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豫王,許多人的反應,包括胡禦醫的,首先便是這人的豁達與賢明。
就像許多人說起先帝,首先想的不是他本身的為人,而是他作為一個皇帝,寵幸奸妃,斥重金打造琉璃殿的‘風流韻事’。
傅忌的好,沒人記得,他的壞,原本也沒壞到極處,可敏感多疑的性子,卻偏偏成了禍國的根源。
若說是為人豁達也就罷了,賢明卻很不應該,就像好端端的一個豫王,為何做了國相,又替皇帝監國問政那麽些年;
看著是很沒問題,可明擺著就是很有問題。
隻是他不豁達也沒辦法,因為母親韻貴妃活著時掌權,幾乎就要把自己兒子推上皇位,鬧的最厲害時幾乎就要鬧出廢太子大事來,隻可惜東宮也很不弱,轉身與陳、呂二家結姻,聲名與軍權統統在握,韻貴妃終是算來了一場空,後太子即位,借著一封遺詔命韻貴妃殉葬,豫王對此知情,卻多年來從未提及過,這便是為人臣子的本分,也是對君王的示弱;
當然也不排除,他心裏一直記著這事兒,示弱也不過是和當年溫柔若水惠及六宮的韻貴妃一樣,一樣是在做戲。
皇家子弟,對於看戲和做戲,向來都有與生俱來的天賦。
胡禦醫在這一點上還是沒有跟他師傅鄧夫子那樣修煉到家,所以勉強隻能算個醫術很好的俗人,他隻看見了傅森的豁達,聽說過他當年領授相印時的風采,還有與成國公互相爭執的激辯,樁樁件件幾乎都是清一色兒地在往這人臉上貼金,以至於家大業大,自己帶人起兵的賀緹騎在把底下兩個妹妹嫁給一個連封地都丟了一半,手底下隻有呂家軍與幾千死侍的豫王做妾時,還有許多人都說這是高攀了。
聲望太高,兼之挑著複國的大旗,傅森三番推辭不得,倒是隱於豫王身邊的一青衣謀士獻言,言此二女納之可留有後用,他才勉強給留在了身邊。
鄧藻良識人相麵,他算不出天意,也已經盡了自己最大努力,呂兆年是傷重不治,於追擊豫王的途中不治而亡,到底是顧念著舊情,幸得傅森發話,派人將呂兆年的的屍首尋回,好好安葬,這才讓公孫伏都空手而回。
呂兆年堪稱是一世驍勇,活著時便說過,他將來怕是免不了身首異處的下場,如今埋骨他鄉,可一條人命,既成全了豫王,又成全了皇帝,至少公孫嘉奧終於將呂兆年在榆關的人馬盡數收歸,而傅森也順勢將呂兆年從前的幾位副將攬入麾下,皆大歡喜的局麵,仿佛呂將軍的作用便是為了成就的他人的名利,唯一為他感到傷心的,便隻剩了宮裏的那兩位。
至此,呂兆年手中盤踞十數年的勢力與兵權被盡數瓦解。
鄧藻良很討厭不聽勸的人,往常的不聽他勸的人大多最後都死了,畢竟人犯起脾氣來怎麽說都不聽,心知前方已是死路,卻仍要前往,他生平勸人從不說第二遍,當初大小姐執意要進東宮,他勸過,說彼時的太子,後來的傅忌並不是個良人,無奈少女滿心躊躇,依舊要去,他便送了一句良言,一味良藥,其餘的再沒有多說過什麽。
可為著對二小姐的承諾,鄧藻良在呂兆年執意要去送死時再三阻攔,一回不成還有二三回,他甚至有想過設計讓呂兆年假死,好拋卻這裏的一切,遠走他鄉。
但,天意不可違。
他能做的,便是完成呂將軍最後的願望。
鄧藻良爭不過天意,卻能看明人的麵相,當初的豫王的確是個豁達的人,可如今也變了,到底是被權利迷了眼睛,當初還能與二小姐匹配,如今卻是怎麽看,怎麽不合適,隻怕如今的滿腔熱血,最後也免不了隨著權位的攀升而逐漸消融,直至變的與當初的傅忌一樣,自負且多猜忌。
