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木埂太落後
顏永農把幫孩子找家人當自己不可推卸的責任,是當前該做的最緊要的大事。不管是自己家裏的農活,還是外麵賺錢的手工活統統擱一邊。
“明天該帶孩子到哪裏找他父母呢?”這個問題每次在回家的路上都糾纏顏永農。個把月了,他們走訪了許多人,他們是養蜂人、燒窯人或外地來這裏當上門女婿的人。能到的地方他們都到了,能訪到的人都問遍了,他們手上沒有外地人的信息了。民政局那裏也沒有消息。
正是山窮水盡的時候,顏永農聽人說:現在城裏人丟了人興在電視、廣播、報紙上登《尋人啟示》,也有人把《尋人啟示》貼在大街小巷裏。這給了他希望,他決定通過這兩條途徑去找找看,不再像那無頭蒼蠅瞎撞。但是第一條行不通,電視機這玩意兒村裏人隻聞其名,真正見過其真麵目的沒幾個人。到底那東西是圓的、扁的、方的人們想像不出。
反正沒聽說哪家買了那東西,連村裏最時髦、最前衛、最具現代化的村長家都沒有。早些時候村長上上下下有個“話匣子”隨身帶著。村長管它叫“收音機”。那些沒見個世麵的老頭、老太很覺新奇,圍著那玩意兒前後左右看了個遍,就是看不出名堂來。
“裏麵有人在說話,這麽一點小的東西,是怎麽裝下人的?還不止一個人有時還有一夥。”有個老太婆說。
“嘿,真是個怪事,麵對著麵卻看不見人而聽得見聲音;還鑼鼓、嗩喇、笛子鬧翻了天。”有位老太問。
“是鬼在作戲?隻有鬼不占地方,來無形去無蹤又出得聲來。”有個老頭說。
“莫說得嚇死人,收音機裏裝著一大夥鬼哪個敢買。”有人反對。
“村長,你見識廣,講給我們聽聽到底是麽樣一回事。”
村長除了買這東西時營業員教他如何開、關外,其餘的一無所知。隻得說:“反正是收來的聲音。這東西長著“順風耳”,城裏人在那頭熱之鬧之的聲音它全聽得到,它裏麵又有個‘過話筒’,凡能聽到的響聲都分毫不差地傳出來。”
聽說電視機先進多了,不但長著“順風耳”生有‘過話筒’,還安著“千裏眼”,地麵上什麽地方的景都能通過它看得明白,並裝了魔鏡能把看到的事情活靈活現反射出來。通過它天上的事可知一半,地上的事可全知。電視這玩意兒真好可惜這裏沒有,即使你家買了電視機也隻能當看貨,當擺飾。因為那東西用柴燒不開,非得用電。而村裏及今還沒有照上電。幾年前村裏就號著架電線照明,可迢迢路遠、山高林密談何容易呀!
