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拂曉,公雞開始打鳴。
昨夜法事結束之後道長們便去睡下了。此時他們聽見公雞打鳴聲後立馬起床準備出殯事項。接連守孝兩晚的蘇家人已經沒有了悲傷痛苦的神情,他們的悲痛在蘇承鶴去世的第一天就幾乎耗盡了,接下來的兩天多多少少有點麻木。再加之,孝子孝孫們在亡者下葬之前必須整宿守孝,晚上又要參與“法事”活動,兩天兩夜的折騰讓蘇家後代盡顯疲態,自然沒多少精力用來悲傷。
蘇孝妍被叫醒的時候是坐在矮凳上,她的頭靠在蘇承鶴的棺木旁睡著了,被叫醒的時候兩眼流著淚。可蘇家人太忙,誰都沒有看到蘇孝妍臉上的淚痕。被叫醒後,孝妍被推搡到外麵的靈棚,大伯家的堂姐蘇孝蘭匆忙塞了一碗剛出鍋還冒著騰騰熱氣的小湯圓到她手裏便轉身去忙活靈堂的事了。
蘇孝蘭剛剛走兩步就發覺妹妹的神情有些不對勁,她以為孝妍隻是沒有睡醒,便轉身捧住孝妍的臉對她說:“孝妍,孝妍,打起精神來……”蘇孝蘭叫了兩聲之後,蘇孝妍才仿佛清醒了過來。
蘇孝妍兩眼空洞地看著眼前的姐姐說:“姐,我做了一個奇怪的夢……”
“孝妍,姐姐現在現在沒時間聽你講夢!這會兒忙著給爺爺出殯呢,送殯不能空腹,你趕緊把這些湯圓都吃了。吃完了過來幫忙。”蘇孝蘭的心思根本沒在恍惚的妹妹身上,此刻蘇家最要緊的事是為蘇承鶴出殯!
一碗小湯圓,不到兩分鍾便進了蘇孝妍的胃裏。
吃完後,蘇孝妍到了靈堂。
送殯需在天亮日出前完成,道長們請蘇家兩兄弟每人各抬棺蓋的一方將棺蓋打開,棺蓋也是新鮮柏木,非常沉,蘇誌傑同弟弟均使出吃奶的力氣嚐試了好幾次才勉強移動開來。
這是遺體告別,讓孝家人見亡者最後一麵的儀式。
直到這時,蘇孝妍才得以見到爺爺在棺材裏的全貌。蘇承鶴身著黑色棉布壽衣,衣服的布料和做工均為上等。腳著黑色布鞋,隻是……雙腳被麻繩捆住了。
蘇孝妍心想,這個做法真是完美的解釋了電影裏的僵屍為什麽隻能蹦蹦跳跳地行走,極有可能也是因為他們被埋進土裏的時候雙腳是被捆在一起的。
孫道長上前整理了棺中亡者的儀容,衣服等,最後解掉了綁在他腿上的麻繩。雖不似現代殯儀館入殮禮儀,但古禮也有它的講究和道理。隨著捆腳繩的解開響起的是道長們的鑼鼓唱經聲,緊接著孫道長退了幾步,站在亡者頭部一側。蘇家人自發按輩分和大小排序依次去到棺木前見蘇承鶴最後一麵。依禮,後人不能離棺木太近,隻能站定看,也不能伸手觸碰,更不能在亡者上方哭泣。
若後人伸手去觸碰亡者,亡者或許會感受到了後人的體溫,便可能會留戀人間不舍離去。相同的道理,如若後人哭泣時不小心將淚水低落到了亡者臉上或身上讓他感受到了。他也會不放心離去,就算離去也會帶著悲傷的心情離去。
告別的人群當中,數陳鵬哭得最厲害。蘇家其他人,好像都能理性地克製住眼淚。
瞻仰遺容結束後,孫道長上前將麻繩接著係在蘇承鶴的腳上。棺蓋最後還是由蘇家兄弟蓋上。
緊接著,十六個壯漢拿著跟他們手臂差不多粗且比他們高出一頭的木棍和粗麻繩走進靈堂。他們在商量怎麽把這口沉重的棺木抬出去。