今早傅森有些心不在焉,與眾將領商議時頻頻的出神,問起為什麽,隻說是這幾日忙著清點糧草,有些疲乏,等他回了營帳後,便有一纖弱女子上前來服侍洗漱更衣,豫王府在與呂家定親前,傅森也是有過一兩個侍妾的,可自從收了呂嫦雲的做的荷包後,便不再理會過旁的女人,如今這個伺候他起居住行的不是旁人,正是前些日子賀緹騎兩個妹子裏的一個,底下軍士及幕僚見得多了,便道豫王果然還是看中那般溫柔賢良的女子,唯有站在當中的鄧藻良知道,哪有什麽喜不喜歡的,不過就是賀家的的姐姐活潑,妹妹文靜,文靜的不鬧騰,也不多話,自然不必操什麽心;
何況那賀家的二姑娘低著頭時的樣子,碰巧還與呂嫦雲有三分相似。
更完衣,傅森便坐在那發愁,並非是清點糧草的問題,而是眼下已無多少糧草可清,顯然公孫嘉奧大有同他作長久戰的打算,若是能趕在出兵前便把他的糧草和兵馬耗盡,那必然是件劃算的買賣。
英雄無財便氣短,美人失色便遲暮,自古便是這個道理,難就難在士氣高漲之時,更不能把這樣的消息往外傳,傅森很為難,他算是明白為何公孫嘉奧會派人冒名頂替,打著呂氏的旗號在榆關拔刀見血,屠盡一個村落的人,壞處便是呂兆年背負著叛國的罪名還不算,甚至還要頂著這樣不光彩的罪名死去,所有的壞處皆是自己的;
此外,這場屠殺帶來的所有好處,卻都是皇帝的;
當真是打的好算盤。
賀家的姑娘不光文靜,還擅古琴,見豫王緊皺眉頭若有所思,便悄悄地繞過他身邊,幾步穿過錦屏,從裏頭的架子上把古琴捧來,這把琴已經算是前朝的舊物了,上一回傅森彈的時候,還是歲逢千秋,為博君王一笑,貴妃一笑的閑暇之物,此時再彈來,卻是再沒了那時的心境;
而如今,自己的手亦沾滿了鮮血,怕是也不能再彈了............
鄧藻良進去時,便聽裏頭琴聲淙淙,傅森閉目在書案前兀自養神,倒是那賀家姑娘見有外男,心下一分神,指甲錯挑了半絲弦,下一秒便彈錯了一個音。
傅森心中煩躁,原先隻是覺得賀家的姑娘好歹眉眼與嫦雲有幾分相似,雖是氣度不及,可方才撫琴低首的那一刹那至少還有些像她,可一伸手一撥弦,就發現還是差了那麽點,不光人不像,連撫琴也不像,一曲春日宴,呂嫦雲便能奏出春華之聲,可換做旁人,便落了下乘,勉強做到了悅耳,可人終究是及不上她的。
“琴聲雜亂不說,連音都錯了”他眼都沒睜,隻是冷漠道:“你且退下吧。”
賀姑娘似乎有些委屈的神色,但並不敢多言,隻是收好了琴,又對著仍在閉目的豫王,以及後來的這位青衣相士福了福身,便走了出去。
人走後,傅森才睜了眼,道:“先生入帳可有要事?”
“有”鄧藻良不打算與他拐彎抹角,直言道:“我要走了。”
傅森有些訝異:“去哪兒?”
“南邊”鄧藻良說道:“我要回上京。”
上京乃靖國都城,如今已被北地的公孫氏所占,回去了不光什麽好處都沒有,鄧藻良既無顯赫的出身,又無傍身的本領,唯一能拿得出手的便是醫術與占術,要他提劍上戰場,是否能以一當十還在未知之數,便是他真有這等身手,也難說能不能擋得住驤國鐵騎的長矛,怕是沒進得城裏就被叉死了;
說白了就是去送死。
傅森有些薄怒,可思慮片刻,還是壓住了脾氣,主動挽留道:“先生若是有什麽要求,大可同本王提之一二,待事成之後,定無有不滿。”
鄧藻良壓根就沒有思考,直截了當地拱手一禮,道:“沒要求,沒條件,不過在下願為豫王再獻一計,以換得孑然之身。”
傅森道:“什麽計?”
鄧藻良於是道:“公孫伏都乃驤國皇室,自持貴族,素與上將常清不和,王爺隻需舍得心疼,以五千人馬於曲沃大敗公孫氏,常清恐其威脅自身地位,必然會替您除此悍將,屆時還會贈您三批糧草。”
傅森知道鄧藻良說的不錯,可按不按此計行事還在他自己,他隻是想不明白,當初呂兆年以一己之力,都能暗度陳倉為他輸送兵馬,怎麽鄧藻良身為呂兆年的幕僚兼軍師,這時居然說走便要走。
雖然心性不如往常那般豁達,也存了些許私心,可傅森耿直的脾氣卻仍是沒有變過,此刻便把這樣的疑問問出了口,隻道:“本王素來敬佩先生的大才,卻不知究竟是為何,先生執意要離去?”