至於報紙在這文盲村裏沒得幾個人看得懂讀得通,連讀完初中畢業的人都屈指可數。在那交白卷光榮的年代,時興“開門辦學”這種教學模式,課堂設在廣闊的天地間,黑板掛在高高的樹椏上。同學們上課就像露天裏看電影一樣席地而坐,不需要書桌因為不大用紙、筆、墨。課本在老師的肚裏,一學期快完了書還沒到。學生們的作業主要是開荒種樹、修渠道、修大寨田。一個初中畢業生不會打借條的不足為奇,讓回答1減2得多少時當啞巴的大有人在。
近年來國家恢複了高考製度,老師、學生進了教室,學校在抓教學質量,重視升學率。家長也開始重視孩子的學習,農村娃兒要想跳出農門必須上中專、大學於是鑽命地讀書。不過所有這些都是山外人的變化,拖木埂人照樣一成不變。這裏的家長們對孩子讀書得佛隨佛(隨便),孩子讀得書一好,讀不得書二好,要做的事多得去了,如帶弟弟、放牛、砍柴等。孩子們呢?不明確學習目的,不懂讀書的重要性,沒有讀書的動力,加上書又難得讀,所以沒幾個把讀書當回事的孩子。多數大人這樣說:“讀得了什麽名堂啊!隻是送他們到學校裏養幾年骨頭。”因此挖胯鋤的人裏頭能流利、完整地讀出一篇文章的人帶眼鏡都找不出。
開群眾大會時開頭要學一個文件,往時學文件、讀報都是村小老師的事,這回村長突發奇想:“每次讀報非要教書的人來讀,那讀了初中的人就讀不得?給些機會讓那些初中生鍛煉鍛煉。”可那些初中生並不把這當成榮幸,相反極像上尖刀山一樣不情願,一個個鉗口禁聲,一個個當起縮頭烏龜來。村長喊這個魂魄不在喊那個屍首不見,於是發了大脾氣:“一群吃屎摻沙的東西,當初讓你們在家搞農業生產,一個個像結仇似的拚命吵著要讀書。現在看你們讀出麽名堂的書來了?這上麵的文章是寫給廣大勞動人民看的,一定不會蠻深奧,我不相信上麵的字你們的老師沒有教給你們,看你們就沒有板眼咬得動。就算你們在學校裏混日子也七八年了,兩千多個日子,一天讀進一個字,也不少於兩千字。怎麽連這不上一千字的文章都讀不出來呢?”
莫說村長發脾氣就是他大罵那些人的祖宗十八代也沒有人敢上來伸腰。
於是村長硬性點名,說點到的人哪怕躲到尿桶角裏也要捉了來。村長拿眼睛掃射全場,能大膽跟他抵眼勁的顯然不是全睜眼瞎就是半睜眼瞎,村長心裏有數點錯了都不會點這些人。而那掛著初中生牌子的人不是拿腦門頂或後腦勺對著村長銳利的眼光就是拿別人的身體作擋箭牌。
村長理解這些人的心意,於是點名時思量了一下的,得點一個碼算自己能叫得動的。要是點一個不懂板的不給他麵子的人偏不讀他又能怎樣?未必還捉人家去打捅杆?(殺豬)
村長從來不幹在村民們麵前掉麵子的事,他不能在大庭廣眾之下失威信。村長點的是村民兵連長顏細兵,一個老三界的中學生。顏細兵是幹部,不是普通百姓,配合村長工作、起帶頭作用是他義不容辭的責任。
村長又說:“讀不讀是個態度問題而讀不讀得好是個水平問題。”這是給顏細兵加的壓。村長注重的是態度所以顏連長硬著頭皮接下了這項任務。他是個年青人,怎不能搞一生的民兵連長,他還望著提升,等著接替村長的職。
在顏連長讀報時會場上鴉雀無聲,這無形給他又加了一級壓力。上麵開大會下麵開小會才好呢,正好胡亂一念蒙混過關。即使他把“改天換地”讀成的“地換天改”也沒人在乎。
