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孫道長一聲悠揚的起……
一時間,鑼聲、鼓聲、唱經聲響徹被夜色籠罩著的蠶鄉。
另一個棚的鄉親們屏氣凝神觀看著這出“戲”的開場。隨著科技的發展,老人的壽命比從前更長了。相應的,蠶鄉近年來去世的人並不多。在蠶鄉一般人家給老人的臨終法事隻請一位道長,寬裕一些的則請三位。像今天蘇家這樣由五個道長組成的法事在蠶鄉並不常見,因此鄉親們都聚集過來想看一看。
陣法道長隨著法事的鑼鼓唱經聲左手持引魂幡,引魂幡高過頭頂,右手合十並攏豎持於胸前。一手搖動引魂幡,一邊默念經文,順著特定的萬字陣法在陣中行走。陣中行走的路線很統一,是為佛教的萬字符。陣法上,萬字符的每一個節點上都被供上了香爐,爐內供奉著不滅的紅蠟和香。小香爐放在每個萬字節點上,乍看之下更像一個三橫三縱的陣法,可地上用石灰粉撒出了一個萬字符,讓人能清楚地看出來這是萬字陣法。道長手持引魂幡在萬字符裏行走了整整七圈。最後一圈在道台前站立,五人合唱經文數十句,五人的和聲很渾厚,銅鑼聲也格外大了一些。
唱畢,陣法道長示意長子蘇誌明上前。法事開始之前道長跟蘇家兄妹溝通過先後順序,因此沒有被叫到的孩子們繼續站在道台左側等待,並無慌亂之態。
陣法道長一手托幡底一手將引魂幡鄭重地交給蘇誌明。
送魂法事上必不可少的一件器物就是引魂幡。引魂幡是用白紙剪拚成一個直徑四十厘米上下、長約一米、剪完之後通體呈現圓柱形自然下垂的幡。蠶鄉的引魂幡隻簡單地將幡綁在一根方便手持的特定竹竿上。當然,綁幡的竹竿必須經過道長仔細挑選。
蘇家的葬禮孫道長隻吩咐徒弟們準備了一隻幡,是為白幡。
依禮,白幡應由長子扛舉。
但,蘇承鶴老翁腳下有四代人,可謂四世同堂。這樣的亡者道長理應再準備花、紅二幡才是。可習俗凋落,隻徒剩形式而已。連道長都不在意細節了。
白幡由白布或白紙組成,送葬的隊伍中人若有人舉白幡則意味著亡者有子。
花幡由紅綠相間的布條或紙組成的,送葬的隊伍中人若有人舉花幡則代表亡者有孫子。
紅幡由紅布或紙組成,送葬的隊伍中人若有人舉紅幡則意味著亡者有重孫。
引魂幡這個非常古老的喪葬傳統始於古時候,那時候人們認為一個人死後的靈魂不會立刻跟隨肉體一起消亡,靈魂或會停留在家附近,或會在它比較熟悉的地方飄來蕩去。如果真的是這樣,這種情況變會非常不利於靈魂順利到達陰間。
於是,超度亡魂的人就做出了引魂幡這種可以指引靈魂方向的東西,使得靈魂去到它該去的地方。而靈幡兩側飄帶所寫的字要求最後一個字必須占上“生”。蘇承鶴的引魂幡上寫道:金童前引路乘龍東去,玉女送蓬萊駕鶴逍遙。
蘇誌明接過引魂幡,用左手將引魂幡高舉過頭頂。
葬禮的規矩:父親亡則以左手持引魂幡;母親亡則以右手持引魂幡。手持引魂幡的時候,須將引魂幡杆靠在胸前,幡高過頭頂。在明天一早蘇承鶴被埋入陵墓之後,這個引魂幡將被插在他的陵墓前,隨風飄揚。
陣法道長帶領著蘇誌傑走了一圈陣法,腳步時疾時徐,並無規律,最後落在道台前站立。站立後陣法道長帶領著身後的人對著道台深鞠一躬,再念上數十句經文。接著開始第二圈。第二圈,蘇誌傑依然跟著陣法道長走,蘇誌斌在道長念完經文後就加入了陣法走在大哥的後麵。
同第一圈一樣,一圈結束後他們站定在道台前,道長念誦經文後又開始下一圈。
隻是每個下一圈的時候都會有一個人加入。從蘇家三兄妹,到蘇孝軍這一代五名兄弟姐妹,再到蘇孝軍的孩子蘇笠婉這一代的三個小娃娃。總共十一個人,總共十一圈。每一圈陣法道長都認真在結點處停留,也認真在該加速的地方加速。道長既得顧及到為蘇老爺子超度,又得照顧到蘇家老小的身體,真的很用心。