鄧藻良抬眼看了她一眼,聲音不由低了下來:“在下自出山便於將軍府效力,自然效忠的是呂氏,如今呂兆年已死,他生前要助您成就大業,我自然要幫,可將軍死前曾言明其心願,乃是保全二女的性命,在下既然答應了,要替將軍完成心願,自然不必留在王爺的地盤上,供人驅策。”
就像許多人說起先帝,首先想的不是他本身的為人,而是他作為一個皇帝,寵幸奸妃,斥重金打造琉璃殿的‘風流韻事’。
傅忌的好,沒人記得,他的壞,原本也沒壞到極處,可敏感多疑的性子,卻偏偏成了禍國的根源。
若說是為人豁達也就罷了,賢明卻很不應該,就像好端端的一個豫王,為何做了國相,又替皇帝監國問政那麽些年;
看著是很沒問題,可明擺著就是很有問題。
隻是他不豁達也沒辦法,因為母親韻貴妃活著時掌權,幾乎就要把自己兒子推上皇位,鬧的最厲害時幾乎就要鬧出廢太子大事來,隻可惜東宮也很不弱,轉身與陳、呂二家結姻,聲名與軍權統統在握,韻貴妃終是算來了一場空,後太子即位,借著一封遺詔命韻貴妃殉葬,豫王對此知情,卻多年來從未提及過,這便是為人臣子的本分,也是對君王的示弱;
當然也不排除,他心裏一直記著這事兒,示弱也不過是和當年溫柔若水惠及六宮的韻貴妃一樣,一樣是在做戲。
皇家子弟,對於看戲和做戲,向來都有與生俱來的天賦。
胡禦醫在這一點上還是沒有跟他師傅鄧夫子那樣修煉到家,所以勉強隻能算個醫術很好的俗人,他隻看見了傅森的豁達,聽說過他當年領授相印時的風采,還有與成國公互相爭執的激辯,樁樁件件幾乎都是清一色兒地在往這人臉上貼金,以至於家大業大,自己帶人起兵的賀緹騎在把底下兩個妹妹嫁給一個連封地都丟了一半,手底下隻有呂家軍與幾千死侍的豫王做妾時,還有許多人都說這是高攀了。
聲望太高,兼之挑著複國的大旗,傅森三番推辭不得,倒是隱於豫王身邊的一青衣謀士獻言,言此二女納之可留有後用,他才勉強給留在了身邊。
鄧藻良識人相麵,他算不出天意,也已經盡了自己最大努力,呂兆年是傷重不治,於追擊豫王的途中不治而亡,到底是顧念著舊情,幸得傅森發話,派人將呂兆年的的屍首尋回,好好安葬,這才讓公孫伏都空手而回。
呂兆年堪稱是一世驍勇,活著時便說過,他將來怕是免不了身首異處的下場,如今埋骨他鄉,可一條人命,既成全了豫王,又成全了皇帝,至少公孫嘉奧終於將呂兆年在榆關的人馬盡數收歸,而傅森也順勢將呂兆年從前的幾位副將攬入麾下,皆大歡喜的局麵,仿佛呂將軍的作用便是為了成就的他人的名利,唯一為他感到傷心的,便隻剩了宮裏的那兩位。
至此,呂兆年手中盤踞十數年的勢力與兵權被盡數瓦解。
鄧藻良很討厭不聽勸的人,往常的不聽他勸的人大多最後都死了,畢竟人犯起脾氣來怎麽說都不聽,心知前方已是死路,卻仍要前往,他生平勸人從不說第二遍,當初大小姐執意要進東宮,他勸過,說彼時的太子,後來的傅忌並不是個良人,無奈少女滿心躊躇,依舊要去,他便送了一句良言,一味良藥,其餘的再沒有多說過什麽。
可為著對二小姐的承諾,鄧藻良在呂兆年執意要去送死時再三阻攔,一回不成還有二三回,他甚至有想過設計讓呂兆年假死,好拋卻這裏的一切,遠走他鄉。
但,天意不可違。
他能做的,便是完成呂將軍最後的願望。
鄧藻良爭不過天意,卻能看明人的麵相,當初的豫王的確是個豁達的人,可如今也變了,到底是被權利迷了眼睛,當初還能與二小姐匹配,如今卻是怎麽看,怎麽不合適,隻怕如今的滿腔熱血,最後也免不了隨著權位的攀升而逐漸消融,直至變的與當初的傅忌一樣,自負且多猜忌。
今早傅森有些心不在焉,與眾將領商議時頻頻的出神,問起為什麽,隻說是這幾日忙著清點糧草,有些疲乏,等他回了營帳後,便有一纖弱女子上前來服侍洗漱更衣,豫王府在與呂家定親前,傅森也是有過一兩個侍妾的,可自從收了呂嫦雲的做的荷包後,便不再理會過旁的女人,如今這個伺候他起居住行的不是旁人,正是前些日子賀緹騎兩個妹子裏的一個,底下軍士及幕僚見得多了,便道豫王果然還是看中那般溫柔賢良的女子,唯有站在當中的鄧藻良知道,哪有什麽喜不喜歡的,不過就是賀家的的姐姐活潑,妹妹文靜,文靜的不鬧騰,也不多話,自然不必操什麽心;