這時大家專心地聽顏連長讀文件並不全是要弄懂文件精神,主要是想看他出洋相。正如大家所願,他讀著讀著像一個有口吃的人一樣把一句話斷斷續續、重重複複地讀。接著他給一個生字卡住了,他又不好意思問旁邊的人,他也知道問人不如問身邊的樹。於是他慌了,臉漲紅了,脖子上青筋凸出,汗冒出來了。這時下麵有人起哄:“看喲,顏連長頸上能摘下一把豆莢,還一個勁地給豆莢澆水,生怕豆莢焉了。”說得大家笑起來。
村長發火了:“笑麽事笑?老鴉莫笑豬毛黑,菜籃莫笑米篩稀。他還敢讀,我認為他讀得蠻好。你們呢?有本事怎麽不到台上去顯耀一下呢?叫到你們名下一個個隻知道把腦袋夾進胯下,這會兒笑別人大勁,有麽資格笑別人呀!不說叫你們讀隻怕你們聽都聽不出什麽名堂來。哪個再笑就讓他上台接著讀。”
在這山高皇帝遠的地方,村長就是這裏的土皇帝。他的話就是聖旨,沒有敢不聽的。立刻會場又肅靜下來。顏連長受了村長的表揚及後麵那句話“隻怕你們聽都聽不出什麽名堂來”的啟示,就胡亂給卡殼的字讀個音越過去。對應後麵的‘深圳’讀成‘深川’,‘推薦’讀成‘推存’。他認字巡著‘長字認一截,短字認一邊不怕它跑上天’這個譜讀著。管它深圳還是深川,推薦還是推存,反正能夠知道讀白了的人沒幾個。
顏連長總算順利把文章讀完,村長帶頭鼓掌,全場響起了掌聲。照理說顏連長的朗讀是贏不了這麽多的掌聲的,村民們是見村長鼓掌也跟著鼓起掌來。村長鼓掌並不是因為顏連長讀得好贏得讚賞,他也沒聽出什麽子醜寅卯來,主要是給顏連長的敢讀這點勇氣的一些鼓勵。同時也有種抬高自己的意思在其中,“看,我選的人準吧!”這還不夠,村長站了起來雙手平舉後往下壓把大眾的掌聲壓了下來接著說:“顏連長是好樣的,年青人嘛就要有勇氣,有膽量,要敢於戰勝自己,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
村長剛說完顏連長連忙站起來以一種卑謙的神態對村長敬個禮說:“見鬼,見鬼!(慚愧)是恩那旮說得好!”那加足氣流的聲音通過擴音器在會場上空回蕩,特別醒耳。村長聽了很納悶:“我表揚他,抬舉他,可他還說我見鬼。這麽不知好歹,公然在大會上藐視我侮辱我,這還了得?”待要發作轉眼見台下也是一片驚愕之狀馬上想到大庭廣眾之上自己一村長同手下人吵嚷起來有失顏麵,於是馬上轉移話題進行下一個會議程序。
會後村長把顏連長叫到村辦公室裏問:“我在大會上說你的話哪句錯了?值得你當著廣大幹部群眾罵我哇?你這是什麽態度什麽意思?”
顏連長丈二的和尚摸不到頭腦:“村長,我哪裏罵了恩那旮呀?別說在大庭廣眾之下就是私下裏我也不敢罵恩那旮撒!罵恩那旮就等於罵我的爺娘,天還不打我的雷?”
“看你伸手打爺縮手不認,你對我連說兩句‘見鬼’,忘了?這不是罵我未必是稱讚我?”
“村長,恩那旮誤會了,‘見鬼’(慚愧)是一個謙詞,看,是這兩個字,不是恩那旮認為的那個‘見鬼’。我剛才讀文件時本來讀得不好而得到恩那旮表揚內心很不安,因而說了這個謙詞來!”顏連長指著一文件上正好有“慚愧”兩字解釋。
“原來你是說的這兩個字呀!年青人就是要謙虛不能受了表揚就驕傲,‘見鬼’之情不可少。”村長拍著顏連長的肩膀說。