每一圈大約需要花5-10分鍾的時間。十一圈下來,蘇家子孫感覺到更多的是疲憊。悲傷之態竟不那麽明顯了。蘇家兄妹之間甚至開始互相調侃起來:“大哥,年紀大了身體不行了啊!”蘇誌梅毫不客氣地對著氣喘籲籲的大哥直言說笑道。蘇誌傑說:“是啊!不服老不行。你可能不知道,這些年心梗、高血壓紛紛找上了我。”說完用手指了指蘇誌斌:“你二哥這個倔驢肺不好。可是他肺不好還老抽煙。”蘇誌斌聽大哥像個女人一樣開始嘮叨便趕緊製止了:“行了行了,你身體也好不到哪兒去。別說話了,歇著吧!一會兒還得打繞棺呢!”蘇誌傑聽完弟弟的話之後便憨憨地笑著閉了嘴。
休息間,蘇誌傑也不忘招呼兒子孝軍區給那個棚裏看熱鬧的鄉親們添茶遞酒,也順便加了一些瓜果零食。看熱鬧的人群中,有一些孩子害怕便在法事開始不久央求著父母帶著自己回家了,一些是看時間太晚了便也回家了。蘇孝軍去添酒水的時候,就隻剩下村裏幾個膽大的年輕男人了。
亥時,同樣在休息過之後的道長們用一陣鑼鼓聲提示蘇家人,“打繞棺”的時辰到了。這是本場法事的最後一個環節,“打繞棺”的整個過程裏鑼鼓唱經聲不能斷。孝子要在道長的帶領之下隨著道長一起圍繞棺材轉圈。在這整個“打繞棺”的過程中,陣法道長也是一邊行走一邊唱誦經文。
道長帶領著大家圍繞著棺材轉過七圈後在棺材前站定,蘇家後代依輩分依次在道長身後站立。等候道長念最後一遍完整的超度經文。道長念完之後則表示已成功打開了通往地府的門,這意味著蘇承鶴亡魂可以放心離開人世了。
這場法事,在圍觀者眼中看來或許是有幾分悲壯、幾分詭異、另外或許還有幾分坦然。陳鵬卻覺得這場喪葬禮簡直就是是一群鄉巴佬對生命的嘲弄,是一場矯情而拙劣的鬧劇,是一群鮮活卻麻木的生命與更冷漠的死神在意誌和精神上的較量!
一時間,鑼聲、鼓聲、唱經聲響徹被夜色籠罩著的蠶鄉。
另一個棚的鄉親們屏氣凝神觀看著這出“戲”的開場。隨著科技的發展,老人的壽命比從前更長了。相應的,蠶鄉近年來去世的人並不多。在蠶鄉一般人家給老人的臨終法事隻請一位道長,寬裕一些的則請三位。像今天蘇家這樣由五個道長組成的法事在蠶鄉並不常見,因此鄉親們都聚集過來想看一看。
陣法道長隨著法事的鑼鼓唱經聲左手持引魂幡,引魂幡高過頭頂,右手合十並攏豎持於胸前。一手搖動引魂幡,一邊默念經文,順著特定的萬字陣法在陣中行走。陣中行走的路線很統一,是為佛教的萬字符。陣法上,萬字符的每一個節點上都被供上了香爐,爐內供奉著不滅的紅蠟和香。小香爐放在每個萬字節點上,乍看之下更像一個三橫三縱的陣法,可地上用石灰粉撒出了一個萬字符,讓人能清楚地看出來這是萬字陣法。道長手持引魂幡在萬字符裏行走了整整七圈。最後一圈在道台前站立,五人合唱經文數十句,五人的和聲很渾厚,銅鑼聲也格外大了一些。
唱畢,陣法道長示意長子蘇誌明上前。法事開始之前道長跟蘇家兄妹溝通過先後順序,因此沒有被叫到的孩子們繼續站在道台左側等待,並無慌亂之態。
陣法道長一手托幡底一手將引魂幡鄭重地交給蘇誌明。
送魂法事上必不可少的一件器物就是引魂幡。引魂幡是用白紙剪拚成一個直徑四十厘米上下、長約一米、剪完之後通體呈現圓柱形自然下垂的幡。蠶鄉的引魂幡隻簡單地將幡綁在一根方便手持的特定竹竿上。當然,綁幡的竹竿必須經過道長仔細挑選。
蘇家的葬禮孫道長隻吩咐徒弟們準備了一隻幡,是為白幡。
依禮,白幡應由長子扛舉。
但,蘇承鶴老翁腳下有四代人,可謂四世同堂。這樣的亡者道長理應再準備花、紅二幡才是。可習俗凋落,隻徒剩形式而已。連道長都不在意細節了。