厚重的新鮮柏樹棺木,加上沉重的棺蓋,人手少了根本抬不起來。瞻仰遺容時,僅棺蓋蘇家兩兄弟都是使出了吃奶的勁兒才勉強挪開。這口棺材本身又是新鮮柏木做成,木頭沒曬幹還是濕的,更要重上幾分。因此,抬棺者由十六人組成,蠶鄉出殯的規矩是棺木出門後必須一路不停留歇氣直接送到墓地裏。抬棺人手越多,越能輕易做到這一點。再者,出殯的隊伍前呼後擁,顯得氣派。
棺木抬出靈堂之後,先被放到靈棚裏預先架設好的架子上。在架子上,十六位壯漢還要跟道長商量具體的綁法和順序。
這時,天空飄起了小雨,雨水蒙蒙一層飄落在蠶鄉萬物的表麵。打濕了道路,打濕了棺木表層,也打濕了眾人的頭發。
出發前,蘇誌傑需手舉引魂幡,帶領全家人在鼓樂聲中繞棺木左轉三圈,再右轉三圈,是以表達對死者的眷戀。每繞棺木轉一圈,須澆奠一次。繞棺結束後,方能升棺起靈,蠶鄉人稱之為“繞靈起喪”。
“繞靈起喪”後棺木抬起之前,亡者的長子須雙膝跪倒在地。手捧一隻供奉亡者的碗痛哭失聲,哭著的時候將碗高舉過頭再用力摔在地上摔破。蠶鄉稱這個儀式為“摔喪子碗”。在世的人認為摔破供奉飯菜的喪碗,亡者可以將供奉他的飯菜帶到陰間去享用,下麵的日子將不愁吃喝。
摔過“喪碗”之後,出殯正式開始!
碗破碎的聲音一響起,在棺木前準備好的抬棺人“喲嘿!”一聲喊齊齊抬起棺木。十六名壯漢,前麵四名,後麵四名,中間兩名。此十名負責抬棺,另六名負責在前後扶棺。棺木太沉,壯漢們需用到極強的腰腹力量,起棺後他們便齊齊開始了喲嘿……喲嘿……的喊聲,這喊聲不僅能幫助呼氣過程中腰腹更順暢發力,還可以統一節奏讓他們步伐一致。
送殯出發後,一路上鼓樂聲不能間斷,鞭炮也需不停地燃放,凡是靈柩所經過的路線,家家戶戶必須緊關大門,以防不幹淨的東西到自己家來。
“蘇家顯考諱承鶴老先生啊,今年八十八離他子孫而去呐……”起棺後,道長走在最前端開路。兩位本村的哭喪婦女走在開路的道長後麵開始哭喪。
哭喪也是葬禮中很重要的一環,哭喪婦一路上哭訴著蘇家後人對死者的思念之情,曆數著亡者的人生經曆以及如何讓人尊敬懷念,並提醒他的後輩們不能忘記亡者為他們受的苦,對老人要講孝道。哭喪婦往往會哭得傷心傷意,淚水橫流。聲音幾度哽咽到難以說下去,其逼真動情的程度往往能引導亡者後人失聲痛哭。而這,正是她們最主要的職責。
緊隨著哭喪婦的是蘇家的孝子孝孫們。他們依輩分和大小依次跟在送殯的隊伍裏。蘇誌傑手持引魂幡,為父親的靈魂指引方向。蘇誌斌端著一個簸箕,簸箕裏麵放著著一隻小香爐,香爐裏燃著香蠟,還有一壺酒,一隻酒杯和蘇承鶴最愛抽的紅塔山。
蘇誌斌身後的送殯隊伍中,蘇誌梅手持紙房,紙房是一棟4層樓的獨棟別墅。每一層的結構的清晰可見,甚至每一層的窗戶都能打開。紙房別墅門口並排放著兩女一男小人像。兩女著粗布服,腰間係著圍裙,應是保姆一類,那位男子著中山裝應是管家。其他蘇家後人均人手一隻花圈。唯蘇誌軍和蘇孝妍走在送殯隊伍的最後。
蘇誌軍左手持香蠟,右手拿一旁妹妹遞過來的鞭炮點燃燃放。蘇孝妍走在哥哥的右邊,兩肩分別掛著一個大袋子,袋子裏裝的是前來吊唁的鄉親們送的鞭炮。蘇孝妍必須麻利兒地解開鞭炮露出引線再遞給哥哥,出行前孫道長特意囑咐過鞭炮聲不能間斷!必須一路燃放,直到送到為止!