村長本人也沒讀什麽書,不過他愛看書看報。人們經常看見他坐在自家門前的石墩上,戴著眼鏡,拿著報紙認真地看。也不知道他看懂沒有,從沒聽他宣傳過天下新聞、國家大事。在他剛當村長的那幾年他喜歡召開群眾大會,作報告時用過‘批林批孔、克己複禮、糖衣炮彈----”這樣一些詞語。人們猜想這些新鮮詞語大概是從報上學來的。人們對“克己複禮”的意思鬧不懂就問村長,村長這樣解釋:“你們真是屌事都不懂,意思明擺著撒,不就是反複用黑雞婆送禮唄!”近幾年他作報告換了新內容:什麽改革開放,什麽走有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等等。至於其中的含義是什麽村長也沒舉例解釋過,也沒有哪個村民找著村長尋根刨底。
至於報紙除了村長看報再沒見過誰拿張報紙在手裏,要是有誰拿張報紙在手裏看的話,要麽受到見者的羨慕要麽受到見者的鄙視。人們把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區分很分明,書生看書看報寫文章是理所當然的;傻農隻管在田地裏出勁,如果哪個泥巴腿子說話文縐縐,扮假斯文就要遭人嗤之以鼻。村裏的王向習剛當村會計的那陣子,改穿對襟大便褂為左上帶荷包的學生上衣,而且上荷包裏掛支筆。掛支筆就像掛塊牌,標誌著自己是文化人,從農民陣營中脫離出來了,這種做法嚴重損害了廣大農民的自尊心,人們都說他假馬,說他洋不洋,土不土。這時就有人作打油歌子唱:“埂下五隊王向習,假嘎馬嘎掛支筆,認不得字當會計,問他上過幾年級,羊角尖上的石級,上了一級又一級。”的確王向習沒進過學堂門,他是由於家裏成分不好,破產地主出身。加之父母生他們兄弟姐妹又多又重密,十來張口吃飯全靠著父母兩個在隊上掙公分養。想想,能養得活嗎?兄妹們都是打著餓肚過日子。他們家年年是缺糧戶,兄妹沒有餓死是討了隊上勞力強的餘糧戶的好。因而也受過不少的罵:“養豬婆、豬崽。”對一個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孩子來說就不談上學讀書了。更何況他這樣一個四類分子子弟根本就不具備讀書的資格。
他家曾深受過沒有文化的苦,社上的記工員很會看人行事,見他家成分不好,又是缺糧戶老欺負他們,時常少記他們家的工。他父親背著地主名聲實則沒享過一天地主福,也是扁擔倒在地上不知是個一字。明明知道記工員吃了他們的工,自己又不會記工,年長月久到底給吃了多少工哪記得清楚?後來他父親想出一個這樣記工的法子:出了一個工就捏一個泥巴坨放進床底下的罐裏,到了一個月就跟記工員對一次賬。
有一次王向習夜裏起來小解,到茅房要過幾間房,他當時小怕黑於是一泡尿撒進床底下記工的罐裏,罐裏的泥坨成了一罐糊漿。第二天,他父親發現了這件事當即氣壞了,滿屋堂追著他打。他媽媽氣得大罵:“這短陽壽的,做這樣的短命事!射血射濃,懶得要死,茅房都上不得!我們天晴下雨在外麵駝背弓弓地擔擔挖挖,流血流汗地掙的勞動日掙的工分就給你一眨眼泡了湯。再讓你築蚊煙(罵人的話,意思是吃飯)、吃吃死!”
從這時起他就渴望著學文化,他的理想也不是很大,就是希望長大後當一個記工員。像他那樣的出身那樣的家庭哪有他上學的機會。後來他稍大些趕上政府搞掃盲就上了幾天夜校,他很珍惜這個學習機會,如饑似渴學知識學文化,夜校的學員沒有人趕得上他比得過他。之後政策變了,地主的帽子摘了,他就在村裏幹點事,再後來給他幹上了會計這個職務。
