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不清是什麽時候,大約從很久很久以前,鄧藻良就開始注意到二小姐的不同,那麽小的一個小人,不比她姐姐處事玲瓏,處處逞強好勝,那清冷靈秀的容顏和神氣似乎從那會兒便已初見端倪,可他那會兒又懂什麽呢?剛出山的少年,人情世故一概不通,隻是憑著心意四處遊走,既是東方則明,日出之光,那邊往朝陽升起的地方去吧,他來到遙遠的靖國,順著心意來,隨著大路走,幾乎毫無目的,直到他到了將軍府,連腹稿都不曾想過,對著呂兆年脫口而出,言其府中二女乃是凰命,當受國封,世人敬仰。
鄧藻良那時絲毫不明白他這話的意義會有多麽沉重,大小姐入東宮,他思慮深遠,可再遠也隻遠到太子登基,登基了他便是皇帝,陳氏當初即是太子妃,理當受封皇後,那麽大小姐很自然地成了貴妃,不過是咫尺之遙而已。
於是鄧藻良言盡於此,隻說太子並非良人,大小姐素有野心,往後的路需要她自己走,靠算,是算不出來的。
至於往後會發生什麽,他自從那日起,便再也算不出了。
如今想來,可能那時的自己也有私心吧,若是大小姐成了皇後,應了那句凰命之說,興許二小姐便能安然地,順遂地過下去的,去過屬於她自己的生活。
猶記得呂兆年也問過他,他這個大老粗倒是不在乎什麽皇後不皇後的,隻是發自身心地為一雙女兒發愁,愁貴妃爭不過皇後被皇帝冷落,愁嫦雲嫁給豫王要受宮內女眷排擠,最後莫名的就自己想出個法子——隻要他牢牢地保住太子,保住皇帝,多立些軍功,那麽女兒就有了底氣,可以想和皇後叫板就和皇後叫板,再不濟也有他個爹撐腰,簡直是再合適不過了。
果然,他還是偏愛大女兒啊..........
鄧藻良那時便留意,也提點過,既已手握重兵,那凡事便無須多言,最好行事稍稍跋扈些,皇帝見了才能放心。
可他點到為止,卻沒有點到根上,呂家的人貌似有個通病,話都撿自己愛聽的聽,尤其喜歡聽一半漏一半,行軍打仗的人都這樣,自恃軍功不說,跋扈倒是跋扈夠了,可呂兆年千不該萬不該,不該在傅忌的麵前替豫王說話,還老是有意無意地壓成國公一頭。
洛家氏族出身,呂兆年不過草根入伍,本沒什麽可比性,呂兆年撥著自己的小算盤,自以為兩邊都得了保障,皇帝和豫王皆是靠山,等鄧藻良發現情況不對時,那頭的傅忌已經開始下手了。
得罪小人,好過得罪文人,成國公舌生蓮花,死人都能說活過氣來,如今公孫嘉奧大有提拔文官的兆頭,徹侯一派的人又生了異心,倒是正合了他們的心思,隻是可惜了孫小將軍,但豫王既然能舍出身邊貼身的護將給公孫伏都建功自傲的機會,也算是個人物,至少同一個法子換成了傅忌,他一定是不肯的。
傅忌這個皇帝當的就像一場笑話,二小姐從開始就說過,他做什麽都不肯,瞻前顧後,陳皇後人前寬厚容忍,人後在鳳陽宮整日的鞭笞宮女出氣,傅忌知道,卻不點明,他分明有那麽多次機會可以廢黜皇後,改立最合自己心意的瑞貴妃,立她的姐姐為後,可他沒有。
似乎二小姐很早之前就已預言了他們這場愛情的不幸,可那時一切都還未塵埃落定,靖宮依然是錦繡繁華,飛樓挿空,是尋常人一輩子也尋不得,踏不進的仙境,而皇帝和貴妃,便是裏頭最耀眼的存在,天作之合,順理成章。
現在看來,那不過是大廈傾頹前的最後一抹流光,盛放到極處,毀滅也隨之而來,但它隱藏在繁華的背後,是以所有人都沒有看見。
丘禰山隔著東陵,偏遠又僻靜,是個安於頤養的好地方,隻是人心存鬱結,並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疏散,還得靠人,靠人的真心。
不知道他臨走前對著豫王的那一番話有沒有起作用,一個人已經病了,那麽他去哪兒其實都一個樣,病根已然紮在深處,要拔出來並不是幾句關懷能夠彌補,何況傅忌他隻是成了個廢人,他的腦子還沒有廢,整日對著曾經屬於自己的山河,可他卻已經無力去改變;