一路順利,眼見拐個彎上坡就到了蘇家小陵園。蘇孝妍卻不小心滑落了將要遞給哥哥的鞭炮。
一時間,鞭炮聲停了。壯漢的吆喝聲也停了......
夜空,一陣涼風伴著微微細雨吹來,靜得連彼此的呼吸聲都能聽見。尤其是抬棺木那十六位壯漢的喘息聲。
送殯隊伍最前方開路的孫道長首先停下了腳步,往後麵看了過來。緊接著,眾人隨著孫道長的眼神也看了過去。蘇孝妍被這突如其來的一幕嚇得不知所措,竟忘記了接著拆鞭炮,蘇孝軍見狀趕緊從妹妹肩上的口袋裏取下一圓鞭炮點燃。鞭炮聲向響後,蘇孝妍回過神趕緊接著拆鞭炮。
孫道長聽見鞭炮聲響了之後便接著開路,帶領著送葬隊伍繼續前行。
到達墳地後,壯漢們先將棺木放在墳坑前麵,所有送葬的人都要聚攏麵向靈柩跪下來。一方麵道長們繼續擊鼓唱經超度亡靈,另一方麵安排蘇家人在墳坑裏麵燒些紙錢,此為暖坑。暖完坑後棺木才能由壯漢們抬入墳坑,停放於事先墊在墳坑兩側的土磚上。停畢,道長們一邊唱經超度,一邊向蘇家人發放稻米,蘇家後代都必須接著這米,再拿回家煮了吃!據說,這米拿回去吃了可以遮辛寒,讓體弱的人不常害病。
最後就是向墳坑填土,做墳!
此時送葬的人都取下孝服孝布隨花圈紙房一起燒掉,然後做墳!
至此,蘇承鶴葬禮結束!
昨夜法事結束之後道長們便去睡下了。此時他們聽見公雞打鳴聲後立馬起床準備出殯事項。接連守孝兩晚的蘇家人已經沒有了悲傷痛苦的神情,他們的悲痛在蘇承鶴去世的第一天就幾乎耗盡了,接下來的兩天多多少少有點麻木。再加之,孝子孝孫們在亡者下葬之前必須整宿守孝,晚上又要參與“法事”活動,兩天兩夜的折騰讓蘇家後代盡顯疲態,自然沒多少精力用來悲傷。
蘇孝妍被叫醒的時候是坐在矮凳上,她的頭靠在蘇承鶴的棺木旁睡著了,被叫醒的時候兩眼流著淚。可蘇家人太忙,誰都沒有看到蘇孝妍臉上的淚痕。被叫醒後,孝妍被推搡到外麵的靈棚,大伯家的堂姐蘇孝蘭匆忙塞了一碗剛出鍋還冒著騰騰熱氣的小湯圓到她手裏便轉身去忙活靈堂的事了。
蘇孝蘭剛剛走兩步就發覺妹妹的神情有些不對勁,她以為孝妍隻是沒有睡醒,便轉身捧住孝妍的臉對她說:“孝妍,孝妍,打起精神來……”蘇孝蘭叫了兩聲之後,蘇孝妍才仿佛清醒了過來。
蘇孝妍兩眼空洞地看著眼前的姐姐說:“姐,我做了一個奇怪的夢……”
“孝妍,姐姐現在現在沒時間聽你講夢!這會兒忙著給爺爺出殯呢,送殯不能空腹,你趕緊把這些湯圓都吃了。吃完了過來幫忙。”蘇孝蘭的心思根本沒在恍惚的妹妹身上,此刻蘇家最要緊的事是為蘇承鶴出殯!