王向習不在乎村民的態度,你們勤快說把嘴說了缺到耳朵上才好。
可以說書籍、報紙在這裏沒有什麽市場,兩百來戶的村僅訂了一份《湖北日報》。因外出的人少,讀書的人少,需要郵寄的刊物、書信自然就少。郵遞員一個月內來打個轉身算是瞧得起了。所以看到的報紙都是‘餿包子’。
公家的報紙都送往村長家,這一點村民們沒有異議並表示理解,當一村之長他不撈隻蚊子也該撈隻跳蚤。一點好處都不得,那他的腿豈不是白跑了嗎?再說自己鬥大的字也認不出一籮筐,去爭張報紙來做啥?隻是到了過年節時覺得用報紙包糖果、禮品比用草皮紙包體麵,才向村長家討上幾張。
顏永農想到了有見識人的話,通過與小孩多日來的接觸,覺得這孩子言行舉止很有教養,見識比農村孩子廣,更加肯定這孩子是城裏人。他的父母是文化人,必定知道在電台、報紙上登個《尋人啟示》的,於是顏永農這天夜裏顧不上一天的疲勞到村長家叫門,把村長家裏近一個月來的報紙都翻出來一張張地過過細細地查看,最後他這一夜的休息時間白白犧牲了。
顏永農把幫孩子找家人當自己不可推卸的責任,是當前該做的最緊要的大事。不管是自己家裏的農活,還是外麵賺錢的手工活統統擱一邊。
“明天該帶孩子到哪裏找他父母呢?”這個問題每次在回家的路上都糾纏顏永農。個把月了,他們走訪了許多人,他們是養蜂人、燒窯人或外地來這裏當上門女婿的人。能到的地方他們都到了,能訪到的人都問遍了,他們手上沒有外地人的信息了。民政局那裏也沒有消息。
正是山窮水盡的時候,顏永農聽人說:現在城裏人丟了人興在電視、廣播、報紙上登《尋人啟示》,也有人把《尋人啟示》貼在大街小巷裏。這給了他希望,他決定通過這兩條途徑去找找看,不再像那無頭蒼蠅瞎撞。但是第一條行不通,電視機這玩意兒村裏人隻聞其名,真正見過其真麵目的沒幾個人。到底那東西是圓的、扁的、方的人們想像不出。
反正沒聽說哪家買了那東西,連村裏最時髦、最前衛、最具現代化的村長家都沒有。早些時候村長上上下下有個“話匣子”隨身帶著。村長管它叫“收音機”。那些沒見個世麵的老頭、老太很覺新奇,圍著那玩意兒前後左右看了個遍,就是看不出名堂來。
“裏麵有人在說話,這麽一點小的東西,是怎麽裝下人的?還不止一個人有時還有一夥。”有個老太婆說。
“嘿,真是個怪事,麵對著麵卻看不見人而聽得見聲音;還鑼鼓、嗩喇、笛子鬧翻了天。”有位老太問。
“是鬼在作戲?隻有鬼不占地方,來無形去無蹤又出得聲來。”有個老頭說。
“莫說得嚇死人,收音機裏裝著一大夥鬼哪個敢買。”有人反對。
“村長,你見識廣,講給我們聽聽到底是麽樣一回事。”
村長除了買這東西時營業員教他如何開、關外,其餘的一無所知。隻得說:“反正是收來的聲音。這東西長著“順風耳”,城裏人在那頭熱之鬧之的聲音它全聽得到,它裏麵又有個‘過話筒’,凡能聽到的響聲都分毫不差地傳出來。”
聽說電視機先進多了,不但長著“順風耳”生有‘過話筒’,還安著“千裏眼”,地麵上什麽地方的景都能通過它看得明白,並裝了魔鏡能把看到的事情活靈活現反射出來。通過它天上的事可知一半,地上的事可全知。電視這玩意兒真好可惜這裏沒有,即使你家買了電視機也隻能當看貨,當擺飾。因為那東西用柴燒不開,非得用電。而村裏及今還沒有照上電。幾年前村裏就號著架電線照明,可迢迢路遠、山高林密談何容易呀!