想來這才是豫王對他最大的報複吧。
傅忌如何,傅森又如何,這些已經不在鄧藻良思考的範疇,他親自把菩提葉給磨碎了,又雕了幾塊兒指甲蓋大小的曇花,便拿一塊青色絹子做的小口袋裝了,裏頭配了鬆針薄荷,還有相思子等物,當中的用量差一分一厘都不行。
他自己倒是有一塊荷包,還是二小姐剛學刺繡那陣做的,平日裏從來不戴身上,隻有私下無人時偷偷拿出來欣賞,這件事說來也是一樁烏龍,大小姐繡工算是上京的閨秀裏頭倒過來數的頭名,她先是給呂將軍繡了一個,後來嫌不好看,便偷偷地拿了妹妹繡的給換了,可最後依舊是沒送出去,因為偷竊旁人的勞動成果是不道德的行為,所以大小姐很倒黴地被女紅師傅逮住了打手心,那荷包也被沒收充公,但是顛騰了兩三回便到了他手裏,過程不為外人道,反正姐妹倆從頭到尾都不知道有這事。
男人就是這樣一種奇怪的生物,明明有大把大把的心眼可以使,可一旦關乎自己心悅的人,不論怎麽著都覺著小氣起來,鄧藻良對著手心裏的青絹子藥包出神,他這次執意入京,就是為了來帶她走,既然將軍不在了,一個偌大的宮廷竟無處寄托,走了也沒什麽,他自信皇帝要攔也攔不住。
她還年輕,還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活著,他要在她的心老去之前,把她帶出那個吃人的地方。
上京沒怎麽變,唯一的變化就是夷人和胡人多了不少,要想攥牢一個國家,兩姓通婚也是一妙宗,關外和關內素來沒有結親的傳統,可皇帝先開了這個先例,北地的公孫氏過了兩百年了,才出來公孫嘉奧這麽一塊當皇帝的料,若是豫王哪日真的複國在望,怕是那張龍椅也不會讓他坐的那麽容易。
循著翁主在梅花篆上留的指示,他一路尋摸到烏梅子和她男人住的小院,孩子倒是作養的很好,就是瘦瘦小小的,鄧藻良抱孩子的姿勢還很不專業,烏梅子怕他把孩子顛壞了,想開口叫他放下,好在鄧藻良人聰明,拿準了力道和角度,孩子隻是睜了眼睛瞧他,並沒有哭鬧的打算,他仔細看了許久,隻覺得鼻子和嘴巴跟二小姐有些像,大概早產的孩子大都這樣,隻要好好地照顧,日後身量慢慢地追上來也不成問題。
隻因是嫦雲的孩子,鄧藻良原本和大小姐一樣,對這樣的一塊肉團兒無甚興趣,可這孩子不一樣,她有和她一樣的鼻子,一樣的嘴巴,聽烏梅子說,她連吃奶喝米糊都喝的懨懨地,一旦吃飽了下一秒就把人推開,自己翻個身去睡覺,睡覺時還會打出幾個泡泡,似乎很不願意浪費時間與外人接觸。
這樣的性子,可不正是二小姐當年的樣子麽?
等他再回過神來,食指卻被兩塊極其柔軟的肉墊子給拿在了手裏,烏梅子自己還沒有孩子,對待璟妃的孩子寶貝的跟什麽一樣,可惜孩子跟親娘一樣,生性淡泊不愛理人,她給孩子唱歌,她男人給孩子喂米糊糊,都沒得過什麽回應,反是鄧夫子有本事,隻是輕輕一抱,這孩子就睜了眼,還把他的手指頭攥著不放開,大有往嘴裏塞了嚐嚐嚼口的意思。
烏梅子瞧著便笑:“孩子來的時候可把奴婢嚇了一跳,毓德宮的人佝僂著要順著牆根兒遞進來的,奴婢在門下坐著,還以為見了鬼呢,後來接過一看,孩子跟二小姐真是像極了,換了個地兒也不哭鬧,隻是可憐見的,好好的金枝玉葉宮裏不能養,非得送出宮才安全。”
她是自己人,這點不用懷疑,若是靠不住,鄧藻良也不會默認二小姐這一出狸貓換太子的把戲,這烏梅子一方麵是記著貴妃的舊恩,再一個,能出宮和人過日子並不容易,當初平陽翁主給他們銀錢,給他們這間宅子居住,要瞞過徹侯和內宮的眼線已經是她能做到的極限,人不能沒有良心,貴妃和香桃子還陷在裏頭沒的出來,舊主都尚且如此,她更應該惜福才是。