一碗小湯圓,不到兩分鍾便進了蘇孝妍的胃裏。
吃完後,蘇孝妍到了靈堂。
送殯需在天亮日出前完成,道長們請蘇家兩兄弟每人各抬棺蓋的一方將棺蓋打開,棺蓋也是新鮮柏木,非常沉,蘇誌傑同弟弟均使出吃奶的力氣嚐試了好幾次才勉強移動開來。
這是遺體告別,讓孝家人見亡者最後一麵的儀式。
直到這時,蘇孝妍才得以見到爺爺在棺材裏的全貌。蘇承鶴身著黑色棉布壽衣,衣服的布料和做工均為上等。腳著黑色布鞋,隻是……雙腳被麻繩捆住了。
蘇孝妍心想,這個做法真是完美的解釋了電影裏的僵屍為什麽隻能蹦蹦跳跳地行走,極有可能也是因為他們被埋進土裏的時候雙腳是被捆在一起的。
孫道長上前整理了棺中亡者的儀容,衣服等,最後解掉了綁在他腿上的麻繩。雖不似現代殯儀館入殮禮儀,但古禮也有它的講究和道理。隨著捆腳繩的解開響起的是道長們的鑼鼓唱經聲,緊接著孫道長退了幾步,站在亡者頭部一側。蘇家人自發按輩分和大小排序依次去到棺木前見蘇承鶴最後一麵。依禮,後人不能離棺木太近,隻能站定看,也不能伸手觸碰,更不能在亡者上方哭泣。
若後人伸手去觸碰亡者,亡者或許會感受到了後人的體溫,便可能會留戀人間不舍離去。相同的道理,如若後人哭泣時不小心將淚水低落到了亡者臉上或身上讓他感受到了。他也會不放心離去,就算離去也會帶著悲傷的心情離去。
告別的人群當中,數陳鵬哭得最厲害。蘇家其他人,好像都能理性地克製住眼淚。
瞻仰遺容結束後,孫道長上前將麻繩接著係在蘇承鶴的腳上。棺蓋最後還是由蘇家兄弟蓋上。
緊接著,十六個壯漢拿著跟他們手臂差不多粗且比他們高出一頭的木棍和粗麻繩走進靈堂。他們在商量怎麽把這口沉重的棺木抬出去。
厚重的新鮮柏樹棺木,加上沉重的棺蓋,人手少了根本抬不起來。瞻仰遺容時,僅棺蓋蘇家兩兄弟都是使出了吃奶的勁兒才勉強挪開。這口棺材本身又是新鮮柏木做成,木頭沒曬幹還是濕的,更要重上幾分。因此,抬棺者由十六人組成,蠶鄉出殯的規矩是棺木出門後必須一路不停留歇氣直接送到墓地裏。抬棺人手越多,越能輕易做到這一點。再者,出殯的隊伍前呼後擁,顯得氣派。
棺木抬出靈堂之後,先被放到靈棚裏預先架設好的架子上。在架子上,十六位壯漢還要跟道長商量具體的綁法和順序。
這時,天空飄起了小雨,雨水蒙蒙一層飄落在蠶鄉萬物的表麵。打濕了道路,打濕了棺木表層,也打濕了眾人的頭發。
出發前,蘇誌傑需手舉引魂幡,帶領全家人在鼓樂聲中繞棺木左轉三圈,再右轉三圈,是以表達對死者的眷戀。每繞棺木轉一圈,須澆奠一次。繞棺結束後,方能升棺起靈,蠶鄉人稱之為“繞靈起喪”。
“繞靈起喪”後棺木抬起之前,亡者的長子須雙膝跪倒在地。手捧一隻供奉亡者的碗痛哭失聲,哭著的時候將碗高舉過頭再用力摔在地上摔破。蠶鄉稱這個儀式為“摔喪子碗”。在世的人認為摔破供奉飯菜的喪碗,亡者可以將供奉他的飯菜帶到陰間去享用,下麵的日子將不愁吃喝。
摔過“喪碗”之後,出殯正式開始!