至於報紙在這文盲村裏沒得幾個人看得懂讀得通,連讀完初中畢業的人都屈指可數。在那交白卷光榮的年代,時興“開門辦學”這種教學模式,課堂設在廣闊的天地間,黑板掛在高高的樹椏上。同學們上課就像露天裏看電影一樣席地而坐,不需要書桌因為不大用紙、筆、墨。課本在老師的肚裏,一學期快完了書還沒到。學生們的作業主要是開荒種樹、修渠道、修大寨田。一個初中畢業生不會打借條的不足為奇,讓回答1減2得多少時當啞巴的大有人在。
近年來國家恢複了高考製度,老師、學生進了教室,學校在抓教學質量,重視升學率。家長也開始重視孩子的學習,農村娃兒要想跳出農門必須上中專、大學於是鑽命地讀書。不過所有這些都是山外人的變化,拖木埂人照樣一成不變。這裏的家長們對孩子讀書得佛隨佛(隨便),孩子讀得書一好,讀不得書二好,要做的事多得去了,如帶弟弟、放牛、砍柴等。孩子們呢?不明確學習目的,不懂讀書的重要性,沒有讀書的動力,加上書又難得讀,所以沒幾個把讀書當回事的孩子。多數大人這樣說:“讀得了什麽名堂啊!隻是送他們到學校裏養幾年骨頭。”因此挖胯鋤的人裏頭能流利、完整地讀出一篇文章的人帶眼鏡都找不出。
開群眾大會時開頭要學一個文件,往時學文件、讀報都是村小老師的事,這回村長突發奇想:“每次讀報非要教書的人來讀,那讀了初中的人就讀不得?給些機會讓那些初中生鍛煉鍛煉。”可那些初中生並不把這當成榮幸,相反極像上尖刀山一樣不情願,一個個鉗口禁聲,一個個當起縮頭烏龜來。村長喊這個魂魄不在喊那個屍首不見,於是發了大脾氣:“一群吃屎摻沙的東西,當初讓你們在家搞農業生產,一個個像結仇似的拚命吵著要讀書。現在看你們讀出麽名堂的書來了?這上麵的文章是寫給廣大勞動人民看的,一定不會蠻深奧,我不相信上麵的字你們的老師沒有教給你們,看你們就沒有板眼咬得動。就算你們在學校裏混日子也七八年了,兩千多個日子,一天讀進一個字,也不少於兩千字。怎麽連這不上一千字的文章都讀不出來呢?”
莫說村長發脾氣就是他大罵那些人的祖宗十八代也沒有人敢上來伸腰。
於是村長硬性點名,說點到的人哪怕躲到尿桶角裏也要捉了來。村長拿眼睛掃射全場,能大膽跟他抵眼勁的顯然不是全睜眼瞎就是半睜眼瞎,村長心裏有數點錯了都不會點這些人。而那掛著初中生牌子的人不是拿腦門頂或後腦勺對著村長銳利的眼光就是拿別人的身體作擋箭牌。
村長理解這些人的心意,於是點名時思量了一下的,得點一個碼算自己能叫得動的。要是點一個不懂板的不給他麵子的人偏不讀他又能怎樣?未必還捉人家去打捅杆?(殺豬)
村長從來不幹在村民們麵前掉麵子的事,他不能在大庭廣眾之下失威信。村長點的是村民兵連長顏細兵,一個老三界的中學生。顏細兵是幹部,不是普通百姓,配合村長工作、起帶頭作用是他義不容辭的責任。
村長又說:“讀不讀是個態度問題而讀不讀得好是個水平問題。”這是給顏細兵加的壓。村長注重的是態度所以顏連長硬著頭皮接下了這項任務。他是個年青人,怎不能搞一生的民兵連長,他還望著提升,等著接替村長的職。
在顏連長讀報時會場上鴉雀無聲,這無形給他又加了一級壓力。上麵開大會下麵開小會才好呢,正好胡亂一念蒙混過關。即使他把“改天換地”讀成的“地換天改”也沒人在乎。
這時大家專心地聽顏連長讀文件並不全是要弄懂文件精神,主要是想看他出洋相。正如大家所願,他讀著讀著像一個有口吃的人一樣把一句話斷斷續續、重重複複地讀。接著他給一個生字卡住了,他又不好意思問旁邊的人,他也知道問人不如問身邊的樹。於是他慌了,臉漲紅了,脖子上青筋凸出,汗冒出來了。這時下麵有人起哄:“看喲,顏連長頸上能摘下一把豆莢,還一個勁地給豆莢澆水,生怕豆莢焉了。”說得大家笑起來。