何況那賀家的二姑娘低著頭時的樣子,碰巧還與呂嫦雲有三分相似。
更完衣,傅森便坐在那發愁,並非是清點糧草的問題,而是眼下已無多少糧草可清,顯然公孫嘉奧大有同他作長久戰的打算,若是能趕在出兵前便把他的糧草和兵馬耗盡,那必然是件劃算的買賣。
英雄無財便氣短,美人失色便遲暮,自古便是這個道理,難就難在士氣高漲之時,更不能把這樣的消息往外傳,傅森很為難,他算是明白為何公孫嘉奧會派人冒名頂替,打著呂氏的旗號在榆關拔刀見血,屠盡一個村落的人,壞處便是呂兆年背負著叛國的罪名還不算,甚至還要頂著這樣不光彩的罪名死去,所有的壞處皆是自己的;
此外,這場屠殺帶來的所有好處,卻都是皇帝的;
當真是打的好算盤。
賀家的姑娘不光文靜,還擅古琴,見豫王緊皺眉頭若有所思,便悄悄地繞過他身邊,幾步穿過錦屏,從裏頭的架子上把古琴捧來,這把琴已經算是前朝的舊物了,上一回傅森彈的時候,還是歲逢千秋,為博君王一笑,貴妃一笑的閑暇之物,此時再彈來,卻是再沒了那時的心境;
而如今,自己的手亦沾滿了鮮血,怕是也不能再彈了............
鄧藻良進去時,便聽裏頭琴聲淙淙,傅森閉目在書案前兀自養神,倒是那賀家姑娘見有外男,心下一分神,指甲錯挑了半絲弦,下一秒便彈錯了一個音。
傅森心中煩躁,原先隻是覺得賀家的姑娘好歹眉眼與嫦雲有幾分相似,雖是氣度不及,可方才撫琴低首的那一刹那至少還有些像她,可一伸手一撥弦,就發現還是差了那麽點,不光人不像,連撫琴也不像,一曲春日宴,呂嫦雲便能奏出春華之聲,可換做旁人,便落了下乘,勉強做到了悅耳,可人終究是及不上她的。
“琴聲雜亂不說,連音都錯了”他眼都沒睜,隻是冷漠道:“你且退下吧。”
賀姑娘似乎有些委屈的神色,但並不敢多言,隻是收好了琴,又對著仍在閉目的豫王,以及後來的這位青衣相士福了福身,便走了出去。
人走後,傅森才睜了眼,道:“先生入帳可有要事?”
“有”鄧藻良不打算與他拐彎抹角,直言道:“我要走了。”
傅森有些訝異:“去哪兒?”
“南邊”鄧藻良說道:“我要回上京。”
上京乃靖國都城,如今已被北地的公孫氏所占,回去了不光什麽好處都沒有,鄧藻良既無顯赫的出身,又無傍身的本領,唯一能拿得出手的便是醫術與占術,要他提劍上戰場,是否能以一當十還在未知之數,便是他真有這等身手,也難說能不能擋得住驤國鐵騎的長矛,怕是沒進得城裏就被叉死了;
說白了就是去送死。
傅森有些薄怒,可思慮片刻,還是壓住了脾氣,主動挽留道:“先生若是有什麽要求,大可同本王提之一二,待事成之後,定無有不滿。”
鄧藻良壓根就沒有思考,直截了當地拱手一禮,道:“沒要求,沒條件,不過在下願為豫王再獻一計,以換得孑然之身。”
傅森道:“什麽計?”
鄧藻良於是道:“公孫伏都乃驤國皇室,自持貴族,素與上將常清不和,王爺隻需舍得心疼,以五千人馬於曲沃大敗公孫氏,常清恐其威脅自身地位,必然會替您除此悍將,屆時還會贈您三批糧草。”
傅森知道鄧藻良說的不錯,可按不按此計行事還在他自己,他隻是想不明白,當初呂兆年以一己之力,都能暗度陳倉為他輸送兵馬,怎麽鄧藻良身為呂兆年的幕僚兼軍師,這時居然說走便要走。
雖然心性不如往常那般豁達,也存了些許私心,可傅森耿直的脾氣卻仍是沒有變過,此刻便把這樣的疑問問出了口,隻道:“本王素來敬佩先生的大才,卻不知究竟是為何,先生執意要離去?”
鄧藻良抬眼看了她一眼,聲音不由低了下來:“在下自出山便於將軍府效力,自然效忠的是呂氏,如今呂兆年已死,他生前要助您成就大業,我自然要幫,可將軍死前曾言明其心願,乃是保全二女的性命,在下既然答應了,要替將軍完成心願,自然不必留在王爺的地盤上,供人驅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