故意忽視掉這孩子身上流的另一半血,鄧藻良心情頗為異樣,他把自己的感情藏的很好,堅信除了自己,並沒有第二人知曉他這點微末的情意,隻是有什麽東西軟軟的,戳在他心上,一圈圈地漾開,再漾開,就像那日她執意入宮,身影蕭瑟卻堅韌,仍舊是一抹孤鴻,是心中雋永的風景。
說來說去,一切皆是宿命。
鄧藻良那時絲毫不明白他這話的意義會有多麽沉重,大小姐入東宮,他思慮深遠,可再遠也隻遠到太子登基,登基了他便是皇帝,陳氏當初即是太子妃,理當受封皇後,那麽大小姐很自然地成了貴妃,不過是咫尺之遙而已。
於是鄧藻良言盡於此,隻說太子並非良人,大小姐素有野心,往後的路需要她自己走,靠算,是算不出來的。
至於往後會發生什麽,他自從那日起,便再也算不出了。
如今想來,可能那時的自己也有私心吧,若是大小姐成了皇後,應了那句凰命之說,興許二小姐便能安然地,順遂地過下去的,去過屬於她自己的生活。
猶記得呂兆年也問過他,他這個大老粗倒是不在乎什麽皇後不皇後的,隻是發自身心地為一雙女兒發愁,愁貴妃爭不過皇後被皇帝冷落,愁嫦雲嫁給豫王要受宮內女眷排擠,最後莫名的就自己想出個法子——隻要他牢牢地保住太子,保住皇帝,多立些軍功,那麽女兒就有了底氣,可以想和皇後叫板就和皇後叫板,再不濟也有他個爹撐腰,簡直是再合適不過了。
果然,他還是偏愛大女兒啊..........
鄧藻良那時便留意,也提點過,既已手握重兵,那凡事便無須多言,最好行事稍稍跋扈些,皇帝見了才能放心。
可他點到為止,卻沒有點到根上,呂家的人貌似有個通病,話都撿自己愛聽的聽,尤其喜歡聽一半漏一半,行軍打仗的人都這樣,自恃軍功不說,跋扈倒是跋扈夠了,可呂兆年千不該萬不該,不該在傅忌的麵前替豫王說話,還老是有意無意地壓成國公一頭。
洛家氏族出身,呂兆年不過草根入伍,本沒什麽可比性,呂兆年撥著自己的小算盤,自以為兩邊都得了保障,皇帝和豫王皆是靠山,等鄧藻良發現情況不對時,那頭的傅忌已經開始下手了。
得罪小人,好過得罪文人,成國公舌生蓮花,死人都能說活過氣來,如今公孫嘉奧大有提拔文官的兆頭,徹侯一派的人又生了異心,倒是正合了他們的心思,隻是可惜了孫小將軍,但豫王既然能舍出身邊貼身的護將給公孫伏都建功自傲的機會,也算是個人物,至少同一個法子換成了傅忌,他一定是不肯的。
傅忌這個皇帝當的就像一場笑話,二小姐從開始就說過,他做什麽都不肯,瞻前顧後,陳皇後人前寬厚容忍,人後在鳳陽宮整日的鞭笞宮女出氣,傅忌知道,卻不點明,他分明有那麽多次機會可以廢黜皇後,改立最合自己心意的瑞貴妃,立她的姐姐為後,可他沒有。
似乎二小姐很早之前就已預言了他們這場愛情的不幸,可那時一切都還未塵埃落定,靖宮依然是錦繡繁華,飛樓挿空,是尋常人一輩子也尋不得,踏不進的仙境,而皇帝和貴妃,便是裏頭最耀眼的存在,天作之合,順理成章。
現在看來,那不過是大廈傾頹前的最後一抹流光,盛放到極處,毀滅也隨之而來,但它隱藏在繁華的背後,是以所有人都沒有看見。
丘禰山隔著東陵,偏遠又僻靜,是個安於頤養的好地方,隻是人心存鬱結,並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疏散,還得靠人,靠人的真心。
不知道他臨走前對著豫王的那一番話有沒有起作用,一個人已經病了,那麽他去哪兒其實都一個樣,病根已然紮在深處,要拔出來並不是幾句關懷能夠彌補,何況傅忌他隻是成了個廢人,他的腦子還沒有廢,整日對著曾經屬於自己的山河,可他卻已經無力去改變;
想來這才是豫王對他最大的報複吧。
傅忌如何,傅森又如何,這些已經不在鄧藻良思考的範疇,他親自把菩提葉給磨碎了,又雕了幾塊兒指甲蓋大小的曇花,便拿一塊青色絹子做的小口袋裝了,裏頭配了鬆針薄荷,還有相思子等物,當中的用量差一分一厘都不行。