村長發火了:“笑麽事笑?老鴉莫笑豬毛黑,菜籃莫笑米篩稀。他還敢讀,我認為他讀得蠻好。你們呢?有本事怎麽不到台上去顯耀一下呢?叫到你們名下一個個隻知道把腦袋夾進胯下,這會兒笑別人大勁,有麽資格笑別人呀!不說叫你們讀隻怕你們聽都聽不出什麽名堂來。哪個再笑就讓他上台接著讀。”
在這山高皇帝遠的地方,村長就是這裏的土皇帝。他的話就是聖旨,沒有敢不聽的。立刻會場又肅靜下來。顏連長受了村長的表揚及後麵那句話“隻怕你們聽都聽不出什麽名堂來”的啟示,就胡亂給卡殼的字讀個音越過去。對應後麵的‘深圳’讀成‘深川’,‘推薦’讀成‘推存’。他認字巡著‘長字認一截,短字認一邊不怕它跑上天’這個譜讀著。管它深圳還是深川,推薦還是推存,反正能夠知道讀白了的人沒幾個。
顏連長總算順利把文章讀完,村長帶頭鼓掌,全場響起了掌聲。照理說顏連長的朗讀是贏不了這麽多的掌聲的,村民們是見村長鼓掌也跟著鼓起掌來。村長鼓掌並不是因為顏連長讀得好贏得讚賞,他也沒聽出什麽子醜寅卯來,主要是給顏連長的敢讀這點勇氣的一些鼓勵。同時也有種抬高自己的意思在其中,“看,我選的人準吧!”這還不夠,村長站了起來雙手平舉後往下壓把大眾的掌聲壓了下來接著說:“顏連長是好樣的,年青人嘛就要有勇氣,有膽量,要敢於戰勝自己,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
村長剛說完顏連長連忙站起來以一種卑謙的神態對村長敬個禮說:“見鬼,見鬼!(慚愧)是恩那旮說得好!”那加足氣流的聲音通過擴音器在會場上空回蕩,特別醒耳。村長聽了很納悶:“我表揚他,抬舉他,可他還說我見鬼。這麽不知好歹,公然在大會上藐視我侮辱我,這還了得?”待要發作轉眼見台下也是一片驚愕之狀馬上想到大庭廣眾之上自己一村長同手下人吵嚷起來有失顏麵,於是馬上轉移話題進行下一個會議程序。
會後村長把顏連長叫到村辦公室裏問:“我在大會上說你的話哪句錯了?值得你當著廣大幹部群眾罵我哇?你這是什麽態度什麽意思?”
顏連長丈二的和尚摸不到頭腦:“村長,我哪裏罵了恩那旮呀?別說在大庭廣眾之下就是私下裏我也不敢罵恩那旮撒!罵恩那旮就等於罵我的爺娘,天還不打我的雷?”
“看你伸手打爺縮手不認,你對我連說兩句‘見鬼’,忘了?這不是罵我未必是稱讚我?”
“村長,恩那旮誤會了,‘見鬼’(慚愧)是一個謙詞,看,是這兩個字,不是恩那旮認為的那個‘見鬼’。我剛才讀文件時本來讀得不好而得到恩那旮表揚內心很不安,因而說了這個謙詞來!”顏連長指著一文件上正好有“慚愧”兩字解釋。
“原來你是說的這兩個字呀!年青人就是要謙虛不能受了表揚就驕傲,‘見鬼’之情不可少。”村長拍著顏連長的肩膀說。
村長本人也沒讀什麽書,不過他愛看書看報。人們經常看見他坐在自家門前的石墩上,戴著眼鏡,拿著報紙認真地看。也不知道他看懂沒有,從沒聽他宣傳過天下新聞、國家大事。在他剛當村長的那幾年他喜歡召開群眾大會,作報告時用過‘批林批孔、克己複禮、糖衣炮彈----”這樣一些詞語。人們猜想這些新鮮詞語大概是從報上學來的。人們對“克己複禮”的意思鬧不懂就問村長,村長這樣解釋:“你們真是屌事都不懂,意思明擺著撒,不就是反複用黑雞婆送禮唄!”近幾年他作報告換了新內容:什麽改革開放,什麽走有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等等。至於其中的含義是什麽村長也沒舉例解釋過,也沒有哪個村民找著村長尋根刨底。