碗破碎的聲音一響起,在棺木前準備好的抬棺人“喲嘿!”一聲喊齊齊抬起棺木。十六名壯漢,前麵四名,後麵四名,中間兩名。此十名負責抬棺,另六名負責在前後扶棺。棺木太沉,壯漢們需用到極強的腰腹力量,起棺後他們便齊齊開始了喲嘿……喲嘿……的喊聲,這喊聲不僅能幫助呼氣過程中腰腹更順暢發力,還可以統一節奏讓他們步伐一致。
送殯出發後,一路上鼓樂聲不能間斷,鞭炮也需不停地燃放,凡是靈柩所經過的路線,家家戶戶必須緊關大門,以防不幹淨的東西到自己家來。
“蘇家顯考諱承鶴老先生啊,今年八十八離他子孫而去呐……”起棺後,道長走在最前端開路。兩位本村的哭喪婦女走在開路的道長後麵開始哭喪。
哭喪也是葬禮中很重要的一環,哭喪婦一路上哭訴著蘇家後人對死者的思念之情,曆數著亡者的人生經曆以及如何讓人尊敬懷念,並提醒他的後輩們不能忘記亡者為他們受的苦,對老人要講孝道。哭喪婦往往會哭得傷心傷意,淚水橫流。聲音幾度哽咽到難以說下去,其逼真動情的程度往往能引導亡者後人失聲痛哭。而這,正是她們最主要的職責。
緊隨著哭喪婦的是蘇家的孝子孝孫們。他們依輩分和大小依次跟在送殯的隊伍裏。蘇誌傑手持引魂幡,為父親的靈魂指引方向。蘇誌斌端著一個簸箕,簸箕裏麵放著著一隻小香爐,香爐裏燃著香蠟,還有一壺酒,一隻酒杯和蘇承鶴最愛抽的紅塔山。
蘇誌斌身後的送殯隊伍中,蘇誌梅手持紙房,紙房是一棟4層樓的獨棟別墅。每一層的結構的清晰可見,甚至每一層的窗戶都能打開。紙房別墅門口並排放著兩女一男小人像。兩女著粗布服,腰間係著圍裙,應是保姆一類,那位男子著中山裝應是管家。其他蘇家後人均人手一隻花圈。唯蘇誌軍和蘇孝妍走在送殯隊伍的最後。
蘇誌軍左手持香蠟,右手拿一旁妹妹遞過來的鞭炮點燃燃放。蘇孝妍走在哥哥的右邊,兩肩分別掛著一個大袋子,袋子裏裝的是前來吊唁的鄉親們送的鞭炮。蘇孝妍必須麻利兒地解開鞭炮露出引線再遞給哥哥,出行前孫道長特意囑咐過鞭炮聲不能間斷!必須一路燃放,直到送到為止!
一路順利,眼見拐個彎上坡就到了蘇家小陵園。蘇孝妍卻不小心滑落了將要遞給哥哥的鞭炮。
一時間,鞭炮聲停了。壯漢的吆喝聲也停了......
夜空,一陣涼風伴著微微細雨吹來,靜得連彼此的呼吸聲都能聽見。尤其是抬棺木那十六位壯漢的喘息聲。
送殯隊伍最前方開路的孫道長首先停下了腳步,往後麵看了過來。緊接著,眾人隨著孫道長的眼神也看了過去。蘇孝妍被這突如其來的一幕嚇得不知所措,竟忘記了接著拆鞭炮,蘇孝軍見狀趕緊從妹妹肩上的口袋裏取下一圓鞭炮點燃。鞭炮聲向響後,蘇孝妍回過神趕緊接著拆鞭炮。
孫道長聽見鞭炮聲響了之後便接著開路,帶領著送葬隊伍繼續前行。
到達墳地後,壯漢們先將棺木放在墳坑前麵,所有送葬的人都要聚攏麵向靈柩跪下來。一方麵道長們繼續擊鼓唱經超度亡靈,另一方麵安排蘇家人在墳坑裏麵燒些紙錢,此為暖坑。暖完坑後棺木才能由壯漢們抬入墳坑,停放於事先墊在墳坑兩側的土磚上。停畢,道長們一邊唱經超度,一邊向蘇家人發放稻米,蘇家後代都必須接著這米,再拿回家煮了吃!據說,這米拿回去吃了可以遮辛寒,讓體弱的人不常害病。
最後就是向墳坑填土,做墳!
此時送葬的人都取下孝服孝布隨花圈紙房一起燒掉,然後做墳!
至此,蘇承鶴葬禮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