白幡由白布或白紙組成,送葬的隊伍中人若有人舉白幡則意味著亡者有子。
花幡由紅綠相間的布條或紙組成的,送葬的隊伍中人若有人舉花幡則代表亡者有孫子。
紅幡由紅布或紙組成,送葬的隊伍中人若有人舉紅幡則意味著亡者有重孫。
引魂幡這個非常古老的喪葬傳統始於古時候,那時候人們認為一個人死後的靈魂不會立刻跟隨肉體一起消亡,靈魂或會停留在家附近,或會在它比較熟悉的地方飄來蕩去。如果真的是這樣,這種情況變會非常不利於靈魂順利到達陰間。
於是,超度亡魂的人就做出了引魂幡這種可以指引靈魂方向的東西,使得靈魂去到它該去的地方。而靈幡兩側飄帶所寫的字要求最後一個字必須占上“生”。蘇承鶴的引魂幡上寫道:金童前引路乘龍東去,玉女送蓬萊駕鶴逍遙。
蘇誌明接過引魂幡,用左手將引魂幡高舉過頭頂。
葬禮的規矩:父親亡則以左手持引魂幡;母親亡則以右手持引魂幡。手持引魂幡的時候,須將引魂幡杆靠在胸前,幡高過頭頂。在明天一早蘇承鶴被埋入陵墓之後,這個引魂幡將被插在他的陵墓前,隨風飄揚。
陣法道長帶領著蘇誌傑走了一圈陣法,腳步時疾時徐,並無規律,最後落在道台前站立。站立後陣法道長帶領著身後的人對著道台深鞠一躬,再念上數十句經文。接著開始第二圈。第二圈,蘇誌傑依然跟著陣法道長走,蘇誌斌在道長念完經文後就加入了陣法走在大哥的後麵。
同第一圈一樣,一圈結束後他們站定在道台前,道長念誦經文後又開始下一圈。
隻是每個下一圈的時候都會有一個人加入。從蘇家三兄妹,到蘇孝軍這一代五名兄弟姐妹,再到蘇孝軍的孩子蘇笠婉這一代的三個小娃娃。總共十一個人,總共十一圈。每一圈陣法道長都認真在結點處停留,也認真在該加速的地方加速。道長既得顧及到為蘇老爺子超度,又得照顧到蘇家老小的身體,真的很用心。
每一圈大約需要花5-10分鍾的時間。十一圈下來,蘇家子孫感覺到更多的是疲憊。悲傷之態竟不那麽明顯了。蘇家兄妹之間甚至開始互相調侃起來:“大哥,年紀大了身體不行了啊!”蘇誌梅毫不客氣地對著氣喘籲籲的大哥直言說笑道。蘇誌傑說:“是啊!不服老不行。你可能不知道,這些年心梗、高血壓紛紛找上了我。”說完用手指了指蘇誌斌:“你二哥這個倔驢肺不好。可是他肺不好還老抽煙。”蘇誌斌聽大哥像個女人一樣開始嘮叨便趕緊製止了:“行了行了,你身體也好不到哪兒去。別說話了,歇著吧!一會兒還得打繞棺呢!”蘇誌傑聽完弟弟的話之後便憨憨地笑著閉了嘴。
休息間,蘇誌傑也不忘招呼兒子孝軍區給那個棚裏看熱鬧的鄉親們添茶遞酒,也順便加了一些瓜果零食。看熱鬧的人群中,有一些孩子害怕便在法事開始不久央求著父母帶著自己回家了,一些是看時間太晚了便也回家了。蘇孝軍去添酒水的時候,就隻剩下村裏幾個膽大的年輕男人了。
亥時,同樣在休息過之後的道長們用一陣鑼鼓聲提示蘇家人,“打繞棺”的時辰到了。這是本場法事的最後一個環節,“打繞棺”的整個過程裏鑼鼓唱經聲不能斷。孝子要在道長的帶領之下隨著道長一起圍繞棺材轉圈。在這整個“打繞棺”的過程中,陣法道長也是一邊行走一邊唱誦經文。
道長帶領著大家圍繞著棺材轉過七圈後在棺材前站定,蘇家後代依輩分依次在道長身後站立。等候道長念最後一遍完整的超度經文。道長念完之後則表示已成功打開了通往地府的門,這意味著蘇承鶴亡魂可以放心離開人世了。
這場法事,在圍觀者眼中看來或許是有幾分悲壯、幾分詭異、另外或許還有幾分坦然。陳鵬卻覺得這場喪葬禮簡直就是是一群鄉巴佬對生命的嘲弄,是一場矯情而拙劣的鬧劇,是一群鮮活卻麻木的生命與更冷漠的死神在意誌和精神上的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