至於報紙除了村長看報再沒見過誰拿張報紙在手裏,要是有誰拿張報紙在手裏看的話,要麽受到見者的羨慕要麽受到見者的鄙視。人們把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區分很分明,書生看書看報寫文章是理所當然的;傻農隻管在田地裏出勁,如果哪個泥巴腿子說話文縐縐,扮假斯文就要遭人嗤之以鼻。村裏的王向習剛當村會計的那陣子,改穿對襟大便褂為左上帶荷包的學生上衣,而且上荷包裏掛支筆。掛支筆就像掛塊牌,標誌著自己是文化人,從農民陣營中脫離出來了,這種做法嚴重損害了廣大農民的自尊心,人們都說他假馬,說他洋不洋,土不土。這時就有人作打油歌子唱:“埂下五隊王向習,假嘎馬嘎掛支筆,認不得字當會計,問他上過幾年級,羊角尖上的石級,上了一級又一級。”的確王向習沒進過學堂門,他是由於家裏成分不好,破產地主出身。加之父母生他們兄弟姐妹又多又重密,十來張口吃飯全靠著父母兩個在隊上掙公分養。想想,能養得活嗎?兄妹們都是打著餓肚過日子。他們家年年是缺糧戶,兄妹沒有餓死是討了隊上勞力強的餘糧戶的好。因而也受過不少的罵:“養豬婆、豬崽。”對一個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孩子來說就不談上學讀書了。更何況他這樣一個四類分子子弟根本就不具備讀書的資格。
他家曾深受過沒有文化的苦,社上的記工員很會看人行事,見他家成分不好,又是缺糧戶老欺負他們,時常少記他們家的工。他父親背著地主名聲實則沒享過一天地主福,也是扁擔倒在地上不知是個一字。明明知道記工員吃了他們的工,自己又不會記工,年長月久到底給吃了多少工哪記得清楚?後來他父親想出一個這樣記工的法子:出了一個工就捏一個泥巴坨放進床底下的罐裏,到了一個月就跟記工員對一次賬。
有一次王向習夜裏起來小解,到茅房要過幾間房,他當時小怕黑於是一泡尿撒進床底下記工的罐裏,罐裏的泥坨成了一罐糊漿。第二天,他父親發現了這件事當即氣壞了,滿屋堂追著他打。他媽媽氣得大罵:“這短陽壽的,做這樣的短命事!射血射濃,懶得要死,茅房都上不得!我們天晴下雨在外麵駝背弓弓地擔擔挖挖,流血流汗地掙的勞動日掙的工分就給你一眨眼泡了湯。再讓你築蚊煙(罵人的話,意思是吃飯)、吃吃死!”
從這時起他就渴望著學文化,他的理想也不是很大,就是希望長大後當一個記工員。像他那樣的出身那樣的家庭哪有他上學的機會。後來他稍大些趕上政府搞掃盲就上了幾天夜校,他很珍惜這個學習機會,如饑似渴學知識學文化,夜校的學員沒有人趕得上他比得過他。之後政策變了,地主的帽子摘了,他就在村裏幹點事,再後來給他幹上了會計這個職務。
王向習不在乎村民的態度,你們勤快說把嘴說了缺到耳朵上才好。
可以說書籍、報紙在這裏沒有什麽市場,兩百來戶的村僅訂了一份《湖北日報》。因外出的人少,讀書的人少,需要郵寄的刊物、書信自然就少。郵遞員一個月內來打個轉身算是瞧得起了。所以看到的報紙都是‘餿包子’。
公家的報紙都送往村長家,這一點村民們沒有異議並表示理解,當一村之長他不撈隻蚊子也該撈隻跳蚤。一點好處都不得,那他的腿豈不是白跑了嗎?再說自己鬥大的字也認不出一籮筐,去爭張報紙來做啥?隻是到了過年節時覺得用報紙包糖果、禮品比用草皮紙包體麵,才向村長家討上幾張。
顏永農想到了有見識人的話,通過與小孩多日來的接觸,覺得這孩子言行舉止很有教養,見識比農村孩子廣,更加肯定這孩子是城裏人。他的父母是文化人,必定知道在電台、報紙上登個《尋人啟示》的,於是顏永農這天夜裏顧不上一天的疲勞到村長家叫門,把村長家裏近一個月來的報紙都翻出來一張張地過過細細地查看,最後他這一夜的休息時間白白犧牲了。