他自己倒是有一塊荷包,還是二小姐剛學刺繡那陣做的,平日裏從來不戴身上,隻有私下無人時偷偷拿出來欣賞,這件事說來也是一樁烏龍,大小姐繡工算是上京的閨秀裏頭倒過來數的頭名,她先是給呂將軍繡了一個,後來嫌不好看,便偷偷地拿了妹妹繡的給換了,可最後依舊是沒送出去,因為偷竊旁人的勞動成果是不道德的行為,所以大小姐很倒黴地被女紅師傅逮住了打手心,那荷包也被沒收充公,但是顛騰了兩三回便到了他手裏,過程不為外人道,反正姐妹倆從頭到尾都不知道有這事。
男人就是這樣一種奇怪的生物,明明有大把大把的心眼可以使,可一旦關乎自己心悅的人,不論怎麽著都覺著小氣起來,鄧藻良對著手心裏的青絹子藥包出神,他這次執意入京,就是為了來帶她走,既然將軍不在了,一個偌大的宮廷竟無處寄托,走了也沒什麽,他自信皇帝要攔也攔不住。
她還年輕,還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活著,他要在她的心老去之前,把她帶出那個吃人的地方。
上京沒怎麽變,唯一的變化就是夷人和胡人多了不少,要想攥牢一個國家,兩姓通婚也是一妙宗,關外和關內素來沒有結親的傳統,可皇帝先開了這個先例,北地的公孫氏過了兩百年了,才出來公孫嘉奧這麽一塊當皇帝的料,若是豫王哪日真的複國在望,怕是那張龍椅也不會讓他坐的那麽容易。
循著翁主在梅花篆上留的指示,他一路尋摸到烏梅子和她男人住的小院,孩子倒是作養的很好,就是瘦瘦小小的,鄧藻良抱孩子的姿勢還很不專業,烏梅子怕他把孩子顛壞了,想開口叫他放下,好在鄧藻良人聰明,拿準了力道和角度,孩子隻是睜了眼睛瞧他,並沒有哭鬧的打算,他仔細看了許久,隻覺得鼻子和嘴巴跟二小姐有些像,大概早產的孩子大都這樣,隻要好好地照顧,日後身量慢慢地追上來也不成問題。
隻因是嫦雲的孩子,鄧藻良原本和大小姐一樣,對這樣的一塊肉團兒無甚興趣,可這孩子不一樣,她有和她一樣的鼻子,一樣的嘴巴,聽烏梅子說,她連吃奶喝米糊都喝的懨懨地,一旦吃飽了下一秒就把人推開,自己翻個身去睡覺,睡覺時還會打出幾個泡泡,似乎很不願意浪費時間與外人接觸。
這樣的性子,可不正是二小姐當年的樣子麽?
等他再回過神來,食指卻被兩塊極其柔軟的肉墊子給拿在了手裏,烏梅子自己還沒有孩子,對待璟妃的孩子寶貝的跟什麽一樣,可惜孩子跟親娘一樣,生性淡泊不愛理人,她給孩子唱歌,她男人給孩子喂米糊糊,都沒得過什麽回應,反是鄧夫子有本事,隻是輕輕一抱,這孩子就睜了眼,還把他的手指頭攥著不放開,大有往嘴裏塞了嚐嚐嚼口的意思。
烏梅子瞧著便笑:“孩子來的時候可把奴婢嚇了一跳,毓德宮的人佝僂著要順著牆根兒遞進來的,奴婢在門下坐著,還以為見了鬼呢,後來接過一看,孩子跟二小姐真是像極了,換了個地兒也不哭鬧,隻是可憐見的,好好的金枝玉葉宮裏不能養,非得送出宮才安全。”
她是自己人,這點不用懷疑,若是靠不住,鄧藻良也不會默認二小姐這一出狸貓換太子的把戲,這烏梅子一方麵是記著貴妃的舊恩,再一個,能出宮和人過日子並不容易,當初平陽翁主給他們銀錢,給他們這間宅子居住,要瞞過徹侯和內宮的眼線已經是她能做到的極限,人不能沒有良心,貴妃和香桃子還陷在裏頭沒的出來,舊主都尚且如此,她更應該惜福才是。
故意忽視掉這孩子身上流的另一半血,鄧藻良心情頗為異樣,他把自己的感情藏的很好,堅信除了自己,並沒有第二人知曉他這點微末的情意,隻是有什麽東西軟軟的,戳在他心上,一圈圈地漾開,再漾開,就像那日她執意入宮,身影蕭瑟卻堅韌,仍舊是一抹孤鴻,是心中雋永的風景。
說來說去,一切皆是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