任重道遠,但劉宏相信,隻要肯走下去,總有實現的一天。
因為墨家一旦浮出水麵,那麽其他學說殘留也會紛紛浮出水麵,那樣一來勢必會對現在的政治格局產生巨大的衝擊。
在古代的學術之爭其破壞力絲毫不亞於結黨營私。
百家爭鳴是好事,可以讓這些學說在競爭和對抗當中獲得進步,並促進國家的發展,對於春秋和戰國時期來說,非常適合,可是對於大一統的王朝來說,就不在那麽實用了。
而劉宏想要得吸納百家學說的精華,用以促進大漢文化和生產力的提高,至於主流思想,劉宏還是決定以儒家為主。
畢竟此時的儒學並未經過閹割刪改,儒門學子也不是那些一心隻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的腐儒。
此時的學子對於儒學以外的技術和知識並不排斥,從最近許多醫者進入洛陽以後,也有不少對醫學感興趣的太學生和學子上門拜訪和了解。
所以劉宏才會吸納墨家,他看重的隻是他們的機關器械一道。(差不多相當於後世的物理。)
德陽殿,負責少府的呂強向劉宏匯報了關於安置墨殤等人的工作。
“陛下,他們一共有七十多人,已經按照陛下的吩咐,安置到了皇莊,隻是不知陛下準備將他們掛名進哪個府衙呢?”
“唔~”劉宏想了想說:“他們都是精通研究之人,那就新成立一個“研造司”由少府統轄。”
緊接著劉宏又吩咐道:“哦,還有!他們的吃穿用度要精細,個人行動也不要限製,隻要不跑出大漢,他們愛去哪就去哪!”
“諾!”
呂強也明白了天子對那群人的看重,離開後就單獨派了自己的一名親信親自去那裏負責一應事務。
少府就相當於皇帝的內庫,無論是新增還是裁撤都由劉宏自己說了算,而且這些人要是真能研究發明出什麽好東西,對於劉宏個人名聲還是有很大助益的,所以當然要抓在自己手裏。
此時的劉宏迫切的希望他們能研製出一些增加種植效率的農具,隻有這樣這個以農為本的國家才會獲得長足的發展,然後他才會有精力去搗鼓別的東西。
隨後劉宏召見了一些醫者和以曹嵩為首的一些精通農事的官員來到了德陽殿。
待到眾人見禮之後,劉宏拿出了楊彪那份文章說:“文先說的好啊!國欲富,必先富其民,可是該如何富民呢?不知諸位有何見解?”
曹嵩站起身來說:“自然是糧食增產,家有結餘,節儉度日,如此積累方可!”
“那該如何增加糧食產量?”劉宏再次拋出一個問題。
一眾農事官員也各自起身提出自己的意見,例如精耕細作,種植交叉作物,開發荒地,等等這些。
張伯祖也起身道:“百姓身體強健才會有更多精力去耕耘土地。”
劉宏點點頭,這些人的意見都很好,但是他們都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單畝的產量。
“張讓,把東西拿上來。”
聽到吩咐的張讓趕忙從一旁取出一袋準備好的稻米,交給了劉宏。
“諸位先看看這些東西!”
劉宏將稻米交給了曹嵩。
“這是稻米?”
曹嵩接過袋子打開來看,稻米他還是認識的,隻是袋內的稻米卻是顆顆飽滿,個頭也比他見過的大上許多,與以往的似乎有些不一樣。
“不錯,是張讓從江東帶回來的,口感還不錯,不知大司農覺得可否作為百姓主食食用?”
曹嵩微微搖了搖頭,“此物隻適合種植南方於水田當中,再加上南方人口稀少,而且產量不高,大規模種植,頗有難度!”
此時的大漢,人口主要還是分布集中於中原地區,至於南方那也隻是後來大運河的開通,才逐漸的開發出來。
眼下想要將南方開發成大漢的糧倉,顯然有些不太現實,至於開鑿大運河?劉宏搖了搖頭暫時放棄了這個不切實際的想法。
南方可以慢慢來,有些事總是要做的。
劉宏捏出一粒稻米,看向曹嵩,“大司農可知這稻米產量?”
“以大畝來算,應該是每畝不足兩石,比之北方浮麥產量略低。”(就是小麥。)
“那能否增加每畝的產量呢?以大漢目前的耕地來說,如果每畝能增加哪怕是半石的產量也足以讓整體國力獲得極大的提升吧?”
劉宏的話讓眾人有些不知如何回答,自農業開始發展至今,經過無數代先民的經驗累積,每畝的產量似乎已經達到了頂峰,沒人能覺得產量會增加什麽。
“這很難,除非是神農在世。”曹嵩搖了搖頭。
“大司農此話言重了,神農也是人,他的出現是因為人們需要耕種,而眼下人們需要糧食增產,朕覺得未必不會再次出現一個神農,不是嗎?”
呃~天子的話居然讓眾人不知如何反駁。
單畝增產一事,劉宏早在河間的時候,就曾想過,但是他畢竟不是專業的,僅憑自己的一些想法,和一些沒有什麽知識的百姓,迎接他們的隻是失敗。???.23sk.
如今自己已經當了皇帝,手下也不缺一些專業性的人才,這個擱置已久的想法再一次被劉宏提了出來。
“臣愚鈍,還請陛下明示!”
在曹嵩看來,既然天子提出這個問題,肯定有他的想法,自己等人身為臣子,就算有方法,那也得天子提出來他們再去做才行。
“嗬嗬~俗話說,虎父無犬子,這句話朕以為同樣可以適用於糧食作物!”
“人可以通過學習和培養來壯大己身,植物同樣可以,諸卿不妨從這一點入手!”
所有人不由得點了點頭,培育良種,增加產量,的確是一個可行的方法。
看到眾人若有所悟,劉宏繼續說道:“眼下秋收在即,諸卿不妨到田地裏去轉一轉,選擇其中強壯,密集者,研究其原因然後進行針對培養,就如朕的禦林營一樣。”
曹嵩眼前一亮,“陛下真乃天人,臣苟活一世,卻不及陛下一語通透。”
劉宏身後的張讓和趙忠不由得對視一眼,這個曹老頭,馬屁功夫居然如此爐火純青?
劉宏笑著擺了擺手,“好了,說漂亮話沒用,隻有做出成績,朕才會高興。”
隨後劉宏繼續說道:“不管是誰,隻要能做出成績,朕不僅會賜爵封官,還可以為其樹碑立傳,甚至是為他建廟立祠,流芳百世以供後人瞻仰供奉。”
“噝~”劉宏此話,不禁讓在場的所有人倒吸一口涼氣。
樹碑立傳,建廟立祠,這種事情,古之少有,那都是聖人才會享有的東西。
“臣等定會殫心竭慮,不負陛下期望。”
以曹嵩為首的官員們紛紛跪倒在地,神情激動,臉色漲紅,與以上相比,此刻高官厚祿在他們眼裏連糞土都不如。
劉宏滿意的點了點頭,雖然這件事情,任重道遠,但劉宏相信,隻要肯走下去,總有實現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